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农垦由于长期实行“以粮为纲”的经营方针,从1950~1970年的20年间,生产性建设投资主要或全部用于农业。1971~ 1975年,用于农业的投资占生产建设投资的95.6%;1975~1980年,仍占82.9%,农垦前30年基本处于单一经营农业的状态。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经营粮食种植业。从1970~1979年的农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占68~74%,林业占1~5%,牧业占4~10%,副业占10~23%,渔业占0.2~1.7%。农垦的场办工业只是一些小型工副业。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严重制约了安徽农垦经济的发展。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只重视粮食种植业,忽视经济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的状况改变过来”。要求国营农场“搞好多种经营,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推销自己产品的商业,尽快建成农工商联合企业”。为贯彻《决定》精神,1981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与省农垦厅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3年省直机关机构改革中去掉农垦厅牌子),此间先后有11个农场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这为安徽农垦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政策上、组织上提供了条件。
一、大农业
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水平。沿淮农场坚持一麦一豆,主攻小麦。其措施:一是扩大小麦播种面积。1978年播种小麦24.61万亩,,1988年播种面积多达34.1万亩,一般年份小麦播种面积都在30万亩左右;二是积极提高单产。1977年前的28年中,安徽农垦的小麦只有3年亩产超过100公斤。1978年后,国家对农业实行优惠政策,农场和职工积极增加对农业的科技和资金投入,使小麦单产年年超过100公斤。从1984年开始,亩产超过200公斤,1987年最高单产达到263公斤;三是一些农场创造了小麦大面积连年高产记录;四是大豆播种面积和单产增加。1978年,全系统播种大豆16.4万亩,1990年为20.4万亩。1985年后一般单产都在100公斤以上,1986年全系统15.5万亩大豆平均单产达100公斤。沿江农场大力提高水稻生产水平,积极发展小麦生产。其措施:一是提高水稻单产。1978年后,全系统水稻栽播面积一般稳定在12~18万亩,平均单产都在200公斤以上,1990年单产高达408公斤;二是扩大小麦播种面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皖河、普济圩、大圹圩农场,每个场一般播种小麦都超过1万亩以上。1986年后,单产平均都在100公斤以上。1987年,大圹圩农场小麦单产超过200公斤。
扩大经济作物生产。茶叶作为安徽农垦的主要经济作物,从1953年开始播种,当时只有几百亩。1958年发展到2万多亩,1966年近3万亩,到1990年已有茶园5万亩。1980年亩产不足50公斤;经过茶园改造、选用良种、增加投入后,1985年单产提高到93.3公斤;1990年单产高达145公斤,已成为全省高产茶园。棉花、油菜、芝麻是农垦重要经济作物,对其采取了扩大种植面积,选用良种,提高单产等措施。
对果园和林木进行了更新改造,大力营造防护林,进行四旁植树。1990年有果园2万亩,林木、竹园10.5万亩。
改水产养殖业的粗放为精养,开发了河蚌育珠生产。建设2个机械化养鸡场,新建了皖河奶牛场,扩建、改造了淮南奶牛场。使养殖业在农垦经济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二、工业
工业在农垦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小,对工业的投资排不上位置。1971~1975年,工业投资只占生产建设投资的4.4%。1976~1980年,工业投资也只占14.6%。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后,1981~1985年,对工业投资增加到1220万元,占生产建设投资的26.6%。1986~1990年,对工业投资猛增到7578万元,占50.5%。并进一步调整了农垦工业发展方向,改造、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工业骨干项目。每个农场都有了一批场办工业,不少农场还建立了自己的骨干工业。工业产品品种增加,产量提高,产值增大,效益上升,使工业在农垦经济中具有半壁河山的地位。
三、第三产业
1981年底,农垦总公司成立农垦供销公司,各场也先后成立了供销公司或商业公司,分场、管理区和生产队设立了商店,承担了农垦职工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物资供应和农副产品的销售任务。1987年,总公司筹建融住宿、商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黄山大厦,先后共投资2725万元,占“七五”期间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55.9%。据统计,1987~1990年,各场用于发展商业的投资为152万元,占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66.6%。到1990年,一些农场以场部为依托建成了商业一条街,不少农场在合肥、芜湖、安庆、蚌埠以及南京、上海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商业网点,推销农垦工农业产品。
1990年,有运输单位19个,职工人数686人。拥有汽车154辆,机动运输船48艘,货运量94万吨。营业收入653万元,实现利润28.85万元,上缴税金12.27万元。农垦建筑业拥有建筑工程单位24个,年末职工人数205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60万元,创产值2178万元,上缴税金28万元。
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后,农垦产业结构逐步协调,经济实力增强。在全系统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比重上升,1990年比1980年增长12.9%;在农业产值中,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由1980年的8.6%和1.2%分别上升到1990年11.9%和2.4%;商业、运输和建筑业的产值显著上升。农垦农工商三业在农垦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有了重大变化,从1980年的65.9∶26.6∶7转变为61.2∶25.4∶13.4,结构日趋合理。安徽农垦已初步发展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工商联合企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