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乡镇工业源于农村手工业,以农民自发组织的油坊、磨坊、木匠铺、铁匠铺、成衣铺等为基础,通过农村三大改造变为集体经济。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及人民公社化后,全省农村各地办起大大小小厂矿46万个,含冶金、化工、机械、建材、食品、轻纺、采掘等门类,投入工业生产的农村劳力多达260万人,占当时农村劳动力的20%左右。为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共产风和浮夸风等问题,1959年安徽省对社办工业生产计划和方针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社办工业企业的规模有所减少。1960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困难及国民经济的调整,安徽省社队工业企业陆续下马,仅保留少数直接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工业企业,多由生产队直接经营。1965年,安徽省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又有少数社队兴办了一些工业企业。1966年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以后,安徽省社队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队工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0年8月全国北方地区农村工作会议以后,安徽省社队工业才算从困顿步入复苏阶段。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指导思想下,重点发展了建材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工业和采掘工业。到1978年,全省共有社队工业企业25372个,从业人员444329人,总产值63882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建筑材料紧缺,安徽社队企业瞄准这一行情,大力发展砖、瓦、砂、石、水泥、石灰和水泥预制等建材工业。农村分田到户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带动了以粮油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又带动了劳动密集型的编织、刺绣、土纸、陶器等工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矿山政策的放宽,小煤窑、小铁矿等采掘业也迅速兴起。安徽大城市少,工业相对比较落后,对乡镇企业辐射和带动能力弱,乡镇企业靠自身积累前进,速度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从80年代中期,全省各地重视培养骨干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到1986年,全省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乡镇工业企业已有250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10个。1987年,安徽第一次出现乡办工业企业产值增长速度超过乡镇工业企业产值增长速度,乡镇工业企业产值增长速度超过乡镇企业产值的增长速度,骨干企业进一步增多。到1988年底,全省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扩展到1569个,其中100~200万元的有817个;200~500万元的313个,500万元以上的120个,1000万元以上的27个。新办乡镇工业企业已由往年侧重砖瓦、水泥等建材业转向侧重轻工、纺织行业。1989年,国民经济处在治理、整顿时期,安徽根据全省实际情况,确立乡镇工业企业重点发展12个行业、111个产品、1442家企业。其中农用工业6个产品,83家企业;轻工产品13个,216家企业;纺织产品10个,109家企业;有色金属工业6个产品,15家企业;化工产品21个,38家企业;机械工业产品14个,108家企业;电子工业产品15个,20家企业;医药工业产品3个,17家企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13个,251家企业;黑色冶金工业8个产品,23家企业;煤炭工业23家;电力工业7家。通过这次调整,全省乡镇工业企业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并对今后安徽省乡镇工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1989年,全省乡村工业企业3.7万个,比1978增长了45.7%;从业人员116.26万人,比1978年增长161.7%;产值75.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1.86倍,占到当年全省乡村企业总产值的66.9%,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9.61%,成为乡镇企业的骨干行业。拥有轻、重工业的近40个工业门类,涉及到130多个行业,形成初具规模的农村工业体系。
