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绝大多数职工文化程度较低,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管理人员也只有领导农业生产的传统经验,缺乏管理企业的基本知识。这些都制约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从70年代后期开始,安徽省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现场指导、办培训班、以师带徒、互教互学等多种形式,开展职工的教育培训。
1983年9月初,安徽省社队企业局在全省地、市和部分县社队企业局长会议上提出,各级社队企业管理部门都要把智力开发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此后,全省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训乡镇企业人员:一是请专家、教授来进行指导与培训;二是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关系;三是采取定向培养的方针,送职工到大专院校培训,毕业后回企业;四是层层举办专项短训班;五是厂里办技术学校。
1985年6月25日至26日,安徽省乡镇企业局专门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人才培训会议,提出要制订教育规划,把职工教育作为部门教育工作的重点,争取两至三年,以专业训练为主,对现有职工普训一遍,逐步做到未经培训和考试合格者不能上岗。还提出要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办教育。对乡镇企业职工教育要各级一起抓,以县、区、乡为主;企业职工的专业培训和文化进修,主要由区、乡、企业自己抓;地(市)、县负责区、乡和企业主要管理干部、技术干部的培训;省主要负责县以上乡镇企业局的干部培训和部分师资培训。会议认为,职工培训要因条件制宜,以短期培训、业余教育、岗位训练为主。这年,全省各级乡镇企业局都把人才培训作为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环节来抓,特别是县一级主管部门,纷纷把职工的智力开发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比较突出的有淮北市烈山镇和太湖、含山、怀宁、濉溪、肥东、宣城、六安、繁昌等地。全省共培训各类人员5.32万多人次(安徽省关于职工教育培训的统一计算标准:为集中培训一星期或分散业余学习60个课时,学习某一项专业技术知识能知能会,就作为统计培训一人次)。
为进一步加强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1986年安徽省乡镇企业局专门设立了教育处。教育处组建后,便开始了对全省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和技术状况的抽样调查,并着手制订职工教育规划。此后乡镇企业系统职工教育工作进入正常化阶段。这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根据全省农村科技会议精神,对骨干企业全体职工进行了职业训练,对管理干部、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共培训职工9.92万人次。这样,1985~1986年培训的职工已占全省乡村企业职工总数的10.38%,占全省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4.34%。
1987年2月17日至19日,安徽省乡镇企业局召开全省乡镇企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乡镇企业办教育要长短结合,以短为主,以职务岗位教育为主,以业余学习为主。还提出要把职工教育列为考核企业,及各级乡镇企业局工作的重点指标之一;希望各级乡镇企业局都要争取设立专门教育或科教机构,争取建设教育基地。2月24日,省乡镇企业局印发了《安徽省乡镇企业局“七五”教育规划》,提出了“七五”期间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实现规划的措施,并要求制定相应政策,以调动企业办学积极性和职工学习积极性。它还规定企业按工资总额的1.5%税前提取教育费基金,教育基金不足部分可从企业利润留成中开支;乡镇企业教育费地、市、县可适当提成,集中用于基地建设。4月,省乡镇企业局在给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乡村集体企业活力的意见的报告》中进一步要求,各级计划、人事、科技教育等部门要把培育、选拔乡镇企业人才列入计划,建立培训基地,组织定向培养,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县以上人民政府每年都应从国家扶持地方的投资总额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无偿用于乡镇企业的智力开发和人才培训。9月份,在滁县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孟富林指出要注意围绕具体的经济开发任务来培训人员,提高培训的实际效益;支持不发达地区的资金,其中5%用作培训。这年,安徽省推广了休宁县的经验,开展经济与教育的综合调查,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行预测,制订本地农村教育合理分流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和对策。并初步摸索了一条适合安徽省情的培养人才的路子,即:以在职职工岗位培训为主,长短结合,岗前培训与在岗继续教育结合,乡镇企业部门自主教育与争取各方面支持结合,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渠道办学的路子。在乡镇企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的建设方面也迈开了步子。安庆、巢湖等6个地、市制定了教育规划,淮北、淮南、六安3个地、市乡镇企业局设立了教育(或科教)机构,其他地、市乡镇企业局也指定分管机构。安庆地区乡镇企业开展了科普小组活动,黄山市建立了乡镇企业讲师团,宣城地区评选乡镇企业能人,滁县地区开展法制教育。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落实了乡镇企业培训经费,即按工资总额的1.5%提取乡镇企业教育基金,企业自留50%,其余上缴乡、村主管部门,主要用于职工培训。这年,全省共培训职工14.8万余人次。全省经过各种培训的人数已占乡、村两级企业职工总数的17.9%。
