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生产矿井
一、大通煤矿
大通煤矿位于淮南市东部大通区,在九龙岗矿与洞山之间,舜耕山北麓。井田东西长3.8公里,宽1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水张铁路穿过矿区,北面靠近大通火车站,除铁路、公路外,水路运输可从田家庵淮河码头通达沿淮各口岸。
矿井地质构造,属淮南复向斜东南翼舜耕山倒转单斜区,地层逆序排列,断裂较发育。已证实的断层计16条,多为逆断层。开采的煤层为舜耕山大逆掩断层上盘煤层。煤层走向大致东西,倾向南,倾角45至90度。可采煤层有13层。煤质自然灰分一般为19.18%。属1级瓦斯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自然发火期6个月左右。
大通煤矿是淮南矿区最早开采的矿井。早在明朝末期,大通附近就有土窑开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派官员戴锦章到大通办矿,固井下水大,于光绪三十一年停办。宣统元年(1909年),地主林文瑞和段书云等人到大通集资筹建“大通煤矿公司”进行开采,先后开了小煤窑20个,深度都不超过百米,到民国1年(1912年)产煤1.4万余吨。民国6年交给夏履平等人经营。民国12年改“大通煤矿公司”为“保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6年有职工1300多人,日产煤500吨左右。民国19年1月10日,“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从清宣统三年到民国26年,共出煤289万吨。民国27年6月4日,大通煤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属三菱饭
炭矿经营。民国28年,日伪将九龙岗、大通两矿合组成日华合办的“淮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民国31年6月至民国32年4月,受日本侵略者摧残、迫害致死的矿工和家属达1.3万余人,集中埋于舜耕山脚下3条大坑内,后称“万人坑”。民国34年8月,日军投降。日本侵占7年期间,共出煤295万吨。民国34年9月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管经营,直到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此期间共出谋155.67万吨。
该矿于民国5年开凿二号井,后又陆续开凿立井7个,盲井2个。民国34年以前投产的有一号井(副井)、二号井(主井)、五号井(综合井)、四号井(风井)。在井田中央为一、二号井,东侧为五号井,西翼为四号井。生产水千垂深为100米和180米。民国33年、34年先后建成两个盲立井(主、副井),开采240米以上煤层。民国37年开凿七号井,并改建矿井,开采330米水平的煤,设计年生产能力75万吨,当年三号主立井建成。1952年,七号副立井建成,当年产量达到98万吨,以后产量逐年增加。1957年2月又由330米水平以1对盲斜井(主、副井)延深至430米水平,于1958年建成。1960年产量达到155万吨,超过设计能力一倍多。直到1964年产量仍保持在设计水平。1966年产量开始下降,当年430米水平以下划归九龙岗矿开采,1969年初开始采三号井煤柱,至1970年7月,因采动影响了三号井井筒及绞车房,因而报废了三号井180米水平以上部份,并将该井180米到330米阶段改为盲井,七号井改为综合井。从此,矿井生产能力降至30万吨。1974年三号盲井报废,保留七号井,直到1978年底全矿报废,矿井服务年限67年。
从清宣统三年至1978年底,该矿共生产原煤2746.5万吨,其中从1949年至1978年底,出煤2162.75万吨(包括洞山小井产量),总进尺105.84万米,掘进率为489米/万吨,原煤全员效率,1958年最高为1.5吨/工,平均为0.89吨/工;原煤平均灰分22.15%;平均原煤坑木万吨耗为205.43立方米;原煤平均单位成本为11.11元/吨,回采率为81.3%,上缴利润8448万元。1949年固定资产为1365万元,以后矿井延深改建,由国家投资1204.4万元,到矿井报废时,剩余固定资产原值为1282.66万元,净值为645.37万元。从1949年至1978年底矿井报废,全矿因公死亡118人。
该矿直到报废前,仍能全面完成八项经济指标,为老矿收作不亏损开创了先例。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中央石门、集中运输大巷、采区石门多阶段开采煤层群的开拓方式。地面共有7个立井,井下有盲立井、盲斜井各1对,有5个生产水平(100、180、240、330、430米),回采井筒煤柱时仅用130和330米两个水平,330米到430米采用1对盲斜井开拓。
采煤方法:建国初期,沿用建国前的“高落式”采煤法。1950年开始,对旧的采煤方法进行改革,先后试用了倒台阶、仓柱式、伪倾斜分段巷道长壁式、水平分层假顶等采煤法。1953年后,大部分使用倒台阶和水平分层假顶采煤法。1958年,推广使用了平板型掩护支架、金属整体移动支架(工人称为、“小铁牛”),钢丝绳锯煤、深孔爆破、大煤仓上行采煤等多种采煤方法。1965年,在平板型掩护支架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了伪倾斜柔性金属掩护支架采煤法,1966年推广使用,到1975年,用此种采煤法生产的煤炭已占全矿总产量的70%。
运输:上行运输基本上使用人力推车,小煤车载重0.6吨,轨距450毫米。在主要煤层回采工作面的顺槽,使用20型和11型链板机运输。1951年,240米水平西部使用串车;1953年,330米水平使用蓄电池机车,同时在西二半石门使用了尾绳车;1954年,240米水平东运道改用串绳车;1955年,330米水平使用3台、7吨架线式机车,每列车由0.85吨矿车20个左右组成,大巷轨距600毫米。在井口、采区石门还安装了调度绞车,同时使用机械装罐。
通风:早期利用小窑进出口和少量联通巷道自然通风。清宣统三年后,由简单半扇风工具通风,逐步改用机械通风。40年代,初步实行多风井机械抽出式通风。1953年初,已基本形成正规矿井抽出式机械通风,进风井3个,为二、三、七号井,回风井两个,为六号立井和西斜井(即太平道爬宠)。1975牢以后,矿井进入收采阶段,采区集中在矿井中央,矿井通风工作也随之调整。到1978年,只有一个七号井进风和一个回风井(北5槽回风黄泥眼),采用中央抽出式通风,总回风量为827立方米/分。
提升:330米盲主斜井为斜井串车提升,其余井口均为立井罐宠提升。
至1978年,全矿共有职工2692人,其中井下工人1067人,地面工人1355人,干部2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6人,医护人员22人,教师28人)。
50年代以来,该矿先后调出4000多人承担新区建设任务,还为福建、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培训了500多名煤矿技术人员。接待了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实习人员30多人。先后有1000多人被选拔为领导干部或专业干部。其中厅、局级以上干部20多人。1971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大通矿“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称号,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曾向全省工交战线发出“学大庆、赶大通”的号召。建国以来还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1950年,采煤工人丰绪然被评为全国工农兵英雄模范;1973年8月,方传友出席中共“十大”;1977年,杨永良出席中共“十一”大,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采煤工人李元广出席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全矿先后被授予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的有20多入。
二、九龙岗煤矿
九龙岗煤矿地处淮南市大通区境内。井田东以水张铁路为界,西以六号风井为限,与大通煤矿毗邻,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0.8公里,面积3.44平方公里。1966年,大通煤矿430至600米水平划归九龙岗煤矿,西翼走向增长2.7公里,井田最大走向长7公里。交通以铁路为主,水张线贯穿矿区,淮河水运自田家庵可达沿淮各口岸,交通方便。
该矿煤系地层受舜耕山逆掩断层推移,产生歪斜褶曲,致使地层倒转。地层走向北70度西,倾向南20度西,倾角35~85度。总储量约3195万吨,含可采煤层14层,可采总厚度23.60米。煤种为肥气煤,含油率20%,发热量5000—7000千卡/千克,可作动力用煤。沼气涌出量在240米水平约2—3立方术/吨煤。1959年前生产水平在430米水平以上时,属一级瓦斯矿井;生产水平至530米,属三级瓦斯矿井;1964年以后,630米水平投产,属超级瓦斯矿井。1980年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3.3立方米/吨煤,属高沼气矿井。
九龙岗一带早在17世纪就有土窑开采,在石炭或二叠系均有开采遗迹。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筹建九龙岗煤矿,民国19年4月14日开凿一、二号井,同年5月14日开凿三、四号井。设一号井(含二号井)和三号井(含四号井)两个分矿,日产煤300多吨。民国20年(1931年)相继开采50、100、180米各水平煤层,民国23年日产高达1800多吨。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矿井停产,此间(民国19—26年)共出煤182.7万吨。民国27年6月,淮南沦陷,日军侵占煤矿井开采二号井240米水平和老三号井180米水平以上煤层。民国30年开凿五号井,开采100米水平煤层;同年又开凿新三号井。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矿井停产。此间(民国27—34年)共出煤144万吨。民国34年9月18日,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员接管淮南煤矿,年底,开采二号井300米水平、老三号井240米水平和五号井100米水平以上煤层。此间民国35— 37年)(1946—1948年)出煤110.4万吨。从淮南煤矿局成立的民国19年至民国3年的18年中,共出煤437.18万吨。1949年1月,淮南解放。此时,东有一分矿(一、二号井),西有二分矿(五、六号井),中有九龙岗矿亦称九本矿(老三、四号井)。1951年开凿九号井。1958年至1963年进行两次矿井延深(至830米水平),使年生产能力达到75万吨。1959年至1961年连续3年实际产量破百万吨,1960年最高年产达130多万吨。1961年开凿530至630米水平暗斜井,提前回采630米水平西一石门煤层。同年又开凿530至830米水平的暗主井,1965年竣工。1968年730米水平西一采区投产。1966年大通矿430至600米水平储量划归九龙岗矿开采。同年,九龙岗,大通矿430、530米两水平贯通。1968年西九采区投产,1976年8月全部采完。1977年经省煤炭工业局批准利用和九号井、新三号井开采工业广场保安煤柱。1978年底开凿下山延深930米西一采区,1982年2月采完。从1949年至1982年共出煤2020.6万吨,上缴利润2271万多元,从1930年起到1982年止,52年共出煤2457.8万吨。从1949年至矿井报废,全矿因公死亡97人。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中央石门、集中运输大巷、采区石门的开拓方式,530至830米水平为暗立井、采区石门方式。930米水平西一石门采用下山开拓。
掘进工艺:岩巷掘进,建国前以手锤打眼,炸药爆破,人工、矿车装运,瓦工砌碹。50年代中期,改为湿式风钻打眼,人工装岩。
采煤方法:建国前无正规采煤方法,1951年推广倒台阶,1953年推广水平分层木板假顶(后改为搪材假顶),1958年使用木架平板型掩护支架,并试验钢丝绳锯煤,放大炮等方法。1973年使用伪倾斜柔性金属掩护支架,以水平分层和倒台阶法为主。在构造复杂地段和零星块段使用非正规采煤法,采空区使用全部冒落法。坚硬砂岩顶板回柱后不能自行垮落时,用爆破强制放顶。
提升:矿井采用两级提升系统。建国前以汽绞车作动力,主井(三号井)采用箕斗提升;副井(九号井)采用双层罐笼提升。建国后使用电绞车,主井绞车功率820千瓦,提绞能力每小时186吨;副井自1978年改用电绞车提升,绞车功率475千瓦,每次可提升38入;暗主井绞车功率387千瓦,提绞能力每小时135吨;暗副井绞车功率425千瓦,每次可提升38人。
运输:建国前,在大巷用人力推车,掌子面人力攉煤。建国后,掌子面使用小型链板机,大巷使用4台10吨架线机车,采区使用14台2—— 2.5吨蓄电池机车。
通风:建国前采用自然通风,后改为两翼对角式机械通风。矿井总回风由西翼六号井承负,主扇风机1台,额定风量为4146立方米/分,功率520千瓦,备用风机1台,额定风量为2500立方米/分,功率480千瓦,矿井总进风量2330立方米/分,有效风量1860立方米/分。
至1982年报废前,全矿共有职工3369人。1982年,成建制调往淮北朱仙庄煤矿。
三、新庄孜煤矿
