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商品生产和调整农村生产结构,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到集镇落户。3月1日又印发了4号文件,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并同意报告提出的将社队企业名称改为乡镇企业的建议。文件认为,乡镇企业即在社(乡)队(村)举办的企业、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工业和个体企业,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件还提出对国营工业和社队企业要一视同仁;社队企业普遍实行八级超额累进税;生产队工副业,社员联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建议纳入各级社队企业管理局的管理范围。这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9号文件印发了省委书记黄璜、副书记王光宇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示安徽农村经济不发达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乡镇工业落后。为了使乡镇工业有个突破性的发展,文件要求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对现有社队企业下决心进行整顿,整顿的中心是建立和完善厂长(或经理)承包责任制,原厂长或经理不称职的,可采用招标的办法选择企业领导人。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克服捧“铁饭碗”、吃“大锅饭”的弊病。政策上进一步放宽,允许专业户雇工,允许雇主和雇工的收入有差别。充分发挥价格和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允许浮动;对生产市场急需产品的、开发性生产的、直接为人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的乡村工业,实行减税或免税照顾;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发展所需原料,在国家完成收购任务后,企业可以自行采购。同月,省税务局印发了《关于放宽工商税收政策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通知》,减免了一些工商税或工商所得税。6月,安徽省召开小城镇理论讨论会和小城镇工作会议,26日,省委印发了33号文件,即《关于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规定》指出要积极发展城乡个体经济,鼓励农民特别是农村专业户自带资金到小城镇办工厂、开商店和从事各种服务性经营活动。雇工人数可以不受限制,而且只要在税后利润中留下一定积累的,可以不以私人企业对待。小城镇新办的集体企业和合作企业,在开办初期给予免征工商税一年和所得税一至两年的照顾;全年所得额在3000元以下又需要扶持的,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税后利润除按规定缴纳管理费外,全部留给企业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基金。小城镇的建筑力量和运输队,可以到城市承包工程和从事运输,收费标准可以在国家规定的20%的幅度内浮动。有条件的小城镇也可以引进外资。对于外地、外省到小城镇合资或独资兴办企业的,要提供一切方便,给予优惠的照顾。7月25日,省人民政府印发了79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对新办的乡镇企业,要冲破多年来“吃大锅饭”的、“官办”的发展社队企业的旧模式,走专业户、专业村、联合体、合作经济发展乡镇企业的新路子。对乡镇企业产品要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除国家平价供应原材料和燃料生产的,原则上执行国家统一的价格外,其他产品的价格均随行就市并实行优质优价;小窑煤、小水电以及饮食、服务和修理行业,可以自己定价。新办饲料工业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如纳税仍有困难者,可经有关部门批准后,给予定期减税照顾。乡镇企业除向主管部门按税后利润的1%交纳管理费外,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名目摊派收费。
9月,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首次联合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提出安徽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从省情出发,从小商品、小规模起步,区、镇、乡、村、联户、户办“六个轮子”一起转,逐步推进,加速发展。省乡镇企业局根据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安徽省乡镇企业现状,又作了具体部署:1、全面推行“一包三改”,提出“改革的核心是一个‘包’字,实践证明,一‘包’就灵。‘包’字进厂,厂变样;‘包’字进店,面貌新;‘包’字进行业,发展速度快;一‘包’就把能人包出来,一‘包’就把懒人包出来,‘包’把产量包上去了,‘包’把经济效益包高了,‘包’把企业包活了,‘包’字是一条最管用的经验,要大力推广”。2、大力发展联合企业。3、大力开发矿产资源。提出“地上、地下,凡是有矿产资源的地方都要大力开发,有水快流,不搞细水长流。要冲破条条框框,乡镇企业不要受任何部门的制约,要尽快地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把商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4、根据安徽实际,分类指导,全省分为江南、江淮、淮北、大别山区、皖南山区、长江圩区6个类别,在集中各县、市的发展规划后,制定6个片的发展规划。10月下旬,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乡镇企业现场会,从南到北,参观了安庆、阜阳两个地区、6个县、45个乡镇企业,听取了10个单位的经验介绍和王郁昭省长的讲话。王郁昭的讲话再次强调承包制的重要性,强调解放思想,拓宽路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齐上。大胆起用能人当厂长,坚持向国外、省外开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行政企分开,加强智力开发,更新设备,修公路、办航运,加强基础设施。通过上上下下的努力,1984年安徽乡镇企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出现喜人的形势。表现在:
增长幅度较大。全省乡镇企业总数达到42.88万个,从业人员226.87万多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上年的5.4%上升到12.6%。总产值一跃达到46.95亿多元,比上年增长1.4倍,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79年0.56%上升到12.81%。总收入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倍,按全省农业人口计算,平均每人98.8元,比上年增加58.3元。创造利润5.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倍。上缴国家税金1.8亿元,增长1倍。
各行各业和各地区全面发展。从行业看,乡镇工业产值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47.6%;收入18.44亿元,增长48.4%。乡镇农业收入0.97亿元,增长4.8%。交通运输业收入1.74亿元,比上年增长68.9%。建筑业收入4.2亿元,增长1.1倍。其他企业收入3.17亿元,增长94.5%。从地区来看,全省17个地市、73个县(市)的乡镇企业普遍增长,其中有43个县的乡镇企业产值比上年翻了一番。太和、涡阳、蒙城、亳县、界首、利辛、天长、怀宁、桐城、肥东、怀远、濉溪、当涂、合肥市郊区和蚌埠市郊区等15个县(市)的产值超过1亿元。