安徽省乡镇工业总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及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

一、建材工业
安徽乡镇建材工业以砖瓦厂、砂石场、小水泥厂为主,兴起于农业合作化初期。当时部分互助组、合作社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组织临时性或季节性副业队,采石、挖砂、烧砖。大跃进时期,安徽的砖瓦厂、土水泥厂、采石场、黄砂场发展到近两万个,当然多为手工操作。60年代初,多数下马,剩下的一点改作为农村副业而存在。到60年代末,社队建材工业再度兴起,全省各地又陆续建立了机制砖瓦厂、石料场、石灰厂、砂制品厂、水泥厂、水泥预制厂等,生产了一些水泥、石灰、砖瓦、沙石等产品。1974年,肥东县西山驿公社建起以机械为动力的轮窑厂,日产机制砖7万块。1976年,凤台县社队企业生产出水泥300吨,水泥制品5万多件,采青石30多万吨,生产砖瓦2000多万块。1976年,萧县郭庄大队为了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建起水泥厂。没有球磨机用粉碎机代替,没有烘干设备用大铁锅代,边基建,边备料,边生产,仅用了两个多月,就生产出400标号水泥50多吨。1977年,他们用积累的资金购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到1978年,全省社队建材企业发展到5433个,其中水泥厂36个,水泥预制厂301个,砖瓦厂3599个,占全省社队工业企业总数的21.41%;从业人员157457人(其中水泥工人2637名、水泥预制工人52690名、砖瓦工100944名),占全省社队工业企业人数的35.44%;产值20093万元(其中水泥产值656万元、水泥预制品产值1112万元、砖瓦产值11035万元),占全省社队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1.4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建材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1979年,全省社队建材工业企业增加到5963个,从业人员17.68万人,创产值25176万元。年产砖21.1亿块,瓦4.25亿片,水泥、水泥预制品、石灰、砂石料等,也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全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基本建设需要的砂、石和石灰,绝大部分都是社队企业生产的,全省砖瓦产量的70%左右是社队企业生产的。1980年,社队建材业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据9个地市的不完全统计,1980年上半年新办企业787个,其中建材工业企业348个,占44%。年创产值31898万元。1981年,安徽社队建材工业呈现如下特点:1、由于燃料紧缺,先后关闭了一批小土窑,如马鞍山市停办小土窑20座,淮南40多座。来安县70%的小土窑停产,造成砖、瓦、砂产量下降。2、安庆、广德、岳西、泾县、肥东、涡阳、萧县、宿县、灵璧、怀宁等地的社队开始有计划地开采大理石、花岗岩,并取得一定成绩。3、水泥产量、质量都有提高。淮北市烈山水泥厂年产水泥1.8万吨,合格率达到85%,实现利润40万元。贵池县桃坡大队水泥厂、怀宁县黄墩水泥厂、五河县小溪水泥厂实行联系产量、质量计酬的生产责任制,生产的水泥质量也明显提高,这年全省水泥10.75万吨,其中合格品达到6.773万吨,不合格品3.6459万吨,废品0.2311万吨。这种情况与省社队企业局开始抓水泥质量有关。1982年,在中共安徽省委9号文件的鼓舞下,砖瓦生产形势开始好转,尤其是轮窑厂迅速增多,对减少劳动强度,增加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为了适应城乡建筑业日益发展的需要,这期间,安徽社队工业企业还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了玻璃、石墨、石膏、石棉、糊墙纸、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建筑涂料等产品的生产,并取得可喜成绩。1983年,全省建材企业已发展到7708个,从业人员达到291083人,创产值51289万元,占全省社队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6.24%,成为社队企业4大支柱产业之一。