新庄孜煤矿位于淮南市西部、八公山东麓、淮河南岸。井田南北走向长5.6公里,东西倾斜宽3.2公里,面积17.92平方公里。水张铁路及蔡家岗至凤台公路贯穿矿区,距淮河码头约1.2公里,水陆交通方便。
该矿地质属淮南复向斜南翼八公山单斜构造。断裂发育,多为正断层。含煤32至4层,可采13层,总厚度32.94米。煤层走向为北西30度,倾向北东,倾角16至40度。井田总储量截至1986年底,-1000米以上尚有34155.8万吨,工业储量26604.1万吨,可采储量19262万吨。煤质大部分属中灰,特低硫、特低磷,煤种为气煤、1/3焦煤和焦煤。1984年定为高沼气且具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的矿井。
该矿建于民国36年(1947年)5月,原称八公山矿场,由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属宋子文主持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子公司)经营。是继九龙岗、大通煤矿之后淮南煤矿局所属的第三个煤矿。同年12月,一、二号井投产,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民国37年(1948年)产煤量仅15万吨。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该矿收归国营,属统配煤矿。1952年改名为新庄孜煤矿。1951年至1953年,矿井改造了一水平(-47米),年产能力扩大到60万吨。
1954年4月,矿井开始第一次改建,从-47米向-112米(二水平)延深,增大一、三号井的提升能力,改二号井电动绞车提升为皮带机运输,刷大井下运输大巷断面,由人力运输改为机械运输,铺设了900毫米轨距的轨道,采用3吨矿车,以蓄电池机车和架线式机车为动力,延深设计能力为120万吨,1955年实际原煤产量达到123.4万吨。
1958年,矿井进行第二次改扩建。由第二水平向第三水平(-262米)延深,能力增加到150万吨,将二号主井改为回风井,三号井改为主井,新开八号主井作为副井。1960年产量达285万吨,为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华东地区第一大矿。此后,原煤产量一直保持在200万吨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矿井一度处于半停产状态,1967年仅产煤75万吨。后又因片面追求产量,造成采掘严重失调,1979年成为全国统配煤矿严重失调的96个矿井之一。经过几年的调整,采掘失调的局面有所缓和。1984年3月,毕家岗矿并入,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年产180万吨,煤层回采走向加长,采场布局趋于合理,当年产量回升到220万吨,被评为全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1985年至1986年,对矿井生产准备工程和部分生产环节进行了系统改造,钱家湖风井与44采区-365米石门贯通工程,五水平(-612米)南运道至主井风桥贯通工程等相继竣工,进一步改善了矿井通风、运输、提绞、排水等条件,1986年原煤产量达227万吨。
从1949年至1986年,该矿累计进尺141.2万米,出煤6191.38万吨,上缴利税26073.28万元;坑木万吨耗1949年为349.2立方米,1986年下降至54.7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0.844吨/工,比1949年提高0.603吨/工。1986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3385.25万元,净值7115.09万元。从1949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243人。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立井、集中运道、分区石门的开拓方式。采区采用煤层分组大联合布置方式。地面现有立井3个,斜井7个,井下暗斜井2个。当前四水平为主要生产水平,有3个采区,五水平南翼有2个采区进行生产。
掘进工艺:建矿初期使用钎子打眼,手镐刨煤,捻子引爆黑色炸药。50年代后使用手持式和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装岩机装载。1983年开始使用综掘机。
采煤方法:建矿之初使用落垛式采煤法。1950年采用单一长壁后退式采煤法,1953年,厚煤层采用倾斜分层采煤法,1958年使用水力采煤法,1959年试验成功“<”型掩护支架采煤法,现在采用走向长壁、倾斜分层全部陷落采煤法。
提升:1954年前,以一号斜井出煤,有65马力汽绞车1部,日提绞能力1300吨。1954年以二号斜井提升,配有1.4米宽皮带机11部、1.2米宽皮带机3部,每小时提升能力808吨。八号副立井配有4米电动绞车,3吨单层单车普通罐笼,双钩提升。新八号副立井配有5米电动绞车,3吨双层单车普通罐笼,双钩提升。毕家岗三号主斜井,配有3米电动绞车,6吨箕斗双钩提升;三号副斜井为600毫米轨距、双钩串车提升。
通风:建矿初期,属自然通风,1951年实行机械通风。现采用多风机多风井混合抽出式通风。1986年6月矿井总进风量26080立方米/分,总回风量30208立方米/分,人均有效风量达10.94立方米/分,全矿共有风机12台,其中运转6台,备用6台。主扇装机容量为3420千瓦。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数约占95%,运往华东6省1市,少部分运往河南省。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24759人,其中固定工14376人,农民协议工3465人,大集体工1906人,小集体工3530人;干部1482人,其中工程师38人,助理工程师63人,技术员56人,文教、医务人员501人,经营管理人员87人。
四、谢家集第一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井田南北走向长4.4公里,东西倾斜宽2.48公里,面积10.9平方公里。矿场紧靠蔡家岗火车站,水张铁路贯穿矿区,淮南干线公路从矿西通过,交通便利。
该矿地质属淮南复向斜南翼八公山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西30度,倾向北东,倾角15至32度。平均为23度。含煤25层,总厚度37米,其中可采13层,厚度33米。至1986年底,-660米水平以上总储量尚有5592.7万吨,工业储量4716.4万吨,可采储量2231.6万吨。煤种属气煤,1/3焦煤。矿井瓦斯涌出量逐年增加,1979年定为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矿井。
该矿原名蔡家岗煤矿,1949年6月4日破土动工,1952年3月建成。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吨,同年11月简易投产,当年出煤8.51万吨。1953年9月9日,进行改扩建,1956年10月25日竣工,年产能力扩大到60万吨,当年出煤73.1万吨。1957年1月1日改名为谢家集第一煤矿。1958年6月,矿井再次改扩建,定为年产能力90万吨的水、旱采相结合的矿井,当年投产,产煤102.53万吨。1959年9月7日,矿井进行局部扩建,新建主运煤皮带机提升井,1963年建成投产,核定年产能力为120万吨,当年产煤134.47万吨。1986年生产原煤185.07万吨。
矿井有5个生产水平,6个生产阶段,10个采、掘、开工区。目前,第三水平-250米以上基本开采完毕,4个采区主要分布在-480至-540米(剃头部分)之间。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并建一座与矿井生产配套的选煤厂(设计年选能力180万吨),主要产品有:精煤、洗混煤、洗混中块、洗沫煤、沸腾煤、煤泥等。
从1952年投产到1986年底,共出煤4307.9万吨;1960年达202.5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累计井尺86.41万米,上缴税利总额达26463.53万元;1952年坑木万吨耗为294立方米,1986年下降为28.44立方米,曾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坑木低耗矿”。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1.004吨/工,比1952年提高0.311吨/工,1958年全员效率曾达2.075吨/工。1986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566.67万元,净值6937.46万元。从1952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131人。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阶段石门、集中运道开拓,采区采用煤层分组大联合布置。地面现有小立井1个,斜井5个;井下有暗斜井5个。
掘进工艺:投产初期,使用干式风钻打眼,炸药爆破。1954年4月,开始使用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引爆,装岩机装载。1982年3月,在煤巷试用炮头式高压水细射流煤巷掘进机。1983年曾使用综掘机。
采煤方法:自投产至今一直沿用单一走向长壁,厚煤层采用倾斜分层全部陷落法,用手镐、风镐、放炮落煤。1958年使用水力采煤法。旱采使用割煤机、联合机组、刨煤机。1983年7月使用综采。现为普采和高档普采。
提升:投产初期,开采规模小、水平浅,由一号斜井串车提升,每小时提煤160吨。1958年6月,水力采煤由管子斜井输送至地面。1959年6月,皮带机斜井建成,改串车提升为皮带机提升,提升能力为380吨/时。1983年11月皮带机井改用1米钢缆皮带运煤,年提升能力为241万吨。排矸系统在建矿初期,由三号井承担。使用90/120千瓦的电绞车,日排矸能力1200吨。1980年1月,大部分矸石提升由箕斗井承担,采用5立方米后卸式箕斗,800千瓦电绞车,日排矸能力1748吨。
通风:建矿初期属自然通风。1952年下半年用局扇通风。1953年至今采用混合式分区风机通风。全矿现有风机6台(其中在用3台,备用3台)。主扇装机容量为4100千瓦,总进风量21594立方米/分,回风量21855立方米/分,人均风量10.73立方米/分。为抽排瓦斯,设有中央和“二五”采区两个瓦斯抽排站。安装SZ—4型真空泵7台,总排气量为189立方米/分。
排水:矿井涌水量平均每小时约1100吨,最大达每小时1281吨。井下共设3个排水泵房,采用3级阶梯排水,共安装水泵31台,总功率为13040千瓦,最大排水能力每小时约7300吨。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年平均销售量约150万吨。主要销往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上海。
矿井投产时有职工1403人,其中干部293人。1986年末,全矿有职工22091人,其中正式职工9528人,大、小集体工6390人,农民协议工5627人,合同制工546人,干部983人(其中工程师30人,助理工程师43人,技术员77人,文教、医务人员331人)。
1954年6月至1958年底,实现安全生产四年半,成为全国中型矿井安全生产典型,受到煤炭工业部的嘉奖。1964年,大搞矿井质量管理,实现文明生产,被煤炭工业部树为工业卫生、机电设备管理的先进典型。1975年机电设备管理在全国煤炭系统率先实现“90·5·1”(完好率、待修率、事故率)标准,在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上,机电保运队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全心全意为一线服务的机电尖兵队”,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十面红旗”之一。1978年9月,在全国首次“质量月”活动中,被煤炭工业部授予“机电设备过得硬企业”称号,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六大先进企业之一。1980年被省煤炭工业厅命名为“文明生产矿井”。
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谷牧、李鹏、张劲夫等先后到矿视察。法国、美国、英国、波兰、苏联、联邦德国、日本、朝鲜等国际友人也相继到矿进行经济技术交流和参观考察。
五、谢家集第二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境内。井田走向长2.6公里,倾斜宽2.7公里,面积7.02平方公里。交通以铁路为主,专用线与水张线相接。淮南主干公路由矿南门外经过。矿距八公山淮河码头约4公里。交通称便。
该井田属淮南复向斜南翼单斜构造。地层走向由西北至东南,倾向东北,倾角15至30度,主要发育为断裂构造,多为正断层。可采煤层有13层,总厚度30米。至1986年底,-660米以上尚有总储量5310.7万吨,其中工业储量4263.7万吨,可采储量2638.6万吨。煤质大部分属中灰、低硫。煤种为气煤、1/3焦煤。1980年鉴定为高沼气兼有煤和沼气突出矿井。
