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安徽地方煤炭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949年,只有皖南贵池馒头山、宁国灰山等几处小井,年产量1.6万余吨。
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贵池馒头山煤矿因被水淹,宁国灰山煤矿因私人资本抽出先后停办。为了生产自救,淮北烈山附近、巢县项山、安庆集贤关一带群众组织起来挖煤。1952年,全省地方煤矿产煤4.7万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各地纷纷开办小煤矿。1954年,繁昌县成立小煤窑力事处,由国家投资开办马坝乡大阳村煤矿,为地方国营企业。县公安局配合劳改部门开发虎形山煤炭,成立新生煤矿,工人达500人,日产煤200多吨。同年11月,徽州地区工业委员会批准在宁国开办公私合营港口煤矿。巢县采取公私合营形式,成立3个工区,开采顶山、散兵一带的煤炭。此后,宿松县的毛家岭(后改为利群),桐城县的杨桥、笆茅煤矿也由公私合营转为县办国营。铜陵在五峰山、郎坑、峨山也合资开办小煤窑多处。至1957年,全省地方小煤矿产量由建国初期的几万吨,发展至10万吨以上。办矿形式有群众合股、公私合营、地方国营等形式。
1958年开始“大跃进”,为适应“大办钢铁”需要,省委批转省煤炭工业局党组关于大办小煤窑的报告,要求有煤炭资源的地方,要立即发动群众,大力开采,并设立专门机构加强领导。根据这一精神,各地、县先后成立机构,发动群众找煤挖煤,采取“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办法,纷纷开办小煤矿,使小煤矿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当年用于小煤窑的投资达819.8万元。至年底全省7个地市、27个县开挖小煤窑达1244处,其中生产的小煤窑330处,生产煤炭46.9万吨。芜湖地区的产量达24万多吨,占全省地方煤矿的一半以上。为重点发展宣(城)、广(德)矿区煤炭工业,1959年7月,省委决定把宣广煤矿列为省营企业,设立宣广煤矿筹备处,矿区包括泾县、宣城、广德、宁国4个县,辖晏公、独山、周王、港口4处煤矿。当年,全省地方小煤矿已形成10个“小洋群”和34个“小土群”基地,总产量达至147.6万吨。1960年开始,一些小煤矿由于地质情况不清、煤层不好,以及无煤可采,被迫陆续停办,多数上煤窑随之自生自灭。一些稍有发展前景、比较正规的矿井转由地县经营。至1962年底,专署(市)营的矿井有周王、集贤关、柘山、大通、金鸡笼、新庙、山金家、岩寺8处,县营的有晏公、火龙岗、繁昌、石罗山、利群、新新、太平、烈山、老孤山、青龙山10处。其中,真正生产的只有山金家、新庙、集贤关等煤矿。因此,全省地方煤矿产量从1960年开始大幅度下降,到1962年产量仅有26.6万吨。
在1963—— 1965年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全省绝大部份小煤矿“下马”停办。只保留池州专区的大通、铜陵特区的新庙(后改为立新煤矿)、泾县的晏公和阜阳专区的山金家4处,设计年生产能力17万吨,共有职工1600余人。另外,还有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零星开采的小煤窑。1965年,全省地方煤矿生产煤炭16.4万吨。
“三五”、“四五”期间(1966—1975年),地方煤炭工业经过调整以后逐步发展。从1965年由国家投资14万元恢复建设港口煤矿开始,国家和省对地方煤矿的投资逐年增多,1966年基本建设投资79万元,至1969年增加到432.9万元。4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34.8万元,主要用于新建、扩建泾县的晏公,池州的大通、小河、安庆的集贤关、荆桥,徽州的港口,铜陵的立新等煤矿。“三五”末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下,煤炭工业部制定了江南九省煤炭工业十年规划要点,其指导思想是:“燃料立足于煤炭,煤炭立足于本地资源,资源开发立足于江南煤田。要加快勘探、加快开采,赢得时间,准备打仗”。还指出:发展江南煤炭工业要全党动手,各级办矿,多搞中小,改造提高,由小到大,由土到洋,成群配套,形成矿区,选择重点,建设基地。煤炭工业部把安徽列入江南九省范围,并将华东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调到皖南,负责沿江江南一带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办公会议要求芜湖、安庆、池州专区成立相应的煤炭管理机构,配备一定人员把煤炭工业抓起来,并决定第二十九工程处担负皖南煤田新井建设施工任务。1970年,国家用于地方煤炭工业的投资由“三五”初期的不到一百万元,增加到1700多万元。到1970年底,汪家山、繁昌、大通、小河、集贤关、港口、山金家、立新8处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49万吨,加上巢湖、淮北市及其它地、县、社队小煤矿,当年共生产煤炭35.1万吨。
