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省乡镇企业起步阶段,以土法上马为主。1958~1959年,安徽省全面改装和推广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发展了小钢磨、碾米机、改良磨、山芋切片机、轧花机、剥麻机、揉茶机、颗粒肥料机等加工工具;创制和推广了饲料加工、林木采伐、养鱼捕鱼等林牧副渔各项工具;运输工具基本实行滚珠轴承化;能源建设上,实行水、火、风、气并举方针,大搞沼气试验和推广。这些经过改良的工具,工效一般都比原来提高1~2倍;安上滚珠轴承的提高2~3倍,有的还达10倍以上。这期间蓬勃兴起的社队企业,不仅积极推动了这场工具改革运动,而且自身的工艺设备也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到60年代初随着社队企业的下马,全省工具改革运动也就停顿了。70年代初,社队企业再度兴起时,仍是采用土法上马与土洋结合的方式,多数企业以加工业为主,只能生产一些“小、粗、重”产品,技术力量比较差,设备也很简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省社队企业进入发展阶段,开始注意科技、人才开发。为引进先进技术,他们积极争取与外地大厂挂钩。肥东县长临河公社聘请回乡退休老工人,与上海毛巾十二厂挂钩,办起棉织厂,当年建设,当年投产,1980年生产出口浴巾4000打,创造产值17万元。砀山县与苏州美术地毯厂挂钩,引进技术,兴办地毯厂,1980年织地毯8000平方英尺,创产值15万元。
全省各地社队企业还把技术改革作为挖掘企业潜力,实现增产的主要途径。70年代末80年代初,砖瓦生产是社队企业的主要行业,生产潜力很大,而决定砖瓦生产的关键是解决燃料问题。为此,1981年,安徽省和多数地区都召开了社队企业砖瓦或建材会议,有的县、市召开多次,合肥、蚌埠、六安等地还举办了砖瓦生产技术训练班,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大力降低煤耗,节约能源,节省土地,提高产品质量。主要措施是推广煤矸石、炉渣内燃,用泥煤、小窑煤烧砖瓦,有石煤的地方用石煤制砖,不久便取得了初步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社队砖瓦厂每年使用煤矸石30多万吨,节煤9万多吨。砀山县3年使用煤矸石7万多吨,节约煤炭2万多吨。合肥市1980年万砖煤耗1.6~1.7吨,1981年下降到0.8~0.9吨,红砖合格率却由36%上升到62.4%。芜湖、安庆、马鞍山等市的万砖煤耗量降到0.4~ 0.5吨,马鞍山市有些砖瓦厂万砖煤耗量降低到0.2吨。巢县、蚌埠市等地节煤成效也很显著。由于大力节煤,1981年全省社队企业系统在煤炭来源减少的情况下,砖瓦产量还有所增加。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安徽省一些社队企业还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花色品种上下功夫。如安庆市杨桥公社化工厂生产轻质碳酸钙,建厂初期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较差,销路不畅,年产量仅千吨左右。1980年,该厂进行了技术改革,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纯白度达到95.8%,含钙量达到99.2%,销量迅速上升,1981年产量达2500吨。1980年起,安徽省社队煤矿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改造,主要是解决明火照明、明火放炮、明闸刀供电和独眼井问题,配齐“五小件”(绞车、水泵、扇风机、运输、照明设备)。通过改善生产条件,社队煤矿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1982年10月,安徽省召开了社队企业经验交流会。会议认为改变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质次价高的状况,提高竞争能力,是社队企业的紧迫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开发智力资源,加强技术力量。主要措施是开展智力普查工作,把闲散在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及高、初中毕业生,调查清楚,利用起来;开办技术学校和技术训练班;继续以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厂的技术协作;逐步更新陈旧设备。1983年10月,省社队企业局又提出要围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益的要求,制定改造计划,重点放在改革工艺、提高技术、改善管理上。桐城县高桥乡大胆启用能人汪心明当厂长,从外省引进技术、设备,1个多月就办起一个农用药械厂,5个月产值就达百万元。宣城县孙埠黄酒厂,引进绍兴黄酒酿造工艺后,质量不断提高。此后,该厂黄酒不仅畅销上海,而且打入黄酒之乡——绍兴的市场。1984年上半年,在农牧渔业部举办的优质产品评选中,孙埠黄酒厂酿造的黄酒与绍兴黄酒并列全国第一。利辛县沙发厂生产的中西式沙发、高低沙发床等20多种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后,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坚固耐用,远销上海、北京、河南等十几个省、市。