户办、联户办企业发展迅猛。从上年的1.7万户增加到37.3万户,是上年的22倍,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数的87%。产值14.4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0.7%。南陵县奎湖乡农民王恒甫在铜匠铺基础上办起的家庭工厂,1984年产值10多万元,纯利3.5万元。桐城县双铺乡共有农户4079户,其中的2855户创办了联户和户办企业977个。这使得安徽乡镇企业的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制转变到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层次的轨道上来。
安徽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农村建筑建材业、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矿山开发业,是乡镇企业的四根支柱。1984年全省这4个行业的产值为13.5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8.8%。全年生产砖75亿块、瓦11亿片,占全省砖瓦产量的85%以上。水泥51万吨,占地方水泥总产量的20%左右。新建食品加工厂560个,饲料工厂50个,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食品工业产值的24%。乡镇小煤矿155个,产煤123万吨,占全省地方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还生产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100多万吨。
效益有所提高。到1984年底,全省乡办企业共有亏损企业1501个,比上年减少372个,亏损面由1983年的11.91%下降到1984年的6.96%,亏损金额由1983年的803.62万元减少到1984年的680.52万元。
1984年安徽乡镇企业还有一个变化,即第三产业发展非常快,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07万多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5%。
安徽乡镇企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令人鼓舞的形势,主要是思想进步解放、领导重视、政策扶持,此外,与积极解决资金、技术、人才问题也是分不开的。在资金方面,各地通过引进外资、集股联办、群众自筹、银行贷款和争取各部门支持等途径,共筹集资金5.16亿元,其中引进和自筹资金2.15亿元,银行贷款2.98亿元,各部门支持387万元。宿县地区1984年引进和自筹资金1000万元,新建乡镇企业12329个,是原有企业数的7倍。在引进技术和人才方面,一是与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企业挂钩,聘请专家当顾问,引进科研成果、技术设备和专业人才。1984年全省乡镇企业共引进技术项目1000多个,引进和聘请各种专业人才6368人。含山县运漕砂轮厂,由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1979年被迫停产,1982年恢复生产,当年又亏损3.6万元。后来从上海和郑州请来5名技术人员指导生产,成本迅速下降,产品质量提高,远销国外。1984年该厂产值68万元,盈利6万元。二是采取各种形式培养人才,1984年全省通过各种训练班共培训18616人次,派到大厂和专业学校进修的达到3622人。三是起用本地能人,桐城县高桥乡起用能人当厂长,1个月就办起了农机厂,5个月产值达百万元,偿还全部投资后,获利10万元。第三条经验是依靠信息安排生产。1984年,各地乡镇企业共配备信息员1万余人,发挥了重大作用。具有10多年草席生产历史的六安县古潭乡草席厂,1982年因滞销停产,1984年3月,该厂得到国际市场草席畅销的信息后,与外贸部门签订12万条草席合同,销到法、英、德、日等10多个国家。桐城全县有农民信息员4000多人,被誉为市场行情的“侦察兵”。为了收集信息,阜阳地区在外地设立了信息“窗口”100多处,阜阳各县的信息点、办事处遍布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
此外,1984年进一步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全省95%的乡镇企业实行承包。繁昌县1280家乡镇企业全部实行承包制,其中集体承包578个厂,厂长承包279个,私人承包423个。
1985年,安徽乡镇企业继续加速发展。元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要求各地对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鼓励农民发展采矿和其他开发性事业。元月下旬,安徽省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全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搞好粮食转化,抓好发展畜牧水产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对发展乡镇企业,指出要抓好三条:一是扩大门路,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产业;二是搞好现有企业的整顿、改造和扩建,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经营管理;三是乡(镇)办、村办、户办企业一起上,重点要发展户办企业。要求进一步增加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数额,尤其要放宽对户办企业贷款的政策。根据上述精神,2月11日,省乡镇企业局写报告给省人民政府,建议对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给予信贷和税收上的扶持,免征所得税3至5年,免征能源基金税。3月4日,中共安徽省委印发了《关于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企业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鼓励城市向乡镇扩散产品的生产和零部件加工,支持乡镇企业。省税务局下发了《关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通知》,对乡镇企业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放宽,如对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乡镇企业,除少数属财政部规定外,在开办初期,给予免征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1年和所得税3年的照顾;对全年所得税在3000元以下的企业可免征或减征所得税的政策。4月份,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先进代表大会,会议重申以户办、联户办为主的发展方针,号召全省“六个轮子”一起转,“发展乡镇企业的力量源泉在千家万户”。5月11日,省人民政府发出明码电报《关于严格控制乡镇企业贷款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核定安徽省乡镇企业贷款的计划额度为5000万元,截止4月底,全省农业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比上年末增加了1.62亿元,超过全年计划增加数的3倍多,要求各地采取积极措施,把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控制在计划以内。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对1985年的乡镇企业发展计划进行审查和调整,避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倾向。