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建国后的煤炭开发技术
建国后,煤田的勘探、矿井的设计、建设和生产的技术水平都有很大进步和提高。
煤田地质勘探,已由建国初期采用的单一钻探手段发展为采用地震、电法等综合煤田地质勘探。从1984年开始,在地质勘探一些领域中已应用微型电子计算机,获得较好效果。
煤矿设计,60年代以前只能设计中小型矿井;70年代开始,已能承担设计大中型矿井;80年代已能承担设计年产4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
矿井建设,50年代井型较小,均采用普通井圈背板法和震动沉井法凿井。随着井型扩大和需要穿过流沙层及较厚的冲积层,5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深井冻结技术,60年代以后,矿井冻结凿井技术获得成功并推广,冻结深度由70年代的325米,到80年代最深达到415米。钻井法凿井于60年代末期试验成功,曾钻成直径4.3米、井深90米的井筒,填补了我国建井技术的—项空白。70年代又设计制造出新型煤矿竖井钻——直径9米和6.5米钻机。80年代初采用直径9米钻机钻成井径9米、井深508米的特大井筒。与此同时,在建井中,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如在井筒施工中采用液压滑模套壁新工艺;深井冻结井复合井壁新技术。在井巷施工中,采用光面爆破、锚喷支护。70年代后期,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建井塔整体平移新技术等。
煤矿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改进和提高。
矿井开拓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改进。暗斜井、暗立井、立斜结合等延深方式,扩大采区尺寸,多石门开拓以及分组大联合布置等均被采用。
采煤方法,建国后也逐步改进。在急倾斜煤层,采用了倒台阶、水平分层木板假顶、金属网、竹笆、搪柴假顶。掩护支架采煤法、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在缓倾斜煤层,采用了走向长壁、倾斜分层全部陷落采煤法和水力采煤,并解决了“三下”采煤的技术问题。随着采煤方法的改革,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50年代初期采用风镐落煤、电钻打眼、放炮落煤;50年代中期准南矿区已开始使用苏制康拜因联合采煤机,采煤工作面使用炮采、普采。60年代以来在部份统配矿井使用从西德、英国引进的采煤机。80年代以来,省属地方煤矿也开始使用国产综合采煤机组。
掘进工艺,由建国初期的手锤、钎子打眼、手镐刨煤、捻子引爆黑色炸药到使用手持式和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由人工装岩到装岩机装载。70年代以来,少数统配和地方矿井开始使用引进或国产综掘机组。
巷道支护,50年代使用木材支架、料石砌碹,60年代使用水泥支架、金属支架和水泥锚杆、光爆锚喷支护。
矿井提升,已开始使用多绳轮提升绞车,最大箕斗容积16—— 20吨。井下运输,由人力推车、架线机车、蓄电池机车到使用大容量链板运输机,采区也由使用翻斗矿车到使用链板皮带运输机。
通风开始实现主风扇大型化,建立瓦斯抽排系统。部分统配矿井还引进了先进的瓦斯监测、电子遥控装置。地方煤矿也开始试用国产瓦斯监测仪和监控系统。矿区供电、排水等容量增大,能力增强,基本适应生产建设需要。
地方煤矿中的省属煤矿和统配煤矿的装备情况、技术水平大致相仿。地县国营煤矿井型小,地质条件复杂,装备和条件稍差一些。乡镇煤矿创办初期,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经过正式批准领照的都达到消灭“三明一独”(明火放炮、明火照明、明闸刀开关、独眼井开采)的要求,配齐了绞车、风机、水泵、矿灯“四小件”,基本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煤田地质勘探,已由建国初期采用的单一钻探手段发展为采用地震、电法等综合煤田地质勘探。从1984年开始,在地质勘探一些领域中已应用微型电子计算机,获得较好效果。
煤矿设计,60年代以前只能设计中小型矿井;70年代开始,已能承担设计大中型矿井;80年代已能承担设计年产4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
矿井建设,50年代井型较小,均采用普通井圈背板法和震动沉井法凿井。随着井型扩大和需要穿过流沙层及较厚的冲积层,5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深井冻结技术,60年代以后,矿井冻结凿井技术获得成功并推广,冻结深度由70年代的325米,到80年代最深达到415米。钻井法凿井于60年代末期试验成功,曾钻成直径4.3米、井深90米的井筒,填补了我国建井技术的—项空白。70年代又设计制造出新型煤矿竖井钻——直径9米和6.5米钻机。80年代初采用直径9米钻机钻成井径9米、井深508米的特大井筒。与此同时,在建井中,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如在井筒施工中采用液压滑模套壁新工艺;深井冻结井复合井壁新技术。在井巷施工中,采用光面爆破、锚喷支护。70年代后期,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建井塔整体平移新技术等。
煤矿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改进和提高。
矿井开拓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改进。暗斜井、暗立井、立斜结合等延深方式,扩大采区尺寸,多石门开拓以及分组大联合布置等均被采用。
采煤方法,建国后也逐步改进。在急倾斜煤层,采用了倒台阶、水平分层木板假顶、金属网、竹笆、搪柴假顶。掩护支架采煤法、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在缓倾斜煤层,采用了走向长壁、倾斜分层全部陷落采煤法和水力采煤,并解决了“三下”采煤的技术问题。随着采煤方法的改革,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50年代初期采用风镐落煤、电钻打眼、放炮落煤;50年代中期准南矿区已开始使用苏制康拜因联合采煤机,采煤工作面使用炮采、普采。60年代以来在部份统配矿井使用从西德、英国引进的采煤机。80年代以来,省属地方煤矿也开始使用国产综合采煤机组。
掘进工艺,由建国初期的手锤、钎子打眼、手镐刨煤、捻子引爆黑色炸药到使用手持式和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由人工装岩到装岩机装载。70年代以来,少数统配和地方矿井开始使用引进或国产综掘机组。
巷道支护,50年代使用木材支架、料石砌碹,60年代使用水泥支架、金属支架和水泥锚杆、光爆锚喷支护。
矿井提升,已开始使用多绳轮提升绞车,最大箕斗容积16—— 20吨。井下运输,由人力推车、架线机车、蓄电池机车到使用大容量链板运输机,采区也由使用翻斗矿车到使用链板皮带运输机。
通风开始实现主风扇大型化,建立瓦斯抽排系统。部分统配矿井还引进了先进的瓦斯监测、电子遥控装置。地方煤矿也开始试用国产瓦斯监测仪和监控系统。矿区供电、排水等容量增大,能力增强,基本适应生产建设需要。
地方煤矿中的省属煤矿和统配煤矿的装备情况、技术水平大致相仿。地县国营煤矿井型小,地质条件复杂,装备和条件稍差一些。乡镇煤矿创办初期,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经过正式批准领照的都达到消灭“三明一独”(明火放炮、明火照明、明闸刀开关、独眼井开采)的要求,配齐了绞车、风机、水泵、矿灯“四小件”,基本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