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科技队伍
安徽省乡镇企业科技队伍是通过各个渠道和各种形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兴起初期,企业技术含量低,不少还是手工作业,一般只有工人和学徒。70年代末,乡镇企业的行业增多,规模扩大,机械化程度提高,各个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职工,并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了一部分人才,初步弥补了技术和人才的不足。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科技力量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全省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各地乡镇企业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上的科技人才。同时又加紧自培自育人才、开发乡镇智力资源,通过技术培训、职称评聘等一系列手段,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从而使乡镇企业科技队伍逐步壮大起来,成为促进全省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到1989年底,全省乡村企业中有工程技术人员28000余人,占乡村职工总数的1.5%。
一、人才引进
安徽省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很少引进人才。70年代末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高,企业自身的力量已经难以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全省乡镇企业在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后,也意识到科技、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注意依靠科技、人才开发,以提高企业素质。人才引进便是在较短时期内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安徽省乡镇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开始主要是企业自身的行为。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引进的人才较少、层次较低。据1984年初统计,全省乡镇企业中具有中专学历和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人员只有410人,还主要分布在主管部门。1984年后,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向乡镇企业流动。这年6月26日,省委33号文件《关于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要求积极引进人才,对于自愿由大中城市到县以下小城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实行浮动工资或议定工作报酬,也可以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利润分成。到县城以下小城镇工作的,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的技术人员(包括原在农村小城镇工作的),家在农村的配偶及未成年的子女,可以随同到小城镇落户。城市多余的技术力量,可以采取留职停薪的办法,支持和鼓励他们到小城镇搞技术承包和技术指导。还要求大胆起用本地的能工巧匠、有专业特长和善于经营的人员。7月25日,省人民政府79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又重申了这些优惠政策,并提倡以联合方式办乡镇企业。1985年后,蚌埠、合肥、芜湖等市发挥工业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名优产品为龙头,向郊区扩散转移,推动了城乡间经济协作,也带动城市科技人员向乡镇企业转移。1986年3月10日省乡镇企业局还根据王郁昭省长的指示精神印发了省科委何金宏关于如何解决乡镇企业人才问题的几点建议,要求中心城市一切有条件的企业都要把智力支乡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积极支持本企业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任务的前提下,到乡镇企业去兼职。各级经委、科委,特别是市、县一级的经委、科委,要认真组织,牵线搭桥。12月30日省人民政府在转发省乡镇企业局文件时又提出要加快人才的引进、开发。1987年1月,王郁昭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允许、支持和鼓励部分科技人员以调离、辞职、停薪留职等方式脱离原单位,到农村城镇兴办和经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贸易机构,创办各类中小企业。允许城市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去从事“星期六工程师”的业余兼职活动,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其合法收入。随后,省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了鼓励科技人员承包创业大会,并在4月、9月分别印发了《关于鼓励省直单位科技、管理人员支援乡镇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放活科研机构、放宽科技人员政策的若干规定》。此后,安徽省进一步组织院所、院校科技人员去承包、租赁、领办乡镇企业,进一步组织离退休科技人员、老工人到乡镇企业工作,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同院所、院校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合肥、蚌埠等市还举办了较大规模的城乡人才、技术、经济交流会。全省各地也相继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如萧县规定:凡经人事局、劳动局批准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骨干,工资向上浮动一至二级,有特殊贡献,使企业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由企业重奖;乡镇企业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骨干,工资和生活补贴等待遇由企业自定,需要评定职称的,要及时评定;中专文化程度的正式工人,在乡镇企业工作3年并取得一定成效者,可直接转为国家干部,其父母、配偶、子女按政策符合农转非条件的,优先给予办理。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为引进人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安徽省乡镇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主要有:1、通过搞横向经济联合在引进资金、设备、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人才。1985年初,濉溪县濉溪镇城西村四东队和上海衬衫三厂联办了淮北上海衬衫厂。他们按照“联合经营,单独核算,责任承包,按利分成”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不久,上海衬衫三厂便委派5名技术人员到该厂进行技术指导,并培训了一部分工人。该厂技术力量增强,工人素质提高后,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产品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一年多时间便收回了全部投资。萧县杨楼镇先后与北京、上海、天津等20多个省、市发展横向联系,通过内引外联,该镇与外地联办了62个项目,引进了242名技术人才。到1987年,该镇联办企业的职工有5000余人,产值达到2800万元,接近全镇企业总产值的一半。1984~1989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通过横向经济联系,分别引进技术人员6300人、3400人、6867人、7103人、8568人、8420人。