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供销管理和信息服务
安徽省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没有正常的供销渠道。企业多,行业多,产品门类多,需要供应的物资种类多,供销业务范围广,产供销矛盾突出,既有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又有产品积压销不出去的问题。国家物资部门承担社队企业一小部分物资供应,但只经营国家计划管理的一、二类物资,不经营边材角料和其他三类物资。对供应给社队企业的一、二类物资,往往采取“大额直达,外地提取”的办法,社队企业有些提不到货。如1978年省计委拨给社队企业的3材量为维修技措钢材1200吨,生铁1000吨,木材600立方米,远远不能适应社队企业发展需要。特别是支持社队企业的措施没有跟上,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有的企业停工待料,有的新办企业因资金和3材问题,不能按时竣工投产,各地反映非常强烈。这年全省农村手工业企业开始划归人民公社,原来的供销渠道一旦中断,势必造成这些手工业企业供销脱节,给生产带来损失和不良后果。为了解决社队企业的供销矛盾,宿县、阜阳地区和所属少数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社队企业供销机构,并立即开展了业务。1979年10月,省编制委员会同意成立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定企业编制25名。这时,全省有7个地区(只有巢湖、池州地区未建)、3个省辖市(合肥、芜湖、安庆市)、4个县级市和51个县建立了社队企业供销机构。全省各级社队企业供销机构初步建立。在时间短,条件差,困难多的情况下,他们经过艰苦努力,想方设法解决了资金、仓库等短缺的困难,不久便初步开展了供销业务,对社队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上半年,全省社队企业供销机构经营国家计划分配和自行组织的主要物资有:钢材11000多吨,有色金属230多吨,木材17000多立方米,焦炭2500多吨,原煤近5万吨,毛竹35万根,还有部分汽车、机床和其他设备等。这年,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销售额为1503万元,纯利润87.8万元。
这时期社队企业供销工作主要是解决社队企业供销矛盾中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供销落后于生产发展的被动局面。全省还有两个地区、8个市、19个县没有建立社队企业供销机构,省和一些地、县虽已建立,有的只是启用一个印章,有名无实,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全省绝大多数社队企业未纳入国家计划,产供销的矛盾表现很突出,普遍反映“烧香磕头搞原料,出了产品销不掉”。安庆地区社队企业局提出,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下而上,编制产品目录和产供销计划。供销工作要侧重尚未纳入国家计划的那部分企业。在这部分企业中,又应侧重直接为农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点企业。他们还提出,社队企业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涉及很多部门,要加强向计划部门、物资部门和生产归口部门的汇报联系,积极争取领导部门和产品归口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在不冲击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广泛建立协作关系,调剂余缺,互通有无,活跃供销市场。加强外勤联络,及时掌握各地物资、市场情况,争取参加各种物资调剂和协作会议,主动做好货源组织和计划外及超产部分产品的推销工作。履行合同手续,讲究合同信用,严格经济责任。保证产品质量,对有些产品逐步实行“三包”制度。合肥市社队企业办公室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79] 4号文件关于社队企业产品不纳入计划部分,允许自产自销的精神,为促进社队企业发展,设立了企业性的经营单位“安徽省社队企业产品合肥试销部”。
1980年,安徽省16个地、市,74个县(市)社队企业供销机构普遍建立起来,代销店、展销门市部、贸易货栈等各种形式的供销业务已向区、社发展。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经理部)共有流动资金820.8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79.99万元,银行贷款315.6万元,其他225.21万元;完成购销总额5857.5万元,其中进贷总额3001.7万元,销售额2855.8万元,纯利润176.26万元,占销售额6.16%。他们组织的各种物资和设备计:钢材14683吨(其中计划分配4850吨、市场采购4881吨、协作调剂4951吨,以下分别简称分配、采购、调剂),薄板2533吨(分配282吨、采购363吨、调剂388吨),废次钢材7510吨(分配4410吨、采购1405吨、调剂1694吨),生铁5067吨(分配3574吨、采购912吨、调剂581吨),木材2097立方米(分配4031立方米、采购6672立方米、调剂10216立方米),毛竹10万根(分配10万根);焦炭1986吨(分配1248吨、采购408吨、调剂330吨),煤炭91327吨(分配63946吨、采购11206吨、调剂16175吨),硫酸3100吨(分配1260吨、采购630吨、调剂1210吨),纯碱250吨(分配50吨、调剂200吨),轮胎1050套(分配36套、采购805套、调剂207套),水泥4432吨(分配1955吨、采购1805吨、调剂672吨),平板玻璃221标箱(分配34标箱、调剂187标箱);载重汽车33辆(分配7辆、调剂26辆)。通过国拨、自购、协作调剂、利旧、利废、加工改制等途径,千方百计地挖掘物资资源,逐步地改变了社队企业供应无渠道,物资无来源的被动局面。
全省各级社队企业供销机构还运用市场调节,大力开展产品销售工作。他们采取多种形式疏通渠道,使货畅其流。(1)从地、市、县到人民公社层层办商业,在农村和城市设立社队企业试销门市部。1980年全省社队企业设展销门市部634个。省公司,安庆、宿县、宣城地区,合肥、芜湖、蚌埠、淮北市供销公司都办了门市部。六安地区的区、公社和大队建立社队企业供销经理部和门市部443个。金寨、霍山两个山区县的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在合肥设立了试销门市部。阜阳地区阜阳县有9个区办了贸易货栈,经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举办展销会。1980年4月,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和省木材公司在合肥联合举办竹木制品展销会。25个山区县社队企业成交额800万元,为社队企业打开了销路,增加了收入,补充了国家竹木计划的不足,增加了市场竹木制品的供应。10月,省公司组织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经理部)到成都参加了全国社队企业产品展销会,成交额达588万元,推销出长期积压销不出去的产品,如麻袋1万条,果子酒4800瓶,山芋淀粉6万斤,山芋粉条4万斤,塑料玩具照像机1万多只等。(3)积极、主动上门推销社队企业产品,放开手脚打通渠道。具体方法是登广告,发信函,寄送产品目录,派供销人员带样品外出推销产品,参加各种展销会、物资交流会等。
省社队企业供销系统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他们到有关部门、到市场、到企业、到农村公社、大队搞调查,在掌握市场行情后,以销定产,组织材料,并向农民提供优质优价的生产资料。濉溪县社队企业供销公司为解决当地农村缺化肥,从外地购进了1000多吨磷肥及时地供应了农村。凤阳县宫集公社贸易货栈,在全公社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后,收购山芋干,卖给淮南市酒厂酿酒,增加了群众收入。涡阳县为解决该县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畜力的紧张,从黑龙江省光风县购进了牛、马、骡子共55头,支援了农业生产。
1981年4月,省社队企业局建议将供销公司对内称供销处,负责供销协调、业务指导等,对外负责物资材料和社队企业产品的购销业务。7月,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拟订了《关于加强社队企业供销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出,县以上各级社队企业供销公司是各级社队企业管理局从事供销业务的办事机构,又是进行独立经济活动的企业。县以上各级供销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盈余留用,亏损国家不补的办法。公司所需的流动资金按《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由财政部门核拨和银行贷款解决。人民公社的供销机构资金有困难,也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规定各级供销公司的任务是:1、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运用经济合同等经济形式开展供销活动,为社队企业和农工商联合企业服务。2、维护社队企业和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各种正当经济权益。上级公司仲裁下级公司的经济纠纷。3、调查研究和交流国内外市场的经济动态和技术动态。4、在汇编、平衡、衔接企业产、供、运、销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公司的各项供销计划并组织实现。5、做好统计工作,掌握企业的生产动态,摸清企业的状况和存在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6、帮助企业兴办自用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野生资源和社会上的“三废”和各种废旧资源。7、积极做好产品宣传,大力开展产品销售工作。8、开展系统内的社会主义协作,做好为兄弟公司代购物资、代销产品、代提代运物资等各项代办业务。9、努力开展市场调节工作。从市场需要出发,组织企业努力完成计划内产品,同时生产消费者满意的自销产品。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计划内物资的供应,也组织供给计划外物资。
