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的地质构造,对煤田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是属于纬向构造的肥中断裂和属于新华夏系构造的郯城——庐江断裂带,它们是华北与华南两大聚煤区的分界线。皖北的石炭二叠纪煤田,即分布在华北聚煤区的东南边缘,聚煤作用受东西向古构造控制。而皖南的上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则分布于华南聚煤区北部边缘区的下拐子沉降带中。
一、淮南煤田
煤田为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复向斜构造,边缘褶皱断裂较剧烈,内部较为开阔,发育有次一级的向背斜构造。煤田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的武店——定远平缓褶皱区;复向斜北翼的明龙山——上窑边缘褶裂区;复向斜南翼的舜耕山——八公山边缘褶裂区;舜耕山——上窑山间断陷区;以及潘集——阜阳平缓褶皱区。
二、淮北煤田
煤田内具有东西向构造,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和徐宿弧形构造。属于东西向构造的有宿县——徐州的东西向拗陷,宿北大断裂,以及次一级的孟集、板桥、大辛家断裂等。属于北北东向新华复系构造的有固镇——长丰断裂,丰涡断裂,以及龙山背斜、涡阳向斜、花沟背斜等短轴背向斜构造,煤系则保存在向斜中。属于徐宿弧形构造的有皇藏峪复背斜、闸河复向斜、萧县背斜、萧县向斜、前岭向斜、百善向斜、宿东向斜、宿南向斜、南坪向斜、童亭背斜、五沟向斜,以及芦岭断层、西寺坡断层、五沟断层等。一般为向、背斜相间排列,呈不对称性。向斜的西翼缓,东翼陡,并常伴有逆断层。向斜一般较背斜大而开阔,煤系即保存其间。
三、沿江江南煤田
皖南上二叠统龙潭煤系的分布,主要受后期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构造形态的控制,保存于一系列向斜构造中。下侏罗统昆山组则主要分布在长江北岸的印支运动所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凹陷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