该矿由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淮南矿务局建井工程处于1954年3月破土动工兴建,1956年7月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服务年限52年。投产后不到1年即达到设计能力。1959年生产原煤190万吨,比设计年产量提高1倍多。1960年创年产210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至1964年一水平(-127米)结束,年产量一直保持在设计年产量的120%以上。1959年4月开始延深二水平(-322米)。1963年4月全部投产,至1982年结束。原煤年产量除“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6—— 1969年和1974年外,均在百万吨以上。三水平(-522米)延深工程从1970年5月开始,1973年竣工投产。二水平为中转水平,扩建了井底车场,另外改变了副立井的提绞方式,改造了通风和排水系统等。三水平自投产后的1975年至1982年,年产量一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为增加煤量,1985年开始“三下”采煤,至1986年共产原煤202.3万吨。现三水平为唯一生产水平,有4个采区、8个工作面。四水平(-660米)延深工程已于1979年动工,目前正加紧施工计划,1990年投产。
建矿以来,掘进总进尺736414米,生产原煤3560多万吨,平均年产量115万吨,比设计年产量提高了25%,上缴利税1.8亿多元,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0.871吨/工。到1986年底,固定资产原值5834.87万元,净值2967.31万元。从1956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147人。
开拓方式:一二水平均采用立井石门开拓,分组集中运道。三水平因受太原群石灰岩水的影响,采用暗斜井延深。四水平延深方式与三水平相同。地面现有立井4个,斜井2个,井下有暗斜井6个。
掘进工艺:采用放炮破岩,人工或机械装运。掘进打眼,岩巷使用风钻,煤巷使用电钻。放炮用电发放炮器、2号硝按炸药。煤巷掘进用瞬发雷管,岩巷掘进用延发雷管。
采煤方法:一直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完全陷落法。
巷道支护:最早用木支架。60年代初,部分使用水泥支架。在井底车场、马头门、丁字口、十字口及主要峒室则用料石砌碹。在压力大岩石破碎的巷道使用“U’型钢棚支护。现广泛使用快硬水泥锚杆并推行光面、深孔爆破和锚喷支护相结合的新技术、新工艺。
提升:主立井使用1部4米绞车,配用两台各1000千瓦的电机,1台运转,1台备用。用6吨箕斗,年提绞能力为120万吨。副立井使用4米绞车。1956年安装1台800千瓦电机;1980年又配1台800千瓦电机,现两台电机交替使用。配置单层罐笼3吨矿车,年提绞能力为50万吨。
运输:三水平有4个采区,用胶带输送机和蓄电池机车运输。三水平有6台电机车,二水平有3台电机车。年运输能力为143.2万吨。
通风:一水平为边界式通风,二水平为中央式通风。现为混合抽出式通风。由主、副立井、中央斜井、“二七”风井进风,中央回风立井和南部回风立井同时回风,共有风机4台,其中两台运转,两台备用。主扇装机容量为1250千瓦,矿井总进风量为16500立方米/分,总回风量为17000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按国家调度计划,以年度订货合同为基础,由局煤炭运销处统一安排。外运数占95%以上,运输以铁路为主。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17169人,其中固定工7885人,合同制工230人,农民协议工2000人,大集体工6500人。干部78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0人。
建矿31年来,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日本、西德、加拿大、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代表团曾先后到矿参观访问。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彭真、杨尚昆、刘澜涛、聂荣臻等先后莅临视察。
六、谢家集第三煤矿
矿址位于淮河南岸、八公山东麓、淮南市谢家集区境内。井田南北走向长1.8公里,东西倾斜宽1.8公里,面积约3.24平方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望峰岗编组站相接,经水张线可至蚌埠、合肥等地;公路四通八达;水路距淮河应台孜码头2公里,可至沿淮各地。
该井田属于淮南复向斜南翼简单的单斜构造,无明显断裂。断层多数为与煤层走向成斜交的正断层,走向多为北西向,倾向北东。落差大于4米以上的断层,已发现22条。可采煤层有14层,可采总厚度为35.7米,煤层走向北偏西10至30度,倾向北东,倾角12至28度。至1986年底,-490米以上尚有总储量701.2万吨,工业储量622.5万吨,可采储量201.8万吨。煤质大部分属中灰、低硫、低磷,煤种为气煤、1/3焦煤。1980年鉴定为有煤和沼气突出危险的高沼气矿井。
该矿由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服务年限45年。1954年7月1日破土兴建,1956年7月15日正式投产。1958年达到设计能力,产煤116万吨,1959年产煤180.2万吨。由于推行了水力采煤,矿井产量逐年增大,1960年产量达21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为保证生产采区的接替和水采正常生产,1959年主、副井开始向第二水平延深,至1964年二水平全部移交生产。1970年9月,又采用三条暗斜井由第二水平延深至-490米第三水平,1978年12月完工。1980年1月至1982年12月,完成矿井防治水和疏水降压工程;1985年初至1986年12月底完成矿井通风改造工程等。现矿井处于收作阶段,采场多集中于“二五”采区五阶段和“三二”采区,生产能力下降。1986年矿务局下达生产计划76万吨,在矿井走向短、压力大,采场接替紧张的情况下,生产原煤82万吨。
1956年至1986年,共生产原煤3913万吨,总进尺787391米,上缴利润24920万元,1983年至1986年底,政策性亏损1305万元。1956年坑木万吨耗最高为423.8立方米,1986年下降至48.95立方米。1986年底全矿固定资产原值为4949万元,净值为2069万元。从1956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102人。
开拓方式:矿井第一、二水平为竖井、石门开拓,一、二水平均按煤层分组划分采区,采区巷道布置采用集中上山分煤组联合开拓,第三水平采用三条暗斜井开拓。
掘进工艺:建矿初使用钎子、手锤打眼和人扛风钻旱打眼。1958年试验水电钻打眼。50年代后期使用手持式和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岩巷采用装岩机,扒矸机装载。半煤岩和煤岩使用自制小皮带机装载。
采煤方法:投产时采用单一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厚煤层采用倾斜分层全部垮落法。1958年推行水力采煤法,水采巷道布置为走向短壁。1966年后推行普采和高档采煤机组采煤,机械化程度最高的1971年达到67.5%。
提升:主井提升设备使用苏联产2×4×1.7—45型圆柱绞车,ⅡA—213/24—20型600千瓦电动机。1977年更换为JRZ 800—16型电机、配底卸式扇形闸门7吨箕斗,提升能力为250吨/时。副井绞车型号同主井,配用800千瓦电动机,投产时使用单层翻转罐笼,1974年更换为单层单车普通罐宠、3吨矿车,提升能力为188吨/时,或780人/时。
运输:井下大巷为CZK—10吨架线电机车,900毫米轨距,3吨矿车。采区用吊挂式皮带机运输。工作面、超前巷使用链板机运输,出矸系统和采区上下山为绞车和3吨矿车运输。掘进头使用0.8吨漏斗车,通风良好的巷道使用蓄电池电机车运输。地面使用CZK—10吨架线电机车,2吨“V”型矿车排矸,材料、机械设备采用3吨矿车装运。
通风:1956年至1973年,采用分区式通风;1973年至1986年,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现有2个风井、4台风机(其中两台备用),1986年底矿井总进风量6900至7884立方米/分,总回风量8200立方米/分,有效风量利用率为87.6%。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量约占94%,自取量约占5.4%,自用量约占0.6%,商品煤的流向以本省为主,部分运往华东和河南等地。
投产时,全矿有职工2718人。1986年底增加到6639人,其中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22人,技术员80人(包括34人未定职称在岗的技术干部),中、小学教师92人,医务人员84人,经济管理人员37人,大集体工1026人,小集体13663人。
该矿自投产以来,先后有越南、朝鲜代表团、刚果(布)政府首脑代表团以及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外宾和驻华大使到矿参观访问。
从1979年至1986年连续8年获煤炭工业部“通风甲级矿井”称号。
七、李郢孜第一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赖山西侧李郢孜。井田走向长1.5至2公里,倾斜宽0.75至2.1公里,开采面积4.13平方公里。交通有水张铁路及蔡李公路从矿区附近通过。
该井田属淮南复向斜南翼,为八公山单斜构造与舜耕山倒转单斜构造的过渡区。以褶曲为主,断层次之。井田东西两侧的褶曲轴向分别为北东70度和北东10度左右,均向东南倾伏为40至50度。井田内缓倾斜、倾斜、急倾斜、局部倒转煤层均有。切割井田深度的主要断层是F 4—5。可采煤层有17层,总厚度为34.08米,实际开采煤层14层,厚度32.4米。井田总储量1986年底-660米水平以上为4046.3万吨,工业储量3196万吨,可采储量1917万吨。煤质为低、中灰、低硫,煤种力气煤、1/3焦煤。1979年鉴定为高沼气矿井。
该矿始建于1954年。一、二号井口分别于当年11月25日和12月25日破土动工。1957年3月2日正式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其中一号井为60万吨,二号井为30万吨(二号井于1975年底报废,共出原煤739.52万吨)。1961年一号井由第一水平—112米向第二水平-312米延深和改扩建,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延深工程于1964年12月竣工。1971年2月提前对第三水平分3个阶段进行下山开采。1973年,第三水平一660米延深工程正式开始,采用1对暗立井延深,1986年底主体工程完工。
矿井投产当年盈利10.28万元。1960年12月23日创日产12023吨、1961年创年产220万吨的最高纪录。1957年至1986年,共生产原煤3504.45万吨,累计进尺80.11万米;1957年至1960年坑木万吨耗平均为257.83立方米, 1978年至1983年平均为147.41立方米,1985年降为136.98立方米;1986年原煤全员效率为0.84吨/工,上缴利润1.5212亿元。从1982年开始出现政策性亏损,至1986年共亏损772.9万元。198年固定资产原值5498.33万元,净值2922.25万元。从1957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166人。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石门、集中运道开拓方式和水平大联合、分组小联合布置。全矿现有7个斜井,井下有1对暗立井。
掘进工艺:50至60年代,石门掘进用苏式风锤打眼,无灭尘装置。上风巷掘进使用风镐。70至80年代,全岩掘进使用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扒歼机装载出矸。煤巷掘进使用电煤钻。
采煤方法:井田煤层赋存条件复杂,采用单一长壁、假顶倾斜分层、倒台阶、水平分层、斜切分层和掩护支架等采煤法。1958年10月推广使用水力采煤法。现主要采用长壁式和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提升:一号主井采用11吨箕斗双钩提升,使用3.5米绞车,配用630千瓦电动机,绞车采用自动化控制,年提升能力为92万吨。一号副井为单钩串车提升,配用280千瓦电动机,挂1吨矿车4辆。四号辅助井为双钩串车提升,配用310千瓦电动机,每钩挂1吨矿车4辆。六号井双钩提升,配用280千瓦电动机,每钩挂乘人车3辆,定员42人。暗副立井绞车,配用800千瓦电动机,使用钢丝绳罐道,绞车采用低频调速,设计年提升能力为102万吨。暗副立井采用钢丝绳罐道多水平提升,配用630千瓦电动机,悬挂2吨单层双车罐笼。
运输:井下主要运输大巷使用ZK 7—6/250和ZK 10—6/250型架线电机车,分别牵引1吨矿车30辆和25辆。在采掘巷道,1963年开始使用安全型蓄电池机车,功率为3.5千瓦。回采工作面均采用搪瓷溜槽运输。阶段运输巷使用刮板运输机,石门上山使用皮带输送机,个别产量小、走向短的工作面使用矿车运输。