11月19日至23日,省社队企业局召开了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工作会议。会议认为社队企业供销工作要把为社队企业生产服务放在第一位,考核企业的标准,首先是为社队企业服务的方向,其次才是实现利润指标。会议规定了各级社队企业供销公司经营范围:经营社队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需的部分原材料、燃料、设备;人民公社和生产单位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和收购基数后的留成产品,三类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经营按计划拨给的原材料、燃料、设备和运输工具等;经营省内外调剂、协作的原材料、燃料和设备等;经营社队企业计划外或超计划产品;组织省内外带料加工,签订产销合同,办理省内外货款托收承付;根据当地城乡人民的需要,可以经营国家物资部门、国营商业和国营工厂进货的商品。会议还指出,供销公司是各级社队企业局下属专业机构,既是局供销办事机构,又是一个企业单位,可以独立进行业务活动。上下级公司之间在业务上是指导关系,相互之间往来是经营关系。对各级供销公司提取经营管理费、运杂费的比例,原则上参照国家物资部门和二轻系统的规定执行。分配给社队企业原材料和产品,凡没有投入资金,没有办理供销业务,不承担经济责任的供销公司不得向企业收取手续费。
1982年5月,省财政厅、省社队企业局联合制订的《关于贯彻〈全国社队企业系统供销公司财会制度〉的补充规定》提出,把商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商品流通费用率和流动资金周转率这四项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公司经营成果和提取奖励基金的重要依据。这年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购销总额为10900万元,销售额为5400多万元,利税227万元。
1983年9月2日至6日,省社队企业局组织召开了全省地、市和部分县社队企业局局长会议。会议提出,国家分配的计划物资由计划处同供销公司共同商定分配方案,经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由主管局行文,供销公司负责经营,组织货源供应。各级社队企业供销服务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为社队企业组织原材料、推销产品的轨道上来。要加强协作、推动联合,将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供销网,以增强社队企业产品的竞争和应变能力。特别要注意增加安徽社队企业有特色的、优质的、传统名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产品打入市场和占领市场创造条件。这年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90个社队企业供销公司,1600多个供销贸易网点,经营着社队企业产品和其他商品700多种,完成购销额1亿多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交纳税金124万元,获纯利100多万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在疏通渠道上采取联购联销、代购代销、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办法。铜陵市社队企业供销公司成立后,把建材产品统管起来,统一组织生产、销售和运输,一下子打开了销路。2、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主动收购和推销当地供销社不愿收购或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的剩余农副产品,购进当地急缺物资。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调剂废次钢材6800多吨,木材14000余立方米,煤炭4万多吨,及时供给了企业,支持了生产。3、拾遗补缺,不嫌利润少,只求方便群众,活跃市场。他们经营的小商品小到碗筷勺,大到犁耖、机械设备,批发零售兼有。
这时期,安徽省中小农具生产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是原材料供应缺口大而且不稳定。如社队企业系统中小农具生产所需的生铁,除切块到地、市的以外,划拨到省社队企业管理局管理和分配的数量逐年减少:1981年是10000吨,1982年是7000吨,1983年又减少到5700吨。特别是1983年省计委将原由社队企业归口管理和分配的生产中小农具的原材料木材、钢材、生铁直接切块分配后,社队中小农具生产企业反映强烈:一是拿不到计划;二是价格偏高;三是材料不对路,又无法调剂,指标只好作废。为此,1983年11月,省社队企业局向省计委建议将中小农具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包括木材、钢材、生铁和焦炭,实行以条为主的供应分配渠道。
1984年,安徽省乡镇企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乡镇企业供销公司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年全省县以上乡镇企业供销公司有111个,销售人员有1826人,比上年增加331人。全省各县、区、乡建立的供销经理部、贸易货栈有1000余个,销售额达5亿元,形成了乡镇企业供销网。其中全省县以上供销公司销售收入8317.4万元,比上年增加124.1万元,增长17.5%;销售税金76.4万元,比上年增加32.7万元,增长74.7%,销售税金率比上年提高0.29%;上缴所得税(含能源基金)134万元,比上年增加27.4万元,增长25.7%,上缴所得税率比上年提高7.45%;实现利润347.7万元,比上年增加4.8万元,增长1.41%;销售利润率为4.18%,比上年下降0.66%。全省县以上各级供销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50万元,自身积累仅250万元,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这年,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批准,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和《光明日报》驻安徽记者站联合开办了微电子销售门市部。业务范围主要是经销微电子产品。
1985年2月,省乡镇企业局在芜湖市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供销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各级乡镇企业供销公司,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帮助企业搞好资源开发和利用,搞好商品生产,组织产品经销。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联户企业和户办企业上来,为发展乡镇企业、联户企业和户办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为旅游和外贸出口服务。还提出要做好供销员工作,造就一批供销员队伍。3月4日印发的省委皖发[1985]5号文件又要求各级各部门的物资供销公司,应在经济上与上级机关脱钩,办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供销企业。1986年3月26日,省体制改革办公室同意保留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但须转为经营计划外物资的经营服务性企业。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计划内物资切块分配权交回省乡镇企业局业务处室,公司接受局的委托暂代办计划内物资的组织调运,原则上应是大宗物资直达到生产厂,少量需要进库的从低收费,为乡镇企业提供服务。