1984年,安徽乡镇建材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仅上半年即新建轮窑厂150座、水泥厂10家、水泥预制厂250个,到年终,全省乡镇拥有砖瓦厂760家、水泥厂70家、水泥预制厂860家。全年共生产砖75亿块、瓦11亿片,占全省砖瓦总产量的85%以上;生产水泥51万吨,占地方水泥总产量的20%左右。创产值74509万元,比上年增长45.27%。1985年,建材工业产值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35.84%,就产业结构而言,建材业在乡镇工业中所占比例最大。从发展速度看,相对减缓。
在建材工业中,水泥工业发展最快,1985年全省乡镇水泥厂发展到167个,年产量达到120吨,1986年又增至174个。在水泥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些厂家只注重产量、利润,放松了质量管理,致使大量不合格水泥流入市场,损害了用户利益,也损坏了安徽名誉。为此,安徽省标准计量局、乡镇企业局、建材局于1986年4月21日在安庆联合召开乡镇企业水泥质量会议。会后,全省各地对已投产的水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整顿,严格了管理和检验,对改变水泥生产的混乱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1987年,全省乡镇建材工业产值13亿元,比1983年增长近2倍,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27.3%。截至1987年底,全省有乡镇水泥厂294个,其中一半分布在怀宁、濉溪、繁昌、贵池4县,最大的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20万吨。这年生产水泥153.2万吨,占全省地方水泥产量的24.4%。有乡镇轮窑厂1714个,年产砖瓦132亿块,占全省砖瓦产量的97%。年开采花岗石19万立方米,大理石荒料5.5万立方米,加工大理石板材7.万平方米。
1988年,安徽有乡镇轮窑厂2236座,年产砖瓦200多亿块;乡镇水泥厂382家,年产水泥270万吨。1989年,安徽贯彻中央治理、整顿方针,在继续发展建材业的同时,重点对能耗高、产量低、效益差的小水泥厂、小砖瓦厂进行了调整,能改造的则改造,没条件改造的关停并转,并对全省294家水泥企业强制实行水泥生产许可证制度,在2574家轮窑厂开展“三高两节”(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节能、节地)活动,保证了建材工业健康发展。
安徽乡镇建材工业历年主要指标一览表

二、食品工业
安徽乡镇食品工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为原料的资源开发型加工企业为主,比如粮油加工、淀粉制品加工、酒类酿造、茶叶加工、饮料制造、乳制品加工、糕点糖果罐头生产、食用菌加工、水果制品、豆制品及各种腌菜和少量的水产品加工。主要面向省内市场,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较少。乡镇食品工业的兴起,要追溯到50年代初,从1958年起,转入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当时安徽省人民公社举办的粮食、饲料、油料和食品加工厂有12万个,占到社办工业企业总数的20%。年加工农产品成品30多亿斤,仅面粉一项就达到11.6亿斤。此外,全省各地还兴建了一批小白酒厂,并试制成功了甜菜加工。到1959年秋,公社办农产品综合加工厂发展到19347个,从事这项生产的人有76493名,还建成日处理万斤原料的制糖厂70个。可是好景不长,因粮食产量锐减而出现萎缩。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仅保留下很少部分粮油加工企业,象面坊、豆腐坊等一些小作坊,均下放生产队经营。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社队粮油加工企业也逐年增长。1966年初,仅供销社就在淮北地区收购粉丝3900万斤。1976年,凤台县加工粮食、饲料2000多万斤。1978年,安徽社队食品工业企业9164个,其中粮食加工企业6187个、油料加工企业1847个,从业人员68575名,总产值8772万元。农村粮油主要由社队企业承担加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食品工业呈加快发展态势。1979年,创产值15414万元,比上年增长75.72%,其中油脂加工业产值增长147%。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随着农副产品的大发展,食品工业形势也更加看好。1980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又比上年增长21.79%。