1988年全省乡镇企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配合健全经营承包负责制开展管理干部的培训、评聘工作;为骨干企业,特别是外向型和120个骨干企业的上水平、上等级服务;抓学历和各种规范教育。全省共培训19.38万人次。全省乡镇企业基地建设有新的进展,地、市乡镇企业局设教育职能机构6个,新增机构的有合肥、安庆、芜湖市。教育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如蚌埠市的“三挂钩”,阜阳、安庆、宣城的“六结合”等。教育路子进一步拓宽,尤其在省计委、省教委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将乡镇企业中专招生列入计划。全省乡镇企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更加明显,如亳州市三国酒厂、芜湖市机电设备总厂、霍山县东风造纸厂、当涂县博望镇冶金机械厂、濉溪县城关镇建安公司、全椒县古河挂浆机械厂等单位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职工素质,促进了企业生产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全省乡镇企业中具备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仍不足4‰,乡镇企业职工队伍文化技术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奇缺,仍是制约安徽省乡镇企业向纵深发展的瓶颈。为此,在中央“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指导下,安徽省进一步加强了乡镇企业职教工作。1989年1月24日至26日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是:进一步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健全教育机构和设施,普及与提高并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历和系统知识教育,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逐步使乡镇企业教育制度化。总的目标是:建设一支具有新技术吸收能力,新工艺、新设备操作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各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八五”教育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4月份,省乡镇企业局又提出要坚持新工人上岗前和老工人换岗时的教育培训制度。今后凡是特殊工种,必须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不经培训,不得上岗。这年全省各级领导都把乡镇企业教育列入了教育规划、农科教规划、农村妇女“双学双比”计划。淮北市开展科技进步年活动,举办了教育成果展览;定远县提出振兴定远教育为本;中共安庆市委、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要求各市、县尽快建设培训中心,骨干企业都要建立职工学校。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把职工教育作为贯彻治理、整顿方针的重要战略任务列入工作议程。阜阳地区、铜陵市乡镇企业局增设了教育机构,黄山市乡镇企业局已批准设立教育科。全省县一级有16个局设立了教育股。省乡镇企业局继续开展评比教育先进活动,安庆、淮南、宣城、六安4个地、市乡镇企业局自1987年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教育单位。各地、市乡镇企业局也普遍对县局开展了评比活动。对推动职教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安庆市乡镇企业局要求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发证,先培训后评职称,先培训后定级,先培训后提职,先培训后转干。对已培训的人员,建立个人档案,以便考核和管理。宁国县乡镇企业局还开展了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先后组织了4个类别的规范化统一考试,即全面质量管理规范化考试(25人),班组长规范化考试(107人),会计员规范化考试(97人),经济、会计、统计、建筑4个系列专业技术的规范化考试(310人),通过这些培训,使这一层次的专业人员90%以上能持证上岗。全省各地对乡镇企业教育的投入也进一步增加,29所先进职工学校少的投入几千元,多的数万元。休宁电器厂自办了两个大专班,1989年投入10万元,淮南石棉瓦厂投入8万元,全椒古河挂浆机厂5万元,杭淮丝绸厂4万元,芜湖电机厂6.8万元,霍山东风造纸厂8.5万元,宁国通用机械厂2万元。投入的增加不仅给企业注入了发展后劲,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霍山东风造纸厂送培一个大学生投资3万元,回厂后改造工艺设备,直接效益近30万元,不少企业已认识到,智力投资就是生产投资,并且是产出最高、效益最持久的投资。这年全省共培训25.43万人次,占年计划的134.5%,为全省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安徽省在教育培训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如80年代末,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乡镇企业系统已培训人数占乡村企业职工总数均达到40%以上,而安徽省只有27.8%;辽宁、湖北、山东、江苏等十几个省都创办了乡镇企业中等专业学校,但安徽省几经努力,却未能及时落实下来。