2、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人员到乡镇企业进技术咨询与技术指导,或停薪留职、辞职直接到乡镇领办企业。1985年六安市粉末冶金厂工程师杨传彪,技术员梅文明、张正敏不恋城市下农村,到六安县城南乡创办兴达粉末冶金厂。两年研制出10多种产品,创产值33.9万元,利润5.4万元。其中两种冶金机油泵齿轮填补了省内空白,家用电器配件被东北地区有关厂家定为免检产品。1987年阜阳市有4个区、乡聘请了星期天工程师,5个企业定为科研所定点扶持单位,3个企业成为合肥工业大学和蚌埠化工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试验点,还有3个专业大户同省塑料研究所、徐州药研所、上海药研所和国家农委经济研究所建立了联系。各级政府部门也给予了有力支持。1986年中共萧县县委、县人民政府还责成人事局等单位先后组织全县241名初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同乡镇企业签订了5年的技术服务合同。1988年,省乡镇企业局配合省科委、省人事局等部门动员、组织了1000名科技人员去领办、承包企业。3、通过人事、劳动等部门正式调进技术人员。这种形式主要是解决有家属“农转非”等实际困难的技术人员。1985年与1986年,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正式调进了技术人员33人,其中有26人需要解决家属“农转非”问题的。4、聘请离退休的科技人员或技术工人到乡镇企业作技术指导或培训工作。阜阳市郊区中原旅社1985年开办时,服务人员98%是农村姑娘,她们单纯、幼稚,不懂得如何搞好服务工作,若送出培训,资金又不足。该社便聘请了有丰富后勤工作经验的阜阳市邮电局退休职工范多兴,范上任后,在对全市大小旅馆进行调查、学习的基础上,制订了一整套的职工培训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该社面貌迅速发生变化,生意越做越兴隆,全年日日客满,经常连办公室、会议室也住满了旅客。1986年该社接待旅客10万人次,收入40万元,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5、招收部分大中专学校毕业生。80年代中期以前很少有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直接分配到乡镇企业工作。一些乡镇企业对于急需的人才,只得采用买定向分配指标的方式解决。1986年淮南市上窑镇急需一名自动化控制专业的的科技人才,就用1万元从陕西机械学院买了一名定向分配指标。80年代后期,每年均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乡镇企业工作,如1987年全省就有81名统招的中专生直接分配到乡镇企业。6、挖掘乡土人才。主要是从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自学成才的农民、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青中挖掘人才。安庆市王胖子板鸭是传统名产,已经停产多年,1980年安庆市郊区政府发现老峰公社有个老师傅掌握这种绝技,便聘请他担任技术指导,恢复了这一名牌产品。80年代中期,阜阳地区乡镇企业厂长、经理中有80%以上是回乡知青。7、启用其他各类开拓性人才。1979年萧县黄口区从山东省聘请了一位化学教师,办了一个化工厂,生产苯粉、二钾粉。年产值120万元,利润35万元。1980年又办了一个复合肥料厂,年产值1万吨,产值达350万元,利润90万元。夏鼎湖,江苏常熟人,中专毕业,中溪镇聘请他办了一个小型塑料制品厂,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橡胶密封件厂。夏鼎湖在任职期间,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如打破铁饭碗,不吃大锅饭,建立新的工资制度;制定严格的厂规厂纪,建立岗位责任制;重视科学技术、重视人才,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1~1984年该厂共创产值883万元,人均创利税5308元。为此,1984年4月29日,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夏鼎湖全面推广宁国县液压密封件厂改革经验的通知》。5月份,省乡镇企业局在宁国召开全省推广夏鼎湖改革经验的现场会,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管理制度、工资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实行承包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通过这些方式,安徽省乡镇企业引进了一大批人才。仅1987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就引进了10264人,其中专职4899人,兼职5365人。这些人中,工程师有657人,助理工程师有1343人,技术员3039人,技工5225人。到1989年底,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共引进各类人才4万余人次。
安徽省乡镇企业对人才的引进主要是围绕经济建设需要引进的。它既解决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需,又避免了盲目引进造成的人才积压。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做法就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做法是:1、根据开发资源和新产品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引进人才。该镇为了开发上窑山上的石灰石资源,生产水泥系列产品,就引进了水泥生产工艺、机械、土建、自动化控制和质量化验等专业的技术人员15名。为了开发上窑的麦秸资源,生产以麦秸为原料的板纸,他们引进了制浆、造纸、电器、锅炉、供排水等专业的技术人员15名。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按需引进人才和技术,既满足了本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又使引进人员能充分发挥作用,双方各得其所。2、根据改变生产方式的需要,因时制宜地引进人才。现代化企业的新建,需要变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为机械化、自动化的机器大生产作业方式。为了适应这一转变,他们因时制宜,不失时机引进人才。1985年7月,该镇在筹建镇办板纸厂时,急需一批设计专业的科技人员,他们便从天津大华开发公司请来了设计人员。1986年3月又从河南省周口纺织印染厂引进了同济大学毕业生于爱平,5月还起用了当地具有机修专长的乡土人才李克新。与此同时,他们还选送25名农民到蚌埠造纸厂进行技术培训,从而确保了板纸厂按时投产和正常生产。3、根据建立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因人制宜地引进人才。他们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因人制宜地引进人才的路子,其特点是:从时间需求上讲,解决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时,以当前需要为主;从生产需求上讲,解决重点需要与一般需要时,以重点需要为主;从技术需求上讲,解决初级技术与高中级技术需要时,以初级技术需要为主。该镇1985年、1986年调进的33名科技人员中工程师有3名,技术员有30名,涵盖硅酸盐、造纸、化工、自动化控制、工民建、机械、电器、供排水、纺织、养殖、财会、中文等14个专业,其中急需的有13个专业,重点需要的有10个专业。
安徽省乡镇企业引进了一大批人才后,很快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加快了老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快了引进项目的技术消化、吸收和深化的进程,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加快了人才培训,从而提高了乡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技术职称评聘
安徽省乡镇企业在80年代中期开始较大规模地引进人才,但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且引进和聘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但乡镇企业又确有一大批人才,只是无正式学历和职称。对这些有真实本领和自学成才的人承认其资格有利于调动职工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乡镇企业涌现更多的人才。为此,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开展了技术职称评聘工作。