通风:矿井开采第一水平,距地表一般在30米左右,为低沼气矿井。全矿建27个小风井,采用压入式通风,吨煤有效风量为1.546立方米。第二水平为1级瓦斯矿井。1964年5月,一号井范围所属各风井由原来的压入式改为抽出式通风。1966年一号井通风归结到西翼八号井和中央六号井两大抽出式系统。第三水平于1979年由原来的中央对角式改为中央并列式通风,配备1000和800千瓦的电动机各1台,供风量为8628立方米/分,矿井总回风量10300—— 10500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量占95%,主要销往华东6省1市,月销售量最多达8万吨以上。
全矿职工,1957年为3349人,1986年底共有全民职工7744人,大集体工1845人,小集体工1265人。干部706人,其中工程师21人,助理工程师17人,技术员92人,文教和医务人员202人,经济管理人员18人,财会人员27人。
八、李郢孜第二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望峰岗南部。井田走向长2.3公里,倾斜宽0.6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水张铁路相接,淮南干线公路通过矿区,交通方便。
该矿地质构造属淮南复向斜南端李郢孜倒转褶曲的上翼部位。地层走向大致东西向,南倾,西部倾角一般为65度,东部20至50度,局部小于20度(下翼为正常层序,倾向北、倾角一般为10—20度)。斜切井田的主要断层有F 4—5断层组。可采煤层有11层,可采总厚度27至30米。至1986年底,-602米以上总储量458.4万吨,工业储量121.9万吨,可采储量63.6万吨。煤种为气煤、1/3焦煤。煤质为低、中灰分,低硫。1986年鉴定为低沼气矿井。
该矿由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1955年10月25日破土兴建,命名为李郢孜三号井。1957年8月1日建成投产,命名为李郢孜第二煤矿,当年投产即达到设计能力。1958年11月,与李郢孜一矿合并,名为李郢孜煤矿三号井。1959年两矿分开,仍为李郢孜第二煤矿。1958年7月,进行第一次扩建延深,为期4年。即由第一水平-60米一次延深到第三水平-280米,设计能力扩大到45万吨。新建1个二号主立井,增建1个风井(斜井),并在-60米第一水平至-180米中间水平新建1个暗斜井。第一次延深投产后,年出煤量均保持在设计产量以上。1970年4月第二次延深两个水平,为期4年。由第三水平-280米延深至第五水平-500米(-400米为中间接替水平),并在-180至-280米水平、-280至-400米水平新建两个回风暗斜井,年产量仍保持在45万吨。1983年产量开始下降。现生产采区-400米水平1个,-500米水平2个。
自投产到1986年底,共生产原煤1517万吨,总进尺45.45万米。1958年至1981年,上缴利润5840.9万元,1982年到1986年政策性亏损968.67万元。投产时,固定资产原值565.22万元,1986年底,固定资产原值为1933.52万元,净值为477.21万元。1959年最高年产量达77.67万吨。1967年,坑木万吨耗最低下降到0.52立方米,创全国坑木万吨耗最好水平,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全国坑木低耗标兵矿”。1978年荣获煤炭工业部“文明生产过得硬企业”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先进企业”,1980年被省煤炭工业厅命名为“文明生产矿井”。另外,还多次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通风甲级矿井”。从1957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54人。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石门、集中运道开拓,并采用分组联合布置。地面现有两个立井,1个斜井;井下有3个暗斜井。
掘进工艺:建矿初期,使用钎子、手锤打眼,手镐刨煤,捻子引爆黑色炸药。50年代后期,使用手持式和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装岩机装载。
采煤方法:投产初期,多采用长壁倒台阶和分层假顶,假顶对角分层和斜角分层、平板掩护支架和楼式等采煤法。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采用小碴假顶、假顶分层、假顶斜切分层采煤法。1976年后采用伪倾斜掩护支架采煤法。
提升:二号井为提煤主井,采用金属罐道、3吨箕斗,提升使用3.5米绞车,配用425千瓦电机,提升能力120—130吨/时。原一号井经延深扩建改为副井,专供提升矸石、材料及上下人。将单层罐笼改为双层,1吨矿车。提升使用3米苏式绞车,配用425千瓦电机。
运输:井下主要运输巷采用架线电机车,采煤工作面使用20型链板机,主要回风道均采用安全型蓄电池机车。
通风:投产初期,采用中央式通风,后改为中央边界式通风。风井安装两台352千瓦轴流式抽风机,其中1台备用。进风量为2300立方米/分,回风量为2500立方米/分,人均风量为4立方米。
全矿现有职工3203人,其中固定工2786人,合同制工417人。其中干部362人,技术人员214人。初中文化程度占80%以上,35岁以下的职工占65%。
九、孔集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孔集村东北侧。井田走向长7.5公里,倾斜宽0.8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水张铁路(终点)相接,蔡家岗至凤台公路贯穿矿区,矿井北距淮河约1公里,水陆交通称便。
该矿地质构造属淮南复向斜南翼部分的不对称开阔平卧褶曲,褶曲轴面近似水平,断裂较少。地层走向北西52至56度,倾角由东向西从67至90度倒转。可采煤层有15层,可采总厚度30.49米。至1986年底—100米以上总储量9837万吨,(含李咀孜区—400至— 1000米储量),工业储量为6417.6万吨,可采储量为3566.1万吨。煤质属低中灰、低硫。煤种为气煤、1/3焦煤,可供动力、民用、炼焦配煤和提炼焦油之用。发热量平均在6000千卡/千克以上。属低沼气矿井。
该矿由安徽省煤矿设计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由淮南矿务局建井工程处及华东建筑安装公司第十二工程处承建,1959年7月9日破土动工,1964年12月25日移交生产。因煤系地层上覆盖第四系含水砂层,又滨临淮河,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煤炭工业部决定按年产30万吨移交试采。移交生产时,与李咀孜井(现李咀孜矿)合并,统称孔集煤矿。1968年11月,与李咀孜井分开。投产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矿井处于半停产状态,1968年产量仅15万吨。经过5年试采,至1970年产量为30万吨,达部定试采产量。1976年7月,矿井开始开拓延深,即由一水平—250米一次延深两个水平,即—400米和—530米水平,总投资2418万元。二水平(—400米)已于1986年末投产,在开拓延深的同时,为改善矿井通风条件,增加安全出口,又新开了西六风井,投资1199万元,现一水平有1个采区,二水平有3个采区进行生产。1986年原煤产量35.55万吨。
自1964至1986年,累计进尺33.7万米,生产原煤897.7万吨,上缴税金1450.97万元。坑木万吨耗1965年为172.51立方米,1986年下降至49.42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0.462吨/工。1986年末,全矿固定资产原值为5792.02万元,净值为3429.36万元。从1964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64人。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集中大巷、分区石门和分采区前进方式,地面现有立井3个,井下暗斜井4个。
掘进工艺:建矿初期,使用风钻打眼,炸药爆破。70年代后使用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装岩机装栽,现使用扒矸机装岩。
采煤方法:建矿初期,采用水平分层、倒台阶和伪倾斜掩护支架等采煤方法,并用冒落式和部分充填式回采。1971年开始使用急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取“小阶段、长走向、间歇开采”。
提升:主井有4米绞车1台,800千瓦电机2台,配备6吨箕斗,日提绞能力为3223吨。副井配有5米绞车1台,3吨单层普通单车罐笼,双钩提升,每罐容量27人。
运输:采煤工作面,用SGB—20B型链板机,采区使用皮带机,大巷采用架线电机车,3吨矿车,巷道采用蓄电池机车。现有蓄电池机车9台,架线电机车6台。
通风:采用中央抽出式通风方法,共有风机2台,主扇装机容量为480千瓦,进风量4812立方米/分,回风量为5044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数约占85—90%,大部分运往华东地区。
至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6620人。其中,全民职工5481人,农民协议工593人,大集体工546人。全部职工中,干部499人,其中:工程师14人,助理工程师21人,技术员77人,经济管理人员22人,文教、医务人员102人。
十、李咀孜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乡李咀村东侧。井田东邻新庄孜矿,西界孔集矿,走向长2.95公里,倾斜宽0.82公里,开采面积约2.42平方公里。西有水张铁路及蔡(蔡家岗)凤(凤台)公路通过,铁路专用线与水张铁路相连,交通称便。
该井田属淮南复向斜南翼部分,八公山单斜构造区,断裂发育为山王集大断层带。地层走向北47至56度西,倾向北东,倾角由西向东为68至35度,煤层走向与淮河交叉呈20度夹角,西部处于淮河南岸,东部处于淮河北岸漫滩下和正河床下。可采煤层为15层,可采总厚度20.81米。1986年底,—400米水平以上总储量为1295.5万吨,工业储量1126.2万吨,可采储量495.6万吨。煤质属中灰、低硫,煤种为气煤、1/3焦煤。属低沼气矿井。
该矿从1958年12月开始建设,设计年产能力30万吨,1960年10月简易投产,1964年12月并入孔集矿,1968年11月与孔集矿分开建制。1977年达到并超过设计能力。1977年末开始由第一水平—200米向第二水平—340米开拓延深,1981年11月二水平投产,并进行淮河下、淮堤下采煤试验。从1978年到1986年底,共采出煤炭406.9万吨。这项试采技术1983年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和煤炭部授予的科学进步特等奖。日本、西德等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曾先后到矿参观学习水体下试采成果。1982年在淮河水位最高(+24.3米)、汛期最长(历时3个月)的情况下,仍安全生产,创建矿以来年产47万吨的最好成绩。
从建矿到1986年底,该矿累计进尺25.75万米;共出煤731.6万吨;上缴税金1264万元。移交投产时,固定资产总额953.21万元,1986年底,固定资产净值1471万元。从1960年到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39人。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集中运道、分采区石门方式。现有3个井口(主井、副井、新井)均为斜井。有两个水平,6个回采工作面。1986年开始向-400米水平延深。
采煤方法:1980年以前,回采西翼煤层,以水平分层、倒台阶、掩护支架为主。现回采东翼煤层,以倾斜分层和长壁式为主,落煤手段以炮采为主,辅以风镐。
支护形式:1978年以前,主运道和车场以料石砌碹,轨道巷以水泥支架为主。80年代后,主运道、车场均以锚杆水泥喷浆为主,轨道石门以水泥支架为主,回采上、下风巷以金属支架为主。
提升:主井采用2.5米—— 310千瓦绞车1部,4吨双钩箕斗、轨距0.6米,提升能力120吨/小时。副井采用2.5米—— 200千瓦绞车1部。新井有2米—— 155千瓦绞车1部,轨距均为0.6米,1.5吨矿车双钩提升。
运输:运输大巷使用1吨矿车,由7吨架线电机车牵引,运输石门、底板岩巷使用800毫米吊挂皮带机输送,材料运输巷道使用2吨蓄电池机车,工作面出煤使用搪瓷溜槽,顺糟使用22型链板机。
通风:采用中央式通风。有1.8米轴流式抽风机2台,功率各为310千瓦,局部通风,采用局部扇风机。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6871人,其中全民职工3592人,农民协议工792人,大集体工554人,小集体工1932人。在454名干部中,有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13人,技术员33人,文教卫生人员152人;经济管理人员17人。
十一、毕家岗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八公山的中部。井田走向长1.9公里,宽2.3公里,面积约4.4平方公里。矿铁路专用线与水张线相接,靠近毕家岗火车站,并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该井田为一地层走向北20至60度西的单斜构造,斜切断层较发育。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主要可采煤层分布在二叠系中下部的A、B、C三组内,共含煤24层,总厚度35.3米、可采煤层14层,厚度为0—— 6.4米,煤层倾角14—19度。煤种为气煤,低中灰,低硫。