一、岗位、职务培训
安徽省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非常缺乏,单纯靠引进人才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省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自70年代末就着手培训乡镇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但大规模、有计划的岗位、职务培训还是从1986年开始的。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教育、劳动、科技、经济管理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下到80年代末,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已基本建成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会计、统计人员培训〕
安徽省乡镇企业的培训工作是从财会人员的培训开始的。1977年2月,省农林办公室、省财贸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建立健全社队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通知》。随后,在各级人民银行与财税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全省各地广泛进行了社队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到1978年,全省培训了社队企业财会人员16000多人,占当时财会人员总数的50%以上。1979年,全省各县又训练基层财务人员约3万人次,抓得紧的地方训练了两次,使全省社队企业所有财务人员都受到训练。繁昌县社队企业的财会人员由于进行多次培训,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从凭证、帐簿到报表,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处理程序,一般能够运用会计数据分析经济情况,考核经济效果,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提出合理建议,监督各项资金合理、节约地使用。
1980年,农业部、财政部印发了《农村人民公社社办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后,安徽省各级社队企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又普遍培训了社队企业财会人员。这年9月,省里专门举办了学习研究班,训练县以上社队企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财会干部195人。这是安徽省第一次联合举办规模较大的社队企业财会人员培训班,获得了积极的效果,不仅参加学习的人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为各地开展培训工作做了示范。接着,各地、市、县、区、社层层举办,在春节前后掀起培训的热潮。到1981年1月初,全省除一个县未办外,共举办培训班315期,其中地、市、县级为114期,培训人数达15578人次,其中各级财会人员459人次、社办企业财会人员9184人次、重点大队企业财会人员2981人次。1981年安徽省有些地区继续抓培训工作,如宿县地区举办了12期培训班,培训1274人。通过这种短期培训,全省社队企业财会人员基本达到弄懂会做的程度,测验成绩一般都在八九十分以上,大大提高了财会人员的业务政策水平。1982年,全省不少地、市还召开了县和重点企业的财务会计、辅导员、统计员培训班,联系工作实际,学习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统计工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此后,全省继续开展社队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方法和内容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对新任的、业务水平低的、重点企业的财会人员优先培训;采取分片、分期就地培训,或分行业培训的方式,实行补课的方法,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以提高培训效果。
1985年,安徽省乡镇企业局规定今后乡镇企业的财会人员必须任用有证会计,并结合财务大检查,又先后培训了1700多名财会人员,其中1300多人经过考试,领取了合格证书。这年,全省乡镇企业推广了芜湖市开展短期培训的经验,以短期、函授与面授相结合为主要培训形式。