早在1981年,安徽省社队企业局就提出,对技术人员有条件的要授予技术职称。1984年3月中共中央4号文件也提出,允许社队企业参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评定技术人员的职称,发给证书,由企业给以应有待遇,以鼓励职工自学成才。7月,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又提出,乡镇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按国家规定评定技术职称,并享受应有的待遇。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未能及时地落实这些政策。
1986年2月1日,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乡镇企业局联合印发了《安徽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试行办法》,组织实施乡镇企业内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包含国家正式职工)的职务评聘工作。该文件将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暂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工程技术职务,名称为:乡镇企业工程师、乡镇企业助理工程师、乡镇企业技术员。此类职务适用于从事生产、设计、施工、检验等工作的技术人员。第二类为经济专业职务,名称为:乡镇企业经济师、乡镇企业助理经济师、乡镇企业经济员。此类职务适用于从事经营业务和生产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第三类为会计和统计专业职务,名称为乡镇企业会计师、乡镇企业统计师、乡镇企业助理会计师、乡镇企业助理统计师、乡镇企业会计员、乡镇企业统计员。此类职务适用于从事会计、出纳、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这份文件还规定了担任各项职务的条件:1、担任乡镇企业技术员、经济员、会计员、统计员职务,必须具有完成一般技术业务辅助性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初中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经试用考核合格。2、担任乡镇企业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助理会计师、助理统计师职务,必须具备完成本专业一般技术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中专或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经试用考核合格。3、担任乡镇企业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职务,必须具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技术业务问题的能力,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丰富的技术工作经验,工作上取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高中或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八年以上,经试用考核合格。4、对不具备所担任职务的专业学历者(包括所学专业与本人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不对口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测验,测验由各地、市、县科委和乡镇企业局统一组织,有关测验的内容、标准、主考权限等另行规定。对曾获得县以上(含县)科技成果奖,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经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考核同意,可适当放宽对学历的要求。这些条件强调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学历。比较国家标准,乡镇企业的职称评定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上基本一致,适当放宽了学历要求,暂时免试外语。该文件还规定《安徽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安徽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聘书》由省乡镇企业局统一印制,由评审组织和聘任单位分别颁发。
安徽省各级科委和乡镇企业局在组织这项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1、搞调查摸底和计划工作。调查内容包括:有多少企业需要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各类人员数量、等级(员、助理、师),现有多少专业技术人员(分专业)需进行资格审查,有多少人(分专业)需先培训后考核等,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工作计划。2、建立评审组织。各地、市、县科委和乡镇企业局根据工作需要,按试行办法建立组织。3、制定培训计划。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多数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考核,考核前,一般先进行培训。各地对培训人员的数量、专业、日期和方式等制订具体计划。4、组织培训。县以上(含县)评审组织、大专院校、中专学校、县以上(含县)科研单位、省局干部培训班等单位都可举办培训班,其培训结业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考核业务知识的成绩。5、各地、市根据该试行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省乡镇企业局、省科委本着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坚持条件、保证质量的原则,开展了职称评聘工作。1986年主要是抓试点工作,制定行业实施细则,总结经验。全省主要是抓乡镇企业迫切需要又具备一定条件的建筑、建材(水泥)、财会、统计、机械5个专业试点。其中建筑专业在淮南市、萧县试评,财会专业在淮北、芜湖、蚌埠市试评,建材(水泥)专业在合肥市、安庆地区试评,统计专业在天长县试评。每一个试点专业只选几个企业,试点单位参加评审的人数为30~50人,不全面铺开。淮南市为搞好试点工作,成立了“淮南市乡镇企业建筑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市长任组长,市科委、农经委、建筑管理处、乡镇企业局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在市乡镇企业局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成立了由有关工程师组成的市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制定了实施细则、评审标准,编写了考试复习大纲,并委托淮南矿业学院开办了第一期培训班。他们在培训的基础上,按考试、口头答辩、实绩、考查的程序严格评审。淮南市有乡镇建筑企业82个,自5月份全面展开职称评定试点工作后,有256人申报职称资格,经过复审,184人领取了准考证,实际参加考评的为179人。最终评定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为126人,其中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47人,技术员72人,为当时淮南市乡镇企业系统引进人才的4倍,使全市乡镇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比重由2‰提高到8.4‰。宿县地区也开展了职称评定工作,有1075人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工程师级50人,助理工程师级346人,技术员级684人。宿县地区还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实行聘任合同制。安庆地区也开展了职称评定工作,评定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有26人,其中助理工程师级4人,技术员级22人。全省共评定具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的有1227人,其中工程师级57人,助理工程师级395人,技术员级775人。这年,安徽省为加强乡镇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工人,经考核合格也发给由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和省乡镇企业局联合印制的技术等级手册。
