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南矿区1949年1月解放,由于解放前夕中共淮南煤矿支部领导矿工积极开展护矿斗争,矿山资产没有受到破坏。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接收后,采取不打乱原来企业机构和制度的政策,稳定局面。为支援解放战争,3月份正式组织复工。复工后,九龙岗、大通、八公山矿场日产量达3000多吨,年总产量112.5万吨。当年6月,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蔡家岗矿(谢家集一矿前身)破土兴建,开始了解放以来淮南矿区第一对新井建设。
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当时担任淮南市委书记兼矿务局长的李任之把发展煤炭工业放在首位,强调全市要为煤矿服务,提出了“全市保煤矿,煤矿促全市”的指导思想,积极组建煤矿基本建设队伍,大胆启用工程技术人员,决定从老矿成建制抽调干部工人到新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淮南矿区生产建设的蓬勃发展。
在迅速恢复矿井生产的同时,开展了挖潜、革新、改造和大规模的新井建设。1952年11月,蔡家岗煤矿简易投产。1953年开始筹备、1954年先后开工兴建的淮南谢家集二矿、谢家集三矿,设计年生产能力各90万吨,1956年7月建成投产,建成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24个月。1954年开工兴建。设计年产能力各90万吨,1956年7月建成投产,建成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24个月。1954年开工兴建、设计年产能力90万吨的李郢孜一、二号井(后合并为李郢孜一矿)和1955年开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李郢孜二矿也于1957年8月以前先后建成投产。到1957年底,淮南矿区已有8对生产矿井,设计能力达630万吨,当年实际产煤492.9万吨。
从1958年“大跃进”年代开始,淮北矿区经过筹备大规模开发。当时中共安徽省委分管工业的书记处书记李任之兼任淮北煤矿建设委员会主任,直接组织实施淮北煤田的开发工作。当年8月,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吨的淮北烈山二矿竖井(1962年和原烈山一矿合并为烈山煤矿)动工兴建。9月,在淮北煤矿建设委员会提出的“全面打井、普遍开花”的口号下,几天之内全矿区就有23个井筒先后破土,其中包括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张大庄煤矿和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皇后窑煤矿(岱河煤矿)。1959年1月和3月,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吨的袁庄煤矿竖井和设计年生产能力21万吨的沈庄煤矿动工兴建,并于年底简易投产。10月,设计年生产能力75万吨的朱庄煤矿动工兴建。12月,设计年生产能力21万吨的相城煤矿动工兴建。当年,淮北矿区的烈山、袁庄、沈庄3处矿井生产煤炭50万吨。1960年11月,设计年生产能力150万吨的淮北芦岭煤矿动工兴建。1961年下半年,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的淮北杨庄煤矿动工兴建。到1962年3月以前,北矿区又陆续建成张庄、朱庄、相城3处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156万吨。到1962年底,淮北矿区共建成6处矿井,设计能力267万吨,当年实际产煤166.7万吨。
淮南矿区1958年5月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毕家岗煤矿。1959年7月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的孔集煤矿。1959年10月,毕家岗煤矿建成投产。到年底,共有9处生产矿井,设计能力达660万吨,当年,全矿区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414.2万吨。1960年10月,建成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的李咀孜煤矿。到1962年底,两淮矿区已有生产矿井16对,设计年生产总能力957万吨,当年实际产煤1369.2万吨。在建的孔集、皇后窑、杨庄、芦岭4处矿井设计能力390万吨。
1963年到1965年,两淮矿区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煤炭工业进行了调整。由于淮北矿区是在“大跃进”形势下大规模开发的,多数矿井简易投产,普遍存在“偏、浅、短、简”的问题,急需对主要生产环节进行调整、补套。1964年,淮北矿区用于采掘关系、运输、排水、通风、供电、安全系统的调整、补套投资共1878万元,并对袁庄、烈山等矿进行水平延深和新区开拓。使开拓、准备、回采“三个煤量”增加,采掘严重失调局面开始缓和。淮南矿区原来由于指标过高,强化开采,不能实行正规循环作业,造成“三个煤量”明显下降,采掘失调。按照“采掘并举、掘进先行、以掘保采,以采促掘”的方针,调整的重点是采掘关系,经过调整之后,逐步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采掘关系严重失调的局面有所缓和。在此期间,淮南孔集煤矿和淮北矿区皇后窑煤矿先后建成投产。由于一边生产、一边调整补套和一边建设,而且重点抓调整,因此,三年调整期间两淮矿区各只投产1处新井,实际产量仅淮北矿区略有增长。到1965年底,两淮矿区共有18处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107万吨,当年总产量1121万吨。