5月26日至31日,省委副书记卢荣景在皖南检查工作,他希望大家思想再解放一点,思路再打开一点,并提出:“发展乡镇企业一定要调动千军万马,发动家家户户一起干”。6月27日,省人民政府发出明码电报《关于当前发展乡镇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由于目前国家紧缩银根,资金不足已成为影响安徽省乡镇企业继续发展的大问题。为此,各地要集中财力、物力,抓紧完成老项目,严格控制新项目,一般不要用贷款开新口子。对于群众集资和利用企业、地方自有资金上的项目也要严格控制。长线以及耗能高、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坚决不要再上。认真清理在建项目,对产品销路不好、原材料供应无着落、效益差、还贷能力弱的项目,要下决心停掉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将其规模压缩到最低限度,然后给予适当支持,以保证一批重要项目早日建成投产。《通知》针对企业摊派多、负担重的问题,明确规定,企业上交利润不能超过10%。为了克服过热现象,7月份,副省长孟富林提醒各级领导加强宏观指导,搞好综合平衡,防止重大经济活动失控。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促使乡镇企业合理地调整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10月中上旬,省经济委员会和省乡镇企业局在芜湖联合召开了全省城市工业产品扩散会议,号召在“经济合理,自愿两利”的原则下,城市工业与乡镇企业优势互补,并在税收上给予以下照顾:城市工厂扩散生产的零部件,按增值税原则征税,不增加扩散企业税负;在保证上缴国家税利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用自身资金与乡镇企业联营的,所得利润在20万元以内的,两年内免征所得税,超过20万元部分两年内适当减征所得税。接受扩散产品的乡镇企业,免征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一年。从产品投产之日起,免征工商所得税两年,期满后纳税仍有困难者,由企业申请,经县税务局批准再予延期一年的照顾。有些扩散的产品,社会效益好,但企业微利,纳税有困难的,可定期减半征收工商所得税。对一些因接收扩散产品需上工装、模具、添置设备和土建所需的贷款,可以税前还贷。11月4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广才在全省第三期乡镇企业局长培训班上讲话时,就一些政策界限作了说明,表示对于间接费用支出,只要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不中饱私囊,就不要追究。对乡镇集体企业主要是整顿,在整顿中求发展。对个体企业目前还是鼓励发展,在发展中引向联合、合作,最终还是要搞合作制。11月中旬,全省发展山区乡镇企业座谈会在休宁召开,探索山区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12月18日,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和乡镇企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乡镇企业利润分配和使用管理的通知》,规定:新办企业以及更新发展基金发生赤字的企业,或自有流动资金不足定额流动资金60%的企业,均不上缴利润。全部利润用于弥补更新发展基金的赤字,归还银行(信用社)逾期和到期贷款以及到期的财政周转金,剩余部分可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不得转作他用。企业上缴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用于社会性开支的部分,不得超过利润总额的10%,在所得税前列支。企业上交乡、镇、村企业主管部门的利润,要控制在税后利润的10%至40%范围内,不得用贷款作为利润上交;企业留成不得少于60%,主要用于充实流动资金和更新发展基金,以及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
1985年,安徽乡镇企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增长。企业个数达到89.81万个,比上年增长109.4%;从业人数346.23万人,比上年增长52.6%;乡镇企业总产值85.54亿元,比上年增长82.2%;总收入79.74亿元,比上年增长82.4%;纯利润9.91亿元,比上年增长69.7%;上缴税金2.82亿元,比上年增长76.3%;固定资产原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全员劳动生产率2472元,比上年增长19%。基本上达到了产值、利润、税收同步增长。1985年与1984年相比,乡镇企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0.2%上升到16%,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21%上升到36%。1985年,全省17个地、市乡镇企业的产值增长幅度都在50%以上,其中宿县、徽州、滁县、宣城、六安、巢湖地区和淮南、芜湖市增长1倍以上。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县,由1983年的1个、1984年的15个增加到46个。其中合肥市郊区、当涂、怀远、怀宁、天长、桐城6个县(区)已突破2亿元。在全国的位置,由第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二位。2、户办联户办企业个数成倍增长。1985年全省户办、联户办企业发展到83.88万个,实现产值38.99亿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1.3倍和1.7倍。户办、联户办企业产值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4年的31.6%上升到1985年的45.6%。在安徽省户办企业较多的地区,初步出现了一乡一品或数品、数乡一品的专业生产群体1500多个。如太和县尼龙绳加工专业区已由4户扩展到6个乡的130个村、4000多户,成为全国最大的尼龙绳专业市场。利辛县阚疃镇服装加工专业区已扩展到周围3100多户,1985年加工成衣近200万件,产值达1000万元。该县的春店乡张寨村,有475户人家,从1980年出现3家织筛网专业户,到1985年发展到355户,务工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70%,织机由2台发展到172台,品种也由农村最流行的50目发展到高档的180目,人均收入由原来的80元增加到510元。3、骨干企业发挥作用。据1985年底统计,全省乡镇企业产值在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989个,101万元至200万元的318个,201万元以上的145个,1000万元以上的1个。天长县1985年以1984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乡办工业企业为“龙头”,对家庭工业和村办工业实行“三统一分”,即统一培训人员、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推销产品、分散加工的联合形式,推动了全县乡镇工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4、进一步开发了农村资源。全省乡镇工业产值47.04亿元,其中乡办工业产值16.07亿元,村办工业产值10.76亿元,村以下工业产值20.21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4年的11.23%上升到18.5%。从结构上看,建材工业所占比重最大,达35.84%;食品工业次之,占18.17%;再次是机械工业,占14.25%。从发展速度来看,皮革工业发展最快,比上年增长135%;冶金工业次之,比上年增长81.6%;森林工业增长67.4%;机械工业增长67.2%。反映了农村资源开发正在向深度扩展,在资源利用方面又有新发展。