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8年是全国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简称“二五”计划)的第一年。“一五”计划的实现,给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但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如何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怎样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地方各级领导都还缺乏经验。1958年元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以后,党内急于求成的情绪开始抬头。2月,中共安徽省委提出安徽地方工业产值要在5年至7年内超过农业产值。要完成这个任务,工业产值须增加7倍。从当时的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比例来看,1949年工业和农业的比重是:农业占83%,工业占17%;1952年是:农业占81.4%,工业占18.6%;1957年是:农业占77.4%,工业占22.3%。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0%,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3%,要完成这个计划是办不到的。为此,安徽农村在大规模水利化、园田化、良田化的同时,又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原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纷纷转为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到4月底,全省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工厂的有307个,职工18158人。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工业和农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此后,大跃进便在全国各个角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6月10日,安徽省农业厅布置工作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发展社办工业,并根据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指出主要抓土化肥、土农药、农具制造、修理及农产品加工。从上半年的情况看,总的说来县办工业发展较快,乡、社办工业明显落后于形势,原来计划上半年乡、社办工业24895个,最后只办起1945个,完成任务的7.8%。8月中下旬,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安徽建炉、炼铁的浪潮从城市扩展到乡村,安庆、芜湖、六安等有铁矿和山林的地区,许多农业社也纷纷建起小高炉。9至11月,全省约有500万农业劳动力丢掉农活参加钢铁大会战。9月,中共安徽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迎接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从8月到10月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省广大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1682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1054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制度,公社可以任意抽调生产队的人力、物资,平调生产队的土地。这为社队企业的举办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后,中共安徽省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要求人民公社必须办工业,社办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各公社陆续兴办起一批工厂。
这年,全省社办农具、土化肥、土农药厂29万个,粮食、油料、饲料和食品加工厂12余万个,编织、酿酒、纤维、洗染和造纸等厂20余万个,砖瓦窑、土水泥厂近2万个,采矿和冶炼厂1万多个,计64万多个。人民公社投入工业生产的劳动力达26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左右。社办工业总产值15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这些统计数字虚假成份多,使用时要慎重)。副业生产总值13亿元,比1957年增长85%。大办工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量劳动力参加大办钢铁,造成农村劳动力紧张,成熟的庄稼收不上来。伐树烧炭使大片山林被毁,破坏了生态平衡,遗患尤深。
社办企业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贪大求洋,忽略农村迫切需要的小农具的生产;急躁冒进,不管具备不具备条件,一味蛮干;管理职责和范围不明确;工效低、成本高、质量差;计酬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以致有的采取计分制,有的半供给半工资制,有的级别和工资定得悬殊太大。
中共中央对人民公社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开始觉察,1958年11月上旬和下旬,先后在郑州和武昌召开会议,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共产风和浮夸风等问题,要求各地“压缩空气”,把高指标降下来。遵循中央两次会议的精神,在总结1958年社办工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安徽对1959年社办工业生产计划和方针政策,都作了适当调整。(1)根据社会需要和现实可能性,规定社办工业应依照以下次序发展:先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业,如化肥、农药和农具制造与修理;次农产品加工工业,如轧花、榨油、薯类和豆类加工;再农产品综合利用与化学工业;最后才是采矿、冶炼、纺织工业及其他轻工业。(2)强调设厂布点要接近原料产地,水、电、交通都比较方便的地方,并且与公社的居民点和耕作区的分布相结合。(3)明确分级管理的职责范围,规定为全县或外县服务的工厂,由县联社办;为本公社服务的工厂,由公社自己办;小型肥料厂、小农具制造修配厂,以及一些需要分散的工厂,可由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办。(4)要求每个公社都要明确管理范围,制订制度,以做到计划生产。为了加强生产责任,可实行奖惩结合的办法。(5)对社办工业占用农村劳动力数量也作出具体的规定,一般在10%左右,加上支援国营工业、基本建设及交通运输在内,总人数不得超过农村总劳动力的20%。(6)加强领导,要求在各专区、县农业部门内建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
