当前日期:

目录


1950~1957年,农场初建时期,条件艰苦,缺医少药,国营农场没有卫生所或卫生院,只有少数跟班劳动的田头卫生员。随着垦荒面积不断扩大和农垦职工队伍日渐增加,农场开始组建卫生所或卫生院,如华阳河、寿西湖、普济圩、方邱湖、正阳关、潘村湖等农场,十字铺茶场、砀山果园场等。皖河农场成立了联合诊所。一般设中西医门诊,少量简易病床,设备简陋,医疗条件差,只能治疗小伤小病,输液、使用抗生素都有困难,病情稍重就要转院。
1958~1968年,为解决好大批下放到农场的干部和知识青年的医疗问题,华阳河、皖河、普济圩、潘村湖、龙亢、白米山等农场,十字铺茶场、砀山果园场等相继成立了医院,部分管理区成立了卫生所,添置了一些医疗器械,如显微镜,30、50、100毫安X光机等,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医疗水平相应提高。
1969~1975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兵团按军队建制,设立卫生行政机构:兵团设卫生处,师设卫生科,团设卫生队,营设卫生所。三师医院及各团卫生队由农场医院易名,并调入了部分军队卫生人员,添置了一些医疗设备,如200毫安X光机、救护车等。扩建了一些医疗用房,新建了一师、二师、四师3个师级医院。农垦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华阳河总场医院(三师医院)职工猛增至140余人,能开展上腹部手术,解决较疑难病例,其他3个师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大体相仿。普济圩农场医院有病床150张,可开展胸腔手术。
1976~1990年,为调整发展时期。1976年兵团撤销后,大部分军队卫生人员调离,医疗设备流失,甚至整个医疗机构被地方无偿占去。兵团部的全部医疗设备被几个单位瓜分,一师、二师、四师医院被地方无代价的接收,导致农垦卫生事业滑坡,医疗水平降低。80年代以来,随着农垦经济的发展,农垦卫生事业也相应得到发展,大多数农场都注意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资,农场医院新建、扩建了三、四层楼房的门诊部、住院部、办公室和宿舍楼,新购300、500毫安X光机、纤维胃镜、B型超声诊断仪、平普仪、脑电图、救护车等大型医疗设备。如华阳河、皖河、普济圩、龙亢、寿西湖、水家湖、正阳关等农场医院,十字铺茶场、砀山果园场医院等。培养和引进了大批技术人才,仅正规学历培训和引进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就有100多人。1990年,全系统有场级医院29所,分场(管理区)级卫生所45个,卫生人员1333人,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148人,每百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9人。全系统有病床1250张,每百人有病床1.8张。
农垦卫生医疗单位为了做到文明行医,优质服务,根据《安徽省文明医院检查标准》组织对照检查。通过评比,皖河、普济圩、龙亢、正阳关、潘村湖、大圹圩等农场医院,十字铺茶场医院被评为农垦系统文明医院。普济圩、皖河农场医院还分别被评为铜陵市、安庆市文明医院。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