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乡镇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积极投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的比重很小,主要靠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自己到市场找原料、找销路,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50~70年代,乡镇企业在产供销方面,有的产品由地方统一安排,有的产品与国营大厂挂钩定点加工,有的产品则由商业部门统一购销,但大多数产品是自行生产、自找材料、自已出售。事实上,乡镇企业点多面广,供销渠道头绪繁杂,光靠国家计划供应和销售也是不可能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安徽乡镇企业抓住机遇,广开供销渠道,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如1979年,全省社队机械行业在国家计划比往年大为减少的情况下,依靠自找门路,产值、产量却比往年有所增加;肥西县社队企业,主要依靠找米下锅,总收入却比上年增长41%。全省一些社队企业开始学习驾驭市场的技能,如当涂县有一个社办工厂,有333名外勤人员常年在外跑供销。滁县提出三个怎么办:一是产品销售不出怎么办?要面向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二是产品不对路怎么办?要及时更换新产品;三是产品根本没有销路怎么办?要及时并转,有计划地进行调整。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社队企业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商品的流通量越来越大。全省社队企业系统于1979年开辟了自己的供销渠道,第二年开始建立供销公司(经理部)。这些供销机构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1980年,繁昌县仅县社队企业局供销经理部就组织了2600吨物资,推销了1.2万吨产品,全年的销售总额达到129万元,比1979年增长23%。这年,该县已有10个公社建立了供销经理部,还有几个公社成立了贸易贷栈,初步形成了社队企业的供销网。
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社队企业如何生存、发展?1980年5月,省社队企业局提出,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把企业的经营搞活。既要立足本地资源,又要突破“三就地”的束缚,积极开辟多种供销渠道,千方百计找“食”吃。一些乡镇企业开始按行业建立专业公司,到8月份,全省有11个县、市建立了12个专业公司,其中建筑公司5个,建材公司5个,砂石公司1个,运输公司1个。专业公司负责统一组织安排产供销业务,各企业仍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样有利于发展生产。如原来有些公社建筑队力量小,不能承担较大的建筑任务,联合起来以后,可以统一调配力量,相互协作,技术、工种配套,提高了施工能力。金寨县江店区徐冲乡小南京村祖祖辈辈有织渔网的技术。80年代初,该村成立了“网业服务公司”,实行统一订货,统一进料,统一销售。到1986年,全村有织网专业户380个,占全村总户数的80%,织网人数1700人,长年织网大户60个,达200人,产品畅销省内外20多个县、市。1985年该村织网产值达50万元,纯利30万元,户均收入790元,成为织网致富的经济小区。
80年代中后期,安徽省乡村领导对乡镇企业的管理方式,已开始侧重抓方针大计,监督计划的实施,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较前逐步减少。乡镇企业比国营企业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可有权选择经营方式,安排产销活动,支配自有资金,聘请和选择职工,决定用工方法和工资奖励方法,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确定本企业产品的价格。全省不少乡镇企业也从单纯满足于安置剩余劳力的“糊口度日型”向致力于经济开发的“生产经营型”转化,从传统的作坊式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他们比较重视运用市场机制,注意搞好市场调节,建立流通网络,扩大产品销售,实现以销促产的目的。如桐城县就把搞活流通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推进器,以为推销员平反正名为开端,在“购、销、运”3个字上做文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由一种新型的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一个四通八达的销售网络,一条便捷、快速的运输通道组成的购、销、运一体化的流通模式。
这时期,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业购销员队伍。一些县、市还成立了购销员协会,乡镇成立分会,印发购销员证书。全椒县南屏乡购销员协会,由乡工业公司协调,必要时统一为企业集中服务,实行统一采购、推销。他们还制定了购销员制度和奖励办法。安徽省在改革流通体制,增强流通功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到1986年底,全省城乡集贸市场有3500多个,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580多个。专业市场的功能是深购远销,作为产品集散交易场所,为加工业提供了方便的市场,而加工业的发展,又关系到专业市场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安徽省又积极围绕专业市场发展加工业,兴办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专业经济区域,兴办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协调服务中心,促使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及加工业同步发展,相辅相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省民办企业发展很快。省委皖发[1984]9号文件提出,允许从事开发性生产专业户雇佣数量较多的工人,允许经营者和雇工的收入有一定差别。此后,全省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雇工较多、经济效益较好的民办企业。民办企业是乡镇企业的一种形式,但它具有特定的经营体制。其经营形式主要有:1、独资经营。这种形式比较多,特别是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的。