198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几年社队企业税后利润的使用,一般应首先注意技术改造方面。11月,中共安徽省委47号文件认为,乡镇企业能不能保持高速度增长,产品有无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进步、人才和经济信息。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又鼓励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但此时的安徽乡镇企业仍存在技术落后、设备差、不配套等问题,以致乡镇工业产品质量差,批量小,经济效益低,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弱。如机械行业在70年代与80年代初一直是乡镇工业的大头,产值曾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但到1985年,多数产品被淘汰了,转产中小农具,产值只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6.07%。磷肥生产也是如此,80年代初期发展很快,但一抓质量,大部分厂便关门了。这也迫使乡镇企业在技术改造上下功夫。事实上,企业的内涵改造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企业只要更新一两台关键设备,经济效益就会成倍地增长。如天长县1985年搞了121个技改项目,新增产值2200多万元。淮南市黑泥洼乡玻璃厂1984年生产玻璃瓶7000吨,产值262万元。1985年乡里投资148万元,改建、扩建了一座17平方米溶化池炉,使产量提高到10145吨,完成产值438万元,比上年增长67.2%。由于设备更新,工艺流程更加合理,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合格率达到94%,符合轻工部部颁标准,主要产品1斤装白酒瓶获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称号。产品品种也开始向系列化、高档化发展,先后开发了异形瓶、龙泉瓶等7个新品种。广德县柏垫乡玉华化工厂是1985年10月由柏垫供销社与两户农民联合办起的小厂,以生产建筑用涂料为主。这个厂在投产时得到了淮南煤炭化工研究所的技术转让,后又与安徽省维尼纶厂签订了提供原材料的合同,并由该厂给予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受到好评,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柏垫乡梅村镰刀厂是军工企业新苏机械厂支持办起来的,但投产5个月后关键性的“齿模”工艺还没有完成,新苏机械厂又派来一名八级技师全权负责生产、技术工作,仅两个月便完成了这项工艺。镰刀厂后又从新苏厂请来两位师傅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并选派5名工人到该厂学习技术,使企业生产情况越来越好,经营规模迅速扩大。肥东县东海水泥厂工程师何宏坤,原在江苏省一家企业工作,1985年应聘到肥东县帮助筹办水泥厂,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使该厂生产的500号水泥达到总产量的78%以上。还根据该厂无烘干设施等情况,用明矾石代替矿渣作原料,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证了冬季生产的正常进行。1985年,全省通过横向联系,引进技术2400项。
1986年,安徽省乡镇企业局把技术改造作为继续大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要求各地把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重点,并作了具体部署:首先改造能耗高、效率低、技术落后、工艺水平差、设备陈旧的企业,优先安排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产出多、效益好的企业,以便集中安排资金和力量。这年,全省各地都注重企业的技术进步。新建企业一开始就注意购置先进设备,培训工人;老企业抓紧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农民大老粗,企业破旧乱”的面貌正在改变。芜湖市为加强乡镇企业新产品科技成果的管理,推动技术进步,制定了《乡镇企业新产品管理试行办法》。据统计,1985~1986年,全市乡镇企业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661人,技术项目364个,涌现出一批质量好,性能较先进的产品,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空白。1986年,合肥市乡镇企业新上的项目绝大多数都是与大企业、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联营协作的,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其中新建、技改项目295个,总投资5735万元,形成能力后,有3个厂产值超过1000万元。滁县地区新建、技改项目有80多项,最大投资规模达1000多万元。六安地区抓骨干企业的技改,在全区453个产值1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中,落实技改项目178项。休宁县电器厂还与省机械科学研究所签订为期3年的技术服务合同,花了1万元的技术服务费,请科研所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培训工人,开发新产品,参加创优活动。五河县塑料工程制品厂主动与科研部门挂钩,研究开发新产品,该厂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电瓶投放市场以后,深受用户欢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这年全省有30多家企业获得了各级科委或经委授予的科技进步奖、新产品开发奖,有些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还获得了国家的专利权。全省横向联系的领域拓宽,层次提高,已从单纯引进资金、人才项目,发展到和城市企业、先进地区合资办厂,联合经营;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结成科研生产经营联合体,共同开发新产品,实验推广新技术。这年全省引进技术1300多项。