该矿井原属新庄孜矿北部风井井口。1958年划出单独建矿,同年5月24日开工建设,于1959年10月建成投产,年设计能力为30万吨。投产当年产量即达设计能力,1960年产量达117.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井田采用斜井及主要石门开拓,根据煤组间距,分别在C 13、B 11-b和A煤层各开一对斜井,建立生产水平,回采浅部煤层,第二水平由二、三号井出煤,一号井作回风井。
投产初期,使用水旱双采。水采采用短壁式、漏斗式采煤方法。1964年,矿井向下延深,水采的地质和技术条件已不具备,因而停止水采。同年12月与新庄孜矿合并,设立毕家岗工区。1966年12月,毕家岗矿重新成为独立矿井,由于独立矿井属简易开发建设,设计不大合理,1967年至1970年,平均年产量仅36.4万吨。1971年以后,生产系统经过改造,产量回升到55万吨左右。为了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和有利开采,1984年3月,淮南矿务局决定毕家岗矿与新庄孜矿再次合并。从1958年至1983年,全矿累计生产原煤1474.58万吨,因公死亡58人。
十二、潘集第一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淮河以北潘集区境内。井田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5.7公里,面积约39平方公里。矿区地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泥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矿区南部。矿井专用铁路与阜(阳)淮(南)铁路衔接,公路已形成网络,交通称便。
该井田位于淮南复向斜中偏北部、潘集背斜南翼,背斜轴向为北西至南东向,地层倾角为10至30度。断层主要有两组:一组为北西走向断层,另一组为北东向斜切断层。可采煤层有15层,可采总厚度32.2米。1986年底,—800米以上总储量为79541.4万吨,工业储量72221.4万吨,可采储量46783.1万吨。煤层稳定,属低硫、低磷、中灰分(部分高灰分)的气煤。1986年鉴定为高沼气且具有煤和沼气突出危险矿井。
该井田1958年开始勘探,共施工钻孔107个,工程量约6万米。1966年10月,华东煤炭基建局第四勘探队提出《潘集一井田精查地质报告》。1972年安徽煤矿设计院第一次编成《潘集一号井设计方案》,1973年进行第二次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总投资60656万元,服务年限133年。主井由九十六工程处于1973年11月1日破土开工。此后,淮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相继组织了九十七、四十二、三十九工程处及筑路工程处、安装处,会同三十四工程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第五工程局第四工程公司等10多个单位分别承担矿建、土建、机电安装和公路、铁路专用线等各类工程,在现场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进行施工会战。经过十年零一个月,完成了第一期建设工程。共用去投资39127.48万元。其中完成井巷工程50101.59米(包括报废巷道2527米),构成3个采区5个工作面,生产能力165万吨。1983年12月26日正式移交生产,命名为潘集第一煤矿。
投产后,迅速调整了生产系统,建立健全了机构和规章制度,使生产逐步走上正常。从1984年至1986年共生产原煤229.08万吨。当前一边生产,一边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投资21538万元,井巷工程量16415米。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分石门开拓,现有1对主副井、1个中央风井和1个东风井。分3个水平开采,现开采第一水平-530米,回风水平东翼-350米,西翼-380米,第二水平-670米,第三水平-800米。
掘进工艺:井筒施工,由于新地层深,流砂层厚,涌水量大,在表土层一律实行冻结,人工开挖。外壁钢筋混凝土浇灌,基岩部分采用光面爆破,悬吊大抓岩机出矸,锚喷临时支护。井筒到底后,从下至上滑模套壁,完成复合井壁。岩巷、煤巷分别使用水风钻、水电钻打眼爆破。掘进工作面,岩、煤装车使用扒斗机。1985年10月以来,有部分掘进工作面使用综掘机。
巷道支护:有块石砌碹、锚喷、架棚3种。砌碹用于井底车场、主副井通道、“丁”字形和“十”字形石门及其它峒室;锚喷主要用于岩巷;架棚主要用于煤巷。1984年以来,采区巷道逐步推广使用“U’形钢棚支护。
采煤方法:现生产采区均在13-1煤层,采用长壁式采煤法,使用综采机组、高档普采机组和放炮落煤3种。
提升:主井担负提煤,井上有64米高井塔,最上层装有西德进口的GHH 4×4摩擦轮绞车2台,每台配用2100千瓦电动机,可控硅控制,吊挂2套16吨双箕斗,年提升能力403万吨。副井口上有45米高井塔,最上层装有国产JKD 2.8×6摩擦轮绞车2台,配有1套双层双车罐笼(装载1.5吨矿车),1800千瓦电动机,可控硅控制;一套双层单车罐笼(装载5吨矿车),1250千瓦电动机。副井担负人员上下、矸石提升以及材料设备的运输。
运输:井下大巷运输,使用10吨架线电机车,用单机牵引5吨底卸式矿车13辆,年运输能力174万吨。
通风:采用中央和边界混合抽出式通风。中央风井安装2台抽风机,1台配用2500千瓦电动机,抽风能力311立方米/秒;1台配用1250千瓦电动机,抽风能力247立方米/秒;东风井安装2台抽风机,每台配用1250千瓦电动机。每台抽风能力208立方米/秒。两个风井各装1台11千瓦灌浆机。灌浆能力60立方米/时,用于采空区和煤层发火区灌浆灭火,为了对井下的风速、负压、温度,瓦斯、一氧化碳等进行连续性监测,引进了1套美国M SA公司制造的DAN—6400监控系统设备,于1986年3月开始安装,8月6日经煤炭工业部验收合格,正式使用。
压风:井下生产使用的风镐、风钻、风水泵、煤眼开闭器和井口装卸系统风动控制,都使用压缩空气。地面压风机房安装5台空气压缩机,每台配用350千瓦电机,空气压缩额定排气量每台60立方米/分,气压8公斤/平方厘米。总排气量为300立方米/分。
1986年,固定资产净值4.37亿元,拥有机动设备6032台,总值8565万元。从1983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64人。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8495人(女职工1119人),其中干部761人,(工程技术人员114人,)固定工5925人,合同工1309人,农民轮换工500人。全部职工中35岁以下的占7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7%,平均技术等级4.5级。
潘集第一煤矿是煤炭工业部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5个现代化样板矿之一。从1985年5月至1986年11月,英国、波兰、美国、法国等国的9个专家组和知名人士先后到矿参观访问并进行技术交流。
党和国家领导人赵紫阳、李鹏、陈丕显先后到矿视察。
大通煤矿位于淮南市东部大通区,在九龙岗矿与洞山之间,舜耕山北麓。井田东西长3.8公里,宽1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水张铁路穿过矿区,北面靠近大通火车站,除铁路、公路外,水路运输可从田家庵淮河码头通达沿淮各口岸。
矿井地质构造,属淮南复向斜东南翼舜耕山倒转单斜区,地层逆序排列,断裂较发育。已证实的断层计16条,多为逆断层。开采的煤层为舜耕山大逆掩断层上盘煤层。煤层走向大致东西,倾向南,倾角45至90度。可采煤层有13层。煤质自然灰分一般为19.18%。属1级瓦斯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自然发火期6个月左右。
大通煤矿是淮南矿区最早开采的矿井。早在明朝末期,大通附近就有土窑开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派官员戴锦章到大通办矿,固井下水大,于光绪三十一年停办。宣统元年(1909年),地主林文瑞和段书云等人到大通集资筹建“大通煤矿公司”进行开采,先后开了小煤窑20个,深度都不超过百米,到民国1年(1912年)产煤1.4万余吨。民国6年交给夏履平等人经营。民国12年改“大通煤矿公司”为“保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6年有职工1300多人,日产煤500吨左右。民国19年1月10日,“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从清宣统三年到民国26年,共出煤289万吨。民国27年6月4日,大通煤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属三菱饭

该矿于民国5年开凿二号井,后又陆续开凿立井7个,盲井2个。民国34年以前投产的有一号井(副井)、二号井(主井)、五号井(综合井)、四号井(风井)。在井田中央为一、二号井,东侧为五号井,西翼为四号井。生产水千垂深为100米和180米。民国33年、34年先后建成两个盲立井(主、副井),开采240米以上煤层。民国37年开凿七号井,并改建矿井,开采330米水平的煤,设计年生产能力75万吨,当年三号主立井建成。1952年,七号副立井建成,当年产量达到98万吨,以后产量逐年增加。1957年2月又由330米水平以1对盲斜井(主、副井)延深至430米水平,于1958年建成。1960年产量达到155万吨,超过设计能力一倍多。直到1964年产量仍保持在设计水平。1966年产量开始下降,当年430米水平以下划归九龙岗矿开采,1969年初开始采三号井煤柱,至1970年7月,因采动影响了三号井井筒及绞车房,因而报废了三号井180米水平以上部份,并将该井180米到330米阶段改为盲井,七号井改为综合井。从此,矿井生产能力降至30万吨。1974年三号盲井报废,保留七号井,直到1978年底全矿报废,矿井服务年限67年。
从清宣统三年至1978年底,该矿共生产原煤2746.5万吨,其中从1949年至1978年底,出煤2162.75万吨(包括洞山小井产量),总进尺105.84万米,掘进率为489米/万吨,原煤全员效率,1958年最高为1.5吨/工,平均为0.89吨/工;原煤平均灰分22.15%;平均原煤坑木万吨耗为205.43立方米;原煤平均单位成本为11.11元/吨,回采率为81.3%,上缴利润8448万元。1949年固定资产为1365万元,以后矿井延深改建,由国家投资1204.4万元,到矿井报废时,剩余固定资产原值为1282.66万元,净值为645.37万元。从1949年至1978年底矿井报废,全矿因公死亡118人。
该矿直到报废前,仍能全面完成八项经济指标,为老矿收作不亏损开创了先例。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中央石门、集中运输大巷、采区石门多阶段开采煤层群的开拓方式。地面共有7个立井,井下有盲立井、盲斜井各1对,有5个生产水平(100、180、240、330、430米),回采井筒煤柱时仅用130和330米两个水平,330米到430米采用1对盲斜井开拓。
采煤方法:建国初期,沿用建国前的“高落式”采煤法。1950年开始,对旧的采煤方法进行改革,先后试用了倒台阶、仓柱式、伪倾斜分段巷道长壁式、水平分层假顶等采煤法。1953年后,大部分使用倒台阶和水平分层假顶采煤法。1958年,推广使用了平板型掩护支架、金属整体移动支架(工人称为、“小铁牛”),钢丝绳锯煤、深孔爆破、大煤仓上行采煤等多种采煤方法。1965年,在平板型掩护支架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了伪倾斜柔性金属掩护支架采煤法,1966年推广使用,到1975年,用此种采煤法生产的煤炭已占全矿总产量的70%。
运输:上行运输基本上使用人力推车,小煤车载重0.6吨,轨距450毫米。在主要煤层回采工作面的顺槽,使用20型和11型链板机运输。1951年,240米水平西部使用串车;1953年,330米水平使用蓄电池机车,同时在西二半石门使用了尾绳车;1954年,240米水平东运道改用串绳车;1955年,330米水平使用3台、7吨架线式机车,每列车由0.85吨矿车20个左右组成,大巷轨距600毫米。在井口、采区石门还安装了调度绞车,同时使用机械装罐。
通风:早期利用小窑进出口和少量联通巷道自然通风。清宣统三年后,由简单半扇风工具通风,逐步改用机械通风。40年代,初步实行多风井机械抽出式通风。1953年初,已基本形成正规矿井抽出式机械通风,进风井3个,为二、三、七号井,回风井两个,为六号立井和西斜井(即太平道爬宠)。1975牢以后,矿井进入收采阶段,采区集中在矿井中央,矿井通风工作也随之调整。到1978年,只有一个七号井进风和一个回风井(北5槽回风黄泥眼),采用中央抽出式通风,总回风量为827立方米/分。
提升:330米盲主斜井为斜井串车提升,其余井口均为立井罐宠提升。
至1978年,全矿共有职工2692人,其中井下工人1067人,地面工人1355人,干部2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6人,医护人员22人,教师28人)。