1981年,安徽对社队食品工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开始控制小白酒厂的盲目发展。同时,放宽对农副产品的政策,省委规定:凡完成国家统购和派购任务后的农副产品,社队企业可以进行加工或出售;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社队企业有能力加工的产品,国家不再建新厂和扩大加工量,让给社队企业加工。在这一政策的鼓舞下,六安地区新增榨油厂75个,安庆地区新增85个,阜阳地区新增82个。粮食加工企业,宿县地区50多个面粉厂,加工量比上年同期增加1倍,宣城地区粮食加工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90%。产品的品种也日益增多,蚌埠市郊区建起乳制品加工厂,养奶牛700多头,可产鲜奶250万斤。芜湖市郊区原有一个奶牛场,原来年产奶64万斤,他们不断扩大规模,1981年产鲜奶提高到80万斤。其它不少县、市也开始重视奶牛业的发展。糖果糕点和一些调料品也发展很快,巢县三圣大队酱油生意兴隆,年收入40余万元。阜阳新华食品厂生产的糖果糕点品种有40多个,年产150万斤。到1981年底,全省共有社队食品工业企业10599个,从业人员84604人,产值25488万元,占全省社队工业产值的24.6%,占全省食品工业产值的8.8%。形成6大行业:1、粮食加工业。有粮食加工厂7473个,从业人员45175人,年加工粮食74.4亿斤,产值6678万元,占社队食品工业产值的26.2%。2、油脂加工业。有粮油加工厂2485个,从业人员30470人,年加工植物油12.9万吨,产值1527万元,占社队食品工业产值的59.9%。3、淀粉制品加工业。有企业51个,从业人员1020人,年生产各种淀粉制品1500万斤,产值345万元。4、酿酒工业。小酒厂24个,从业人员499人,年产酒736吨,产值134万元。5、制茶工业。有茶叶初制厂308个,季节性务工人员4200人,年初制干茶10.09万担,产值942万元。6、其他小食品业。有企业199家,从业人员2500人,产值786万元。
1982年,中共安徽省委9号文件就社队企业的生产方向作了明确指示,指出社队企业发展的重点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省社队企业局又根据省委9号文件精神,确定重点发展粮、油、茶、酒(主要是利用饲料粮和山芋干酿酒)4个系列产品。淮北地区利用地瓜干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淀粉加工业。城市郊区一些社队企业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兴办乳制品、豆制品、调料和冷饮,有条件的地方还搞了些儿童、老年保健及其他特需食品。全省社队企业还挖掘和恢复传统食品,如水东蜜枣、歙县金丝琥珀蜜枣、定远桥尾烧鸡、符离集烧鸡、来安板鸭、怀宁贡面、宣城捏酥、琅琊酥糖、宿松雪枣、合肥烘糕、淮南大救驾、马鞍山采石茶干、八公山豆腐、安庆蚕豆酱、涡阳苔干等。经过上下努力,1982年,全省社队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到11750个,从业人员增到93016人,产值达到31572万元。
1983年及以后几年内,由于粮油政策变化,原料紧张,社队食品工业呈连年下降趋势。1983年,粮食加工企业减少了510个,加工量减少了17.7亿斤;油脂加工企业减少172个,加工量减少6200万斤。但全省仍有社队粮食加工企业7462个,加工能力450亿斤;油脂加工企业2737个,加工能力27亿斤。加工能力仍远远超过全省粮油实际产量。如望江县年小麦产量不足3000万斤,仅所属华阳镇即有几个面粉加工厂,另加上一座年产7000万斤面粉的国营厂,全县面粉加工能力2亿多斤,显然加工能力过剩。
1984年,白酒生产放开后,小白酒厂象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全省新建以白酒生产为主的食品加工厂560个。粮油加工业生产不景气状况改变不大。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食用植物油加工量11.4万吨,比1984年又下降8.1%;配合饲料加工量3.5万吨,下降33.3%。利辛县有33个饲料加工厂被挤垮,阜阳县以粮油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产值由1984年的101万元减少到71万元,下降30%。1986年,粮食加工业仍呈萎缩状态,这年阜阳地区65个饲料厂停办63个,贵池县28个乡村饲料加工厂垮掉24个,全省乡村粮食加工能力只发挥三分之一强。油脂加工业略有好转,全年加工食用植物油12.3万吨,比上年增长6.9%。白酒业年产白酒15610吨,比上年增长275.2%。制茶、果品等加工业健康发展。