安徽省各地乡镇企业还借助“星火计划”的实施来加快科技的推广和应用。1986年,省科委安排在乡镇企业的“星火计划”项目有23项,总投资1389.5万元。羽绒加工、食品保鲜、蟹苗繁育、网箱养鱼、食用菌开发等“星火项目”开始扩散到一些乡镇企业,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等级面粉加工成套设备可以同时加工标准粉、建设粉和富强粉,很受小型面粉厂欢迎。清粮机成套设备、食品包装成套设备、羽绒加工成套设备和注塑网箱成套设备等,特别适用于区、乡粮食加工厂、食品饮料厂、羽绒加工厂和水产养殖场。这年,省里还建立了怀宁县腊树乡水泥厂、五河县蟹苗厂、滁州市乌衣鸡场、阜阳县长毛兔养殖场等技术示范性乡镇企业。
1987年初,中共安徽省委要求各地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乡镇企业重点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使他们逐步发展壮大为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横向联系,积极与城市工业攀亲联姻,争取加入企业集团。此后,全省横向联营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向纵深突破的局面,已发展到生产、流通、技术、信息、人才、服务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协作交流。蚌埠市召开了3000人的城乡人才、技术、经济交流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内容之实、形式之新,都是蚌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合肥市组织的城乡经济协作大会,先后参加的人员达4000多人次。会后中共合肥市委、市人民政府还专门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经济协作的十条规定》,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仅上半年,全省就通过横向联系引进技术项目1590多个;全省乡镇企业新建、技改项目3800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月,在滁县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省科委表示:“七五”后三年,要抓好20个乡、100个乡镇企业的科技实验示范工作;组织4000名城市科技人员支援乡镇企业;组织“星期天工程师”直接为乡镇企业服务;向贫困县选派科技副县长;为乡镇企业提供1000例先进适用技术、10套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组织“科技大蓬车”下乡,增强服务手段,拓宽服务范围;“星火计划”投资重点用于乡镇企业,1988年适当增加投资规模。省财政厅表示:资金支持的重点是企业的内涵改造和横向联合,集中扶持生产名、优、特、创汇产品的企业。省经委表示:参加城乡紧密型企业集团的骨干乡镇企业,其技改经费列入各级经委技改总规模。
安徽省各地乡镇企业也狠抓了技术改造。芜湖市注意科技、人才开发,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他们主动与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挂钩,引进新技术;千方百计网络人才;不断改进设计,改造工艺,改造设备;加强技术培训,有效地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经常地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努力推动技术进步。宣城地区注重在企业内涵改造上下功夫,以增强企业的后劲。该区地、县、乡各级领导都把技术改造当作企业上等级、上质量、上规模、增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各有关部门也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仅上半年,全区乡村两级计划重点技改项目就有73个,总投资达3516万元,比上年全年乡镇企业技改投资总额增长37.8%,且技改项目在年内全部投产。该区还强化技改项目的管理,规定凡列入计划的企业技改项目,必须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市场有销路,原料有保证的产品;必须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了“项目可行性报告”后,方能施工。对于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还专门建立了领导机构,严格项目责任制,建立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奖惩制,并与施工单位签订经济合同。郎溪涛城味精厂、宁国耐磨材料总厂还专门请了几个工程师负责项目土建、设备选型及安装质量等技术问题。安庆地区行政公署科委与乡镇企业局还专门印发了《关于促进科技与乡镇企业紧密结合的几点意见》,并在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中,注重企业的挖潜改造。全区104个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都进行了扩建和技术改造。潜山县油坝羽绒厂1985年12月竣工投产后,原来没有羽绒精加工设备,生产出来的高档绒和中档绒只能作为半成品卖给外地羽绒加工厂,大量利润外流。1987年通过技术改造和扩建,形成了一条龙羽绒生产线,羽绒加工能力由原来的4.5万公斤扩大到12.5万公斤,并可自制羽绒衫、裤、马甲、羽绒被等产品,年产量2万多件。全区85座水泥厂有1/3以上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工艺水平,增加生产能力40多万吨,相当于1986年全区乡镇企业的水泥实际产量。全省各地乡镇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还注意将有严重事故危险和尘毒危害的生产流程,优先纳入改造计划。省乡镇企业局专门成立了安徽乡镇工业技术开发研究所,加强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工作。研究所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后,安徽省对已有的乡镇企业实行保护、整顿、调整、服务、提高的政策,并确定乡镇企业的发展由外延为主转向以内涵为主。全省各地狠抓了技术改造,以挖掘企业的潜力。安庆、芜湖、淮北、淮南市都制定了3年技改方案,有计划地针对水泥、砖瓦、地毯、刺绣、造纸、皮革等厂进行技术改造,重点抓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厂的扩建工程。