1987年,省乡镇建筑企业统一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为搞这项工作,省乡镇企业局印发了《安徽省乡镇建筑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细则(试行)》和《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有关问题的解答》。在乡镇建筑企业评定细则中,省乡镇企业局规定了评审程序,即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申请,或由单位行政领导、本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者推荐提名。申请参加职称资格评定须由本人或单位向评审委员会提供下列资料: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2、代表本人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论文、著作、工作总结或专题报告、工作简历及反映本人从事专业技术成果、贡献大小的其它资料;3、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专家的推荐意见。考评采取基础理论考试、口头答辩和考察工作能力、技术成果三种形式。考核既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视实际能力。同时,全省各地、市还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了1~2个系列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和聘任工作。各试点地市也通过对评定过的人员的聘任,建立和完善技术岗位责任制及建立起考查、进修、晋升等一套制度,对科技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这年,全省大部分地、市开展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共评定出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有842人,其中工程师级13人,助理工程师级157人,技术员级672人,另外行业归口部门评定58人。
1988年,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进一步展开。除已经铺开的建筑企业评聘外,省乡镇企业局统一制定了经济和会计专业评聘工作,并于3月份制定了评聘细则。其中《安徽省乡镇企业经济专业人员职务资格评审实施细则》的适用范围为:区、乡经委(企办室)经济管理人员,企业厂长(经理),供销人员等。它还规定评审经济专业职务资格除考基础知识外,应突出对实际能力和工作实绩的考核。《安徽省乡镇企业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细则》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它包括在乡村集体企业、重点联户企业、大型私人企业和乡经委(企办室)专职从事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薄、成本核算、编制或汇总会计报表、稽核、会计分析以及会计事务管理(包括财务机构负责人)等会计专业人员。已调离专职财会岗位,但现岗位工作还接触财务会计业务(如担任领导职务仍分管财会工作,调企业整顿办公室、经营管理办公室工作等),经本人要求,组织同意,也可列入评聘范围。对其他行业,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职称评定工作。
为给乡镇企业家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鼓励更多的人为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发展作出贡献,8月份,安徽省乡镇企业局决定对全省乡镇企业家进行专业职务资格评定。它规定,凡被国家、省、地(市)人民政府授予企业家称号的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均可申请参加;没有开展授企业家称号工作的地区,对有突出贡献的厂长、经理,可由地、市乡镇企业局提名,并经政府同意,申报参加。评定乡镇企业家的专业职务资格的名称为乡镇企业经济师、乡镇企业助理经济师。
这年,全省评定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到省乡镇企业局领证的有1701人,其中工程师级38人,助理工程师级521人,技术员级1142人。为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1989年1月,安徽省乡镇企业局又印发了《安徽省乡镇企业统计专业职务评审实施细则》。它适用的范围为:区、乡、村集体企业、重点联户企业、大型私人企业和乡经委(企办室)专职从事统计工作人员以及县(市)区、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专职从事统计工作的非国家正式职工。这年,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对经济、会计、统计工程系列开展了职称评聘工作,共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10476名,其中工程师级1397名,助理工程师级4906名,技术员级4173名,到1989年底,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已评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共有14615人,占乡村企业职工人数的8.3‰,其中由省局发证的11613人(工程师级1252人,助理工程师级4962人,技术员级5399人)。素质虽不算高,但这是乡镇企业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对乡镇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乡镇企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乡镇企业依靠人才和科技进步稳定发展,1989年1月,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乡镇企业局印发了《安徽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它规定:县级科委、乡镇企业局管理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地(市)级科委、乡镇企业局管理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省科委、乡镇企业局管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还明确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义务和权利、受聘后的待遇、继续教育,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绩、晋升和奖惩。这使全省乡镇企业职称评聘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岳西县撞钟乡微肥厂厂长汪训火,年方30岁,获职称后,利用本地资源研制出矿质元素微肥复合肥,产品打入25个省、市,安庆市科协吸收其为科技研究员。宿松县洲头油脂化工厂会计高美森,自参加安庆市乡镇企业局组织的培训,并获得职称后,在财务管理方面创出一种科学管理图,作用显著。