1986年农业部、财政部印发了新的财会制度以后,安徽省各地又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积极培训财会人员。还培训了一批统计人员。主要是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一般只需几天时间。学员离得开,来得了,学得进,用得着,很能解决问题。这年全省共培训财会、统计人员16875人次。1987年2月《安徽省乡镇企业“七五”教育规划》提出,末取得合格证书者从1988年1月起不能担任会计职务以后,全省各地进一步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1987年、1988年,全省培训财会人员22367人,占乡镇企业财会人员总数的35.4%;发放会计合格证18204人,占28.8%;评定和引进具有会计专业职称的有4219人(其中会计师201人,助理会计师1062人,会计员2956人),占6.68%。通过专业培训和职称评定,全省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大大提高,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多数会计能按产品核算成本,正确核算盈亏,编制会计报表,并能利用会计资料进行粗浅分析与监督,从“帐房”先生变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二是大部分企业健全了财务机构,配齐了三员(会计员、出纳员、保管员),健全了财务手续,基本改变“一锅煮”和秋后算帐状况。三是各种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如固定资产折旧率由1985年的4.7%提高到1988年的8.81%,绝大部分企业已按规定提取管理费、教育基金等,利润分配也趋于合理。四是财务报表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全省各地、市1988年会计年报,大都达到“准确、完整、及时、整洁”的要求,财务情况说明书的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全省乡镇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如宣州市寒亭乡经委副主任兼统计员倪旺真在审查财务、统计报表时发现该乡应收款达41.24万元,立即开会,研究出“外欠限期收,内欠工资扣,难收登门收”3条措施,促进了所属企业应收款的清收工作,大大缓解了企业资金紧缺的实际困难。宣州市乡镇企业局及时转发了他们的做法。各乡镇、办事处积极行动,1989年全市乡镇共收回应收款476.42万元。
〔管理干部培训〕
安徽省乡镇企业干部大都来自农村,缺乏管理企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除了在实践中边干边学以外,还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举办管理干部训练班。1979年,蚌埠市郊区和砀山县在全省率先举办了两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企业的主要干部。1980年4月,省社队企业局在涡阳、巢县、繁昌分3片召开社队企业经营管理座谈会时,肯定了这两地的做法,并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把干部培训工作开展起来,采取分级负责、分批轮训的办法,各级都办,争取在二三年内把社队企业干部普遍培训一次。培训内容,本着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主要学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中央对发展社队企业的方针政策、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等。这年,蚌埠、滁县、砀山、当涂举办了干部培训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1年5月11日至6月3日,省社队企业局在滁县举办了全省社队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班,参加学习的有73人,其中县局正副局长以上干部56人。这次研究班主要是学习和研究社队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采取读书、辅导和讨论三结合的方法,基本上以自学为主,读书时间占1/2,听课和小组讨论各占1/4。研究班推动了全省社队企业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这年上半年,蚌埠市也举办了3期专业培训班,轮训企业主要干部200多人,重点研究建立生产责任制、解决劳动报酬的问题。1982年,全省部分地、市、县还举办了公社企办室主任、重点厂厂长参加的经营管理培训班。
1984年,全省各级社队(乡镇)企业局又对县以上主管机构的负责人,经营管理、生产处(科、股)负责人,供销公司负责人,区、乡企办室负责人,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的厂长等约8000余人进行了培训。经过2~4个月的短期培训,他们初步掌握了工业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培训内容上,对机关干部实行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重;对企办室及企业负责人则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其中,县以上主管机关干部的培训,由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负责;企办室及骨干企业负责人培训,由省、地(市)、县三级主管机关共同负责。省局负责师资训练及少数重点社队、企业负责人的培训,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198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省乡镇企业局与合肥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省乡镇企业研究学会联合对县以上乡镇企业管理局负责干部进行了集中轮训。这次培训共分3期。主要内容为: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乡镇经济法规、乡镇人才开发及管理、对外谈判实务、经济调查统计与分析、乡镇企业管理局的职能作用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多次予以肯定,认为“抓到点子上了”。地(市)、县乡镇企业局也对区、乡和企业的主要管理干部进行了培训。