这时期,安徽省乡镇企业生产门类较多,一些紧缺物资都掌握在各行业管理部门手里,乡镇企业既缺少计划供应渠道,物资市场又不开放,发展极为困难。如沿江的一些乡村,为了发展地方水运,购置了一些机动船,因为买不到柴油,有些地方近半数停航。1986年10月,省农经委、省乡镇企业局等12个单位组成的乡镇企业调查组一致要求,国家应当逐步开放物资市场,缩小计划价和市场价的价格差,使乡镇企业与其它企业能在比较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1987年4月,省乡镇企业局要求所有乡镇企业重视运用市场机制,做好市场调节,建立流通网络,扩大产品销售,使企业从“生产型”转向“经营型”,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实现以销促产的目的。允许县、市成立购销员协会,乡镇成立分会,印发购销员证书。提出对购销员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经济上优惠、生活上照顾,保护他们的所得利益。东至、桐城、嘉山等县都成立了购销员协会,并通过购销员协会经常召开购销员座谈会、表彰会,交流经验,传递信息,表彰先进,加强政策教育、法纪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开展文明购销活动。同时,在政治上关心和爱护购销员,肯定他们的作用,为他们“正名”。为了便于购销员外出开展购销业务,这些县乡镇企业局还统一印发了工作证。太和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农民购销员协会”,并制定会章,设立理事会及各区分会,使协会成为协调乡镇企业生产、销售、服务的纽带和桥梁,为千家万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法律咨询和信息服务。
9月,省人民政府在滁县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会上省有关单位提出了要进一步支持乡镇企业的供销工作。省计委表示:明年对乡镇企业所需物资要从供应总量上有所增加;对列入计划内供应的物资努力做到只增不减,至少要维持1987年水平;对需要通过市场调节和横向联合解决,将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在市场供应中,凡省内市场有的,对乡镇企业给予优先安排,从数量、品种上予以保证;全省各行各业所有的订货会议,都要允许乡镇企业参加,以搞好乡镇企业的产、供、销衔接。省经委表示:全省正在清仓查库,清理出来的多余物资、积压物资优先照顾乡镇企业;清查出来的闲置设备,进行调剂、利用时,也尽可能优先照顾乡镇企业,有的可以转让,有的可以实行租赁;工交系统的订货会、展销会,一定将乡镇企业纳入计划。省物资局表示:从1988年起,对乡镇企业所需的计划外物资,会同省乡镇企业局编制指导性计划组织供应;各级物资部门组织的订货会、调剂会要邀请乡镇企业代表参加;清仓查库挖掘的物资优先供应乡镇企业。
这年,当涂县安排了一部分计划物资切块划给县乡镇企业局分配到各乡镇,优先供给经县批准的新办企业和技改项目。桐城县建立了乡镇企业服务体系,他们为乡镇企业开办了公、铁、水、空联运和商包邮运,建立了联接全国各地的运输网络。滁州市积极做好政策服务、物资服务、销售服务、信息服务,提高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力。省乡镇企业局在物资协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从中国乡镇企业总公司和农牧渔业部物资司协进平价钢材5000多吨,中价4000多吨,大小汽车100多辆;协进水泥10000吨,木材3000立方米,重点扶持全省受灾企业恢复生产。这年,全省乡镇企业克服无计划供应的困难,立足市场,找米下锅,全方位的融通,共调剂钢材12万多吨,柴油3万多吨,保证了乡镇企业的生产需要。以后,全省乡镇企业供销机构在帮助乡镇企业采购紧缺物资,推销剩余产品方面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供销公司
安徽省成立乡镇企业专业公司,是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 170号文件《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创办的。《规定》明确指出:“各级社队企业管理部门,要设立企业性质的供销机构和专业公司。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生产,交流经济情况,沟通产供销渠道,组织协作,做好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安徽省乡镇企业局在1979年创办了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后,称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1984年5月以后,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直属专业公司,这些乡镇企业专业公司的成立,对建设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搞活流通,互通国营企业与乡镇企业有无,促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省乡镇企业信息服务中心前面已有介绍,除此之外,省局还建有其它专业公司。
〔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贸易联合总公司〕
1984年6月18日批准成立。其服务宗旨是:组织生产,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行有偿经济技术协作,促进商品生产发展。根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公司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1986年3月省体制改革办公室建议该总公司更名为“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公司”。4月,省乡镇企业局同意该公司更名为“安徽省乡镇企业服务公司”。规定公司经营全省农副土特产品和经营对外农副土特产的贸易工作;组织乡镇企业所需的物资在系统内调剂余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不久,省乡镇企业局又同意该公司更名为“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公司”。其经营范围是:为全省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组织调剂各种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经销农副土特产品,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
〔安徽省乡镇建筑建材联合总公司〕
1984年5月29日批准成立,下辖建筑工程公司。10月20日,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批准成立安徽省城镇建筑开发工程承包公司、安徽省城镇建筑设计服务公司、安徽省城镇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供销公司隶属总公司领导,同时撤销原“建筑工程公司”。该总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是:面向农村,面向郊区,同城市协调发展,加强对乡镇建筑建材业的指导,承担城市及省内外部分工程施工和设计任务。该总公司还和省交通厅联合组建了“安徽省交通建筑工程承包公司”,在西藏设有办事处。1986年3月,根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公司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安徽省乡镇建筑建材联合总公司更名为“安徽省乡镇建筑建材公司”,同时退出省交通建筑工程承包公司、汇海建筑工程承包公司。公司在经营方向上由原来的经营服务性改为生产经营服务性,按三级建筑企业标准组建;业务范围由原来的经营建筑材料、管理乡镇建筑队伍,改为主营建筑工程施工,兼营建筑材料;建筑安装施工人员从基层乡镇建筑队中选用,实行联合经营,统一管理。1988年3月,省乡镇企业局将该公司分解成为“安徽省乡镇化工五金建材公司”和“安徽省乡镇建筑工程公司”这两个各自独立核算的公司。1989年初,上述两公司先后要求改变隶属关系,经省乡镇企业局乡企办(89)58号文同意划转。1989年3月21日,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同意接收“安徽省乡镇化工五金建材公司”;1989年2月24日,省开发性农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接收“安徽省乡镇建筑工程公司”。债权债务由上述两公司自行处理。省乡镇企业局于1989年4月7日和7月10日分别转走了两公司所有人事关系。
〔安徽省节能服务公司〕
1984年6月批准成立。其业务范围主要是:为乡镇企业节能工作服务,并经办有关业务工作。该公司约在1986年3月撤销。
〔安徽省乡镇经济贸易公司〕
1985年9月成立。1986年1月,省乡镇企业局根据本省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产业结构,为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实体,将该公司更名为“安徽省乡镇工业矿产公司”。其主要任务是做全省乡镇工矿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为乡镇出口企业服务。经营范围是:经销国家政策允许的乡镇工矿企业产品,组织调剂乡镇工矿企业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业务上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