1985年原煤产量171万吨,与1984年相比,增长24.8%;水泥产量98万吨,增长104.1%;铁矿石产量100万吨,大理石荒料3.7万立方米,增长60.9%;砖瓦产量110亿万块(片),增长13.4%。农林土特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徽州地区利用山、石、竹、木资源,发展传统工艺产品,全区生产徽墨、歙砚、竹编、盆景“四宝”和砖雕、木雕、石雕、竹雕“四雕”的企业发展到19个,产值比1984年翻了一番半。歙县利用茶叶、青枣等土特产资源,兴办了76个精制茶厂、30个蜜枣加工厂,1985年加工茶叶5000吨、蜜枣30万公斤,创产值2000多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还多。农副产品加工业中的粮、油和饲料加工业,因价格变动较大,在一些地方出现下降趋势。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食用植物油加工量11.4万吨,比1984年下降8.1%;配合饲料加工量3.5万吨,下降33.3%。利辛县有33个饲料加工厂被挤垮,阜阳县以粮油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产值从1984年的101万元减少到1985年的71万元,下降30%。5、横向经济联系比较活跃。全省乡镇企业接受城市工业扩散的产品产值,由过去的5000万元左右上升到3亿多元,占1985年乡、村两级工业企业新增产值的40%以上。合肥橡胶厂将全胶鞋扩散给郊区城东乡柳荫塘村加工,一年产鞋100万双,产值520万元。芜湖市微型电机厂将组装国优出口产品分马力电机的铸件扩散到9个乡镇企业生产,该企业产值由1984年的1700万元增加到3400万元。接受扩散任务的主要厂家芜湖县围山农机厂的年产值也由1984年的30多万元猛增到160万元,双方得利。繁昌县为了解决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全年共引进资金1738万元,引进技术项目2项,引进人才52名,开发新产品65个,全县乡镇企业新增产值9157万元。据芜湖市和安庆、六安、徽州、宿县、滁县5个地区的不完全统计,1985年共引进资金7234万元,技术780项,人才4523名。6、第三产业蓬勃发展。1985年,全省乡村两级企业中从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农民达54.7万人,占乡、村两级企业总人数的37.4%,比1984年增长26%。实现产值18.4亿元,占乡、村两级企业总产值的39.5%,比1984年增长67.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许多地方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加、国家税源扩大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城市周围的农民,利用自身的优势,兴办第三产业,有的已形成行业优势,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如合肥、芜湖等市郊区的农民,在市内兴办的旅馆床位,超过了当地国营旅馆的总床位,而且经营方式灵活,有各种专门服务,税收又低,所以经济效益较好。7、产品质量逐步提高。1985年,天长县电风扇厂生产的龙华牌900毫米(FC-2)吊扇、合肥宏殿电子仪器厂生产的回春牌电热毯(NTT-80W/220V)、繁昌县羽毛球厂生产的青松牌出口室内羽毛球、六安县马头镇小磨麻油厂生产的马头牌小磨麻油等4个产品,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宣城县孙埠黄酒厂生产的孙埠牌元红酒、颍上县腐竹总厂生产的两河牌腐竹等6个产品,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当涂县下塘镇生产的玉竹牌安乐椅,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信得过产品”奖牌。临泉县文德堂笔厂生产的八柱擎天笔,在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上获一等奖。巢湖市东方红乡爱华工艺厂生产的白花栏杆,在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上获优秀产品质量奖。
但安徽省乡镇企业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企业领导班子尚不适应现代工业要求,不少属于“照顾”、“搭配”性。他们原来大部分是公社、大队的脱产干部,对工业生产知之甚少,被照顾安排到乡镇企业。肥西县有个百余名职工的小厂,厂长、书记有14个,群众称之为“书记处”。实行经营承包制以后,由于制度不完善,承包者无任何资金做保证,干好拿高额奖金,干坏分文不赔。有的承包者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厂办好了,中饱私囊;办垮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严重挫伤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但在“包”字万岁的叫嚣声中,一时尚引不起领导者们的重视。2、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比例严重失调,管理人员人浮于事,一线生产工人减少。还有不少属于家族企业,老婆孩子亲戚朋友把持一个企业的主要部门。3、体制上尚未理顺,多头领导。横向看,乡镇企业受各地行政机关直接干预;从纵向看,“五个轮子”五家管,如乡镇企业由乡镇企业局管,“双代店”由县供销社管,个体工商户由县工商局管,铁木社由县轻工业局管,乡镇企业局既不管人财物,也不管产供销,成了“第二统计局”。4、职工文化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全省乡镇企业中,有学历和技术职称的人员总共不超过两位数。有22个县的乡镇企业中,既无技术员,也没有一位中专毕业生。怀宁县有乡镇企业34091家,从业人员达55000名;岳西县乡镇企业2107个,从业人员9985名,均无一名正规学校毕业的中专毕业生。近年来,各县从省内外陆续聘请了一些退休专业人才、技术工人和能工巧匠,但都呆不住、留不长。这对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影响很大。5、发展过程中有的盲目性比较大。桐城县范岗、双铺、南演、黄埔4乡,自1984年以来新建15个企业,1985年倒闭掉9个,其中有5个就是因为事前对资金、技术、原材料和市场需求未进行可行性研究而造成的。某些人口头上也讲因地制宜,而实际工作中却要乡乡办、村村办、户户办,过分地强调了速度,给基层造成无形的压力,所以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向上新项目,却忽视了对老企业的巩固与提高。甚至采取“挖肉补疮”的办法,致使新企业未上去,老企业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桐城范岗乡陶瓷厂,被称为该乡“工业之母”,每上一个新项目都要从该厂抽取资金,1984年以来,该厂流动资金枯竭,1985年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6、企业基础比较薄弱,多数是靠贷款和政策扶持过日子。当1985年国家紧缩银根时,有不少企业因此而倒闭或停产、半停产。如桐城黄埔乡尼龙针织厂,自1980年投产以来,连年亏损,但由于有银行贷款支持,亏损的矛盾被掩盖起来了,1985年银根紧缩,问题暴露,只得倒闭。1985年许多乡镇企业“落马”,与不重视积累关系也很大,分光用光,缺乏后劲和自我发展能力,仅靠贷款维持,因而显得特别脆弱。7、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大部分乡镇企业使用的是70年代国营企业设备更新时淘汰下来的旧设备,有的使用的还是清朝末年的老机器,用的是几百年前的旧工艺。骨干企业甚少,缺乏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