从1958年冬开始,安徽市场处于供求紧张状态,合肥市脱销商品达800种左右。为了剌激社办工业生产,增加市场货源,1959年2月24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商业部门对人民公社工业(包括生产队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街道工厂、学校勤工俭学工厂以及没有核资的地方工业和小型合营工业等,实行预付订货款的办法。预付款的生产品种主要有各种编织品、日用杂品、小百货,以及桐油、芳香油、木粉、半机械化农具、改良农具、小农具、硫磺、明矾。全省全年为此共发预付款4500万元。
2月28日,省委批转了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五包六定”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指出对于社办厂(场)矿,各地根据“五定六包”精神,指出实行“五包五定”的生产责任制,即包产品、包投资、包上缴利润、包工分(或工资)、包伙食供给;定任务、定人员、定规格、定时间、定工分(或工资)。这个办法是可行的。3月中旬,安徽召开六级干部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并根据其精神制定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认为公社、大队、生产队都可以办工业,并划定了三级各自经营的范围。公社经营:农业机械修配厂,大型农具制造厂,滚珠轴承厂等;大型的有较好设备的土化肥厂,如土硫酸氨、土碳酸氢氨、氨水、钙镁磷肥、碱熔磷肥、硫酸钾、氯化钾、云母肥等制造厂和县办社管的小型洋化肥厂;需要有蒸熘和提炼设备的土农药厂和县办社管的小型洋农药厂;需要有机械设备的,或产品外调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大型的砖瓦厂,土水泥厂,销路广的陶瓷厂等;水电站,小型火电站,大型水力站,沼气发电站等;糠醛、活性炭、酒精等制造厂;其它不宜分散经营的全社性的厂矿。大队经营:中小型的铁木结构的农具和改良农具制造厂,如犁、耙、水车、镰刀、锄头、插秧机、快速收割器、脚踏脱粒机等;中型的、设备简单的土化肥厂,如土硫酸氨制造厂、磷矿粉土制造厂、菌种培植厂等;原料丰富,需要资金不多、设备比较简单的土农药厂;以水力为动力的粮食加工厂,茶叶初制厂,酱园,自用土糖厂,用土榨加工油料的工厂;砖瓦厂,石灰厂,中小型陶瓷厂,黄沙石子厂;条件较好、容易建设的水电站、水力站、沼气站;缝纫、制鞋、编织、造纸等以及本单位需要、又有力量举办的其他小型工厂。生产队经营:小型农具和改良农具的修理、制造;简单土化肥的制造,如人造尿及各种生物的骨壳粉;简易的、以野生植物为原料的土农药制造;食堂自用食品的加工及茶叶、烤烟的初加工;组织社员编织草帽辫、芦席、草袋、蒲包、鱼网等。副业方面也分级管理,如公社、大队只经营一部分大型养猪厂,小型养猪厂则下放到生产队经营。《规定》还划分了劳动力的分配比例,明确用于农林牧副渔的占84~86%,用于社办工业的占3%,用于县以上建筑的占5.5~7%,用于生活服务的占5.5%。要求是:公社不要一下子办太多的工业,应着重办一些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的工业,以便节约劳力,支持农业。指示定额以外的超编人员,要迅速转移到农业生产战线上去。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根据其实际情况,基本采取了升级、转业、下放公社3种不同的处理办法。
8月2日,中共安徽省委批转了轻工业厅党组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恢复和发展小商品生产,做好手工业归队工作,对下放到公社管理的工业进行一次检查和整顿,克服管理上的混乱现象。8月14日,省轻工业厅又对手工业归队的做法,作出明确的规定。12月29日,省委又发出《关于加强发展社有经济的通知》,要求发展社有经济,必须坚决贯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当前,主要是发展直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和国家建设有关的经济事业,并强调要注意养猪事业,每个公社都要以养猪为纲,大力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文件还指出,发展社有经济的资金,主要靠公社本身现有企事业所获得的利润和大队上缴的公共积累,不能单纯依赖国家的支持,更不能任意抽调生产大队的企业和资金。上述自中共中央在郑州、武昌会议以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收到一定的效果,如1959年全省农村人民公社办的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群众性的短途运输运动逐步走向经常化,由人民公社办的运输队即有5600多个,全省社有经济的总收入占人民公社总收入的11.1%,但这些不可能、也未从根本上解决社队企业发展的问题。
1958年和1959年,安徽省还开展了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三献、三自、三化”活动,即献计、献料、献力,自筹、自制、自用,多样化、普通化、简单化。据当时统计,1958年全省共发明、创造、改良工具19000多种,推广新式工具3700余万件。基本上实现了提水工具先进化,32个县市实现了运输车船化;秋耕秋种中,各地都使用了深耕犁密植耧,推广绳索牵引机25万部。阜阳专区用土法制造滚珠轴承的经验在各地推广后,全省掀起群众性制造滚珠轴承的热潮,造成了处处都办轴承厂、社社会造弹子盘的热潮,生产轴承1200多万套,300多万件工具安装上轴承。1959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会议议程之一是讨论工具改革问题。确定了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全面改革、不断改革的工作方针,要求1959年在全省完成半机械化,并为今后大搞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做好准备。实现半机械化的标准是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主要劳动实现改良工具化;一切运输工具实现轴承化;尽量利用畜力和诸如水、火、风、气等自然动力来替代人力劳动,以减轻劳动强度,增加休息时间。工具改革运动促进了社队工业的发展,全省制造滚珠轴承的单位最多时达到11000多个,不少社队都办起农具厂或农具修配厂,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制成各种简易机床3万多台。1959年全省社办工业总产值比1958年增长25%。大跃进时期,安徽社、队大力兴办工业,代价高昂,教训很多,并且此后不久即纷纷下马。但留下了火种,为后来乡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