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合作化前的农村副业
解放初期,安徽总人口为2700余万,耕地面积7600余万亩,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1949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20.6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仅有3.4亿元,基础非常薄弱。而为数不多的工厂企业几乎全部倒闭,工人和手工业者大批失业。农村生产力还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工具简陋,耕作方法陈旧,完全依靠手工劳动。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1400余万亩,绝大部分耕地靠天收成,产量很低,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棉花亩产只有7公斤。城市经济落后,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5%左右,人口在10万以上的只有蚌埠、芜湖、安庆、合肥等,其它各市仅数万人,因而城市互助的力量非常薄弱。
1949年,长江水位暴涨,江堤溃决300余处,淹没稻田170余万亩,灾民480余万。秋季,淮河流域又连遭洪水、冰雹、蝗蝻、疾疫之灾,其中尤以水灾为烈,全地区有2800余万亩土地受淹,受灾人口860余万,占全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二。1950年夏汛,沿淮一带27个县又遭特大水灾,3160万亩农田被洪水淹没,其中2200余万亩颗粒无收,116万间房屋被毁,受灾人口1000多万,109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安徽经济的恢复带来了极大困难。针对上述情况,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都把生产救灾和生产备荒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1949年11月,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贯彻生产救灾的决议》,成立救灾委员会,抽调大批干部赴灾区帮助工作。在《决议》提出的救灾办法中,除要求各地抓紧冬耕春种、兴修水利外,还要求组织开展副业生产,如运粮、运盐、运土产等运输事业,由政府提供原料或收购产品,想方设法为灾民创造增加收入的机会。妇女及剩余男劳动力则从事纺纱织布、编芦席、砍柴、割草、捕鱼、捉虾、挖藕、刨中药材等活动。皖南地区除开展上述自救活动外,还在山区发动群众进行茶叶增产和组织土特产收购出口活动。其中收购的茶叶,到1950年6月就达36672担;收购的桐油、菜籽、菜油、青油、木材、蛋类、鬃毛等土产品,到1950年8月总值达203万元。
为了维持灾区的副业生产,使农民能够确实得到实惠,1950年11月中共皖北区委《关于加强合作社工作的指示》中又提出,凡比较单纯发救济粮而使灾民受益更多的副业生产品,合作社均应报告县以上生产救灾指挥机关批准经营。即使季节性亏损,或出售后可能赔本的产品,只要能增加灾民的实际收入,亦不能因赔本而置之不顾。随后又指示公、私营工商业者,要积极扶助有销路、有原料的手工业生产和家庭副业,如打席子、烧砖瓦、熬碱、制革、造纸、制雨伞、结网、打油等。1951年11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发出的《关于生产节约备荒指示》中,再次将副业生产作为救灾备荒的有效办法提出来,并要求接受1950年因盲目生产而招致失败的教训,务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充分发挥副业生产的多样性。在自愿结合的原则下,建立生产互助组织,集中领导,分散经营,依靠群众自产自销。据估计,皖北区全年打油、编席、织麻袋、捕鱼4项副业收入,能解决97万灾民7个月的生活。连同其他土特产,农民所得收入约合原粮17000余万斤,到下一年午收前约可养活100余万人,沿淮人民基本上从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挣脱出来。
从1949年到1952年,安徽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爱国生产竞赛运动,实行了一系列对农业生产保护和奖励的政策,领导人民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翻身作主的农民,从内心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将国民党政府造成的安徽农村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扭转过来,到1952年底,农业各项恢复指标纷纷达到或超额实现。195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91.8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147%,比抗战前的民国25年(1936年)增长了37.1%。全省棉花总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长了253.32%,比抗战前的民国25年增长了106.18%。茶叶和烤烟,1952年比抗战前分别增长了186.7%和61.5%。耕牛增长了27.9%,猪、羊等家畜增长1倍以上。到1952年,鱼苗的产量达到76764万尾,组织起来的渔民已有83861人,占渔民总数的46%。3年来,全省共造林75万亩,植树18774万株,育苗98万多亩,建起5个牧场,成立了1.7万个护林组织,护林员达到18万余人。农、林、牧、副、渔全面复苏。
1949年,长江水位暴涨,江堤溃决300余处,淹没稻田170余万亩,灾民480余万。秋季,淮河流域又连遭洪水、冰雹、蝗蝻、疾疫之灾,其中尤以水灾为烈,全地区有2800余万亩土地受淹,受灾人口860余万,占全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二。1950年夏汛,沿淮一带27个县又遭特大水灾,3160万亩农田被洪水淹没,其中2200余万亩颗粒无收,116万间房屋被毁,受灾人口1000多万,109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安徽经济的恢复带来了极大困难。针对上述情况,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都把生产救灾和生产备荒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1949年11月,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贯彻生产救灾的决议》,成立救灾委员会,抽调大批干部赴灾区帮助工作。在《决议》提出的救灾办法中,除要求各地抓紧冬耕春种、兴修水利外,还要求组织开展副业生产,如运粮、运盐、运土产等运输事业,由政府提供原料或收购产品,想方设法为灾民创造增加收入的机会。妇女及剩余男劳动力则从事纺纱织布、编芦席、砍柴、割草、捕鱼、捉虾、挖藕、刨中药材等活动。皖南地区除开展上述自救活动外,还在山区发动群众进行茶叶增产和组织土特产收购出口活动。其中收购的茶叶,到1950年6月就达36672担;收购的桐油、菜籽、菜油、青油、木材、蛋类、鬃毛等土产品,到1950年8月总值达203万元。
为了维持灾区的副业生产,使农民能够确实得到实惠,1950年11月中共皖北区委《关于加强合作社工作的指示》中又提出,凡比较单纯发救济粮而使灾民受益更多的副业生产品,合作社均应报告县以上生产救灾指挥机关批准经营。即使季节性亏损,或出售后可能赔本的产品,只要能增加灾民的实际收入,亦不能因赔本而置之不顾。随后又指示公、私营工商业者,要积极扶助有销路、有原料的手工业生产和家庭副业,如打席子、烧砖瓦、熬碱、制革、造纸、制雨伞、结网、打油等。1951年11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发出的《关于生产节约备荒指示》中,再次将副业生产作为救灾备荒的有效办法提出来,并要求接受1950年因盲目生产而招致失败的教训,务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充分发挥副业生产的多样性。在自愿结合的原则下,建立生产互助组织,集中领导,分散经营,依靠群众自产自销。据估计,皖北区全年打油、编席、织麻袋、捕鱼4项副业收入,能解决97万灾民7个月的生活。连同其他土特产,农民所得收入约合原粮17000余万斤,到下一年午收前约可养活100余万人,沿淮人民基本上从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挣脱出来。
从1949年到1952年,安徽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爱国生产竞赛运动,实行了一系列对农业生产保护和奖励的政策,领导人民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翻身作主的农民,从内心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将国民党政府造成的安徽农村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扭转过来,到1952年底,农业各项恢复指标纷纷达到或超额实现。195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91.8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147%,比抗战前的民国25年(1936年)增长了37.1%。全省棉花总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长了253.32%,比抗战前的民国25年增长了106.18%。茶叶和烤烟,1952年比抗战前分别增长了186.7%和61.5%。耕牛增长了27.9%,猪、羊等家畜增长1倍以上。到1952年,鱼苗的产量达到76764万尾,组织起来的渔民已有83861人,占渔民总数的46%。3年来,全省共造林75万亩,植树18774万株,育苗98万多亩,建起5个牧场,成立了1.7万个护林组织,护林员达到18万余人。农、林、牧、副、渔全面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