1986年,安徽乡镇企业继续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元月9日,省乡镇企业局向省委、省人民政府汇报工作;20日,省乡镇企业局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加强对农村个体企业管理的通知》;30日,省长王郁昭在全省农村工作会上,就1986年乡镇企业工作作了部署;2月3日,副省长孟富林主持召集省农牧渔业厅及乡镇企业局工作会,并讲了话;19日至22日,召开全省地、市乡镇企业局局长会议;4月19日,副省长孟富林、邵明召开省乡镇企业第一季经济形势分析会;5月初,省乡镇企业系统召开厂长、供销、财会、统计和科技人员先进代表大会,副省长孟富林到会并讲了话;6月27日,《安徽省政办通报》第27期刊载了省乡镇企业局制定的《关于乡镇企业经营活动中若干政策界限问题的意见》;7月15日至18日,省人民政府在当涂县召开全省乡镇企业经济形势分析会;7月16日至20日,省委、省人民政府在马鞍山市召开由22个体制改革试点县参加的工作会,省委副书记卢荣景在会议期间就如何加快安徽省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发表了讲话;9月25日,省委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10月5~6日,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农民企业家座谈会,省长王郁昭、副省长孟富林到会并讲了话;10月15日,省委副书记卢荣景听取省乡镇企业局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讲了话,强调允许失误,只要不是中饱私囊、违法乱纪,就不要追究;下旬,省人民政府从农经委、乡镇企业局等12个单位抽调28人,分成8组,分赴全省16个地、市对乡镇企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12月上旬,省长王郁昭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乡镇企业工作作了指示;12月下旬,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召开,分析1986年乡镇企业形势,部署来年的工作。12月30日,省人民政府批转了省乡镇企业局《关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形势和一九八七年工作意见的报告》。
这些会议、文件和负责人的讲话,其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明确1986年省乡镇企业的指导思想,即全面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实现全省乡镇企业积极稳步协调发展。发展的方向坚持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重点是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转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城市工业扩散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建筑业和建材工业,第三产业。2、重申过去给予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变,并出台了一些新的扶持政策,如规定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可以从增加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税前还贷;按销售额的3~5%提取业务活动费,并于税前列支;成本工资按60元至80元计算等。3、加大宏观控制,努力克服盲目性,建立起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系,控制资金投向,规定5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由省乡镇企业局会同省农业银行审批;50万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分别由地、市、县乡镇企业局组织论证,会同同级农业银行审批。经审批上马的项目,由农业银行贷款扶持,否则农行不予贷款,工商部门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加强对农林个体企业的领导,在自愿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向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走联合经营的路子。4、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投入。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投资总额5.3亿元,为投资最多的一年。共安排投资项目4265个,其中新建2144个,技术改造2121个;80%以上属资源开发型项目;当年投产见效的有3257个,占76.4%,新增产值约9亿元,税利1.3亿元。5、反复强调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纠正不问条件、一刀切,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6、提出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拳头产品,为中心以户办、联户办为重点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7、推广股份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8、为乡镇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如针对行政干预太多,在整党过程中由于政策界限不清楚,误伤和挫伤一部人情况等,及时颁发文件,明确政策界限,强调政企分开,也收到积极的效果。
由于做了大量的工作,1986年,安徽省乡镇企业在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不利条件下,仍取得很好的成绩。乡镇企业(包括户办、联户办)发展到1986年的104.30万个,比上年增长16.1%;从业人数有386.93万人,比上年增长11.8%。全年完成产值123.71亿元,比上年增长44.6%;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宿县、巢湖、芜湖7个地、市的增长幅度超过50%。其中乡镇工业产值66.5亿元,增长40.8%;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8%。铜陵、淮南、马鞍山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增长幅度超过70%,安庆地区超过50%。全省乡镇企业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乡有17个,超过500万元的村29个;超过1亿元的县有55个,其中15个县超过2亿元,3个县超过3亿元,当涂县超过4亿元。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35%,30多个县的乡镇工业总产值接近或超过县办工业,有些已开始形成乡镇企业、农业、县办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涂县的乡镇企业产值已超过农业和县办工业产值之和。1986年上缴税金3.58亿元(含户办、联户办的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获纯利润13.24亿元(含户办、联户办的8.91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固定资产原值2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全员劳动生产率3195元,比上年增长29.2%。为了改善乡镇企业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状况,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加强了职工教育和技术培训,培训各类技术人员80660人,其中上电大和业余大学的893人,上中专、技校的3443人,不少地方和乡镇企业开办了技术培训中心和业余技校等,采取多途径、多层次培训人才。