2、合伙经营,即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伙兴办的企业。这类企业特别是联户办的,主要靠亲友维系,不太稳定。3、合股经营,即由若干人参股经营,共担风险,按股分红。这类企业一般核算较严格,制度较健全,企业素质较好。民办企业的经营者,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商品意识比较强的能人。除股份制企业外,民办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分配大权大都掌握在企业主一人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比较灵活。产品销路好或原材料充足时,就增加人员,加班加点生产,农忙时企业可以暂停几天,产品难销或无原料时,就停产或转产。少数企业挂村办集体企业的牌子和营业执照,除了交给村里管理费外,双方不承担其它义务。企业经营者利用集体的牌子,便于经营,免交工商管理费,享受集体企业的贷款和税收待遇,行政村则多收点利润。据调查,1987年全省民办企业雇工人数一般为20~30人,多的达150人。受雇人员一是企业主亲友的子女和当地干部的家属、子女;二是通过考试、考核公开招收的有关人员;三是聘用退休、退职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行业、工种、效益等的不同情况,民办企业雇员的月工资一般在60~100元,专业技术人员的月薪可达200~300元,甚至更高。雇工一般都订有劳动合同,合同通常只突出雇佣时间及工资待遇等主要内容。这时期,全省民办企业虽然为数不多,但在生产经营方面已初具规模。如当涂县的17户民办企业,有从业人员476人,平均每户28人。注册资金302.8万元,平均每户17.8万元。1986年这些企业总产值达750万元,平均每户44.1万元。上缴税金34万元,平均每户2万元。
安徽省为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劳动用工政策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五六十年代,全省社队企业实行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小忙小干、大忙大干、工农结合、亦工亦农制度。社队企业需要人员,由大队推荐,公社批准。1972年,省委明确规定,社队企业人员,除少数专业人员及技术骨干外,多数应实行亦工亦农,定期轮换,或者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做工,不准安插私人和私自招工。1976年,省革委会又规定,要坚持亦工亦农,在厂劳动,回队分配,厂队结算,适当补助,定期轮换,保留骨干,不搞工资制,更不能搞高报酬、高补助的劳动用工制度。这样,社队企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企业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1979年11月,省社队企业局提出,要保持社队企业干部的稳定,但企业使用劳动力,要按计划批准,不得私招乱雇。1980年8月,省社队企业局又进一步提出,企业用人,要由企业申请,生产队群众推荐,公社(大队)集体研究批准。企业不申请增人,社队不得硬性安排。对表现不好、教育无效的人员,企业有权辞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考试的办法,择优录用,企业有权抵制不合理的安排人员。1982年11月,省社队企业局对劳动用工政策进一步放宽,提出新增人员计划,由企业申请,经公社批准后,由用人单位经过考核,择优录用。企业可根据需要聘请厂长、经理或技术人员。80年代中期,全省乡镇企业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劳动用工政策更加灵活,企业已有权根据生产的需要随时增减人员。这样,全省乡镇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为全省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一、生产
50~70年代,农村市场需求旺盛,而社队企业能够提供的产品品种少,数量小。因此,这时期,安徽省社队企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其产品以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为主。这时,社队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是利用本地资源,土法上马。到70年代中期,全省已有很多社队企业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多品种生产,在生产安排上也有较大的灵活性。
70年代末,安徽省社队企业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多。但全省社队企业存在着重发展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重新建轻挖潜的问题,也存在着急于求成、盲目上马的问题。为此,从1979年开始,安徽省按照中央的部署,开始了社队企业的调整,将社队企业转移到以生产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的轨道上来。全省社队企业整顿生产秩序,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健全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同时,赋予社队企业生产主动权,允许在完成计划任务后,自行揽活干。一些社队企业发挥“船小掉头快”的优势,及时掉头转产,把企业搞活。许多农机厂没有“主粮”,吃“杂粮”,搞“代食品”;农具任务不足,利用废次材料生产家具;农机任务少,改产其它机械配件或产品;有的利用厂房和劳力,搞编织、食品加工,开旅馆、饭店。繁昌县社队企业局引导社、队企业从资源条件和市场需要出发,对社队企业分类排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从提高原有骨干企业生产效率上求进步;二是拾遗补缺,面向市场,从兴办适销对路产品的新企业上求发展;三是运用“小而活”的特点,搞“少而缺”的新产品,从产品多、新上求出路;四是采取多种形式,沟通购销渠道,从搞好市场调节中求巩固;五是改进生产技术,增强竞争能力,从提高产品质量上求生存;六是整顿企业,改善管理从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中求效果。还实现了5个方面的转移:从办“吃”工业原料的企业,转到办“吃”农业原料的企业上来;从办单纯“吃”原料的企业,转到办综合利用的企业上来;从办单纯依赖国家计划的企业,转到办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企业上来;从办单纯为农业服务的企业,转到办商品生产的企业上来;从办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转到办多种经营的企业上来。如1980年,随着大工业的调整,铁矿石滞销,该县铁矿开采明显下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们根据社队企业“船小掉头快”的特点,决定调整开采项目,将开采重心转移到县内新发现的硫矿上。这时期,随着农村体制的改变,绝大多数农用机械无用武之地,农机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他们就根据市场需要改生产适销对路产品。1980年该县横山、芦南、荻港等7个社镇农机企业转向生产油桶钢制折椅、糖果、电扇等产品,打开了销路,搞活了经济。如横山农机厂于6月开始生产“53加伦油桶”,仅半年时间就生产油桶3280只,新增产值11.08万元,盈利17470元。这个厂1980年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8.53万元,比上年增加53%,使企业扭亏转盈。