安徽省乡镇企业开展职称评聘工作有助于企业上等级、上档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989年建设部修订了《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要求三级企业的经济、工程系列技术人员要占职工人数的6%,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四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最少要5人,其中技术负责人必须是助理工程师以上,外聘的不行。随后在省建设厅的统一布署下,对全省所有建筑企业,包括乡镇建筑企业进行了资质复查,重新确定资质等级,换发资质证书。乡镇建筑企业开展的职称评聘就为各个企业顺利通过资审,解决了一大批难题。淮南市乡镇建筑企业自1986年开始评定职称,到1989年授予技术职称的222人,其中工程师30人,助理工程师108人,技术员84人。原有39个企业,通过整顿资审,撤销3个,合并7个,保存了29个,其中3级企业5个,比原来增加3个,4级企业22个,比原来增加5个,专业队2个,减少了4个。
一、人才引进
安徽省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很少引进人才。70年代末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高,企业自身的力量已经难以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全省乡镇企业在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后,也意识到科技、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注意依靠科技、人才开发,以提高企业素质。人才引进便是在较短时期内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安徽省乡镇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开始主要是企业自身的行为。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引进的人才较少、层次较低。据1984年初统计,全省乡镇企业中具有中专学历和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人员只有410人,还主要分布在主管部门。1984年后,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向乡镇企业流动。这年6月26日,省委33号文件《关于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要求积极引进人才,对于自愿由大中城市到县以下小城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实行浮动工资或议定工作报酬,也可以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利润分成。到县城以下小城镇工作的,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的技术人员(包括原在农村小城镇工作的),家在农村的配偶及未成年的子女,可以随同到小城镇落户。城市多余的技术力量,可以采取留职停薪的办法,支持和鼓励他们到小城镇搞技术承包和技术指导。还要求大胆起用本地的能工巧匠、有专业特长和善于经营的人员。7月25日,省人民政府79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又重申了这些优惠政策,并提倡以联合方式办乡镇企业。1985年后,蚌埠、合肥、芜湖等市发挥工业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名优产品为龙头,向郊区扩散转移,推动了城乡间经济协作,也带动城市科技人员向乡镇企业转移。1986年3月10日省乡镇企业局还根据王郁昭省长的指示精神印发了省科委何金宏关于如何解决乡镇企业人才问题的几点建议,要求中心城市一切有条件的企业都要把智力支乡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积极支持本企业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任务的前提下,到乡镇企业去兼职。各级经委、科委,特别是市、县一级的经委、科委,要认真组织,牵线搭桥。12月30日省人民政府在转发省乡镇企业局文件时又提出要加快人才的引进、开发。1987年1月,王郁昭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允许、支持和鼓励部分科技人员以调离、辞职、停薪留职等方式脱离原单位,到农村城镇兴办和经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贸易机构,创办各类中小企业。允许城市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去从事“星期六工程师”的业余兼职活动,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其合法收入。随后,省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了鼓励科技人员承包创业大会,并在4月、9月分别印发了《关于鼓励省直单位科技、管理人员支援乡镇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放活科研机构、放宽科技人员政策的若干规定》。此后,安徽省进一步组织院所、院校科技人员去承包、租赁、领办乡镇企业,进一步组织离退休科技人员、老工人到乡镇企业工作,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同院所、院校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合肥、蚌埠等市还举办了较大规模的城乡人才、技术、经济交流会。全省各地也相继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如萧县规定:凡经人事局、劳动局批准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骨干,工资向上浮动一至二级,有特殊贡献,使企业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由企业重奖;乡镇企业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骨干,工资和生活补贴等待遇由企业自定,需要评定职称的,要及时评定;中专文化程度的正式工人,在乡镇企业工作3年并取得一定成效者,可直接转为国家干部,其父母、配偶、子女按政策符合农转非条件的,优先给予办理。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为引进人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安徽省乡镇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主要有:1、通过搞横向经济联合在引进资金、设备、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人才。1985年初,濉溪县濉溪镇城西村四东队和上海衬衫三厂联办了淮北上海衬衫厂。他们按照“联合经营,单独核算,责任承包,按利分成”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不久,上海衬衫三厂便委派5名技术人员到该厂进行技术指导,并培训了一部分工人。该厂技术力量增强,工人素质提高后,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产品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一年多时间便收回了全部投资。萧县杨楼镇先后与北京、上海、天津等20多个省、市发展横向联系,通过内引外联,该镇与外地联办了62个项目,引进了242名技术人才。到1987年,该镇联办企业的职工有5000余人,产值达到2800万元,接近全镇企业总产值的一半。1984~1989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通过横向经济联系,分别引进技术人员6300人、3400人、6867人、7103人、8568人、8420人。2、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人员到乡镇企业进技术咨询与技术指导,或停薪留职、辞职直接到乡镇领办企业。1985年六安市粉末冶金厂工程师杨传彪,技术员梅文明、张正敏不恋城市下农村,到六安县城南乡创办兴达粉末冶金厂。两年研制出10多种产品,创产值33.9万元,利润5.4万元。其中两种冶金机油泵齿轮填补了省内空白,家用电器配件被东北地区有关厂家定为免检产品。1987年阜阳市有4个区、乡聘请了星期天工程师,5个企业定为科研所定点扶持单位,3个企业成为合肥工业大学和蚌埠化工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试验点,还有3个专业大户同省塑料研究所、徐州药研所、上海药研所和国家农委经济研究所建立了联系。各级政府部门也给予了有力支持。