1987年,全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乡村两级加工企业15699个,年产值13.5亿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28.4%。其中粮食加工企业7363个,产值3.17亿元;植物油加工企业2765个,年产值2.7亿元;饮料及饮料酒生产企业820家,产值1.25亿元。
1988年、1989年,因白酒业发展出现失控,被迫关掉一批小白酒厂。但全省乡镇食品工业仍处在发展状态。尤为明显的是,通过治理、整顿,加强管理,出现一批优质食品。淮南长青公社生产的淀粉,畅销全国,出口东南亚。歙县南源口花茶在首都展销,很受欢迎。宣州市孙埠黄酒厂生产的加饭、善酿、元红、香雪酒,庐江县黄酒厂的加饭、花雕酒,和县黄寺乡禽蛋厂的无铅松花蛋等,获部优产品称号。淮北市酒精厂、界首曙光食品厂、宿州市振兴食品厂等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
安徽乡镇食品工业历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三、机械工业
安徽乡镇机械工业起源于农村手工业。农村三大改造完成后,铁匠、铜匠之类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生产方向有所变化,产品主要为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多余产品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出售。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后,全省上下大办工业,建起很多农具厂和农机修配厂,点燃了社队机械工业的“跃进”之火。1958年、1959年,安徽省还开展了工具改革运动,不少县做到了一般农具小修不出队,大修不出社,促进了社队机械工业的大发展。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开始后,这些农具厂和农机修配厂,一部分恢复合作组织形式,划归手工业部门管理,一部分解散。60年代中期,社队机械制造和修配业再度兴起,这时,已经能够生产小型改良农具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修理简单的农业机械。1970年全国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网,安徽社队机械工业围绕加速农村机械化进程做了大量工作,步入稳定发展时期。同时,安徽还决定将国营拖拉机站和相应的配套农具下放到公社管理,这样就大大充实了社办机械工业的实力。萧县郭庄大队先后自制出马拉培埂机、开沟机、耘锄、扬场机、空心锄、电磙等500多台件农机具,用于农业生产,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70年代后期,阜阳县128个社队铁木业厂(社、组),每年生产各种中、小农具37万件,各种机械配件40万件。社办工业生产的水稻插秧机、小麦脱粒机、山芋切片机、85型打面机、打粉机、饲料粉碎机、锄草机、扬场机、榨油机、农用水泵、园盘印刷机等产品,不仅是本地区的抢手货,而且畅销外地。1978年,全省共有社队机械工业企业3804个,其中农具修理企业2309个,铁制农具制造企业1411个,从业人员67547人,总产值达到13172万元,其中农具修理企业产值9535万元,铁制农具制造企业产值达到2805万元。全省农机修理任务已主要由社队企业承担。
1979年,安徽省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手工业部门管理的中小农具企业划归社队企业部门管理。1980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对原有农机品种型号的需求量骤减,农机生产计划中断,来料加工锐减,许多农机厂转产或改产,全省并转中小农具企业239个,年终完成产值17000万元,比1979年下降15%。但小农具生产却因生产单位变小而需求增多,所以许多保存下来的农机企业纷纷改产小型农机具,如肥东县长临河公社批量生产小水车,每台重30多公斤,售价75元,很受农户的欢迎。马鞍山市佳山公社小型混流水泵,销路也很好。
1982年,社队机械行业开始回升好转,全省农机具修造和铁制农具企业2699个,从业人员257405人,年产值13274万元,占全省国营和集体农机修造企业产值22469万元的59.07%。其中二轻系统划交895个企业归社队企业部门管理,从业人员27854人,产值4039万元,占全省社队中小农具企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完成产量:铁犁15万部,犁头、犁耳38万副,脱粒机18万台,农用水泵8万台,山芋切片机3万台,300型饲料粉碎机1.2万台,制砖机3000台,小榨油机1.4万台,电机7万台等。