1986年,安徽乡镇企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在乡镇企业普遍发展的基础上,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年产值50至100万元的企业有1715个,其中工业企业1165个;101到200万元的企业有555个,其中工业企业303个;201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74个,其中工业企业18个;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个,其中工业企业2个。全年乡镇企业产值最高的县为当涂县,达4.27亿元;产值最高的乡是合肥郊区城东乡,达5325万元;产值最高的村是淮北市烈山村,达1053万元;产值最高的企业是肥东县长乐乡建安公司,达1377万元。乡镇企业五大行业中,工业发展速度最快,交通运输业呈逐年下降趋势,增长幅度由1984年的68.11%、1985年的26.1%下降到1986年的12.43%,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萎缩现象。2、户办、联户办的个体企业发展迅猛异常,不仅快于乡镇集体企业,而且整体规模也超过了乡镇集体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也接近乡镇集体企业。从企业数来看,1986年户办、联户办企业98.63万个,比上年增加14.75万个;乡镇集体企业为5.67万个,比上年减少0.27万个,一升一降,形成明显反差。从职工人数看,1986年户办、联户办企业231.09万人,比上年增加31.05万人;乡村集体企业155.84万人,比上年增加9.65万人,远远低于前者。从总产值看,1986年户办、联户办64.09亿元,比上年增加25.1亿元;乡村集体企业产值59.61亿元,比上年增13.06亿元,增幅也远远低于户办、联户办企业。从利润来看,1986年户办、联户办企业获利8.91亿元,比上年增利2.75亿元;乡村企业获利4.33亿元,比上年增利0.58亿元,也远远低于户办、联户办。从上缴税金来看,1986年户办、联户办纳税1.53亿元,比上年增缴0.46亿元;乡村企业纳税2.05亿元,比上年增缴0.30亿元,增加幅度也低于户办、联户办。各地已出现一批固定资产数十万元,收入数百万元的私人企业。仅阜阳地区10万多个户办、联户办私人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过10万元的就有210户,超过50万元的有30多户,超过100万元的6户;5万多个体商业、饮食业户中,年经营额超过百万元的有32户。该地区太和县农民胡云海创办的太和县供销公司,1986年经销额超过800万元,固定资产达70万。蒙城县农民胡英臣创办的振华建材总厂,拥有固定资产75万元。阜阳地区户办、联户办的私人企业中,有30%以上的雇工经营,胡英臣私人企业1986年雇工人数超过300人。3、股份制企业兴起。淮北市烈山镇从1986年起开始试办股份制企业,到1986年底已发展到61个,入股资金达550万元,劳动就业人数2225人,年产值达到1650万元,占全镇总产值的26%。烈山镇股份企业大体分为3种:一是由集体单位的股份组成的,这种形式多是些投资规模较大、生产技术较先进的企业,由若干村或若干企业出资入股构成。年产10万吨的烈山粘土矿,就是由烈山镇和宋庄、土楼、吴山口3个村各投资40万元合股兴建的。二是由集体股份和个体股份构成的,如烈山陶瓷工艺厂,该厂原来是由4户农民集资联办的,由于管理不善,资金不足,濒于倒闭。1986年镇建筑工区投资10万元入股,把原有的厂房、设备和资金转化为股份,形成了新的股份企业,一举扭转被动局面,当年盈利4万元。三是由个体股份组成的,这种形式在烈山镇的股份企业中占70%左右,其中有几股组成的,也有几十、几百股组成的。4、企业横向联合的领域逐步拓宽。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共引进资金1.3亿元,人才6867名,技术1361项。并从单纯引进资金、人才、项目进而发展到与先进地区、城市企业合资办厂,联合经营;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结成共担风险、利益均沾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共同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当涂县有15个乡镇与马鞍山市属企业签约联营项目21个,年产值1047万元。贵池县刘街乡与江苏省吴县联营开采大理石,签订了500万美元的供货合同,产品销往美国。合肥郊区乡镇企业先后同5所高等院校、7个科研单位、30多家国营企业开展横向联合,聘请技术顾问、工程师20多人,接受技术成果转让8项,引进新技术15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0多项。六安地区乡镇企业1986年从世界银行引进投资项目15个,投资总额1041万元,其中自筹资金492万元,世界银行贷款549万元,缓解了资金、人才、技术不足的矛盾。5、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全省各地、市、县乡镇企业局均建立了质量管理机构,并配有专人负责。繁昌、怀宁、淮北、安庆4个建材质量检测站批准筹建,并将纳入全国网络。165家骨干企业列入省全面质量管理单位,其中有30多家已领取《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证》。全省乡镇企业共制定出30多种产品标准,分别由省或地、市级标准计量部门发布,有40多家企业领取了《计量合格证》。天长县青年皮鞋厂的“千秋牌”劳保皮鞋、南陵县清溪造纸厂的“宫灯牌”宣纸等9个产品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有23个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15个产品获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称号。有50多家企业被评为省乡镇第三产业优质服务单位,30多家企业获得各级科委或经委授予的科技进步奖和新产品开发奖,有些新产品、新技术还获得国家专利权。五河县乡镇企业生产的彩色玻璃、天长县生产的消防水带填补了省内空白,宿州市研制生产的磷化钙粮食无毒药虫剂填补了国内空白。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发展不够平衡。截止1986年底,尚有三分之一的乡镇、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没有兴办企业。乡镇集体企业发展缓慢,且不景气,该年全省有7303家乡镇集体企业关停,结欠银行贷款6196万元。2、稳定性差。“一遇风吹草动就动摇”,对持续、稳定地发展安徽乡镇企业非常不利。3、政策不配套、不落实。这表现在:一是各部门的规定与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不配套,甚至出现二号文件(指业务部门文件)抵消一号文件(指中央文件)的现象;二是各业务主管部门文件不配套,如果一件事涉及到几家,有一家挂红灯就落实不下去;三是乡级财政建立后,许多地方出现层层加大税收指标的问题,使得中央和省给予的优惠政策落空。4、政企不分,也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大问题。5、资金短缺困扰乡镇企业的发展,安徽全年投放乡镇企业技改和新上项目的资金,仅略等于江苏省无锡市同期新增固定资产额。而另一方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甚至敲诈勒索,企业负担过重,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6、发展水平还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198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例,全国平均为47.7%,安徽只占36%;农村人口人均占有乡镇企业产值,全国平均为415元,安徽只有277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平均为4461元,安徽省只有3197元。7、效益滑坡。百元产值利税率1984年为15.86元,1985是14.88元,1986年13.96元,逐年下降。