1986年中共萧县县委、县人民政府还责成人事局等单位先后组织全县241名初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同乡镇企业签订了5年的技术服务合同。1988年,省乡镇企业局配合省科委、省人事局等部门动员、组织了1000名科技人员去领办、承包企业。3、通过人事、劳动等部门正式调进技术人员。这种形式主要是解决有家属“农转非”等实际困难的技术人员。1985年与1986年,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正式调进了技术人员33人,其中有26人需要解决家属“农转非”问题的。4、聘请离退休的科技人员或技术工人到乡镇企业作技术指导或培训工作。阜阳市郊区中原旅社1985年开办时,服务人员98%是农村姑娘,她们单纯、幼稚,不懂得如何搞好服务工作,若送出培训,资金又不足。该社便聘请了有丰富后勤工作经验的阜阳市邮电局退休职工范多兴,范上任后,在对全市大小旅馆进行调查、学习的基础上,制订了一整套的职工培训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该社面貌迅速发生变化,生意越做越兴隆,全年日日客满,经常连办公室、会议室也住满了旅客。1986年该社接待旅客10万人次,收入40万元,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5、招收部分大中专学校毕业生。80年代中期以前很少有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直接分配到乡镇企业工作。一些乡镇企业对于急需的人才,只得采用买定向分配指标的方式解决。1986年淮南市上窑镇急需一名自动化控制专业的的科技人才,就用1万元从陕西机械学院买了一名定向分配指标。80年代后期,每年均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乡镇企业工作,如1987年全省就有81名统招的中专生直接分配到乡镇企业。6、挖掘乡土人才。主要是从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自学成才的农民、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青中挖掘人才。安庆市王胖子板鸭是传统名产,已经停产多年,1980年安庆市郊区政府发现老峰公社有个老师傅掌握这种绝技,便聘请他担任技术指导,恢复了这一名牌产品。80年代中期,阜阳地区乡镇企业厂长、经理中有80%以上是回乡知青。7、启用其他各类开拓性人才。1979年萧县黄口区从山东省聘请了一位化学教师,办了一个化工厂,生产苯粉、二钾粉。年产值120万元,利润35万元。1980年又办了一个复合肥料厂,年产值1万吨,产值达350万元,利润90万元。夏鼎湖,江苏常熟人,中专毕业,中溪镇聘请他办了一个小型塑料制品厂,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橡胶密封件厂。夏鼎湖在任职期间,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如打破铁饭碗,不吃大锅饭,建立新的工资制度;制定严格的厂规厂纪,建立岗位责任制;重视科学技术、重视人才,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1~1984年该厂共创产值883万元,人均创利税5308元。为此,1984年4月29日,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夏鼎湖全面推广宁国县液压密封件厂改革经验的通知》。5月份,省乡镇企业局在宁国召开全省推广夏鼎湖改革经验的现场会,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管理制度、工资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实行承包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通过这些方式,安徽省乡镇企业引进了一大批人才。仅1987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就引进了10264人,其中专职4899人,兼职5365人。这些人中,工程师有657人,助理工程师有1343人,技术员3039人,技工5225人。到1989年底,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共引进各类人才4万余人次。
安徽省乡镇企业对人才的引进主要是围绕经济建设需要引进的。它既解决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需,又避免了盲目引进造成的人才积压。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做法就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做法是:1、根据开发资源和新产品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引进人才。该镇为了开发上窑山上的石灰石资源,生产水泥系列产品,就引进了水泥生产工艺、机械、土建、自动化控制和质量化验等专业的技术人员15名。为了开发上窑的麦秸资源,生产以麦秸为原料的板纸,他们引进了制浆、造纸、电器、锅炉、供排水等专业的技术人员15名。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按需引进人才和技术,既满足了本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又使引进人员能充分发挥作用,双方各得其所。2、根据改变生产方式的需要,因时制宜地引进人才。现代化企业的新建,需要变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为机械化、自动化的机器大生产作业方式。为了适应这一转变,他们因时制宜,不失时机引进人才。1985年7月,该镇在筹建镇办板纸厂时,急需一批设计专业的科技人员,他们便从天津大华开发公司请来了设计人员。1986年3月又从河南省周口纺织印染厂引进了同济大学毕业生于爱平,5月还起用了当地具有机修专长的乡土人才李克新。与此同时,他们还选送25名农民到蚌埠造纸厂进行技术培训,从而确保了板纸厂按时投产和正常生产。3、根据建立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因人制宜地引进人才。他们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因人制宜地引进人才的路子,其特点是:从时间需求上讲,解决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时,以当前需要为主;从生产需求上讲,解决重点需要与一般需要时,以重点需要为主;从技术需求上讲,解决初级技术与高中级技术需要时,以初级技术需要为主。该镇1985年、1986年调进的33名科技人员中工程师有3名,技术员有30名,涵盖硅酸盐、造纸、化工、自动化控制、工民建、机械、电器、供排水、纺织、养殖、财会、中文等14个专业,其中急需的有13个专业,重点需要的有10个专业。
安徽省乡镇企业引进了一大批人才后,很快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加快了老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快了引进项目的技术消化、吸收和深化的进程,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加快了人才培训,从而提高了乡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技术职称评聘
安徽省乡镇企业在80年代中期开始较大规模地引进人才,但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且引进和聘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但乡镇企业又确有一大批人才,只是无正式学历和职称。对这些有真实本领和自学成才的人承认其资格有利于调动职工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乡镇企业涌现更多的人才。为此,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开展了技术职称评聘工作。
早在1981年,安徽省社队企业局就提出,对技术人员有条件的要授予技术职称。1984年3月中共中央4号文件也提出,允许社队企业参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评定技术人员的职称,发给证书,由企业给以应有待遇,以鼓励职工自学成才。7月,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又提出,乡镇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按国家规定评定技术职称,并享受应有的待遇。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未能及时地落实这些政策。