1983年,安徽省对社队机械工业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些产品质量差、无销路的企业或转产日用消费品,或改为农机修配企业,或降为配套厂。1984年以后,安徽乡镇机械工业企业不论个数还是从业人数,下降幅度较前进一步加大。特别是1985年,全省乡村机械工业企业的个数由上年的2753个下降至1612个,从业人员也由上年的64237人下降到44683人。但规模较前扩大,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所以尽管企业、人员减少了,产值还略有增加。1985年以后,安徽乡村机械工业产值虽然缓慢上升,但占乡村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1978年为20.61%,1989年仅为5.88%。
安徽乡镇机械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四、煤炭工业
安徽煤藏丰富,除众所周知的两淮地区外,沿江和江南多数县市都有一定的储量,且具有埋藏浅的特点。缺点是煤层薄,断断续续。据古书记载,北宋元丰年间淮北个别地方已知道用煤炭炼铁和烧制陶器;南宋时,今安庆地区已出现用煤取暖的记载。
1954年,安徽遭受严重洪涝灾害,为开展群众性生产自救,省委及各级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开采小窑煤。含山县组织200名灾民开了22个爬窿口,见煤7个,每天可出煤50吨。无为县在石涧等5个地方组织383位农民采煤,共开了31个爬窿口,7个见煤,每天出煤10几吨。1957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提出要大力发展小窑煤生产,1958年力争完成20万吨的生产任务。1959年12月,省委开始将采矿业列入发展社有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社队办的小煤矿除一小部分划给地方国营煤矿经营外,其余大部分停产。60年代后期,陆续恢复生产。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提出农村发展“五小工业”,安徽社队小煤窑迅速发展,到1976年,全省社队企业年产煤79万多吨,跃居地方煤炭产量的60%。1978年,全省社队煤炭工业企业144个,从业人员10085人,年产值达到1595万元。然而由于技术落后,土法上马,靠人拉肩扛,竹筒抽水,独眼井通风,事故不断,成本偏高。加之交通运输不便,煤炭积压,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社队煤矿的进一步发展。1979年,年产62.41万吨煤,比1978年下降15%。社队小窑煤占地方煤产量的比重也下降为42%。
1980年3月1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煤炭工业厅《关于加强地方小煤矿管理的若干规定》,指出安徽发展地方煤矿的重点应放在淮北,利用其有利条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中小型骨干矿井,逐步形成基地。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发沿江和江南地区的小煤矿,就地开采,就地使用,不断提高煤炭自给水平。并给予1980年底以前免征工商税和所得税的照顾。为了贯彻《规定》精神,部分安全措施差的社队小煤窑开始停产整顿。因此,这年产量下降,到1981年才开始回升。
1982年,中共安徽省委9号文件指出,一切有条件的社队可以开采小煤窑,结果仅上半年即产煤3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1.6%。这年7月份,安徽召开地方煤矿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社队煤矿整顿的重点是制止私人乱采乱掘,消灭“三明一烛”和自然通风现象,以保护国家资源和人身安全。会议还根据安徽煤炭资源特点,确定了不同条件下不同生产规模和开采方式,即:沿江和江南资源分布面广、点多,鸡窝煤和薄煤层多,但埋藏浅,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以社队开采为主;其中资源相对丰富、交通方便的矿点,可由县办或县、社联办国营矿;两淮老矿区边缘和已报废矿井的露头煤,也宜由社队开采。会议要求统配矿支援地方矿,国营矿支援社队矿。198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提倡社队煤炭企业和国营煤矿在经济合理、自愿互利的原则下联营。同年7月,省人民政府提出,凡适合乡镇企业开采的小煤矿,以及国营矿山边角矿、残留矿,都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开采,煤炭部门应积极协助规划,提供技术,加以指导。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1984年,全省社队企业生产原煤187.7万吨,比1983年增长1.49倍,占全省地方煤矿总产量的46.4%。1985年乡镇煤矿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与地方煤矿平分秋色,各占一半。淮南市八公山区自1983年底建第一对井,到1986年发展为58对井,该区人均收入1981年不到50元,1985年已增至400元。该区还用煤炭积累的资金建起年产7万吨的水泥厂等多个乡镇企业。因为采煤有利可图,随之出现乱采滥挖现象,事故不断,矛盾丛出。为此,1986年安徽结合贯彻国家《矿产资源法》,制定了《安徽省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对加强煤矿管理,起到一定作用。1988年,安徽乡镇煤矿产量达到340万吨,占全省地方煤炭产量的57%。安徽省乡镇企业还积极利用煤炭从事炼焦、制造煤气及其它煤制品业。