1987年安徽省乡镇企业工作的重点主要围绕落实已经制定颁布的政策、探索发展路子、完善承包制、推广股份制、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横向联合、组建企业集团、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加强企业管理、治理整顿、筹措资金、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等具体问题开展。元月,在全省农村工作会上,省委书记李贵鲜、省长王郁昭分别发表讲话,李贵鲜提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小取胜,两水(水果和水产品)起家”为发展安徽乡镇企业的路子。王郁昭着重指出允许并支持、鼓励部分科技人员以调离、辞职、停薪留职等方式脱离原单位,到乡镇和农村兴办、经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贸易机构,创办企业。允许城市科技人员到农村从事星期六工程师的兼职活动,保护其合法收入。2月17日至19日,省乡镇企业局召开全省乡镇企业教育工作会议,布置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聘任工作。3月,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北京召开阜阳地区经验座谈会,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阜阳地区乡镇企业制度建设试验区。它是中国第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4月初,省乡镇企业局召开部分地、市、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座谈会,部署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中心内容的“双增双节”运动。11日,省乡镇企业局办公室编印的《安徽乡镇企业》第11期刊载了《关于私人企业政策的宣传提纲》,消除业主顾虑,以大力发展私人企业。13日,省乡镇企业局印发了《关于认真引导企业参加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把引导企业以名、优、特、创汇产品为龙头,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在企业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建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作为经济协作工作的重点。20日,省乡镇企业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乡村集体企业活力的意见》(讨论稿),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维护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了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坑国家、穷集体、富个人”的倾向,强调以厂长为代表的职工集体承包为好。规模小、效益差、适宜分散经营的企业,则可租赁或转让给个人承包。7月7日,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乡镇企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对上半年的形势普遍比较满意。会议强调在大力发展私人企业的同时,要注重发展骨干企业,并出台两项具体措施:省财政厅从开发资金中安排1500万元的低息贷款由省乡镇企业局掌握,会同省财政厅审批项目,实行有偿使用,用于扶持乡镇创汇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由省计委、经委及外汇管理部门统筹安排解决乡镇企业需用地方外汇以及调剂外汇。14日,省乡镇企业局为加强对户办、联户办企业的管理,向省人民政府建议: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从发展方针和经营方向上加以指导;严加制止对个体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9月中旬,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在滁县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代省长卢荣景、省委副书记孟富林分别在会上讲了话。卢荣景提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安徽经济的战略重点,要死心踏地抓发展乡镇企业。他还要求加强宏观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片面追求产值。孟富林讲话分析了安徽乡镇企业发展形势,指出存在的差距,提出进一步放宽和调整有关政策。针对治理整顿中出现的思想混乱,明确指出对乡镇企业的政策不存在收的问题,而是要不断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搞得更活。省乡镇企业局负责人则具体要求处理好超常规和超高速的关系、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关系、乡镇企业与城市大工业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内涵和外延的关系、骨干企业和户办企业的关系、生产和流通的关系、贷款和自筹资金的关系、生产与安全、环保的关系。这次会议以后,各地、市、县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制定具体政策,采取相应措施,对发展乡镇企业重新作出部署。10月13日,省乡镇企业局根据省计委、省经贸委《关于编报利用外资项目计划的通知》,上报14个项目作为1988年乡镇企业利用外资的预选项目。12月,省乡镇企业局转发了芜湖市农委陈炳南的来信,来信讲近两年安徽乡镇企业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危险倾向,即光抓产值不讲效益的问题。
1987年,安徽乡镇企业最大、最可喜的变化是:从前两年单纯追求企业个数,进而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从泛泛而谈、一般号召,转变到深入下去,总结经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从重产值轻效益,到普遍开始重视效益;从领导精力集中在户办、联户办企业上,开始提出集体、个体两手抓,而省乡镇企业局集中力量抓骨干企业、保护和放开户办企业的主张,尤为明智之举;从依赖优惠政策,转为眼睛向内,靠提高企业素质,改善企业外部环境,以求得发展。
领导层决策的科学化和领导方法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安徽乡镇企业的发展。全省乡镇企业产值达到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徽州、马鞍山、铜陵、滁县、巢湖5个地、市增长幅度超过40%。首次超过全省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9%,全省社会总产值的22%。其中工业总产值90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4.6%。其中乡(镇)、村两级集体工业产值49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利润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上缴税金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省有62个县(市)的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其中超2亿元的县有34个,超3亿元的有15个。当涂、合肥市郊区、天长、桐城、怀宁5个县(区)的乡镇企业产值超过4亿元。