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煤系地层及含煤性
安徽省地跨华北型聚煤区和华南型聚煤区之间,由于北南两聚煤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和古地理环境不同,因而其聚煤时代、岩性特征及含煤性等均有很大差别。皖北地区的淮南,淮北两大煤田,即为华北型的石炭二叠纪煤系。沿江江南煤田,煤系地层包括早二叠世梁山、晚二叠世龙潭两煤系及早侏罗世昆山煤系。歙县、休宁一带的晚三叠世安源煤系,即属华南聚煤区型。另外还有志留纪地层中的断裂带沥青煤,早寒武世荷塘组石煤以及第四纪泥煤等。
一、皖北石炭二叠系
皖北石炭二叠系,地处整个华北型石炭二叠纪聚煤区的东南边部地区,包括淮南、淮北两大煤田。含煤地层自下至上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三盒子组等。含煤地层除淮北皇藏峪山区和淮南舜耕山、八公山北麓及上窑山南麓有零星出露外,其余均被新生界沉积物所覆盖。
[中石炭统本溪组]
在淮北煤田沉积厚度为3.23—22米不含煤层。
[上石炭统太原组]
厚度110—156米,平均厚128米。含煤1—— 11层,不稳定。在两淮煤田大部分不可采,而且煤质差,含硫份高,目前无开采价值。
[下二叠统山西组]
总厚度,淮南煤田为58—78米,平均70米;淮北煤田为96—143米,平均110米。含两组煤层,以上煤组为好。上煤组在淮南含煤1—3层,厚0—8.35米;淮北含煤1——2层,厚0—— 12米,为华北聚煤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下煤组在淮南0—— 11.19米;淮北部分地区可采,含煤1—— 2层,厚度0—— 2米。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
总厚度,淮南为190—— 220米,平均215米;淮北为220—— 271米,平均250米。为石炭二叠纪中最重要的聚煤期,含2—— 8煤层组,4—— 20层煤,煤层总厚2.5——18.7米,由北到南,由西而东,含煤层数增多,厚度加大。淮南煤田含煤13—— 16层,可采8—— 12层,平均可采厚度达17米;淮北煤田砀山及闸河向斜北部含煤2—— 4层,可采厚度2.47米;临涣矿区含煤10—— 13层,可采5层,可采厚度8.20米;宿县矿区含煤14层,可采7—— 10层,平均厚度7—— 15米。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总厚度为550—— 680米,是华北型石炭二叠系聚煤期的尾部。以其中含煤段而言,淮南煤田达405米;淮北煤田约250米。在淮南矿区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5层,平均可采厚度为7.56米,以13-1煤层为最好;在淮北临涣与宿县两矿区,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1—— 2层,厚0—— 3.91米。
二、皖南上二叠统龙潭组
该组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沿长江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东北宽,往西南渐狭。具体为江北的巢县、安庆地区和江南的芜湖、铜陵、贵池和宣城地区。煤系地层厚度变化较大,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薄。江北巢湖煤田的天井山为100米,钓鱼台为138米;安庆煤田的坐山则为59米,月山为74米。江南宣泾煤田的广德、新杭为365米,万村为76米;芜铜煤田的桃冲为185米,而施家冲仅18米;贵池煤田的新新为78米,长安铺为54米。
龙潭组主要含煤层在上部,共含煤3—— 7层,总厚度0—— 7.4米,可采1—— 4层,一般1—— 2层,可采厚度0.5—— 2.62米,平均1.36米。
沿江江南煤田主要矿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厚度与含煤性见下表:
沿江江南煤田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厚度与含煤性表

三、皖南下侏罗统昆山组
本组主要分布地区为安庆煤田及巢湖煤田西南部的无为、庐江、枞阳县一带,厚度500—— 600米。岩性、厚度、含煤性均变化很大,由下而上可分成3个含煤段。
[下含煤段]
含煤1—— 5层,下部可采1—— 2层,A煤层厚0—— 1.9米,以吴家中屋、宿松田子岭、赖子庙、太湖的太平一带最好,厚度0.6—— 1.9米。B煤层厚0—— 0.88米,以无为的昆山、石罗山最好,厚0.2—1.5米。本段厚90—110米。
[中含煤段]
夹薄煤及炭质泥岩1—— 4层,其中局部可采1—— 2层,厚度0—— 0.83米。本段厚50—— 80米,局部大于100米。
[上含煤段]
局部含煤1—— 3层,局部有可采煤层。本段厚50—230米。
另外,在肥西的防虎山、休宁的月潭、黄泥塘、上溪口、汪村一带及广德东北的独山镇一带,尚有下侏罗统昆山组的零星分布,但煤层发育均不好。
四、皖南下二叠统梁山组(牌楼组)