“三五”、“四五”时期,即1966年至1976年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两淮矿区生产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煤炭工业在动乱中艰难前进。1966年5月,淮北矿区杨庄煤矿建成投产。7月,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朔里煤矿动工兴建。当年,两淮矿区产煤1168.6万吨。1967年,由于两淮矿区先后几次发生武斗及打死、打伤人事件,以致部分矿井处于半停产状态,产量明显下降,产煤641.2万吨,比上年下降45%。其中淮南矿务局比上年下降49%,最低月产7月份只完成计划的6.7%。1968年以后,产量有所回升。1970年11月,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淮北石台煤矿动工兴建,1971年7月淮北朔里煤矿建成投产。到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运动造成一些矿井停产,两淮矿区煤炭产量再次出现大幅度下降,全年产煤1373.9万吨,比上年减产367万吨。1975年12月,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的淮北朱仙庄矿动工兴建。到1976年2月以前,淮北矿区芦岭、石台煤矿相继建成投产。10年间,淮北矿区共建成新井4处,新增能力360万吨。至此,共有生产矿井11处,设计年生产能力711万吨(沈庄由21万吨扩建到45万吨)。由于70年代初开始对“二五”期间所建矿井进行调整、补套以及开拓矿区的十大主力采区,同时进行矿井技术改造和新井陆续建成投产,提高了矿区生产能力,继1970年产量突破500万吨以后,1976年达到1000万吨以上,进入全国千万吨大型矿区行列。淮南矿区由于采掘失调,开采难度增加,加之“文化大革命”影响,从1973年以后产量一直在900万吨上下徘徊。新区建设继孔集煤矿1964年投产以后的近10年时间,未动工兴建矿井,直到1973年11月才在淮河北岸的潘谢矿区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的潘集一号井。1976年12月,又动工兴建了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的潘集二号井。至1976年底,两淮矿区共有生产矿井22处,设计能力1521万吨,当年实际产煤1950.2万吨。
“五五”、“六五”期间(1976—1985年),两淮新区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从“五五”开始,国家把两淮矿区作为全国重点煤炭基地加以建设。煤炭工业部和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加快两淮煤炭基地建设的报告》,提出了到本世纪末产煤一亿吨的奋斗目标,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决定建立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总指挥部,加强对会战的指挥和领导。会战工作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大规模开发两淮煤田,在淮河上动工兴建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淮河大桥。1977年3月,淮北矿区年设计能力180万吨的临涣矿井动工兴建。1979年2月,淮北矿区设计年生产能力150万吨的海孜煤矿动工兴建。6月,淮南矿区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的潘集三号井动工兴建。“六五”初期,应安徽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科协派出以华罗庚为首的包括煤炭、电力等12个学科的专家,对两淮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进行科学考察,经过科学论证,对两淮矿区重新作了规划,并得到国家计委批准。1983年12月,淮南矿区特大型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400万吨的谢桥煤矿动工兴建。同月,淮北矿区设计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的桃园煤矿动工兴建。1984年4月,淮北矿区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的童亭矿井,由煤炭工业部、福建省和安徽省合资兴建。“五五”以来,两淮矿区共开工兴建潘集二号、海孜、桃园、潘集三号、童亭、谢桥6处大型、特大型矿井;建成投产的有刘桥(1982年划归地方)、朱仙庄、潘集一号、临涣煤矿,总设计能力660万吨。
截止1986年,除淮北矿区的烈山、淮南矿区的大通、九龙岗煤矿因资源枯竭,分别于1979年、1981年和1984年先后报废外,两淮矿区共有生产矿井21处(毕家岗矿并入新庄孜煤矿),设计能力2031万吨;在建矿井6处,总设计能力1360万吨。1977年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达到2074万吨。除淮南矿区因为报废2处矿井,新井接替不上,产量没有增长外,淮北矿区产量逐年增长。1986年,两淮矿区实际产量达到2418.7万吨。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从50年代开始,还建设了洗煤、机械制造和修配等厂,逐步组建了一支较强的勘探、设计、建井施工队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