50年代以来,该矿先后调出4000多人承担新区建设任务,还为福建、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培训了500多名煤矿技术人员。接待了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实习人员30多人。先后有1000多人被选拔为领导干部或专业干部。其中厅、局级以上干部20多人。1971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大通矿“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称号,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曾向全省工交战线发出“学大庆、赶大通”的号召。建国以来还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1950年,采煤工人丰绪然被评为全国工农兵英雄模范;1973年8月,方传友出席中共“十大”;1977年,杨永良出席中共“十一”大,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采煤工人李元广出席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全矿先后被授予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的有20多入。
二、九龙岗煤矿
九龙岗煤矿地处淮南市大通区境内。井田东以水张铁路为界,西以六号风井为限,与大通煤矿毗邻,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0.8公里,面积3.44平方公里。1966年,大通煤矿430至600米水平划归九龙岗煤矿,西翼走向增长2.7公里,井田最大走向长7公里。交通以铁路为主,水张线贯穿矿区,淮河水运自田家庵可达沿淮各口岸,交通方便。
该矿煤系地层受舜耕山逆掩断层推移,产生歪斜褶曲,致使地层倒转。地层走向北70度西,倾向南20度西,倾角35~85度。总储量约3195万吨,含可采煤层14层,可采总厚度23.60米。煤种为肥气煤,含油率20%,发热量5000—7000千卡/千克,可作动力用煤。沼气涌出量在240米水平约2—3立方术/吨煤。1959年前生产水平在430米水平以上时,属一级瓦斯矿井;生产水平至530米,属三级瓦斯矿井;1964年以后,630米水平投产,属超级瓦斯矿井。1980年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3.3立方米/吨煤,属高沼气矿井。
九龙岗一带早在17世纪就有土窑开采,在石炭或二叠系均有开采遗迹。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筹建九龙岗煤矿,民国19年4月14日开凿一、二号井,同年5月14日开凿三、四号井。设一号井(含二号井)和三号井(含四号井)两个分矿,日产煤300多吨。民国20年(1931年)相继开采50、100、180米各水平煤层,民国23年日产高达1800多吨。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矿井停产,此间(民国19—26年)共出煤182.7万吨。民国27年6月,淮南沦陷,日军侵占煤矿井开采二号井240米水平和老三号井180米水平以上煤层。民国30年开凿五号井,开采100米水平煤层;同年又开凿新三号井。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矿井停产。此间(民国27—34年)共出煤144万吨。民国34年9月18日,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员接管淮南煤矿,年底,开采二号井300米水平、老三号井240米水平和五号井100米水平以上煤层。此间民国35— 37年)(1946—1948年)出煤110.4万吨。从淮南煤矿局成立的民国19年至民国3年的18年中,共出煤437.18万吨。1949年1月,淮南解放。此时,东有一分矿(一、二号井),西有二分矿(五、六号井),中有九龙岗矿亦称九本矿(老三、四号井)。1951年开凿九号井。1958年至1963年进行两次矿井延深(至830米水平),使年生产能力达到75万吨。1959年至1961年连续3年实际产量破百万吨,1960年最高年产达130多万吨。1961年开凿530至630米水平暗斜井,提前回采630米水平西一石门煤层。同年又开凿530至830米水平的暗主井,1965年竣工。1968年730米水平西一采区投产。1966年大通矿430至600米水平储量划归九龙岗矿开采。同年,九龙岗,大通矿430、530米两水平贯通。1968年西九采区投产,1976年8月全部采完。1977年经省煤炭工业局批准利用和九号井、新三号井开采工业广场保安煤柱。1978年底开凿下山延深930米西一采区,1982年2月采完。从1949年至1982年共出煤2020.6万吨,上缴利润2271万多元,从1930年起到1982年止,52年共出煤2457.8万吨。从1949年至矿井报废,全矿因公死亡97人。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中央石门、集中运输大巷、采区石门的开拓方式,530至830米水平为暗立井、采区石门方式。930米水平西一石门采用下山开拓。
掘进工艺:岩巷掘进,建国前以手锤打眼,炸药爆破,人工、矿车装运,瓦工砌碹。50年代中期,改为湿式风钻打眼,人工装岩。
采煤方法:建国前无正规采煤方法,1951年推广倒台阶,1953年推广水平分层木板假顶(后改为搪材假顶),1958年使用木架平板型掩护支架,并试验钢丝绳锯煤,放大炮等方法。1973年使用伪倾斜柔性金属掩护支架,以水平分层和倒台阶法为主。在构造复杂地段和零星块段使用非正规采煤法,采空区使用全部冒落法。坚硬砂岩顶板回柱后不能自行垮落时,用爆破强制放顶。
提升:矿井采用两级提升系统。建国前以汽绞车作动力,主井(三号井)采用箕斗提升;副井(九号井)采用双层罐笼提升。建国后使用电绞车,主井绞车功率820千瓦,提绞能力每小时186吨;副井自1978年改用电绞车提升,绞车功率475千瓦,每次可提升38入;暗主井绞车功率387千瓦,提绞能力每小时135吨;暗副井绞车功率425千瓦,每次可提升38人。
运输:建国前,在大巷用人力推车,掌子面人力攉煤。建国后,掌子面使用小型链板机,大巷使用4台10吨架线机车,采区使用14台2—— 2.5吨蓄电池机车。
通风:建国前采用自然通风,后改为两翼对角式机械通风。矿井总回风由西翼六号井承负,主扇风机1台,额定风量为4146立方米/分,功率520千瓦,备用风机1台,额定风量为2500立方米/分,功率480千瓦,矿井总进风量2330立方米/分,有效风量1860立方米/分。
至1982年报废前,全矿共有职工3369人。1982年,成建制调往淮北朱仙庄煤矿。
三、新庄孜煤矿
新庄孜煤矿位于淮南市西部、八公山东麓、淮河南岸。井田南北走向长5.6公里,东西倾斜宽3.2公里,面积17.92平方公里。水张铁路及蔡家岗至凤台公路贯穿矿区,距淮河码头约1.2公里,水陆交通方便。
该矿地质属淮南复向斜南翼八公山单斜构造。断裂发育,多为正断层。含煤32至4层,可采13层,总厚度32.94米。煤层走向为北西30度,倾向北东,倾角16至40度。井田总储量截至1986年底,-1000米以上尚有34155.8万吨,工业储量26604.1万吨,可采储量19262万吨。煤质大部分属中灰,特低硫、特低磷,煤种为气煤、1/3焦煤和焦煤。1984年定为高沼气且具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的矿井。
该矿建于民国36年(1947年)5月,原称八公山矿场,由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属宋子文主持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子公司)经营。是继九龙岗、大通煤矿之后淮南煤矿局所属的第三个煤矿。同年12月,一、二号井投产,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民国37年(1948年)产煤量仅15万吨。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该矿收归国营,属统配煤矿。1952年改名为新庄孜煤矿。1951年至1953年,矿井改造了一水平(-47米),年产能力扩大到60万吨。
1954年4月,矿井开始第一次改建,从-47米向-112米(二水平)延深,增大一、三号井的提升能力,改二号井电动绞车提升为皮带机运输,刷大井下运输大巷断面,由人力运输改为机械运输,铺设了900毫米轨距的轨道,采用3吨矿车,以蓄电池机车和架线式机车为动力,延深设计能力为120万吨,1955年实际原煤产量达到123.4万吨。
1958年,矿井进行第二次改扩建。由第二水平向第三水平(-262米)延深,能力增加到150万吨,将二号主井改为回风井,三号井改为主井,新开八号主井作为副井。1960年产量达285万吨,为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华东地区第一大矿。此后,原煤产量一直保持在200万吨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矿井一度处于半停产状态,1967年仅产煤75万吨。后又因片面追求产量,造成采掘严重失调,1979年成为全国统配煤矿严重失调的96个矿井之一。经过几年的调整,采掘失调的局面有所缓和。1984年3月,毕家岗矿并入,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年产180万吨,煤层回采走向加长,采场布局趋于合理,当年产量回升到220万吨,被评为全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1985年至1986年,对矿井生产准备工程和部分生产环节进行了系统改造,钱家湖风井与44采区-365米石门贯通工程,五水平(-612米)南运道至主井风桥贯通工程等相继竣工,进一步改善了矿井通风、运输、提绞、排水等条件,1986年原煤产量达227万吨。
从1949年至1986年,该矿累计进尺141.2万米,出煤6191.38万吨,上缴利税26073.28万元;坑木万吨耗1949年为349.2立方米,1986年下降至54.7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0.844吨/工,比1949年提高0.603吨/工。1986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3385.25万元,净值7115.09万元。从1949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243人。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立井、集中运道、分区石门的开拓方式。采区采用煤层分组大联合布置方式。地面现有立井3个,斜井7个,井下暗斜井2个。当前四水平为主要生产水平,有3个采区,五水平南翼有2个采区进行生产。
掘进工艺:建矿初期使用钎子打眼,手镐刨煤,捻子引爆黑色炸药。50年代后使用手持式和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装岩机装载。1983年开始使用综掘机。
采煤方法:建矿之初使用落垛式采煤法。1950年采用单一长壁后退式采煤法,1953年,厚煤层采用倾斜分层采煤法,1958年使用水力采煤法,1959年试验成功“<”型掩护支架采煤法,现在采用走向长壁、倾斜分层全部陷落采煤法。
提升:1954年前,以一号斜井出煤,有65马力汽绞车1部,日提绞能力1300吨。1954年以二号斜井提升,配有1.4米宽皮带机11部、1.2米宽皮带机3部,每小时提升能力808吨。八号副立井配有4米电动绞车,3吨单层单车普通罐笼,双钩提升。新八号副立井配有5米电动绞车,3吨双层单车普通罐笼,双钩提升。毕家岗三号主斜井,配有3米电动绞车,6吨箕斗双钩提升;三号副斜井为600毫米轨距、双钩串车提升。
通风:建矿初期,属自然通风,1951年实行机械通风。现采用多风机多风井混合抽出式通风。1986年6月矿井总进风量26080立方米/分,总回风量30208立方米/分,人均有效风量达10.94立方米/分,全矿共有风机12台,其中运转6台,备用6台。主扇装机容量为3420千瓦。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数约占95%,运往华东6省1市,少部分运往河南省。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24759人,其中固定工14376人,农民协议工3465人,大集体工1906人,小集体工3530人;干部1482人,其中工程师38人,助理工程师63人,技术员56人,文教、医务人员501人,经营管理人员87人。
四、谢家集第一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井田南北走向长4.4公里,东西倾斜宽2.48公里,面积10.9平方公里。矿场紧靠蔡家岗火车站,水张铁路贯穿矿区,淮南干线公路从矿西通过,交通便利。
该矿地质属淮南复向斜南翼八公山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西30度,倾向北东,倾角15至32度。平均为23度。含煤25层,总厚度37米,其中可采13层,厚度33米。至1986年底,-660米水平以上总储量尚有5592.7万吨,工业储量4716.4万吨,可采储量2231.6万吨。煤种属气煤,1/3焦煤。矿井瓦斯涌出量逐年增加,1979年定为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矿井。