〔安徽省乡镇企业联合公司〕
1987年8月由省乡镇工业矿产品公司、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公司、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省乡镇建筑建材公司投股合资成立。主要任务是扩大横向经济联合,充分利用联营各方的优势,以增加企业活力。1988年12月26日,根据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治理、整顿的指导精神,省乡镇企业局局长办公会议决定撤销联合公司,工矿、农贸公司单独划开,供销、建材、建筑3家公司合成一体,其人员、财产、计划物资、效益等随原建制不变。
〔安徽省蜂产品工贸公司〕
1987年12月批准成立。1988年该公司要求改变隶属关系,省乡镇企业局予以同意。7月16日,省农业引用外资项目综合办公室接收了该公司。债权债务由该公司自行处理。
〔华兴实业联合公司〕
1987年3月27日批准成立。它由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企业与国家计委、国务院煤代油办公室代管企业华能实业开发服务公司合股创办。其经营范围是:开发、生产、经营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多种经济,包括生产经营羽绒和羽绒制品;建立和发展养殖业基地;提供羽绒制品的优质材料;经营乡镇企业所需的原、材、燃料和辅助材料;为企业提供信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因未达到预期目的,1988年2月该公司改称“安徽省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明确原供销、农副、工矿、华光、蚌埠产品公司以及不久前由原建筑建材公司分立的建筑工程公司和化工五金建材公司,均为隶属于总公司的专业公司。总公司对下属各公司在人、财、物等方面行使统一安排调度职责。6月,双方在北京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终止了联营协议。
〔中外合资康宇实业有限公司〕
1988年6月10日由安徽省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安徽分公司、香港豪德贸易公司3家投股合资成立。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产经营卫生竹筷、牙签、竹签等竹制品及其综合利用制品,以及企业所必须进口的物料、配料、刀具等。计划第一期工程投产后,年产卫生竹筷1.15亿双,竹牙签19.74亿根。其产品70%以上外销。在省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撤销后,本应由该总公司投资康宇公司的80万元资金,除由财政周转金贷款25万元,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解决15万元外,其余由工矿、农贸公司投资。
此外,省乡镇企业局还曾成立京皖贸易联营公司。1986年3月,经省体制改革办公室批准予以撤销。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做出治理、整顿的决定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按照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统一布置,省乡镇企业局对局属公司,逐一排队,严格审查。对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或机构重叠、业务交叉的公司,下决心坚决予以撤销。对尚需保留的公司,其服务方向、经营范围,也按照文件规定及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重新进行调整。省乡镇企业局决定办好三个专业公司,即组织供应国家计划物资的公司,负责市场调节、组织供应乡镇工矿企业原辅材料的公司、农副产品加工公司,并将这些专业公司,由单一贸易型,发展成为工贸结合型。这时期,属省乡镇企业局清理整顿范围的公司有6个,其中生产型的2个物资供应型的3个,兼有管理职能的公司1个(指兼有对其他专业公司行政、业务管理的职能)。清理、整顿后,省乡镇企业局撤销了2个,公司,即:安徽省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华兴实业联合公司;保留了4个公司,即:安徽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安徽省乡镇工业矿产品公司、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公司及联营性质的安徽省中皖金属工矿联营公司。在保留的公司中,下设有财务上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经理部3个,经销部2个,门市部1个。
安徽省乡镇企业局所属公司均为全民所有制预算外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1989年5月经省财政厅确认,各公司的财务隶属省乡镇企业局计财处管理,为了加强对公司的财务管理。省乡镇企业局按照财政部、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乡镇企业系统专业公司财务制度》的要求,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规定各专业公司的经营方向、物价、财务、工资、奖金等均接受主管局的管理与监督,公司的组织人事任免、职工调动均接受主管部门管理。
二、信息服务
开发、运用信息资源,是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措施。安徽省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主要利用社队企业的供销网点,通过提供经济信息,推广科学技术知识,解决交通运输困难,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方式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1983年省社队企业局准备同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农村合作经济培训研究中心”,向社队企业提供科技信息,但未能成功。1984年,省乡镇企业局专门成立了安徽省乡镇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为全省乡镇企业提供经营和科技工作信息。该中心同歙县花茶公司实行联营,并在全省94个供销公司,区、乡2700个供销点开展工作,形成了乡镇企业的信息服务网。1986年3月,根据国务院清理整顿公司的指示精神,该公司被撤销。
1987年,省乡镇企业局为加强全省乡镇企业系统信息工作,请各地、市、县乡镇企,业局推荐了一至两名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信息员。信息员提供的信息,经筛选后选登在《安徽乡镇企业》、《送阅材料》、《乡镇企业》动态上。省乡镇企业局还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一般情况下,各地每半个月向省局办公室报送一次信息,重要动态、突发性事件随时报送。提供的信息要求准确、及时、全面。
这年3月,省乡镇企业局委托安徽大学计算机系和经济系建立了安徽省乡镇企业信息服务总部。主要提供乡镇企业本身产品的信息及商品需求信息,建立信息库和数据库。原则上,对全省乡镇企业为无偿服务,对外省及省内国营工商企业为有偿服务。4月,省乡镇企业局进一步提出,省、地、市、县均可建立乡镇企业技术服务系统,搞好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人才交流、信息传递等工作。
安徽省直有关部门对乡镇企业的信息服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省科委系统的科技情报所、开发中心和科技信息报等单位,到1987年为乡镇企业提供各种技术、经济信息4000多条,专题技术资料20多种,组织部分乡镇企业参加了全国农村科技成果展览会、上海经济区技术信息交易会,全国山区技术交易会等。还由科技开发中心牵头,通过各地开发网络,进一步开拓技术市场,疏通技术成果流向乡镇企业的渠道,为乡镇企业提供成熟的科技成果,适用的先进技术。由省情报所牵头,通过全省情报网络,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资料、科技录像片和技术经济信息。省计委1987年建立了包括全省各市、县在内的计划系统信息网络。为全省各地乡镇企业提供了下列服务:公布本省国民经济的大趋势,定期发布主要农副产品、工业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产供销平衡情况;协同有关部门,向乡镇企业提供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及对外贸易方面的咨询服务;选择乡镇企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信息外馈网络。省外经贸委1987年要求各级外贸部门对国际市场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把搜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生产企业;外贸公司在对外进行业务洽谈时,尽可能吸收乡镇企业人员参加。