安徽乡镇煤炭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五、化学工业
安徽乡镇化学工业兴起于1958年,广大农民破除迷信,大胆实验,生产出土化肥2200万吨,土农药4.2万吨。1961年以后,除土农药仍然受到重视,继续生产之外,其他企业大部分下马。1970年全国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以后,社队化学工业再度兴起,一批农药厂、化肥厂、塑料厂相继建成投产。肥东县王铁公社于1971年利用当地磷矿石资源,土法上马,建起一座小磷肥厂,当年生产磷肥80吨,次年增产至180吨,创产值8.4万元。既促进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集体积累。1975年,该公社磷肥生产达到3000多吨,创产值45万元。1976年底,他们利用磷肥生产积累的资金建起一座年产5000吨的硫酸的化工厂,又把原来的小磷肥厂扩建为年产2万吨磷肥的半机械化磷肥厂。1978年,全省社队化学工业企业发展到477家,其中化肥厂141家,日用化工厂49家,塑料加工厂188家;从业人员11357人;年产值3647万元,其中化肥企业产值790万元,日用化工企业产值320万元,÷塑料加工业产值1582万元。
1981年,安徽省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对关系人民生命和健康的社队小制药厂进行了整顿,同时限制社队小肥皂厂的发展。由于原材料紧缺,这年磷肥和塑料业也受到很大影响。六安地区几十家磷肥厂,因硫酸紧缺,大部分被迫停产。安庆地区社办塑料厂176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大部分也因买不到聚乙烯而停产。全省磷肥和塑料生产明显下降,但由于如橡胶、涂料、化纤等一些新兴行业的崛起,全省社队化学工业企业产值仍呈上升趋势。
1985年以后,全省乡镇化学工业逐渐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所以尽管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逐年下降,而效益却在提高。1987年,化学纤维工业由1986年的39家下降到25家,橡胶工业由1986年的162家下降到121家,塑料制品工业由1986年的904家下降到305家,但产值仍然增加。尤其是乡镇医药工业,1985年产值511万元,1987年增至1609万元。1989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时期,乡镇化学工业有24个产品、55家企业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安徽乡镇塑料制品业以桐城县最为发达。它兴起于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手工方式生产各种食品包装袋。80年代中期,已从过去单一的小平吹发展到立式吹塑、挤塑、注塑、吸塑;用料从高压聚乙烯发展到低压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印花工艺从板凳头上印花机发展到园盘印花机、多色彩印机、进口六色塑料印花机机组;产品从低档食品袋、包装袋发展到比较高档的保鲜复膜食品袋、自封式锁口袋。1989年,全县塑料厂家近千个,从事塑料生产的人数3万多人。
安徽烟花爆竹生产95%集中在乡镇企业,且主要分布于安庆、巢湖、六安、宣城等地。因为本薄利厚,规模可大可小,发展较快。1979年,总产值已达到460万元。1981年,全省社队烟花爆竹厂151家,从业人员4553人。1987年,发展到449家企业,个体、联户爆竹厂1.4万家,从业人员约8万人,年销售收入2.8亿元。有些重点产区,烟花爆竹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比如枞阳县的白云区,1988年财政收入40万元,其中三分之一系源于烟花爆竹税收。含山县林业镇桃园村,1988年人均收入400元,其中70%来源于烟花爆竹。但事故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造成很大损失。为了有序生产,从1987年底开始,安徽省再次对这一行业进行全面清理和整顿,关停了一批非法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至1989年,全省乡村集体烟花爆竹企业144家,从业人员7600名,年产值5000万元。若加上户办和联户办的2万多家,从业人员接近5万,产值在2亿元左右。生产的品种从鞭炮到烟花、礼花共100多种。
