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业
安徽乡镇交通运输企业源于农村的民间运输。建国前,各地农村中就有数量众多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从事运输活动。肩挑、牛车拉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建国后,它一直以农村副业形式存在,但当时规模很小,工具落后,活动的地区范围也比较窄。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后,全省绝大部分的公社、大队都组织了专业运输组织或副业运输队,完成运输量占到当时全省总运量的50%以上。1960年冬到1961年春,为充实农业第一线,不少地方解散运输组织,结果农副产品运不出,急需的食盐、化肥等物资运不进,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1961年11月20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短途运输工作的指示》,于是解散的组织又纷纷恢复。60年代农村运输实行的是亦运亦农制度,即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由交通管理站安排运输,收入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参加运输的人员由生产队评工记分,另发给一定的茶水、草鞋、误餐补助费。这种组织和分配形式,大体上适应当时农村实际。1965年,萧县51个副业运输队年收入30.1万元,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也壮大了集体经济。1972年,省委号召全省各地建立更多的运输队、搬运队。到1978年,全省社队运输企业发展到2164个,其中社办1116个,大队办1048个;从业人员46020人,其中社办企业33160人,大队办企业12860人;总收入6614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社队运输业也进一步发展。1979年,安庆市郊区十里铺公社运输队和建筑队拥有各种运输车608辆,年收入45万元。80年代初,由于对社队运输企业作了种种限制,发展势头一度滑坡。1982年,省委9号文件提出,社队运输企业除承担当地运输任务外,有条件的也可以进城承担一定的任务。1984年,安徽又出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政策,社队运输业很快活跃起来。蒙城县城关镇郊区村全村89家有车,占总户数的25%,专业运输队有270人,1984年全村运输业产值达89.5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0.3%,其中人均运输收入达393元。这年上半年,全省乡镇新增载重汽车5000辆,大小客车近百辆,加上原有的3万多部拖拉机,以及个体所有的自行车、板车、机帆船等,一个庞大的乡镇运输队伍形成了,年底统计,全年乡镇运输收入17383万元,比1983年增长68.7%。
1985年,由于个体运输户的异军突起,安徽乡村运输业进入超常规发展时期。蚌埠市拥有各种农用运输车25000多辆,农村中从事专业运输的近2万人,全年运输收入1.8亿元,约占该市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2.7%。阜阳地区拥有各种车辆44000辆,其中客运车就有60多辆,全年运输收入3.16亿元,约占该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4.3%。来安县半塔镇朱成友创办的运输公司,拥有大型载重汽车13部,下设土产收购、建材、煤炭等门市部,还有招待所、停车场等,年收入100余万元,纯利润70万元。霍山县新店河乡农民杜应流等创办的私人运输队,拥有空调面包车和其他运输车11部,年收入70万元,除上缴国家税金外,又拿出1万元支持集体福利事业,6个村干部的工资也由他们包下来。庐江县马厂乡棋盘村,几乎家家搞运输,全村计有船122只,2500个吨位,年收入200万元,人均收入增加344元。相比之下,乡村集体运输企业日渐萎缩。
1985年,全省乡村两级集体运输企业3234个,从业人员82894名,年产值21921万元,其中乡办企业个数比1984年下降10.8%,村办企业个数下降12.0%。到1986年,乡办企业个数又比1985年下降17.05%,村办企业下降37.03%,人数则分别下降7.05%和3.35%。1987年,乡、村两级运输企业的个数比1986年略有下降,人数则略有上升。但乡村运输企业的产值一直稳步增长。户办、联户办运输企业,在政策大力扶持下,1987年达到176439家,从业人员272439人,产值157629万元。
安徽乡村交通运输企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社队运输业也进一步发展。1979年,安庆市郊区十里铺公社运输队和建筑队拥有各种运输车608辆,年收入45万元。80年代初,由于对社队运输企业作了种种限制,发展势头一度滑坡。1982年,省委9号文件提出,社队运输企业除承担当地运输任务外,有条件的也可以进城承担一定的任务。1984年,安徽又出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政策,社队运输业很快活跃起来。蒙城县城关镇郊区村全村89家有车,占总户数的25%,专业运输队有270人,1984年全村运输业产值达89.5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0.3%,其中人均运输收入达393元。这年上半年,全省乡镇新增载重汽车5000辆,大小客车近百辆,加上原有的3万多部拖拉机,以及个体所有的自行车、板车、机帆船等,一个庞大的乡镇运输队伍形成了,年底统计,全年乡镇运输收入17383万元,比1983年增长68.7%。
1985年,由于个体运输户的异军突起,安徽乡村运输业进入超常规发展时期。蚌埠市拥有各种农用运输车25000多辆,农村中从事专业运输的近2万人,全年运输收入1.8亿元,约占该市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2.7%。阜阳地区拥有各种车辆44000辆,其中客运车就有60多辆,全年运输收入3.16亿元,约占该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4.3%。来安县半塔镇朱成友创办的运输公司,拥有大型载重汽车13部,下设土产收购、建材、煤炭等门市部,还有招待所、停车场等,年收入100余万元,纯利润70万元。霍山县新店河乡农民杜应流等创办的私人运输队,拥有空调面包车和其他运输车11部,年收入70万元,除上缴国家税金外,又拿出1万元支持集体福利事业,6个村干部的工资也由他们包下来。庐江县马厂乡棋盘村,几乎家家搞运输,全村计有船122只,2500个吨位,年收入200万元,人均收入增加344元。相比之下,乡村集体运输企业日渐萎缩。
1985年,全省乡村两级集体运输企业3234个,从业人员82894名,年产值21921万元,其中乡办企业个数比1984年下降10.8%,村办企业个数下降12.0%。到1986年,乡办企业个数又比1985年下降17.05%,村办企业下降37.03%,人数则分别下降7.05%和3.35%。1987年,乡、村两级运输企业的个数比1986年略有下降,人数则略有上升。但乡村运输企业的产值一直稳步增长。户办、联户办运输企业,在政策大力扶持下,1987年达到176439家,从业人员272439人,产值157629万元。
安徽乡村交通运输企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