省经委在1988年建立了为乡镇企业服务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省物资局自1988年起,以县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向乡镇企业发布市场物资资源和价格信息。全省不少地方还成立了协调小组和信息服务中心,逐步加强和完善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巢湖、徽州、宣城、六安等地区普遍注意为乡镇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调研、论证,建立新项目库。嘉山县把捕捉信息,摸清市场行情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决策依据,在全县各地设立信息情报点,安排专人从事信息情报工作。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向乡镇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推动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时期社队企业供销工作主要是解决社队企业供销矛盾中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供销落后于生产发展的被动局面。全省还有两个地区、8个市、19个县没有建立社队企业供销机构,省和一些地、县虽已建立,有的只是启用一个印章,有名无实,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全省绝大多数社队企业未纳入国家计划,产供销的矛盾表现很突出,普遍反映“烧香磕头搞原料,出了产品销不掉”。安庆地区社队企业局提出,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下而上,编制产品目录和产供销计划。供销工作要侧重尚未纳入国家计划的那部分企业。在这部分企业中,又应侧重直接为农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点企业。他们还提出,社队企业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涉及很多部门,要加强向计划部门、物资部门和生产归口部门的汇报联系,积极争取领导部门和产品归口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在不冲击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广泛建立协作关系,调剂余缺,互通有无,活跃供销市场。加强外勤联络,及时掌握各地物资、市场情况,争取参加各种物资调剂和协作会议,主动做好货源组织和计划外及超产部分产品的推销工作。履行合同手续,讲究合同信用,严格经济责任。保证产品质量,对有些产品逐步实行“三包”制度。合肥市社队企业办公室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79] 4号文件关于社队企业产品不纳入计划部分,允许自产自销的精神,为促进社队企业发展,设立了企业性的经营单位“安徽省社队企业产品合肥试销部”。
1980年,安徽省16个地、市,74个县(市)社队企业供销机构普遍建立起来,代销店、展销门市部、贸易货栈等各种形式的供销业务已向区、社发展。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经理部)共有流动资金820.8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79.99万元,银行贷款315.6万元,其他225.21万元;完成购销总额5857.5万元,其中进贷总额3001.7万元,销售额2855.8万元,纯利润176.26万元,占销售额6.16%。他们组织的各种物资和设备计:钢材14683吨(其中计划分配4850吨、市场采购4881吨、协作调剂4951吨,以下分别简称分配、采购、调剂),薄板2533吨(分配282吨、采购363吨、调剂388吨),废次钢材7510吨(分配4410吨、采购1405吨、调剂1694吨),生铁5067吨(分配3574吨、采购912吨、调剂581吨),木材2097立方米(分配4031立方米、采购6672立方米、调剂10216立方米),毛竹10万根(分配10万根);焦炭1986吨(分配1248吨、采购408吨、调剂330吨),煤炭91327吨(分配63946吨、采购11206吨、调剂16175吨),硫酸3100吨(分配1260吨、采购630吨、调剂1210吨),纯碱250吨(分配50吨、调剂200吨),轮胎1050套(分配36套、采购805套、调剂207套),水泥4432吨(分配1955吨、采购1805吨、调剂672吨),平板玻璃221标箱(分配34标箱、调剂187标箱);载重汽车33辆(分配7辆、调剂26辆)。通过国拨、自购、协作调剂、利旧、利废、加工改制等途径,千方百计地挖掘物资资源,逐步地改变了社队企业供应无渠道,物资无来源的被动局面。
全省各级社队企业供销机构还运用市场调节,大力开展产品销售工作。他们采取多种形式疏通渠道,使货畅其流。(1)从地、市、县到人民公社层层办商业,在农村和城市设立社队企业试销门市部。1980年全省社队企业设展销门市部634个。省公司,安庆、宿县、宣城地区,合肥、芜湖、蚌埠、淮北市供销公司都办了门市部。六安地区的区、公社和大队建立社队企业供销经理部和门市部443个。金寨、霍山两个山区县的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在合肥设立了试销门市部。阜阳地区阜阳县有9个区办了贸易货栈,经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举办展销会。1980年4月,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和省木材公司在合肥联合举办竹木制品展销会。25个山区县社队企业成交额800万元,为社队企业打开了销路,增加了收入,补充了国家竹木计划的不足,增加了市场竹木制品的供应。10月,省公司组织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经理部)到成都参加了全国社队企业产品展销会,成交额达588万元,推销出长期积压销不出去的产品,如麻袋1万条,果子酒4800瓶,山芋淀粉6万斤,山芋粉条4万斤,塑料玩具照像机1万多只等。(3)积极、主动上门推销社队企业产品,放开手脚打通渠道。具体方法是登广告,发信函,寄送产品目录,派供销人员带样品外出推销产品,参加各种展销会、物资交流会等。
省社队企业供销系统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他们到有关部门、到市场、到企业、到农村公社、大队搞调查,在掌握市场行情后,以销定产,组织材料,并向农民提供优质优价的生产资料。濉溪县社队企业供销公司为解决当地农村缺化肥,从外地购进了1000多吨磷肥及时地供应了农村。凤阳县宫集公社贸易货栈,在全公社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后,收购山芋干,卖给淮南市酒厂酿酒,增加了群众收入。涡阳县为解决该县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畜力的紧张,从黑龙江省光风县购进了牛、马、骡子共55头,支援了农业生产。
1981年4月,省社队企业局建议将供销公司对内称供销处,负责供销协调、业务指导等,对外负责物资材料和社队企业产品的购销业务。7月,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拟订了《关于加强社队企业供销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出,县以上各级社队企业供销公司是各级社队企业管理局从事供销业务的办事机构,又是进行独立经济活动的企业。县以上各级供销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盈余留用,亏损国家不补的办法。公司所需的流动资金按《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由财政部门核拨和银行贷款解决。人民公社的供销机构资金有困难,也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规定各级供销公司的任务是:1、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运用经济合同等经济形式开展供销活动,为社队企业和农工商联合企业服务。2、维护社队企业和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各种正当经济权益。上级公司仲裁下级公司的经济纠纷。3、调查研究和交流国内外市场的经济动态和技术动态。4、在汇编、平衡、衔接企业产、供、运、销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公司的各项供销计划并组织实现。5、做好统计工作,掌握企业的生产动态,摸清企业的状况和存在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6、帮助企业兴办自用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野生资源和社会上的“三废”和各种废旧资源。7、积极做好产品宣传,大力开展产品销售工作。8、开展系统内的社会主义协作,做好为兄弟公司代购物资、代销产品、代提代运物资等各项代办业务。9、努力开展市场调节工作。从市场需要出发,组织企业努力完成计划内产品,同时生产消费者满意的自销产品。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计划内物资的供应,也组织供给计划外物资。