1986年,省乡镇企业局又对管理干部普遍进行了短期培训。如省标准计量局与省乡镇企业局联合举办了乡镇企业厂长和生产检验人员业务培训班。10月份,省乡镇企业局还提出要分期分批举办贫困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厂长(经理)培训班,力争在2~3年内把贫困县的区、乡企办公室主任和重点企业的厂长轮训一遍。这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共培训厂长、经理7457人次。
1987年2月,省乡镇企业局印发的《“七五”教育规划》提出,乡、村企业和20万元产值以上的联户企业厂长都要达到岗位合格要求,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的领导干部进行一次轮训,补充和更新知识。省局主要负责县以上管理局干部及百万元产值以上骨干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地、市局主要负责区、乡经委(企办室)干部及百万元产值以下骨干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县局主要负责厂长(经理)普训。全省各地、市乡镇企业局也据此制订了“七五”教育规划,并加强了对管理干部的培训。安庆地区举办了两期经营管理干部培训班,对全区536名区、镇、乡经委主任和部分骨干企业的厂长进行培训。阜阳地区重点抓骨干企业厂长、经理的培训,全区共培训厂长、经理1544人,约占全区乡镇骨干企业3928个的40%,其中地区培训百万元产值以上大型企业的厂长、经理216人次。地区乡镇企业局先后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邀请高等院校、研究机关的专家、教授近20名来阜讲学。各县(市)也纷纷仿效,临泉县培训厂长、经理288名,阜阳县251名,涡阳、蒙城、利辛等县都达200名以上,其中阜阳市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也全部培训了一遍,从而使全市300多个企业个个盈利。省乡镇企业局也举办了两期厂长、经理培训班,有97人受训。这年全省共培训厂长、经理9683人次。
1988年后,全省各级乡镇企业加大了对管理干部培训的力度,仅1988年就培训厂长、经理17140人次。淮北市在厂长经理培训班中开设经营管理学、领导科学、市场信息、可行性研究、经济法规等课程,培训后学员反映收获很大。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安徽省在新建规模较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乡镇企业班子配备中,开始留意选用懂技术、懂财务的知识青年。到80年代末,全省乡、村集体企业中的厂长、经理中初、高中毕业生已占绝大多数。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他们懂得了经济管理、人员管理、全面管理等知识,提高了领导能力,少数人已成为乡镇企业家,更多的人则为安徽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固镇县王庄振华机械厂厂长朱建利,通过培训后,提高了管理水平。在兼并农机铸造厂后制定出规章制度157条,新增产值35万元,创利税45万元。安庆市郊区十里乡关口水泥厂厂长潘功录,把学到的知识用于企业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厂各项基础工作扎实,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化验室一次验收合格,并在全市率先成为三级计量单位。芜湖市郊区从浙江农业大学学习回来后的厂长、经理,懂得了企业管理,重视抓产品质量,并在经营中运用量本利进行分析,克服了盲目性,使企业管理科学化,收到了显著效果。该区西江油厂厂长学习回来后,重视经营管理,运用本利盈亏分析后改以前季节性生产为长年生产,从当地加工发展到外地加工,提高了出油率,以薄利取胜,使劳动生产率达到了5.05万元。
〔其它各类技术人员的培训〕
安徽省乡镇企业技术水平低,是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对此,一些地方在70年代末就开展了技术培训工作。1979年,金寨县举办了两期木工技术训练班。次年,六安地区又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33次,培训技术人员1114人。1981年,全省各地对技术培训工作逐步引起重视,先后派出一批人员参加全国举办的技术训练班,学习茶叶加工、油脂加工、猕猴桃加工、砖瓦生产、烟花爆竹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宿县地区派出100多人到外地学习生产技术。安庆市组织砖瓦厂技术人员到芜湖参观学习。合肥市举办两期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150多人。蚌埠市也多次举办砖瓦等生产技术训练班。此后,安徽省各级乡镇企业局继续组织各种技术训练班,或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全国或安徽省有关部门举办的技术训练班。一些企业也通过办学习班、讲习班、夜校,聘请技术人员来上辅导课,送到有关学校、厂矿企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这对提高全省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市场竞争的激烈,安徽省各级乡镇企业局加强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这主要是按照产品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的要求,组织培训。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1893人次,其中送大中专院校培训的有1320人次,送厂矿企业培训的有3765人次。1987年2月省乡镇企业局制订的《“七五”教育规划》要求对全省乡、村企业和20万元产值以上的联户企业的技术干部约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4%)进行培训,要求有30%的人达到乡镇企业技术员以上水平。