该矿原名蔡家岗煤矿,1949年6月4日破土动工,1952年3月建成。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吨,同年11月简易投产,当年出煤8.51万吨。1953年9月9日,进行改扩建,1956年10月25日竣工,年产能力扩大到60万吨,当年出煤73.1万吨。1957年1月1日改名为谢家集第一煤矿。1958年6月,矿井再次改扩建,定为年产能力90万吨的水、旱采相结合的矿井,当年投产,产煤102.53万吨。1959年9月7日,矿井进行局部扩建,新建主运煤皮带机提升井,1963年建成投产,核定年产能力为120万吨,当年产煤134.47万吨。1986年生产原煤185.07万吨。
矿井有5个生产水平,6个生产阶段,10个采、掘、开工区。目前,第三水平-250米以上基本开采完毕,4个采区主要分布在-480至-540米(剃头部分)之间。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并建一座与矿井生产配套的选煤厂(设计年选能力180万吨),主要产品有:精煤、洗混煤、洗混中块、洗沫煤、沸腾煤、煤泥等。
从1952年投产到1986年底,共出煤4307.9万吨;1960年达202.5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累计井尺86.41万米,上缴税利总额达26463.53万元;1952年坑木万吨耗为294立方米,1986年下降为28.44立方米,曾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坑木低耗矿”。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1.004吨/工,比1952年提高0.311吨/工,1958年全员效率曾达2.075吨/工。1986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566.67万元,净值6937.46万元。从1952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131人。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阶段石门、集中运道开拓,采区采用煤层分组大联合布置。地面现有小立井1个,斜井5个;井下有暗斜井5个。
掘进工艺:投产初期,使用干式风钻打眼,炸药爆破。1954年4月,开始使用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引爆,装岩机装载。1982年3月,在煤巷试用炮头式高压水细射流煤巷掘进机。1983年曾使用综掘机。
采煤方法:自投产至今一直沿用单一走向长壁,厚煤层采用倾斜分层全部陷落法,用手镐、风镐、放炮落煤。1958年使用水力采煤法。旱采使用割煤机、联合机组、刨煤机。1983年7月使用综采。现为普采和高档普采。
提升:投产初期,开采规模小、水平浅,由一号斜井串车提升,每小时提煤160吨。1958年6月,水力采煤由管子斜井输送至地面。1959年6月,皮带机斜井建成,改串车提升为皮带机提升,提升能力为380吨/时。1983年11月皮带机井改用1米钢缆皮带运煤,年提升能力为241万吨。排矸系统在建矿初期,由三号井承担。使用90/120千瓦的电绞车,日排矸能力1200吨。1980年1月,大部分矸石提升由箕斗井承担,采用5立方米后卸式箕斗,800千瓦电绞车,日排矸能力1748吨。
通风:建矿初期属自然通风。1952年下半年用局扇通风。1953年至今采用混合式分区风机通风。全矿现有风机6台(其中在用3台,备用3台)。主扇装机容量为4100千瓦,总进风量21594立方米/分,回风量21855立方米/分,人均风量10.73立方米/分。为抽排瓦斯,设有中央和“二五”采区两个瓦斯抽排站。安装SZ—4型真空泵7台,总排气量为189立方米/分。
排水:矿井涌水量平均每小时约1100吨,最大达每小时1281吨。井下共设3个排水泵房,采用3级阶梯排水,共安装水泵31台,总功率为13040千瓦,最大排水能力每小时约7300吨。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年平均销售量约150万吨。主要销往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上海。
矿井投产时有职工1403人,其中干部293人。1986年末,全矿有职工22091人,其中正式职工9528人,大、小集体工6390人,农民协议工5627人,合同制工546人,干部983人(其中工程师30人,助理工程师43人,技术员77人,文教、医务人员331人)。
1954年6月至1958年底,实现安全生产四年半,成为全国中型矿井安全生产典型,受到煤炭工业部的嘉奖。1964年,大搞矿井质量管理,实现文明生产,被煤炭工业部树为工业卫生、机电设备管理的先进典型。1975年机电设备管理在全国煤炭系统率先实现“90·5·1”(完好率、待修率、事故率)标准,在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上,机电保运队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全心全意为一线服务的机电尖兵队”,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十面红旗”之一。1978年9月,在全国首次“质量月”活动中,被煤炭工业部授予“机电设备过得硬企业”称号,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六大先进企业之一。1980年被省煤炭工业厅命名为“文明生产矿井”。
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谷牧、李鹏、张劲夫等先后到矿视察。法国、美国、英国、波兰、苏联、联邦德国、日本、朝鲜等国际友人也相继到矿进行经济技术交流和参观考察。
五、谢家集第二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境内。井田走向长2.6公里,倾斜宽2.7公里,面积7.02平方公里。交通以铁路为主,专用线与水张线相接。淮南主干公路由矿南门外经过。矿距八公山淮河码头约4公里。交通称便。
该井田属淮南复向斜南翼单斜构造。地层走向由西北至东南,倾向东北,倾角15至30度,主要发育为断裂构造,多为正断层。可采煤层有13层,总厚度30米。至1986年底,-660米以上尚有总储量5310.7万吨,其中工业储量4263.7万吨,可采储量2638.6万吨。煤质大部分属中灰、低硫。煤种为气煤、1/3焦煤。1980年鉴定为高沼气兼有煤和沼气突出矿井。
该矿由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淮南矿务局建井工程处于1954年3月破土动工兴建,1956年7月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服务年限52年。投产后不到1年即达到设计能力。1959年生产原煤190万吨,比设计年产量提高1倍多。1960年创年产210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至1964年一水平(-127米)结束,年产量一直保持在设计年产量的120%以上。1959年4月开始延深二水平(-322米)。1963年4月全部投产,至1982年结束。原煤年产量除“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6—— 1969年和1974年外,均在百万吨以上。三水平(-522米)延深工程从1970年5月开始,1973年竣工投产。二水平为中转水平,扩建了井底车场,另外改变了副立井的提绞方式,改造了通风和排水系统等。三水平自投产后的1975年至1982年,年产量一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为增加煤量,1985年开始“三下”采煤,至1986年共产原煤202.3万吨。现三水平为唯一生产水平,有4个采区、8个工作面。四水平(-660米)延深工程已于1979年动工,目前正加紧施工计划,1990年投产。
建矿以来,掘进总进尺736414米,生产原煤3560多万吨,平均年产量115万吨,比设计年产量提高了25%,上缴利税1.8亿多元,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0.871吨/工。到1986年底,固定资产原值5834.87万元,净值2967.31万元。从1956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147人。
开拓方式:一二水平均采用立井石门开拓,分组集中运道。三水平因受太原群石灰岩水的影响,采用暗斜井延深。四水平延深方式与三水平相同。地面现有立井4个,斜井2个,井下有暗斜井6个。
掘进工艺:采用放炮破岩,人工或机械装运。掘进打眼,岩巷使用风钻,煤巷使用电钻。放炮用电发放炮器、2号硝按炸药。煤巷掘进用瞬发雷管,岩巷掘进用延发雷管。
采煤方法:一直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完全陷落法。
巷道支护:最早用木支架。60年代初,部分使用水泥支架。在井底车场、马头门、丁字口、十字口及主要峒室则用料石砌碹。在压力大岩石破碎的巷道使用“U’型钢棚支护。现广泛使用快硬水泥锚杆并推行光面、深孔爆破和锚喷支护相结合的新技术、新工艺。
提升:主立井使用1部4米绞车,配用两台各1000千瓦的电机,1台运转,1台备用。用6吨箕斗,年提绞能力为120万吨。副立井使用4米绞车。1956年安装1台800千瓦电机;1980年又配1台800千瓦电机,现两台电机交替使用。配置单层罐笼3吨矿车,年提绞能力为50万吨。
运输:三水平有4个采区,用胶带输送机和蓄电池机车运输。三水平有6台电机车,二水平有3台电机车。年运输能力为143.2万吨。
通风:一水平为边界式通风,二水平为中央式通风。现为混合抽出式通风。由主、副立井、中央斜井、“二七”风井进风,中央回风立井和南部回风立井同时回风,共有风机4台,其中两台运转,两台备用。主扇装机容量为1250千瓦,矿井总进风量为16500立方米/分,总回风量为17000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按国家调度计划,以年度订货合同为基础,由局煤炭运销处统一安排。外运数占95%以上,运输以铁路为主。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17169人,其中固定工7885人,合同制工230人,农民协议工2000人,大集体工6500人。干部78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0人。
建矿31年来,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日本、西德、加拿大、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代表团曾先后到矿参观访问。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彭真、杨尚昆、刘澜涛、聂荣臻等先后莅临视察。
六、谢家集第三煤矿
矿址位于淮河南岸、八公山东麓、淮南市谢家集区境内。井田南北走向长1.8公里,东西倾斜宽1.8公里,面积约3.24平方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望峰岗编组站相接,经水张线可至蚌埠、合肥等地;公路四通八达;水路距淮河应台孜码头2公里,可至沿淮各地。
该井田属于淮南复向斜南翼简单的单斜构造,无明显断裂。断层多数为与煤层走向成斜交的正断层,走向多为北西向,倾向北东。落差大于4米以上的断层,已发现22条。可采煤层有14层,可采总厚度为35.7米,煤层走向北偏西10至30度,倾向北东,倾角12至28度。至1986年底,-490米以上尚有总储量701.2万吨,工业储量622.5万吨,可采储量201.8万吨。煤质大部分属中灰、低硫、低磷,煤种为气煤、1/3焦煤。1980年鉴定为有煤和沼气突出危险的高沼气矿井。
该矿由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服务年限45年。1954年7月1日破土兴建,1956年7月15日正式投产。1958年达到设计能力,产煤116万吨,1959年产煤180.2万吨。由于推行了水力采煤,矿井产量逐年增大,1960年产量达21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为保证生产采区的接替和水采正常生产,1959年主、副井开始向第二水平延深,至1964年二水平全部移交生产。1970年9月,又采用三条暗斜井由第二水平延深至-490米第三水平,1978年12月完工。1980年1月至1982年12月,完成矿井防治水和疏水降压工程;1985年初至1986年12月底完成矿井通风改造工程等。现矿井处于收作阶段,采场多集中于“二五”采区五阶段和“三二”采区,生产能力下降。1986年矿务局下达生产计划76万吨,在矿井走向短、压力大,采场接替紧张的情况下,生产原煤82万吨。
1956年至1986年,共生产原煤3913万吨,总进尺787391米,上缴利润24920万元,1983年至1986年底,政策性亏损1305万元。1956年坑木万吨耗最高为423.8立方米,1986年下降至48.95立方米。1986年底全矿固定资产原值为4949万元,净值为2069万元。从1956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102人。
开拓方式:矿井第一、二水平为竖井、石门开拓,一、二水平均按煤层分组划分采区,采区巷道布置采用集中上山分煤组联合开拓,第三水平采用三条暗斜井开拓。
掘进工艺:建矿初使用钎子、手锤打眼和人扛风钻旱打眼。1958年试验水电钻打眼。50年代后期使用手持式和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岩巷采用装岩机,扒矸机装载。半煤岩和煤岩使用自制小皮带机装载。