安徽乡镇化学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六、轻纺工业
安徽乡镇轻纺工业源于农村副业和手工业。1958年全民大办工业,全省各社队建起大批编织、轧花、洗染、纺织、造纸等厂。1959年全省草帽辫产量曾达到110万斤。1960年以后社队轻纺工业产量迅速下降。国民经济调整时,社队轻纺企业大部分被解散,一部分划归手工业部门,但轻纺产品的生产作为农村副业仍然继续进行。1964年,安徽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了徽墨、宣纸、工艺竹编、绢花、面包篮等产品的生产,巩固并提高了铁画、玉雕、刺绣、毛笔、堆漆画、通草画、玻璃画、宫灯等产品的生产规模。恢复了歙砚、界首工艺陶器、灵璧大理石制品、合肥竹雕木雕等产品的生产。
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后,安徽社队轻纺工业进一步兴起,有些企业还承担出口任务。霍邱县柳树公社的竹壳提篮,滁县大王公社的画席,舒城、潜山县的竹席,沿淮的柳编等远销国外。临泉谭棚毛笔、泾县百岭坑宣纸等在国内颇具盛名。1978年,全省社队轻纺工业企业发展到1529个,从业人员30586个,产值4044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对原材料市场的逐步放开,丝、棉、涤编、针织品、缝纫、刺绣和皮革制品的产量日益增加。1981年,安徽省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社队小棉纺厂,除接受内外贸来料加工和已纳入产供销计划以及利用废棉加工外,不再新办;对社队小制革厂,除利用社会废旧资源及同大厂联合,搞来料加工外,对原料无来源的则组织转产。全省各地注意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了编织、刺绣、抽纱等节约能源、劳动密集的行业。繁昌县有16个公社3500人生产抽纱品。巢湖地区所属各县均有从事抽纱品生产的社队企业,产品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年收入800余万元。合肥市郊区社队棉纱工业产值比1980年增长86%,棉布增长35%,麻袋增长180%,刺绣增长3倍。滁县裕华服装公司有职工267人,缝纫机233台,1981年1~9月生产服装44万件,产值65.4万元,产品款式新颖美观,畅销北京及东北的一些城市。安庆市郊区十里公社花边刺绣厂,从业人员630名。安徽全年社队轻纺行业出口画席87.89万条,草墙纸13585卷,草席11.17万条。
1982年,由于草、竹席生产发展过快,加之部分市场被川席挤占,出现产品严重积压现象。全省积压草席240万条,可满足两年的销售量。仅安庆二级公司就积压竹席13万条。1983年3月,安徽社队企业参加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地方产品展销会,物美价廉、花色品种对路的产品,如利辛县的沙发,广德县的丝绸被面,蚌埠市郊区的童装,芜湖市郊区的被单,合肥市郊区的白布较为好销,但家具、纺织品、服装、皮革制品等供大于求,出现滞销状态。展销会后,省乡镇企业局进行了认真总结,强调以后应在产品更新换代、花色品种上下功夫。这一年,皮革、麻袋、造纸业呈上升势头,纺织工业由于受原材料市场制约,出现滑坡。
1985年,安徽乡镇轻纺工业呈全面发展局面。纺织,缝纫,皮革、皮毛及其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造纸业及纸制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工艺美术品,均比上年有较大增加。皮革工业发展最快,其产值比上年增长135%。
1986年,轻纺工业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全年乡村两级企业共产生丝769.7吨,比上年增长469.3%;丝织品6706万米,增长33.6%;皮革制品249万件,增长39.9%;机制纸及纸板5.4吨,增长45.9%;服装857万件,增长38.7%。产品质量也有所提高,这年全省社队企业共有9个产品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其中有3个属于轻纺产品,即天长县青年皮鞋厂的“千秋牌”三防底劳保皮鞋、南陵县清溪造纸厂的“宫灯牌”宣纸、蚌埠市东风腊光纸厂的“吉风牌”朱红纸。1987年,肥东县长临河毛巾厂被定为重点出口企业。1989年,乡镇企业调整后,轻纺工业中有23个产品、325家企业被省乡镇企业局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安徽乡镇轻纺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农 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