对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分工是:省主要负责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以及规定必须由省级培训的技术人员;地、市主要负责骨干企业专业技术干部岗位、职务培训;县主要负责一般企业专业技术干部岗位、职务培训、技工培训;区、乡、企业主要负责职工的技术训练和职前培训。同月,省教委、省乡镇企业局印发了《关于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应重视为乡镇企业培养人才的意见》,1988年5月,省计委、省教委、省公安厅、省乡镇企业局又联合印发了《关于举办乡镇企业中专班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为乡镇企业的技术培训提供了重要场所。各类大专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也为乡镇企业的技术培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时期,全省各地乡镇企业培训技术人员主要采取参加省、地区、县乡镇企业局举办的培训班;送大专院校学习;送外地工厂代培;企业自办职工夜校;各职业中学代培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1987年,怀宁县乡镇企业局组织企业职工参加了省乡镇企业局与合肥水泥研究院合办的水泥厂化验员培训班。县局自己也举办了化验室、主任培训班,水泥烧成培训班,机电专业培训班。全县有17个水泥厂办起了职工夜校,开设企业经营管理学、水泥生产工艺学、机电专业知识等课程。县职业中学也为乡镇企业开设了建筑、建材、机电、纺织、家电维修等专业。全县乡镇企业还选送16名职工到大专院校学习,761名职工到外地工厂对口学习,以上几项学习和培训的人数共计1550人(包括会计培训班33人,乡镇经委主任培训班23人)占全县乡村两级企业38590名职工数的4%。
马鞍山市对职工技术教育采取以企业为主,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在机械铸造、化工仪表、纺织针织、建筑建材、矿山冶金等行业,对不同的工种进行了技术教育,做到新企业不培训不上岗,老企业不达标不上岗,技术与产品质量相结合,技术与奖金相结合,从而掀起了职工学技术的热潮,推动了生产的发展。1987年全市有2922人受到不同的专门技术教育。淮北市有85家水泥厂,其中73家是蛋窑生产。为了改蛋窑为立窑生产,提高水泥产品质量,淮北市乡镇企业局请上海建材学院教授、华东建材学会理事长代少生到淮北讲授水泥工艺学,水泥厂家100多人参加学习后,提高了生产水泥的工艺水平,加速了小水泥改造步伐,1989年该市32个厂进行了立窑改造工作,并上了园筒仓和均化库。全省各地乡镇企业也从实践中认识到,要使乡镇企业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培训人才,提高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以加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宿县桃园区有一个皮鞋厂,原来从上海请来一位师傅帮助筹建,由于没有注意技术的培训,结果师傅一走,企业顿时瘫痪,难以举步。后来该厂又从浙江请来一位师傅,帮助培训技术人员,生产出来的皮鞋质量过关、造型新颖,深受广大顾客的欢迎,当年生产的3000多双皮、布棉鞋,投放市场后很快销售一空。这年省乡镇企业局与省建材局联合举办水泥化验员、控制员、物检员培训班11期,计1522人;与合肥水泥研究院联合主办水泥工艺员培训班1期,计58人,共计1580人。1986~1988年全省累计参加培训的技术人员有172865人次。
二、职工培训
安徽省乡镇企业队伍的构成,多数是新从农业战线上转移出来的农民,少数是留在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知识青年,基本上未受过工业生产知识的教育。据对部分较大型企业的调查,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职工的文化构成是:初中占38.1%,小学占35.7%,文盲22.4%,高中3.8%。专业工龄3年以下的占79.4%,5年以上的只占1.73%。由此可知,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初中以下的占79.4%,其中小学和文盲占58.1%;职工未受过职前教育,工龄又短,技术水平低,这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职工素质的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安徽省乡镇企业主管部门1985年开始抓职工的培训工作。这年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人才培训会议指出,职工教育是部门教育工作的重点,要争取2~3年,以专业训练为主,对现有职工普训一遍,逐步做到未经培训和考试合格不能上岗。有条件的企业要注意抓职工文化教育和定期专业进修,逐步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水平。但由于职教工作是慢性效应,一般不会达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有的企业领导就认为职教工作可有可无,闲时抓一点,忙时放一边。甚至有的企业领导还认为抓职工培训是花钱、费事、耗精力,不如多抓生产出效益,把抓职教工作和抓生产截然对立起来。为了进一步强调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1987年2月省乡镇企业局制订的《“七五”教育规划》,更明确了职工培训的目标,要求到1990年基本完成“双补”(文化补课、技术补课)任务。文化补课的要求是,各级管理部门、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年龄在35岁以下,现文水平低于初中的,均要求提高到初中水平。技术补课的要求是将未定级的技术岗位工人,达到三级工水平。