乡镇企业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乡(镇)有283个,2000万元以上的76个,3000万元以上的36个,5000万元以上的8个。村办企业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有696个行政村,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51个。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专业户1227个。乡镇企业产值最高县是当涂县,为6.59亿元;最高的乡是当涂县的新博乡,产值9240万元;最高的村是淮北市烈山村,产值1986万元;最高的企业是蚌埠第六棉织厂,产值1758万元。宁国县密封件厂全员劳动生产率19000元,人均创利税近8000元,为全省乡镇企业之冠。全省乡镇企业就业人员431.4万人,比上年增加35.4万人,其中在户办、联户办企业就业的有263.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全年工资总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固定资产原值47.9亿元。宁国密封件厂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87年全省乡村两级企业用于以工补农和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为9644万元,其中直接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为2646万元。
全年乡镇企业投资项目5610个,其中新建项目2734个,占48.7%;扩建、技改项目2876个,占51.3%。投资总额为7.7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5.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4.9%。其中新建项目完成3.64亿元,占完成额的63.1%,扩建和技改项目完成2.13亿元,占37.9%。各地都注意了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如乡、村两级工业产值中,建材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38.5%下降到1987年的26.5%,轻纺、化工工业产值由21.7%上升到45.2%。乡镇骨干企业数量增加,年产值50~100万元的企业发展到2292个,比上年增加577个,其中工业企业1569个,增加404个;年产值101~200万元的企业817个,增加262个,其中工业企业480个,增加177个;年产值201~500万元的企业313个,其中工业企业193个;500万元以上的企业61个,其中工业企业36个。质量意识加强,产品质量有提高。全年有139种产品分别获得了部优、省优和安徽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称号。其中合肥淝河钢窗厂生产的铝合金卷闸门、合肥毛巾二厂生产的凹凸毛巾被等9种产品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当涂县仪表厂生产的压力表机芯、肥东长临河毛巾厂的BE 801~9浴巾等31种产品为安徽省优质产品。泾县昌桥造纸厂生产的药物保健卫生纸、铜陵县朱村水泥厂的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等112种产品为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
全省已有20个乡镇企业局自办或联办乡镇企业培训中心,在职业中学中有84个乡镇企业班,淮南、六安、淮北3个地市还设立了乡镇企业人才教育机构。全年共培训人员10.7万人次,包括省乡镇企业局举办的12期培训班859人。乡镇企业评定工程师57人,助理工程师395人。
五河县乡镇企业局于1987年7月创办了全省第一家乡镇企业金融所,半年发放贷款312.68万元,支持了76个乡镇集体企业和150多个户办、联户办企业,金融所当年也盈利近2万元。
1987年,全省乡镇企业横向经济联合也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年共引进资金7676万元,人才7103名,技术协作项目1710多个,弥补了乡镇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的不足。1987年的横向联合呈现以下特点:1、规模大于往年。全省联营项目1033个,其中生产联营273个,产销联营174个,资金联营240个,技术联营75个,其他形式的联营271个。2、由省内联合扩展到与外省市和经济特区联合。1987年,省乡镇企业局与国家计委华能公司共同投资,联建了宣城、郎溪、舒城3个羽绒厂,成立华兴公司,主要经营羽绒产品。由省乡镇企业局牵头与深圳特区华侨城经济开发指挥部签订合同,向该指挥部现代玩具公司输送技术工人60名,并承接来料来样加工长毛绒玩具业务。繁昌县已与11个省市、2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3、向集团经济发展。芜湖市乡镇企业除分别按行业加入该市的微型电机、华侨皮鞋、光华玻璃、天河羽绒4个经济集团外,乡镇企业内部又组建了建筑、水泥、烤炉3个联合集团。合肥市3县1郊的部分乡镇企业加入了电冰箱、一机公司、自行车总厂3个经济集团。其中电冰箱总厂扩散18种配件给7个乡镇企业加工,年产值874万元。
全省已有273个乡镇企业,生产105种产品出口,1987年外贸收购额达1.13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霍山县外贸加工厂主要加工山区土特产食品出口,很受外商欢迎,全年创汇148万美元,成为全省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的第一大户。肥东县长临河毛巾厂成为安徽针织品出口的骨干企业之一,产品出口免检,年创汇近80万美元。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乡镇企业,也取得很好的成绩。1、建材业。1987年乡镇建材业产值13亿元,比1983年增长近2倍,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27.3%。全省有乡镇水泥厂294个,其中一半分布在怀宁、濉溪、繁昌、贵池4县,最大的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20万吨。1987年生产水泥153.2万吨,占全省地方水泥产量的24.4%。全省有乡镇轮窑厂1714座,年产砖瓦132亿块,占全省总产量的97%。年开采花岗石19万立方米,大理石荒料5.5万立方米,加工大理石板材7.4万平方米。2、农副产品加工业。1987年,全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乡村两级加工企业15699个,年产值13.5亿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28.4%。其中粮食加工企业7363个,产值3.17亿元;植物油加工企业2763个,产值2.7亿元;饮料及饮料酒生产企业820家,产值1.25亿元;竹木制品、造纸及纸制品企业2900家,产值3.06亿元。1987年,乡镇食品、畜产品出口额达3200万元,占乡镇企业出口总额的30%。3、采矿业。1987年,全省乡村两级有煤炭、有色及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开采企业2349个,年产值4.05亿元,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8.5%。其中煤炭开采企业227个,年产煤量占全省地方煤产量的一半。铁、铜、硫铁矿、金、铝、锌、钨等矿石产量为140万吨,年产黄金116公斤。4、水运业。1987年,芜湖拥有乡镇船舶4142艘,10.6万吨位,全年水运吞吐量600多万吨,客班、渡口日流量达6.5万人次。枞阳县汤沟区有机动船414条,5198吨位,连同与陆运配套的陆路运输,年收入300多万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收入的28%。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