11月19日至23日,省社队企业局召开了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工作会议。会议认为社队企业供销工作要把为社队企业生产服务放在第一位,考核企业的标准,首先是为社队企业服务的方向,其次才是实现利润指标。会议规定了各级社队企业供销公司经营范围:经营社队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需的部分原材料、燃料、设备;人民公社和生产单位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和收购基数后的留成产品,三类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经营按计划拨给的原材料、燃料、设备和运输工具等;经营省内外调剂、协作的原材料、燃料和设备等;经营社队企业计划外或超计划产品;组织省内外带料加工,签订产销合同,办理省内外货款托收承付;根据当地城乡人民的需要,可以经营国家物资部门、国营商业和国营工厂进货的商品。会议还指出,供销公司是各级社队企业局下属专业机构,既是局供销办事机构,又是一个企业单位,可以独立进行业务活动。上下级公司之间在业务上是指导关系,相互之间往来是经营关系。对各级供销公司提取经营管理费、运杂费的比例,原则上参照国家物资部门和二轻系统的规定执行。分配给社队企业原材料和产品,凡没有投入资金,没有办理供销业务,不承担经济责任的供销公司不得向企业收取手续费。
1982年5月,省财政厅、省社队企业局联合制订的《关于贯彻〈全国社队企业系统供销公司财会制度〉的补充规定》提出,把商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商品流通费用率和流动资金周转率这四项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公司经营成果和提取奖励基金的重要依据。这年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购销总额为10900万元,销售额为5400多万元,利税227万元。
1983年9月2日至6日,省社队企业局组织召开了全省地、市和部分县社队企业局局长会议。会议提出,国家分配的计划物资由计划处同供销公司共同商定分配方案,经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由主管局行文,供销公司负责经营,组织货源供应。各级社队企业供销服务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为社队企业组织原材料、推销产品的轨道上来。要加强协作、推动联合,将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供销网,以增强社队企业产品的竞争和应变能力。特别要注意增加安徽社队企业有特色的、优质的、传统名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产品打入市场和占领市场创造条件。这年全省社队企业供销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90个社队企业供销公司,1600多个供销贸易网点,经营着社队企业产品和其他商品700多种,完成购销额1亿多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交纳税金124万元,获纯利100多万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在疏通渠道上采取联购联销、代购代销、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办法。铜陵市社队企业供销公司成立后,把建材产品统管起来,统一组织生产、销售和运输,一下子打开了销路。2、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主动收购和推销当地供销社不愿收购或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的剩余农副产品,购进当地急缺物资。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调剂废次钢材6800多吨,木材14000余立方米,煤炭4万多吨,及时供给了企业,支持了生产。3、拾遗补缺,不嫌利润少,只求方便群众,活跃市场。他们经营的小商品小到碗筷勺,大到犁耖、机械设备,批发零售兼有。
这时期,安徽省中小农具生产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是原材料供应缺口大而且不稳定。如社队企业系统中小农具生产所需的生铁,除切块到地、市的以外,划拨到省社队企业管理局管理和分配的数量逐年减少:1981年是10000吨,1982年是7000吨,1983年又减少到5700吨。特别是1983年省计委将原由社队企业归口管理和分配的生产中小农具的原材料木材、钢材、生铁直接切块分配后,社队中小农具生产企业反映强烈:一是拿不到计划;二是价格偏高;三是材料不对路,又无法调剂,指标只好作废。为此,1983年11月,省社队企业局向省计委建议将中小农具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包括木材、钢材、生铁和焦炭,实行以条为主的供应分配渠道。
1984年,安徽省乡镇企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乡镇企业供销公司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年全省县以上乡镇企业供销公司有111个,销售人员有1826人,比上年增加331人。全省各县、区、乡建立的供销经理部、贸易货栈有1000余个,销售额达5亿元,形成了乡镇企业供销网。其中全省县以上供销公司销售收入8317.4万元,比上年增加124.1万元,增长17.5%;销售税金76.4万元,比上年增加32.7万元,增长74.7%,销售税金率比上年提高0.29%;上缴所得税(含能源基金)134万元,比上年增加27.4万元,增长25.7%,上缴所得税率比上年提高7.45%;实现利润347.7万元,比上年增加4.8万元,增长1.41%;销售利润率为4.18%,比上年下降0.66%。全省县以上各级供销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50万元,自身积累仅250万元,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这年,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批准,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和《光明日报》驻安徽记者站联合开办了微电子销售门市部。业务范围主要是经销微电子产品。
1985年2月,省乡镇企业局在芜湖市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供销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各级乡镇企业供销公司,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帮助企业搞好资源开发和利用,搞好商品生产,组织产品经销。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联户企业和户办企业上来,为发展乡镇企业、联户企业和户办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为旅游和外贸出口服务。还提出要做好供销员工作,造就一批供销员队伍。3月4日印发的省委皖发[1985]5号文件又要求各级各部门的物资供销公司,应在经济上与上级机关脱钩,办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供销企业。1986年3月26日,省体制改革办公室同意保留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但须转为经营计划外物资的经营服务性企业。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计划内物资切块分配权交回省乡镇企业局业务处室,公司接受局的委托暂代办计划内物资的组织调运,原则上应是大宗物资直达到生产厂,少量需要进库的从低收费,为乡镇企业提供服务。
这时期,安徽省乡镇企业生产门类较多,一些紧缺物资都掌握在各行业管理部门手里,乡镇企业既缺少计划供应渠道,物资市场又不开放,发展极为困难。如沿江的一些乡村,为了发展地方水运,购置了一些机动船,因为买不到柴油,有些地方近半数停航。1986年10月,省农经委、省乡镇企业局等12个单位组成的乡镇企业调查组一致要求,国家应当逐步开放物资市场,缩小计划价和市场价的价格差,使乡镇企业与其它企业能在比较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1987年4月,省乡镇企业局要求所有乡镇企业重视运用市场机制,做好市场调节,建立流通网络,扩大产品销售,使企业从“生产型”转向“经营型”,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实现以销促产的目的。允许县、市成立购销员协会,乡镇成立分会,印发购销员证书。提出对购销员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经济上优惠、生活上照顾,保护他们的所得利益。东至、桐城、嘉山等县都成立了购销员协会,并通过购销员协会经常召开购销员座谈会、表彰会,交流经验,传递信息,表彰先进,加强政策教育、法纪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开展文明购销活动。同时,在政治上关心和爱护购销员,肯定他们的作用,为他们“正名”。为了便于购销员外出开展购销业务,这些县乡镇企业局还统一印发了工作证。太和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农民购销员协会”,并制定会章,设立理事会及各区分会,使协会成为协调乡镇企业生产、销售、服务的纽带和桥梁,为千家万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法律咨询和信息服务。
