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南矿区位于安徽省北部,横跨淮河中游两岸,老区在淮河南岸,新区在淮河北岸,素有百里煤城之称,担负着华东地区的主要能源供应。
矿区水陆交通便利,铁路有淮南线、淮阜线;公路直通合肥、蚌埠、阜阳、六安、徐州等地;水路沿淮河经洪泽湖和京杭运河入长江。
淮南煤田东起定远,西至阜阳,南至舜耕山、八公山、颍上一带,北至明龙山、上窑一带,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为复向斜构造,边缘褶皱断裂发育。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主要开采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煤层。煤系大致呈东西展布,含可采煤层13—18层,可采总厚度25—33米,-800米以上(局部-1000米)总储量142.8亿吨,其中精查储量67.78亿吨。煤层倾角10—30度,大部分属缓倾斜、倾斜,部分为急倾斜和倒转。煤种主要为气煤、1/3焦煤。原煤发热量一般在6200—6800千卡/千克,中低灰、特低硫、特低磷,煤质优良,属炼焦、动力、化工用煤。
1986年鉴定,生产矿井大部分属高沼气和高沼气突出矿井,有瓦斯和煤尘爆炸危险。
淮南煤矿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舜耕山下就有民窑开采。民国初期,上海、浙江一带资本家邀集山东中兴煤矿公司集资兴办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使用机器开采。民国18年(1929年)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开始筹建淮南煤矿,民国19年(1930年)3月,成立淮南煤矿局,先后在九龙岗建了4个井,并为发展淮南煤炭生产,解决煤炭外运,修建了淮南至裕溪口铁路,从而促成官办的九龙岗矿和商办的大通煤矿实行联营联运。民国26年(1937年)淮南煤矿局和淮南铁路局合组为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当年煤炭产量第一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04万多吨。民国27年(1938年)6月,淮南煤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实行掠夺性开采,煤炭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民国35年(1946年)9月,地质学家谢家荣在八公山下发现新煤田,次年5月,八公山一、二号井破土开工,翌年初简易投产。到1948年底,淮南矿区有大通、九龙岗、新庄孜3处矿井,共有职工19259人,年产量121万吨。建国前37年共出煤1070万吨,平均年产量不到29万吨。
1949年1月,淮南解放。3月初,淮南煤矿全面复工,月底淮南煤矿局正式成立,加强了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健全了生产职能机构,生产建设发展很快。1953年至1957年,煤炭产量平均每年递增24%,1958年达到816万吨,超过设计能力110多万吨。到1964年底,除完成了原大通、九龙岗、新庄孜3个矿井的改扩建外,又先后建成了谢一、孔集等8对大中型矿井,其中年设计能力各90万吨的谢三矿和谢二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井时间分别为24个月和28个月。矿区11对矿井,设计生产能力达到855万吨。1959年至1963年,全局煤炭产量连续5年突破1000万吨,1960年达到1614万吨,比设计能力翻了一番,比解放前40年产量的总和还多540多万吨,创造了淮南煤矿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从1963年到1965年,淮南煤矿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为缓和由于高强度开采造成的采掘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局面,加强开拓掘进工作,煤炭产量一度下降。1964年和1965年产量降至1000万吨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建设遭到严重破坏。1967年产量下降到456万吨,只达到设计能力的53.3%。自1964年孔集煤矿投产后,淮南矿区近十年时间没建1处新井。1973年11月,潘集一号井动工兴建,揭开了淮南新区建设的序幕。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淮南煤矿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持边生产、边建设,边调整,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建设均衡稳步发展,尽管大通和九龙岗煤矿于1978年和1982年因采完先后报废,全局产量仍保持在800万吨以上,1984年上升到913万多吨。随着新井的开发建设,淮南矿区的生产中心正由淮河南岸的老区逐步转向北岸的潘谢新区。在建的潘一、潘二、潘三、谢桥4对大型和特大型矿井,总设计生产能力1300万吨,其中潘一矿设计能力300万吨,已于1983年建成投产,是煤炭工业部规划建设的全国15个现代化样板矿井之一,其余3对矿井也将在“七五”后期和“八五”期间陆续建成投产。
淮南煤矿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采区开采已全部采取分组联合和大联合布置;矿井提升有斜井串车、斜井皮带及立井箕斗等方式,新区矿井已采用先进的多绳轮绞车、二套16吨双箕斗提升。井下运输,老区逐步由电机车改为皮带机运输,新区则采用5吨底卸式矿车运输。谢一、新庄孜等4个矿建立了沼气抽排系统,谢一、潘一矿为煤炭工业部规划的重点矿井。在生产工艺上,“三下”(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采煤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产煤量己占全局产量的60%以上,“三下”采煤技术获得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支护采用了光爆锚喷新技术,这一技术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采煤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采用了高档普采,综合采煤机组和掘进机组。采煤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并创造了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获得国家科委创造发明二等奖。在建井施工中,采用了冻结凿井法、大钻机凿井法,并创造使用了冻结井复合井壁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淮南煤矿以煤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为煤炭生产和为职工服务的轻工、加工业及商业。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下属54个分公司和直属公司,职工达10万多人,生产的建材、五金、交化、塑料、工艺美术、食品等12个系列500多个品种,有的被评为优质产品,有的远销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地。1986年总产值达1.6亿元,上缴税金400多万元。
从建国到1986年,淮南煤矿共完成国家基建设资29.5亿元,生产、基建系统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5.18亿元。共生产原煤3.05亿吨,洗精煤3036万吨,上缴利税15亿多元。百万吨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18.01人,下降到1986年的2.62人。全局现有9个生产矿井、8个工程处、10个辅助生产厂、4个矿工医院、1个职工疗养院、1个军事化矿山救护队、1个地质勘探队,还有多种经营总公司、职工大学、技工学校、党校、干校等单位。共有固定职工11.5万人,集体职工10万人。其中干部1.6万人,干部队伍中,专业技术干部9000多人。
党和国家对淮南煤矿的生产建设非常关心和重视,70年代起,已把淮南矿区作为国家重点煤炭基地进行建设。1958年以来,刘少奇、聂荣臻、邓小平、彭真、刘澜涛、杨尚昆、董必武、王鹤寿、许世友、李先念、李德生、谷牧、万里、张劲夫、赵紫阳、李鹏、陈丕显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等,先后到淮南煤矿视察,对矿区和生产建设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建国以来,苏联、波兰、英国、美国、日本、朝鲜、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代表团和经济技术专家,曾先后到淮南煤矿参观访问、讲学和进行经济技术交流。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