“梁山组”也称“牌楼组”,指栖霞组底部的含煤地层而言。仅分布于贵池马衙、牛岭、天牢洞、潘桥,东至县西华岭,太平县荷花坑等地。厚度为0—— 20米,一般小于5米,变化较大。煤厚0—— 1.8米,仅局部可采。
五、皖南上三叠统安源组
上三叠统安源组仅分布于歙县梅岭、休宁流塘、寺干一带。岩性为碎屑岩夹煤层,厚度138—— 361米,含煤5—— 7层,单煤层最厚2.07至4.20米,一般较薄,可采总厚度6.25米。在碳质泥岩中夹有4—— 5层耐火粘土,局部地区夹1—— 2层透镜状菱铁矿。该煤系因分布面积狭小,加之地质构造复杂,一般没有开采价值。
六、皖南断裂带“含钒沥青煤”
“含钒沥青煤”,是沿断裂带充填的一种脉状煤矿体。目前主要在皖南发现,如歙县桂林的北狭岔;绩溪县石榴村、洪塘;宁国县水家冲、竹铺、鸡山畈;太平县西山和桃坑等地。已发现其存在的地层层位有志留系、奥陶系、震旦系等。根据沥青组份分析,应属炭沥青类,所以定为沥青煤。又因含钒很高,故称“含钒沥青煤”,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在上述的分布点中,经勘探证实,资源比较好的有太平县西山、绩溪县洪塘。
七、皖南下寒武统石煤
下寒武统石煤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休宁、绩溪、宁国、黟县、旌德、石台、青阳、太平、东至、泾县以及江北的怀宁、霍邱等县。分布面积共约125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已开采的石煤矿点有黟县的石山;休宁的大源、查坑;歙县的洪村口、金坑;东至的花园;太平县潭家桥;霍邱县雨台山等地。
石煤产于下寒武统荷塘组(或黄柏岭组)下段,由灰黑、黑色硅质、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组成。下部含磷结核及少量黄铁矿结核。本段厚100—— 130米,含石煤10—— 15层,单层厚度0.7—— 1米,总厚度5—— 30米,一般20米左右。实为一种发热量在1000—— 2000千卡/千克的含炭黑色页岩。
在各矿点的石煤中,含五氧化二钒较高。如石台县马踏石为0.97%;南山矿为0.86%;太平县潭家桥为0.9%;东至县良田西村平均为0.86%。一般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业可采品位,是提取钒的良好原料。
截至1986年底,全省经正式勘探的石煤点有4处,即黟县的石山、休宁的兰田、怀宁的黑石山、霍邱的雨台山,探明储量达2.7亿吨。
八、第四纪泥炭
安徽第四纪泥炭,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平原及低洼淤积区、江淮低山丘陵南部边缘以及皖南低山丘陵区的北部。以巢湖、芜湖分布较广,埋藏量较大。全省分布面积约1370平方公里,储量约6.2亿立方米。
一、皖北石炭二叠系
皖北石炭二叠系,地处整个华北型石炭二叠纪聚煤区的东南边部地区,包括淮南、淮北两大煤田。含煤地层自下至上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三盒子组等。含煤地层除淮北皇藏峪山区和淮南舜耕山、八公山北麓及上窑山南麓有零星出露外,其余均被新生界沉积物所覆盖。
[中石炭统本溪组]
在淮北煤田沉积厚度为3.23—22米不含煤层。
[上石炭统太原组]
厚度110—156米,平均厚128米。含煤1—— 11层,不稳定。在两淮煤田大部分不可采,而且煤质差,含硫份高,目前无开采价值。
[下二叠统山西组]
总厚度,淮南煤田为58—78米,平均70米;淮北煤田为96—143米,平均110米。含两组煤层,以上煤组为好。上煤组在淮南含煤1—3层,厚0—8.35米;淮北含煤1——2层,厚0—— 12米,为华北聚煤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下煤组在淮南0—— 11.19米;淮北部分地区可采,含煤1—— 2层,厚度0—— 2米。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
总厚度,淮南为190—— 220米,平均215米;淮北为220—— 271米,平均250米。为石炭二叠纪中最重要的聚煤期,含2—— 8煤层组,4—— 20层煤,煤层总厚2.5——18.7米,由北到南,由西而东,含煤层数增多,厚度加大。淮南煤田含煤13—— 16层,可采8—— 12层,平均可采厚度达17米;淮北煤田砀山及闸河向斜北部含煤2—— 4层,可采厚度2.47米;临涣矿区含煤10—— 13层,可采5层,可采厚度8.20米;宿县矿区含煤14层,可采7—— 10层,平均厚度7—— 15米。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总厚度为550—— 680米,是华北型石炭二叠系聚煤期的尾部。以其中含煤段而言,淮南煤田达405米;淮北煤田约250米。在淮南矿区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5层,平均可采厚度为7.56米,以13-1煤层为最好;在淮北临涣与宿县两矿区,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1—— 2层,厚0—— 3.91米。