9月,省人民政府在滁县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会上省有关单位提出了要进一步支持乡镇企业的供销工作。省计委表示:明年对乡镇企业所需物资要从供应总量上有所增加;对列入计划内供应的物资努力做到只增不减,至少要维持1987年水平;对需要通过市场调节和横向联合解决,将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在市场供应中,凡省内市场有的,对乡镇企业给予优先安排,从数量、品种上予以保证;全省各行各业所有的订货会议,都要允许乡镇企业参加,以搞好乡镇企业的产、供、销衔接。省经委表示:全省正在清仓查库,清理出来的多余物资、积压物资优先照顾乡镇企业;清查出来的闲置设备,进行调剂、利用时,也尽可能优先照顾乡镇企业,有的可以转让,有的可以实行租赁;工交系统的订货会、展销会,一定将乡镇企业纳入计划。省物资局表示:从1988年起,对乡镇企业所需的计划外物资,会同省乡镇企业局编制指导性计划组织供应;各级物资部门组织的订货会、调剂会要邀请乡镇企业代表参加;清仓查库挖掘的物资优先供应乡镇企业。
这年,当涂县安排了一部分计划物资切块划给县乡镇企业局分配到各乡镇,优先供给经县批准的新办企业和技改项目。桐城县建立了乡镇企业服务体系,他们为乡镇企业开办了公、铁、水、空联运和商包邮运,建立了联接全国各地的运输网络。滁州市积极做好政策服务、物资服务、销售服务、信息服务,提高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力。省乡镇企业局在物资协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从中国乡镇企业总公司和农牧渔业部物资司协进平价钢材5000多吨,中价4000多吨,大小汽车100多辆;协进水泥10000吨,木材3000立方米,重点扶持全省受灾企业恢复生产。这年,全省乡镇企业克服无计划供应的困难,立足市场,找米下锅,全方位的融通,共调剂钢材12万多吨,柴油3万多吨,保证了乡镇企业的生产需要。以后,全省乡镇企业供销机构在帮助乡镇企业采购紧缺物资,推销剩余产品方面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供销公司
安徽省成立乡镇企业专业公司,是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 170号文件《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创办的。《规定》明确指出:“各级社队企业管理部门,要设立企业性质的供销机构和专业公司。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生产,交流经济情况,沟通产供销渠道,组织协作,做好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安徽省乡镇企业局在1979年创办了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后,称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1984年5月以后,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直属专业公司,这些乡镇企业专业公司的成立,对建设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搞活流通,互通国营企业与乡镇企业有无,促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省乡镇企业信息服务中心前面已有介绍,除此之外,省局还建有其它专业公司。
〔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贸易联合总公司〕
1984年6月18日批准成立。其服务宗旨是:组织生产,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行有偿经济技术协作,促进商品生产发展。根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公司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1986年3月省体制改革办公室建议该总公司更名为“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公司”。4月,省乡镇企业局同意该公司更名为“安徽省乡镇企业服务公司”。规定公司经营全省农副土特产品和经营对外农副土特产的贸易工作;组织乡镇企业所需的物资在系统内调剂余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不久,省乡镇企业局又同意该公司更名为“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公司”。其经营范围是:为全省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组织调剂各种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经销农副土特产品,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
〔安徽省乡镇建筑建材联合总公司〕
1984年5月29日批准成立,下辖建筑工程公司。10月20日,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批准成立安徽省城镇建筑开发工程承包公司、安徽省城镇建筑设计服务公司、安徽省城镇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供销公司隶属总公司领导,同时撤销原“建筑工程公司”。该总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是:面向农村,面向郊区,同城市协调发展,加强对乡镇建筑建材业的指导,承担城市及省内外部分工程施工和设计任务。该总公司还和省交通厅联合组建了“安徽省交通建筑工程承包公司”,在西藏设有办事处。1986年3月,根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公司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安徽省乡镇建筑建材联合总公司更名为“安徽省乡镇建筑建材公司”,同时退出省交通建筑工程承包公司、汇海建筑工程承包公司。公司在经营方向上由原来的经营服务性改为生产经营服务性,按三级建筑企业标准组建;业务范围由原来的经营建筑材料、管理乡镇建筑队伍,改为主营建筑工程施工,兼营建筑材料;建筑安装施工人员从基层乡镇建筑队中选用,实行联合经营,统一管理。1988年3月,省乡镇企业局将该公司分解成为“安徽省乡镇化工五金建材公司”和“安徽省乡镇建筑工程公司”这两个各自独立核算的公司。1989年初,上述两公司先后要求改变隶属关系,经省乡镇企业局乡企办(89)58号文同意划转。1989年3月21日,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同意接收“安徽省乡镇化工五金建材公司”;1989年2月24日,省开发性农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接收“安徽省乡镇建筑工程公司”。债权债务由上述两公司自行处理。省乡镇企业局于1989年4月7日和7月10日分别转走了两公司所有人事关系。
〔安徽省节能服务公司〕
1984年6月批准成立。其业务范围主要是:为乡镇企业节能工作服务,并经办有关业务工作。该公司约在1986年3月撤销。
〔安徽省乡镇经济贸易公司〕
1985年9月成立。1986年1月,省乡镇企业局根据本省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产业结构,为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实体,将该公司更名为“安徽省乡镇工业矿产公司”。其主要任务是做全省乡镇工矿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为乡镇出口企业服务。经营范围是:经销国家政策允许的乡镇工矿企业产品,组织调剂乡镇工矿企业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业务上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
〔安徽省乡镇企业联合公司〕
1987年8月由省乡镇工业矿产品公司、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公司、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省乡镇建筑建材公司投股合资成立。主要任务是扩大横向经济联合,充分利用联营各方的优势,以增加企业活力。1988年12月26日,根据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治理、整顿的指导精神,省乡镇企业局局长办公会议决定撤销联合公司,工矿、农贸公司单独划开,供销、建材、建筑3家公司合成一体,其人员、财产、计划物资、效益等随原建制不变。
〔安徽省蜂产品工贸公司〕
1987年12月批准成立。1988年该公司要求改变隶属关系,省乡镇企业局予以同意。7月16日,省农业引用外资项目综合办公室接收了该公司。债权债务由该公司自行处理。
〔华兴实业联合公司〕