“三五”末期和“四五”期间,除继续在皖南恢复、新建部分小型矿井外,在实际工作中,投资方向已开始转移,在皖北投资新建中小型骨干矿井。1970年7月,皖北孟庄煤矿由阜阳地区负责筹备并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同年11月,原合肥工业大学实验煤矿动工兴建,1971年底交由萧县独办,改名为萧县毛郢孜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21万吨。1971年5月,宿县地区负责筹办的前岭煤矿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1974年12月,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吨的百善煤矿动工兴建。到1975年底,皖北先后新建孟庄、毛郢孜、前岭、百善4处中小型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共126万吨。其中孟庄煤矿于1975年7月份投产。皖南先后共新建港口三号、贵池殷坑、泾县摇头岭、宁国葫芦山、宣城王胡村、铜陵立新三号、四号、碎石岭等矿井。1975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达到107万吨以上。这是自60年代以后出现的第二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五五”期间的1977年,皖北新建的骨干矿井百善煤矿和毛郢孜煤矿分别于年初和年底建成投产。百善煤矿投产后的第二年就达到设计能力的70%以上,1979年产煤46.4万吨,超过了设计能力。从1976年开始,地方煤矿产量大幅度上升,1978年第一次突破200万吨。“五五”末期,皖南70年代初期兴建的一批小煤矿由于当时一哄而上,资源不清,出煤不多,长期亏损而先后停产或关闭。到1980年末,全省地方国营煤矿尚有13处生产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187万吨。其中省营百善、孟庄2处设计能力75万吨;专(市)营矿井10处,设计能力91万吨;县营矿井1处,设计能力21万吨。当年实际生产煤炭178.6万吨。
“六五”(1981—1985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方面对煤炭的需求增多。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充分发挥安徽煤炭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地方煤矿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千方百计集中财力在皖北兴建大中型矿井,并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加之新井投产等,扩大了矿区规模,提高了生产能力。198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将1981年5月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刘桥一矿划归安徽省,作为地方煤矿(国家保留每年统配煤30万吨)。1983年5月,宿县前岭煤矿建成投产。1984年9月,皖北刘桥二矿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1985年11月,地方煤矿中井型最大、设计年生产能力150万吨的皖北任楼煤矿动工兴建。与此同时,重点对皖北省属煤矿进行技术改造。1982年开始,对百善煤矿进行一期改造,年生产能力由45万吨扩大到60万吨;1986年开始又进行二期改造,年生产能力由60万吨扩大到90万吨。1982年开始对毛郢孜煤矿进行一期改造,年生产能力由21万吨扩大到30万吨;1984年又进行二期改造,年生产能力由30万吨扩大到45万吨。1983年开始对刘桥一矿进行一期改造,年生产能力由60万吨扩大到90万吨。对孟庄、前岭煤矿先后进行工程的扫尾、补套,完善各生产系统。改扩建完成后,5处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达285万吨。
皖南地县国营煤矿着重调整采掘关系,改变大部分矿井严重失调局面。同时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对“五五”(1976—1980年)以来由县社联营转为县办国营的月山、读山、昆山、杨村、独二,胜利等煤矿进行改造扩建。从1981年到1986年,用于皖南地县国营煤矿的技术改造资金共2136.7万元。选择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新建了3处小型矿井。1982年11月,在安庆地区动工新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四料山煤矿;1983年10月,在宣城地区动工新建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的新田煤矿;1984年7月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的宣城周王、金宝煤矿。新田、四料山煤矿都于1986年12月建成投产。
在改革开放和放开搞活及“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办矿积极性很高,乡镇、联户、个体煤矿发展很快。到1983年底,全省乡镇小煤矿发展到1000余处,1984年以来,乡镇煤矿的产量占全省地方煤矿总产量的40%以上。
截止1986年底,全省地方煤矿共有县以上国营生产矿井26处,总设计生产能力338万吨。其中:省属生产矿井5处,设计年生产能力210万吨;地(市)营生产矿井8处,设计年生产能力84万吨;县属生产矿井13处,设计生产能力44万吨。在册乡镇煤矿166个。当年全省地方煤矿共生产煤炭631万吨。在建矿井3处,设计能力216万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