肥东县长临河机械厂是一个社办企业,1980年以来,根据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跳出单一生产机械产品框框,创办棉织厂,生产出口浴巾,在较短时期取得显著成效。他们最主要的经验有两点:一是艰苦创业精神。他们在机械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动脑筋,想办法,积极主动,迅速转产。在转产过程中,依靠群众,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困境中把企业真正搞活了。二是千方百计争取上海支援。他们通过该公社在上海毛巾十二厂工作的同乡和退休老工人帮助,从技术、设备、供销等方面,得到了大力的支持。艰苦创业精神和上海先进技术支援相结合,使整个企业的面貌迅速改观。安徽省人民政府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认为这是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具体化,是发展工业生产一条可行的路子。此后,全省社队企业按照国家政策法令,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加强了市场调查和预测,及时掌握行情,生产了一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80年代中期以后,安徽省乡镇企业充分地运用了市场调节作用,灵活地安排生产。1、依据市场动向,大力开发新产品,使乡镇企业保持着蓬勃生机。2、重视发挥科技进步机制,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步改变了乡镇企业产品“大、粗、笨”的形象,开始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一些乡镇企业产品开始以质量可靠、式样新颖占领市场。3、依据市场动向,及时地调整产品结构,使乡镇企业保持较强的应变能力。他们已注意研究市场运行法则,学会掌握、了解市场动态,发挥“船小掉头快”的优势,按照市场的需求,及时淘汰过时的、饱和的产品,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品。4、依据市场动向,扩大规模上批量,使乡镇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全省各地在发挥中小企业作用的同时,积极培植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营、批量优势,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各地也有计划地发展了一批专业群体和经济小区,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形成区位优势。
民办企业是市场型经济,其整个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受到市场的剌激和调节。其资金的筹措,原材料的来源,能源的解决,人才的引进,产品的销路,全靠自己去开拓去竞争。因此,他们在生产上捕捉信息快,经营决策快。1984年9月,太和县关集乡农民胡银海和镜湖乡农民徐栋杰两人合伙创办了太和供销公司,捕捉到国内许多化工生产厂家急需动植物油,他们就组织购销,从1984年9月到1985年9月,以动植物油为主的农副产品销售达870多万元,盈利70多万元。同时,民办企业的产品更新也快。他们始终瞄准市场需求变化,拾遗补缺。太和县藉庄乡青年农民韩光平,自1983年搞马尾加工以来,在马尾上大做文章。他开始加工罗底布,供应农村家庭筛面用;1984年,由于国内出现西服热,他就用马尾生产垫肩布;1985年,他又将马尾加工品打入国际市场。阜阳县袁寨区王海孜村农民李如中创办的家庭皮鞋厂,14个职工,生产83种皮鞋,平均每一个月出两个新产品,一个职工一年创6个新产品。这个家庭工厂生产的皮鞋供不应求,产品打入了合肥、上海等大中城市。民办企业能较主动地按价值规律办事,具有强烈的市场观念。一般说来,经营生产者能注意市场动态,市场需要什么干什么,会干什么干什么。阜南县城关镇温孝华,一户办3个厂,包括家庭针织厂、家庭建材厂、家庭食品厂,冬季搞肉类加工,秋季抓针织,夏季抓建材,一年四季各有侧重。1984年家庭工业的产值达46万元,纯收入7万多元。1985年他又上了罐头厂,年产值近百万元。民办企业还具有很强的扩散性,由一户到一村,由一村到一片,逐步构成经济联系的群体。利辛县阚町集的服装加工,70年代中后期只有几户人家搞来料加工、缝缝补补,1980年起,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一些来料加工户变成进料加工,其它户又跟着学,四五年内阚町镇不足1000户人家就有750多户搞服装加工,其中年产值超过10万元的有18户。1984年底,集上加工户又带动周围13个行政村的农民搞加工,很快形成3100多户的服装加工群体,阚町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市场,日均成交额在2万元以上,产品行销6个省40多个地、市。1984年加工服装160多万件,年产值700多万元。1985年加工量超过200万件,加工产值近千万元。
但是,安徽省乡镇企业,特别是户办、联办企业也存在盲目生产、被动适应市场的情况。多数人模仿少数人,干起来后,有的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人才,产品质量上不去,经不起市场变化的冲击。有人形象地比喻一些户办企业是“雨后地苔皮,太阳一晒就干掉了”。以加工撕膜绳轰动省内外的太和县皮条孙村,1986年以后随着周围加工户日益增多,撕膜原料市场紧张,价格上涨,成本加大,产品销售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售价下跌。这样一抬一降,使皮条孙村撕膜绳加工业开始萎缩,一些企业濒临倒闭。该县张路口乡王寨村,全村378户中就有305户、805个劳动力投入镜条加工业。从70年代初开始,十几年来一直是各家、各户、各自为战,原料自购,产品自销,生产率低品种单调。1987年后,生产和销售也呈下降趋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