1986年2月1日,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乡镇企业局联合印发了《安徽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试行办法》,组织实施乡镇企业内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包含国家正式职工)的职务评聘工作。该文件将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暂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工程技术职务,名称为:乡镇企业工程师、乡镇企业助理工程师、乡镇企业技术员。此类职务适用于从事生产、设计、施工、检验等工作的技术人员。第二类为经济专业职务,名称为:乡镇企业经济师、乡镇企业助理经济师、乡镇企业经济员。此类职务适用于从事经营业务和生产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第三类为会计和统计专业职务,名称为乡镇企业会计师、乡镇企业统计师、乡镇企业助理会计师、乡镇企业助理统计师、乡镇企业会计员、乡镇企业统计员。此类职务适用于从事会计、出纳、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这份文件还规定了担任各项职务的条件:1、担任乡镇企业技术员、经济员、会计员、统计员职务,必须具有完成一般技术业务辅助性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初中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经试用考核合格。2、担任乡镇企业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助理会计师、助理统计师职务,必须具备完成本专业一般技术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中专或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经试用考核合格。3、担任乡镇企业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职务,必须具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技术业务问题的能力,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丰富的技术工作经验,工作上取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高中或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八年以上,经试用考核合格。4、对不具备所担任职务的专业学历者(包括所学专业与本人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不对口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测验,测验由各地、市、县科委和乡镇企业局统一组织,有关测验的内容、标准、主考权限等另行规定。对曾获得县以上(含县)科技成果奖,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经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考核同意,可适当放宽对学历的要求。这些条件强调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学历。比较国家标准,乡镇企业的职称评定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上基本一致,适当放宽了学历要求,暂时免试外语。该文件还规定《安徽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安徽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聘书》由省乡镇企业局统一印制,由评审组织和聘任单位分别颁发。
安徽省各级科委和乡镇企业局在组织这项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1、搞调查摸底和计划工作。调查内容包括:有多少企业需要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各类人员数量、等级(员、助理、师),现有多少专业技术人员(分专业)需进行资格审查,有多少人(分专业)需先培训后考核等,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工作计划。2、建立评审组织。各地、市、县科委和乡镇企业局根据工作需要,按试行办法建立组织。3、制定培训计划。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多数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考核,考核前,一般先进行培训。各地对培训人员的数量、专业、日期和方式等制订具体计划。4、组织培训。县以上(含县)评审组织、大专院校、中专学校、县以上(含县)科研单位、省局干部培训班等单位都可举办培训班,其培训结业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考核业务知识的成绩。5、各地、市根据该试行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省乡镇企业局、省科委本着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坚持条件、保证质量的原则,开展了职称评聘工作。1986年主要是抓试点工作,制定行业实施细则,总结经验。全省主要是抓乡镇企业迫切需要又具备一定条件的建筑、建材(水泥)、财会、统计、机械5个专业试点。其中建筑专业在淮南市、萧县试评,财会专业在淮北、芜湖、蚌埠市试评,建材(水泥)专业在合肥市、安庆地区试评,统计专业在天长县试评。每一个试点专业只选几个企业,试点单位参加评审的人数为30~50人,不全面铺开。淮南市为搞好试点工作,成立了“淮南市乡镇企业建筑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市长任组长,市科委、农经委、建筑管理处、乡镇企业局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在市乡镇企业局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成立了由有关工程师组成的市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制定了实施细则、评审标准,编写了考试复习大纲,并委托淮南矿业学院开办了第一期培训班。他们在培训的基础上,按考试、口头答辩、实绩、考查的程序严格评审。淮南市有乡镇建筑企业82个,自5月份全面展开职称评定试点工作后,有256人申报职称资格,经过复审,184人领取了准考证,实际参加考评的为179人。最终评定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为126人,其中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47人,技术员72人,为当时淮南市乡镇企业系统引进人才的4倍,使全市乡镇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比重由2‰提高到8.4‰。宿县地区也开展了职称评定工作,有1075人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工程师级50人,助理工程师级346人,技术员级684人。宿县地区还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实行聘任合同制。安庆地区也开展了职称评定工作,评定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有26人,其中助理工程师级4人,技术员级22人。全省共评定具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的有1227人,其中工程师级57人,助理工程师级395人,技术员级775人。这年,安徽省为加强乡镇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工人,经考核合格也发给由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和省乡镇企业局联合印制的技术等级手册。