此后,全省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利用各种机会,各种途径,积极向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工作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的宣传,督促企业重视职工培训工作。企业领导也逐渐重视了这项工作,并把它摆上了企业的议事日程。长丰县的一些企业领导认识到,人才培训是关系到企业兴衰的根本问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抓不可。合肥市郊区淝河钢窗总厂厂长王世清结合该厂生产实际,深有感触地说:“抓好职工教育,就是在给企业吃补药,强身壮体有后劲,才能使企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安徽省乡镇企业的职工培训,以短期短训、业余教育、岗位训练为主。有职前教育有“双补”教育,也有其他知识教育。自1985年到1988年,全省乡镇企业职工仅参加“双补”教育的就有185196人次。对职工培训,大多数是通过企业自办的业余学校进行的。自1985年兴办以来,到1989年已有455所。六安市平桥农机配件厂是一个加工农机、汽车、纺织配件的村办企业,1985年有职工126人,95%以上是青年农民。从文化程度看,高中占10%,初中占60%,小学占10%,有10%左右是文盲。他们大多数虽有文化,但缺乏机械和金属材料知识。面对生产要发展,工人没技术这一矛盾,厂领导决定办业余技术学校。1985年2月,这个厂借用附近小学教室,购买教材、教具,办起了业余技术学校。厂领导决定,凡35周岁以下工人一律参加学习,不愿参加学习的年终晋级增资不予考虑,学习成绩合格与否,作为年终发放奖金的主要依据。1985年至1986年该校开办了两期,共培训职工75人,经过考核有85%的学员合格。通过技校的学习培训,职工的技术一般都进一级,好的进二至三级。工人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厂1985年产值37.8万元,利税7.59万元,分别比1984年增加20.4%和27.7%;1986年实现产值45.3万元,利税9.6万元,又比1985年分别增长19.8%和26.5%。1989年泾县茂林氟塑厂、丁桥卫生纸厂、金竹坑宣纸厂、李元宣纸厂、太园水泵厂、浙溪油箱厂6个企业办起了业余学校。这些业余学校做到领导有人抓,学校有牌子,教学有场所,授课有人员,培训有计划,学习有效果。在师资上做到内请外聘相结合,提倡能者为师,一是请本厂技术员结合企业生产需要上技术课;二是请乡镇中学的教师补习文化基础课;三是请外地的技术人员来厂进行技术辅导。由于这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结合了本厂实际,落在实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如丁桥卫生纸厂结合改产凸版纸的需要,以自己业余学校为阵地,对职工进行上岗前的教育培训,使掌握改产工艺技术所需时间由两个月缩短为17天,产生了明显的效益。黟县缫丝厂重视职工的岗前培训,1988年招收的一批新工人全部通过培训,操作合格才允许上岗。该厂还聘请教师帮助职工进行文化和法律知识学习,参加学习的达300人次,并且办了3期技术补课培训班,培训职工160人。1989年该厂产品质量平均达到2A 19,最高达到5A级,完成产值1088.22万元,实现利税176.17万元,荣获省“明星企业”称号。
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骨干企业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使职工的文化知识、技术素质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蚌埠市金属结构厂在市乡镇企业局的帮助下,1986年举办了两期质量管理培训班,受教育者达到98%以上,由于重视质量管理教育,1986年该厂焊接QC小组被省经委、省质量管理协会命名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为全省乡镇工业企业中第一家获得质量管理小组的单位,得到省乡镇企业局的通报表扬。铜陵县城关镇织布厂通过多次培训后,对全厂100名青工进行技术考核评定,结果85%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工和二级工的水平。该县青山水泥厂与铜陵市建材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协作教育关系,每月定期“请进来”讲授技术课。通过培训,该厂在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及操作水平方面都获得效益。1989年该厂吨水泥单位成本比上年降低10%左右,全年可节资3万多元。在年未职工素质考核中,通过岗位培训的总人数达380人。阜阳市华阜服装厂为了迅速提高工人技术和产品质量,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从新加坡请来一位服装设计师传授技术,月工资2000美元。通过“双补”教育及改革招工制度,全省乡镇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提高了,1988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全省乡、村企业职工总数的68.3%。
三、学历教育
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80年代中期以后,安徽省有少数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乡镇企业开始选送少数优秀职工到大专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接受系统的培训,还有一部分企业鼓励职工报考广播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大学学习。到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有3人获大学毕业文凭,12人获大专文凭,69人获中专文凭,还有352人在大专院校深造,968人在中专学校深造。