二、皖南上二叠统龙潭组
该组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沿长江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东北宽,往西南渐狭。具体为江北的巢县、安庆地区和江南的芜湖、铜陵、贵池和宣城地区。煤系地层厚度变化较大,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薄。江北巢湖煤田的天井山为100米,钓鱼台为138米;安庆煤田的坐山则为59米,月山为74米。江南宣泾煤田的广德、新杭为365米,万村为76米;芜铜煤田的桃冲为185米,而施家冲仅18米;贵池煤田的新新为78米,长安铺为54米。
龙潭组主要含煤层在上部,共含煤3—— 7层,总厚度0—— 7.4米,可采1—— 4层,一般1—— 2层,可采厚度0.5—— 2.62米,平均1.36米。
沿江江南煤田主要矿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厚度与含煤性见下表:
沿江江南煤田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厚度与含煤性表

三、皖南下侏罗统昆山组
本组主要分布地区为安庆煤田及巢湖煤田西南部的无为、庐江、枞阳县一带,厚度500—— 600米。岩性、厚度、含煤性均变化很大,由下而上可分成3个含煤段。
[下含煤段]
含煤1—— 5层,下部可采1—— 2层,A煤层厚0—— 1.9米,以吴家中屋、宿松田子岭、赖子庙、太湖的太平一带最好,厚度0.6—— 1.9米。B煤层厚0—— 0.88米,以无为的昆山、石罗山最好,厚0.2—1.5米。本段厚90—110米。
[中含煤段]
夹薄煤及炭质泥岩1—— 4层,其中局部可采1—— 2层,厚度0—— 0.83米。本段厚50—— 80米,局部大于100米。
[上含煤段]
局部含煤1—— 3层,局部有可采煤层。本段厚50—230米。
另外,在肥西的防虎山、休宁的月潭、黄泥塘、上溪口、汪村一带及广德东北的独山镇一带,尚有下侏罗统昆山组的零星分布,但煤层发育均不好。
四、皖南下二叠统梁山组(牌楼组)
“梁山组”也称“牌楼组”,指栖霞组底部的含煤地层而言。仅分布于贵池马衙、牛岭、天牢洞、潘桥,东至县西华岭,太平县荷花坑等地。厚度为0—— 20米,一般小于5米,变化较大。煤厚0—— 1.8米,仅局部可采。
五、皖南上三叠统安源组
上三叠统安源组仅分布于歙县梅岭、休宁流塘、寺干一带。岩性为碎屑岩夹煤层,厚度138—— 361米,含煤5—— 7层,单煤层最厚2.07至4.20米,一般较薄,可采总厚度6.25米。在碳质泥岩中夹有4—— 5层耐火粘土,局部地区夹1—— 2层透镜状菱铁矿。该煤系因分布面积狭小,加之地质构造复杂,一般没有开采价值。
六、皖南断裂带“含钒沥青煤”
“含钒沥青煤”,是沿断裂带充填的一种脉状煤矿体。目前主要在皖南发现,如歙县桂林的北狭岔;绩溪县石榴村、洪塘;宁国县水家冲、竹铺、鸡山畈;太平县西山和桃坑等地。已发现其存在的地层层位有志留系、奥陶系、震旦系等。根据沥青组份分析,应属炭沥青类,所以定为沥青煤。又因含钒很高,故称“含钒沥青煤”,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在上述的分布点中,经勘探证实,资源比较好的有太平县西山、绩溪县洪塘。
七、皖南下寒武统石煤
下寒武统石煤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休宁、绩溪、宁国、黟县、旌德、石台、青阳、太平、东至、泾县以及江北的怀宁、霍邱等县。分布面积共约125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已开采的石煤矿点有黟县的石山;休宁的大源、查坑;歙县的洪村口、金坑;东至的花园;太平县潭家桥;霍邱县雨台山等地。
石煤产于下寒武统荷塘组(或黄柏岭组)下段,由灰黑、黑色硅质、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组成。下部含磷结核及少量黄铁矿结核。本段厚100—— 130米,含石煤10—— 15层,单层厚度0.7—— 1米,总厚度5—— 30米,一般20米左右。实为一种发热量在1000—— 2000千卡/千克的含炭黑色页岩。
在各矿点的石煤中,含五氧化二钒较高。如石台县马踏石为0.97%;南山矿为0.86%;太平县潭家桥为0.9%;东至县良田西村平均为0.86%。一般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业可采品位,是提取钒的良好原料。
截至1986年底,全省经正式勘探的石煤点有4处,即黟县的石山、休宁的兰田、怀宁的黑石山、霍邱的雨台山,探明储量达2.7亿吨。
八、第四纪泥炭
安徽第四纪泥炭,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平原及低洼淤积区、江淮低山丘陵南部边缘以及皖南低山丘陵区的北部。以巢湖、芜湖分布较广,埋藏量较大。全省分布面积约1370平方公里,储量约6.2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