1987年,省乡镇建筑企业统一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为搞这项工作,省乡镇企业局印发了《安徽省乡镇建筑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细则(试行)》和《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有关问题的解答》。在乡镇建筑企业评定细则中,省乡镇企业局规定了评审程序,即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申请,或由单位行政领导、本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者推荐提名。申请参加职称资格评定须由本人或单位向评审委员会提供下列资料: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2、代表本人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论文、著作、工作总结或专题报告、工作简历及反映本人从事专业技术成果、贡献大小的其它资料;3、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专家的推荐意见。考评采取基础理论考试、口头答辩和考察工作能力、技术成果三种形式。考核既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视实际能力。同时,全省各地、市还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了1~2个系列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和聘任工作。各试点地市也通过对评定过的人员的聘任,建立和完善技术岗位责任制及建立起考查、进修、晋升等一套制度,对科技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这年,全省大部分地、市开展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共评定出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有842人,其中工程师级13人,助理工程师级157人,技术员级672人,另外行业归口部门评定58人。
1988年,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进一步展开。除已经铺开的建筑企业评聘外,省乡镇企业局统一制定了经济和会计专业评聘工作,并于3月份制定了评聘细则。其中《安徽省乡镇企业经济专业人员职务资格评审实施细则》的适用范围为:区、乡经委(企办室)经济管理人员,企业厂长(经理),供销人员等。它还规定评审经济专业职务资格除考基础知识外,应突出对实际能力和工作实绩的考核。《安徽省乡镇企业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细则》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它包括在乡村集体企业、重点联户企业、大型私人企业和乡经委(企办室)专职从事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薄、成本核算、编制或汇总会计报表、稽核、会计分析以及会计事务管理(包括财务机构负责人)等会计专业人员。已调离专职财会岗位,但现岗位工作还接触财务会计业务(如担任领导职务仍分管财会工作,调企业整顿办公室、经营管理办公室工作等),经本人要求,组织同意,也可列入评聘范围。对其他行业,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职称评定工作。
为给乡镇企业家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鼓励更多的人为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发展作出贡献,8月份,安徽省乡镇企业局决定对全省乡镇企业家进行专业职务资格评定。它规定,凡被国家、省、地(市)人民政府授予企业家称号的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均可申请参加;没有开展授企业家称号工作的地区,对有突出贡献的厂长、经理,可由地、市乡镇企业局提名,并经政府同意,申报参加。评定乡镇企业家的专业职务资格的名称为乡镇企业经济师、乡镇企业助理经济师。
这年,全省评定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到省乡镇企业局领证的有1701人,其中工程师级38人,助理工程师级521人,技术员级1142人。为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1989年1月,安徽省乡镇企业局又印发了《安徽省乡镇企业统计专业职务评审实施细则》。它适用的范围为:区、乡、村集体企业、重点联户企业、大型私人企业和乡经委(企办室)专职从事统计工作人员以及县(市)区、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专职从事统计工作的非国家正式职工。这年,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对经济、会计、统计工程系列开展了职称评聘工作,共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10476名,其中工程师级1397名,助理工程师级4906名,技术员级4173名,到1989年底,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已评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共有14615人,占乡村企业职工人数的8.3‰,其中由省局发证的11613人(工程师级1252人,助理工程师级4962人,技术员级5399人)。素质虽不算高,但这是乡镇企业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对乡镇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乡镇企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乡镇企业依靠人才和科技进步稳定发展,1989年1月,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乡镇企业局印发了《安徽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它规定:县级科委、乡镇企业局管理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地(市)级科委、乡镇企业局管理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省科委、乡镇企业局管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还明确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义务和权利、受聘后的待遇、继续教育,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绩、晋升和奖惩。这使全省乡镇企业职称评聘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岳西县撞钟乡微肥厂厂长汪训火,年方30岁,获职称后,利用本地资源研制出矿质元素微肥复合肥,产品打入25个省、市,安庆市科协吸收其为科技研究员。宿松县洲头油脂化工厂会计高美森,自参加安庆市乡镇企业局组织的培训,并获得职称后,在财务管理方面创出一种科学管理图,作用显著。
安徽省乡镇企业开展职称评聘工作有助于企业上等级、上档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989年建设部修订了《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要求三级企业的经济、工程系列技术人员要占职工人数的6%,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四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最少要5人,其中技术负责人必须是助理工程师以上,外聘的不行。随后在省建设厅的统一布署下,对全省所有建筑企业,包括乡镇建筑企业进行了资质复查,重新确定资质等级,换发资质证书。乡镇建筑企业开展的职称评聘就为各个企业顺利通过资审,解决了一大批难题。淮南市乡镇建筑企业自1986年开始评定职称,到1989年授予技术职称的222人,其中工程师30人,助理工程师108人,技术员84人。原有39个企业,通过整顿资审,撤销3个,合并7个,保存了29个,其中3级企业5个,比原来增加3个,4级企业22个,比原来增加5个,专业队2个,减少了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