1987年后安徽省乡镇企业局及国家有关部门就学历教育发了一系列文件。1987年2月,省乡镇企业局正式提出要把学历教育作为乡镇职工培训的重点之一。同月印发的《安徽省乡镇企业“七五”教育规划》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一批乡镇企业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中专学历的毕业生(普通中专和成人中专)。省乡镇企业局又与省教委联合发文,允许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学制二年以上的学历教育。6月26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提出,成人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要突破单一的培养规格,对学员实行3种证书制度。一种是达到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专科和中等专业学校学历要求的毕业证书;一种是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的单科及格证书;一种是达到岗位必需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在本行业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范围内适用的专业证书。专业证书制度要随着岗位培训的开展,经过试点,逐步实施。1988年2月14日国家经委、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企业职工立足本职学习技术(业务)的意见》中指出,在职学历教育要经过调整、改革进一步发展,企业办学要以中专、大学专科层次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贯彻按需送培,学以致用的原则。3月5日,省教委、省计委、省人事局、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我省普通高校委托培养和自费生招生工作的通知》,也包括乡镇企业的委培生与自费生。5月20日,省计委、省教委、省公安厅、省乡镇企业局就举办乡镇企业中专班的有关问题联合发文。这样,全省乡镇企业职工的学历教育进一步受到重视。
这时期,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接受学历教育的主要有3种人,一是已评定职称但不具备规定学历的人。1989年1月10日印发的《安徽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已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尚未达到国家规定学历要求的人员,要限期通过各种学习(脱产进修、各种形式业余学习),取得规定学历;员级取得中专学历;助理级以上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年龄超过30岁的可以通过专业证书学习,达到相应学历要求。这类人员全省约有1.5万人。二是达不到岗位规范学历要求的人员。1989年7月淮北市乡镇企业局印发的《淮北市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试行办法》规定,要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目标,有计划的强化实施,逐步使乡镇企业技术人员达到国家规定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学历要求。这类人员全省约有5000人。二是乡镇企业后备人员。安庆市乡镇企业局就要求技术性强,规模等级要求高的企业,尽量选拨优秀职工参加大中专院校(包括函授)进行学历教育,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类人数量更大。实际上,1987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接受学历教育的有11798人,其中在大专院校学习的有819人,在中专学校学习的有6775人,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有4204人。在上述各类学校毕业的有4811人,其中大学31人,大专386人,中专982人,职业学校3412人。这时,中专、中技(含职业学校)以上毕业生已占乡、村两级职工总数的0.29%,在校生人数已占乡、村两级职工总数的0.7%。1988年后,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又有一批职工接受专业证书教育。如淮南市乡镇企业局会同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市工商联开办了财会和工业民用建筑用个专业证书大专班,招收学员126人。到1989年,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学历教育进一步发展,中专以上在校生达到21071人(其中职业高中5105人)比上年增加2969人,在教育培训中已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学历教育,一部分乡镇企业职工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企业管理知识教育、现代化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不断掌握新知识,推广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挖掘企业潜力,从而促进全省乡镇企业走上依靠科学进步,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