1987年3月27日批准成立。它由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企业与国家计委、国务院煤代油办公室代管企业华能实业开发服务公司合股创办。其经营范围是:开发、生产、经营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多种经济,包括生产经营羽绒和羽绒制品;建立和发展养殖业基地;提供羽绒制品的优质材料;经营乡镇企业所需的原、材、燃料和辅助材料;为企业提供信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因未达到预期目的,1988年2月该公司改称“安徽省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明确原供销、农副、工矿、华光、蚌埠产品公司以及不久前由原建筑建材公司分立的建筑工程公司和化工五金建材公司,均为隶属于总公司的专业公司。总公司对下属各公司在人、财、物等方面行使统一安排调度职责。6月,双方在北京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终止了联营协议。
〔中外合资康宇实业有限公司〕
1988年6月10日由安徽省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安徽分公司、香港豪德贸易公司3家投股合资成立。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产经营卫生竹筷、牙签、竹签等竹制品及其综合利用制品,以及企业所必须进口的物料、配料、刀具等。计划第一期工程投产后,年产卫生竹筷1.15亿双,竹牙签19.74亿根。其产品70%以上外销。在省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撤销后,本应由该总公司投资康宇公司的80万元资金,除由财政周转金贷款25万元,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解决15万元外,其余由工矿、农贸公司投资。
此外,省乡镇企业局还曾成立京皖贸易联营公司。1986年3月,经省体制改革办公室批准予以撤销。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做出治理、整顿的决定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按照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统一布置,省乡镇企业局对局属公司,逐一排队,严格审查。对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或机构重叠、业务交叉的公司,下决心坚决予以撤销。对尚需保留的公司,其服务方向、经营范围,也按照文件规定及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重新进行调整。省乡镇企业局决定办好三个专业公司,即组织供应国家计划物资的公司,负责市场调节、组织供应乡镇工矿企业原辅材料的公司、农副产品加工公司,并将这些专业公司,由单一贸易型,发展成为工贸结合型。这时期,属省乡镇企业局清理整顿范围的公司有6个,其中生产型的2个物资供应型的3个,兼有管理职能的公司1个(指兼有对其他专业公司行政、业务管理的职能)。清理、整顿后,省乡镇企业局撤销了2个,公司,即:安徽省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华兴实业联合公司;保留了4个公司,即:安徽省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安徽省乡镇工业矿产品公司、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公司及联营性质的安徽省中皖金属工矿联营公司。在保留的公司中,下设有财务上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经理部3个,经销部2个,门市部1个。
安徽省乡镇企业局所属公司均为全民所有制预算外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1989年5月经省财政厅确认,各公司的财务隶属省乡镇企业局计财处管理,为了加强对公司的财务管理。省乡镇企业局按照财政部、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乡镇企业系统专业公司财务制度》的要求,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规定各专业公司的经营方向、物价、财务、工资、奖金等均接受主管局的管理与监督,公司的组织人事任免、职工调动均接受主管部门管理。
二、信息服务
开发、运用信息资源,是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措施。安徽省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主要利用社队企业的供销网点,通过提供经济信息,推广科学技术知识,解决交通运输困难,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方式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1983年省社队企业局准备同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农村合作经济培训研究中心”,向社队企业提供科技信息,但未能成功。1984年,省乡镇企业局专门成立了安徽省乡镇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为全省乡镇企业提供经营和科技工作信息。该中心同歙县花茶公司实行联营,并在全省94个供销公司,区、乡2700个供销点开展工作,形成了乡镇企业的信息服务网。1986年3月,根据国务院清理整顿公司的指示精神,该公司被撤销。
1987年,省乡镇企业局为加强全省乡镇企业系统信息工作,请各地、市、县乡镇企,业局推荐了一至两名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信息员。信息员提供的信息,经筛选后选登在《安徽乡镇企业》、《送阅材料》、《乡镇企业》动态上。省乡镇企业局还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一般情况下,各地每半个月向省局办公室报送一次信息,重要动态、突发性事件随时报送。提供的信息要求准确、及时、全面。
这年3月,省乡镇企业局委托安徽大学计算机系和经济系建立了安徽省乡镇企业信息服务总部。主要提供乡镇企业本身产品的信息及商品需求信息,建立信息库和数据库。原则上,对全省乡镇企业为无偿服务,对外省及省内国营工商企业为有偿服务。4月,省乡镇企业局进一步提出,省、地、市、县均可建立乡镇企业技术服务系统,搞好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人才交流、信息传递等工作。
安徽省直有关部门对乡镇企业的信息服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省科委系统的科技情报所、开发中心和科技信息报等单位,到1987年为乡镇企业提供各种技术、经济信息4000多条,专题技术资料20多种,组织部分乡镇企业参加了全国农村科技成果展览会、上海经济区技术信息交易会,全国山区技术交易会等。还由科技开发中心牵头,通过各地开发网络,进一步开拓技术市场,疏通技术成果流向乡镇企业的渠道,为乡镇企业提供成熟的科技成果,适用的先进技术。由省情报所牵头,通过全省情报网络,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资料、科技录像片和技术经济信息。省计委1987年建立了包括全省各市、县在内的计划系统信息网络。为全省各地乡镇企业提供了下列服务:公布本省国民经济的大趋势,定期发布主要农副产品、工业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产供销平衡情况;协同有关部门,向乡镇企业提供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及对外贸易方面的咨询服务;选择乡镇企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信息外馈网络。省外经贸委1987年要求各级外贸部门对国际市场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把搜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生产企业;外贸公司在对外进行业务洽谈时,尽可能吸收乡镇企业人员参加。省经委在1988年建立了为乡镇企业服务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省物资局自1988年起,以县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向乡镇企业发布市场物资资源和价格信息。全省不少地方还成立了协调小组和信息服务中心,逐步加强和完善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巢湖、徽州、宣城、六安等地区普遍注意为乡镇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调研、论证,建立新项目库。嘉山县把捕捉信息,摸清市场行情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决策依据,在全县各地设立信息情报点,安排专人从事信息情报工作。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向乡镇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推动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