1989年初,安徽省人民政府鉴于全省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承包后,只讲产值、利润,重生产经营,轻技改更新,缺乏科技进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乡镇企业要发展科技进步机制。其重点就是改单项承包为“综合承包”,既包产值、利润,又包资产增值、技术投入、技术改造、智能开发、职工培训和企业升级等。同时,搞好中长期规划,防止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倾向。这年全省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围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耗、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的。全省乡镇企业逐步改造和淘汰过时设备,改革旧工艺,采用新工艺,积极开展“三上三创一提高”活动(即上技术、上管理、上质量,创优、创汇、创新,提高经济效益活动),特别是重视以产品的更新和开发带动设备工艺的更新。淮北市乡镇企业局还抓住中共淮北市委、市人民政府开展科技进步年活动的机遇,推动乡镇企业系统的科技进步。他们成立了科技进步年领导小组,制定科技三年规划,按照乡镇企业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他们主要抓了小水泥厂的技术改造,有32个厂建了立窑。他们还试制、应用和推广了“710”净水剂、粉煤灰的综合开发利用等科技项目。这些成果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后劲。
80年代后期,安徽省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推动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在技术改进和技术推广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桐城县尤为突出,其做法是:1、依靠科技进步,开发一批新产品。80年代后期,桐城县创办的新企业、开发的新产品,都是与科技进步分不开的,其中“95”电子陶瓷、塑料印刷油墨、玻纤涂塑窗纱、碱式氯化铝、聚合氯化铝、景泰蓝等6种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金神区振兴塑料厂,原来是个生产塑料袋和塑料雨衣的小厂,产品技术档次低,竞争能力不强。1986年,他们与南京的一家研究院进行技术协作,创办了一个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米的窗纱厂,新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获得省优产品称号。易旱易涝的双河口乡,经济基础十分薄弱,80年代前期基本上没有什么企业。1986年该乡与南京化工学院挂钩,用2万元购买了“95”电子陶瓷生产新技术,并投资57万元,建成了全省第一家生产“95”电子陶瓷企业。到1988年,这个厂的年生产能力已达2000万件(套)陶瓷机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80年代后期,桐城县为了增强乡镇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十分注意通过科技进步,改造产品结构,在上档次、上质量上下功夫。唐湾乡椒岩村制刷厂,过去生产的都是大路货,1987年他们引进了烟嘴刷的生产技术,开始生产烟嘴刷。由于产品档次提高,竞争能力加强,这个厂不仅在当年还清了全部欠款,还盈利几万元。1987年上半年,号称渔网之乡的肖店乡拉丝厂,在省经委包装协会的指导下,利用织渔网的设备,试制了一种新型的水泥包装材料——三绞经塑经网,经过破坏性试验,质量完全符合要求。这种新型包装材料,不仅降低了水泥包装的成本,减少了水泥在贮运过程中的破损率,而且充分利用了渔网的生产设备,拓宽了产品的销路。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工艺水平。80年代后期,桐城县为改变设备工艺落后的状况,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新办企业、新上项目尽量采用先进工艺,购置先进设备,全县几年间投资3000多万元,添置固定资产,淘汰了一批高耗、低效的旧设备。二是对落后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革。陶冲乡制镜厂过去生产镜子都是用硝酸银,工艺落后成本比较高。1985年,他们在县科委的支持下,采用了以铝代银新技术,这项工艺改革,提高工效4.5倍,原材料成本每平方米降低1.07元。三是狠抓技术革新。范岗镇轮窑厂在1984年下半年改革烧炽工艺,将24门轮窑的“一把火”烧炽法改为“两把火”烧炽法,烧炽周期由过去的4天缩短为2天,红砖日产量由原来的5.5万块增加到11万块,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成本下降5%,煤耗下降10%,所产红砖于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