采煤方法:投产时采用单一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厚煤层采用倾斜分层全部垮落法。1958年推行水力采煤法,水采巷道布置为走向短壁。1966年后推行普采和高档采煤机组采煤,机械化程度最高的1971年达到67.5%。
提升:主井提升设备使用苏联产2×4×1.7—45型圆柱绞车,ⅡA—213/24—20型600千瓦电动机。1977年更换为JRZ 800—16型电机、配底卸式扇形闸门7吨箕斗,提升能力为250吨/时。副井绞车型号同主井,配用800千瓦电动机,投产时使用单层翻转罐笼,1974年更换为单层单车普通罐宠、3吨矿车,提升能力为188吨/时,或780人/时。
运输:井下大巷为CZK—10吨架线电机车,900毫米轨距,3吨矿车。采区用吊挂式皮带机运输。工作面、超前巷使用链板机运输,出矸系统和采区上下山为绞车和3吨矿车运输。掘进头使用0.8吨漏斗车,通风良好的巷道使用蓄电池电机车运输。地面使用CZK—10吨架线电机车,2吨“V”型矿车排矸,材料、机械设备采用3吨矿车装运。
通风:1956年至1973年,采用分区式通风;1973年至1986年,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现有2个风井、4台风机(其中两台备用),1986年底矿井总进风量6900至7884立方米/分,总回风量8200立方米/分,有效风量利用率为87.6%。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量约占94%,自取量约占5.4%,自用量约占0.6%,商品煤的流向以本省为主,部分运往华东和河南等地。
投产时,全矿有职工2718人。1986年底增加到6639人,其中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22人,技术员80人(包括34人未定职称在岗的技术干部),中、小学教师92人,医务人员84人,经济管理人员37人,大集体工1026人,小集体13663人。
该矿自投产以来,先后有越南、朝鲜代表团、刚果(布)政府首脑代表团以及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外宾和驻华大使到矿参观访问。
从1979年至1986年连续8年获煤炭工业部“通风甲级矿井”称号。
七、李郢孜第一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赖山西侧李郢孜。井田走向长1.5至2公里,倾斜宽0.75至2.1公里,开采面积4.13平方公里。交通有水张铁路及蔡李公路从矿区附近通过。
该井田属淮南复向斜南翼,为八公山单斜构造与舜耕山倒转单斜构造的过渡区。以褶曲为主,断层次之。井田东西两侧的褶曲轴向分别为北东70度和北东10度左右,均向东南倾伏为40至50度。井田内缓倾斜、倾斜、急倾斜、局部倒转煤层均有。切割井田深度的主要断层是F 4—5。可采煤层有17层,总厚度为34.08米,实际开采煤层14层,厚度32.4米。井田总储量1986年底-660米水平以上为4046.3万吨,工业储量3196万吨,可采储量1917万吨。煤质为低、中灰、低硫,煤种力气煤、1/3焦煤。1979年鉴定为高沼气矿井。
该矿始建于1954年。一、二号井口分别于当年11月25日和12月25日破土动工。1957年3月2日正式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其中一号井为60万吨,二号井为30万吨(二号井于1975年底报废,共出原煤739.52万吨)。1961年一号井由第一水平—112米向第二水平-312米延深和改扩建,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延深工程于1964年12月竣工。1971年2月提前对第三水平分3个阶段进行下山开采。1973年,第三水平一660米延深工程正式开始,采用1对暗立井延深,1986年底主体工程完工。
矿井投产当年盈利10.28万元。1960年12月23日创日产12023吨、1961年创年产220万吨的最高纪录。1957年至1986年,共生产原煤3504.45万吨,累计进尺80.11万米;1957年至1960年坑木万吨耗平均为257.83立方米, 1978年至1983年平均为147.41立方米,1985年降为136.98立方米;1986年原煤全员效率为0.84吨/工,上缴利润1.5212亿元。从1982年开始出现政策性亏损,至1986年共亏损772.9万元。198年固定资产原值5498.33万元,净值2922.25万元。从1957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166人。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石门、集中运道开拓方式和水平大联合、分组小联合布置。全矿现有7个斜井,井下有1对暗立井。
掘进工艺:50至60年代,石门掘进用苏式风锤打眼,无灭尘装置。上风巷掘进使用风镐。70至80年代,全岩掘进使用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扒歼机装载出矸。煤巷掘进使用电煤钻。
采煤方法:井田煤层赋存条件复杂,采用单一长壁、假顶倾斜分层、倒台阶、水平分层、斜切分层和掩护支架等采煤法。1958年10月推广使用水力采煤法。现主要采用长壁式和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提升:一号主井采用11吨箕斗双钩提升,使用3.5米绞车,配用630千瓦电动机,绞车采用自动化控制,年提升能力为92万吨。一号副井为单钩串车提升,配用280千瓦电动机,挂1吨矿车4辆。四号辅助井为双钩串车提升,配用310千瓦电动机,每钩挂1吨矿车4辆。六号井双钩提升,配用280千瓦电动机,每钩挂乘人车3辆,定员42人。暗副立井绞车,配用800千瓦电动机,使用钢丝绳罐道,绞车采用低频调速,设计年提升能力为102万吨。暗副立井采用钢丝绳罐道多水平提升,配用630千瓦电动机,悬挂2吨单层双车罐笼。
运输:井下主要运输大巷使用ZK 7—6/250和ZK 10—6/250型架线电机车,分别牵引1吨矿车30辆和25辆。在采掘巷道,1963年开始使用安全型蓄电池机车,功率为3.5千瓦。回采工作面均采用搪瓷溜槽运输。阶段运输巷使用刮板运输机,石门上山使用皮带输送机,个别产量小、走向短的工作面使用矿车运输。
通风:矿井开采第一水平,距地表一般在30米左右,为低沼气矿井。全矿建27个小风井,采用压入式通风,吨煤有效风量为1.546立方米。第二水平为1级瓦斯矿井。1964年5月,一号井范围所属各风井由原来的压入式改为抽出式通风。1966年一号井通风归结到西翼八号井和中央六号井两大抽出式系统。第三水平于1979年由原来的中央对角式改为中央并列式通风,配备1000和800千瓦的电动机各1台,供风量为8628立方米/分,矿井总回风量10300—— 10500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量占95%,主要销往华东6省1市,月销售量最多达8万吨以上。
全矿职工,1957年为3349人,1986年底共有全民职工7744人,大集体工1845人,小集体工1265人。干部706人,其中工程师21人,助理工程师17人,技术员92人,文教和医务人员202人,经济管理人员18人,财会人员27人。
八、李郢孜第二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望峰岗南部。井田走向长2.3公里,倾斜宽0.6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水张铁路相接,淮南干线公路通过矿区,交通方便。
该矿地质构造属淮南复向斜南端李郢孜倒转褶曲的上翼部位。地层走向大致东西向,南倾,西部倾角一般为65度,东部20至50度,局部小于20度(下翼为正常层序,倾向北、倾角一般为10—20度)。斜切井田的主要断层有F 4—5断层组。可采煤层有11层,可采总厚度27至30米。至1986年底,-602米以上总储量458.4万吨,工业储量121.9万吨,可采储量63.6万吨。煤种为气煤、1/3焦煤。煤质为低、中灰分,低硫。1986年鉴定为低沼气矿井。
该矿由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1955年10月25日破土兴建,命名为李郢孜三号井。1957年8月1日建成投产,命名为李郢孜第二煤矿,当年投产即达到设计能力。1958年11月,与李郢孜一矿合并,名为李郢孜煤矿三号井。1959年两矿分开,仍为李郢孜第二煤矿。1958年7月,进行第一次扩建延深,为期4年。即由第一水平-60米一次延深到第三水平-280米,设计能力扩大到45万吨。新建1个二号主立井,增建1个风井(斜井),并在-60米第一水平至-180米中间水平新建1个暗斜井。第一次延深投产后,年出煤量均保持在设计产量以上。1970年4月第二次延深两个水平,为期4年。由第三水平-280米延深至第五水平-500米(-400米为中间接替水平),并在-180至-280米水平、-280至-400米水平新建两个回风暗斜井,年产量仍保持在45万吨。1983年产量开始下降。现生产采区-400米水平1个,-500米水平2个。
自投产到1986年底,共生产原煤1517万吨,总进尺45.45万米。1958年至1981年,上缴利润5840.9万元,1982年到1986年政策性亏损968.67万元。投产时,固定资产原值565.22万元,1986年底,固定资产原值为1933.52万元,净值为477.21万元。1959年最高年产量达77.67万吨。1967年,坑木万吨耗最低下降到0.52立方米,创全国坑木万吨耗最好水平,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全国坑木低耗标兵矿”。1978年荣获煤炭工业部“文明生产过得硬企业”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先进企业”,1980年被省煤炭工业厅命名为“文明生产矿井”。另外,还多次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通风甲级矿井”。从1957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54人。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石门、集中运道开拓,并采用分组联合布置。地面现有两个立井,1个斜井;井下有3个暗斜井。
掘进工艺:建矿初期,使用钎子、手锤打眼,手镐刨煤,捻子引爆黑色炸药。50年代后期,使用手持式和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装岩机装载。
采煤方法:投产初期,多采用长壁倒台阶和分层假顶,假顶对角分层和斜角分层、平板掩护支架和楼式等采煤法。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采用小碴假顶、假顶分层、假顶斜切分层采煤法。1976年后采用伪倾斜掩护支架采煤法。
提升:二号井为提煤主井,采用金属罐道、3吨箕斗,提升使用3.5米绞车,配用425千瓦电机,提升能力120—130吨/时。原一号井经延深扩建改为副井,专供提升矸石、材料及上下人。将单层罐笼改为双层,1吨矿车。提升使用3米苏式绞车,配用425千瓦电机。
运输:井下主要运输巷采用架线电机车,采煤工作面使用20型链板机,主要回风道均采用安全型蓄电池机车。
通风:投产初期,采用中央式通风,后改为中央边界式通风。风井安装两台352千瓦轴流式抽风机,其中1台备用。进风量为2300立方米/分,回风量为2500立方米/分,人均风量为4立方米。
全矿现有职工3203人,其中固定工2786人,合同制工417人。其中干部362人,技术人员214人。初中文化程度占80%以上,35岁以下的职工占65%。
九、孔集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孔集村东北侧。井田走向长7.5公里,倾斜宽0.8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水张铁路(终点)相接,蔡家岗至凤台公路贯穿矿区,矿井北距淮河约1公里,水陆交通称便。
该矿地质构造属淮南复向斜南翼部分的不对称开阔平卧褶曲,褶曲轴面近似水平,断裂较少。地层走向北西52至56度,倾角由东向西从67至90度倒转。可采煤层有15层,可采总厚度30.49米。至1986年底—100米以上总储量9837万吨,(含李咀孜区—400至— 1000米储量),工业储量为6417.6万吨,可采储量为3566.1万吨。煤质属低中灰、低硫。煤种为气煤、1/3焦煤,可供动力、民用、炼焦配煤和提炼焦油之用。发热量平均在6000千卡/千克以上。属低沼气矿井。
该矿由安徽省煤矿设计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由淮南矿务局建井工程处及华东建筑安装公司第十二工程处承建,1959年7月9日破土动工,1964年12月25日移交生产。因煤系地层上覆盖第四系含水砂层,又滨临淮河,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煤炭工业部决定按年产30万吨移交试采。移交生产时,与李咀孜井(现李咀孜矿)合并,统称孔集煤矿。1968年11月,与李咀孜井分开。投产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矿井处于半停产状态,1968年产量仅15万吨。经过5年试采,至1970年产量为30万吨,达部定试采产量。1976年7月,矿井开始开拓延深,即由一水平—250米一次延深两个水平,即—400米和—530米水平,总投资2418万元。二水平(—400米)已于1986年末投产,在开拓延深的同时,为改善矿井通风条件,增加安全出口,又新开了西六风井,投资1199万元,现一水平有1个采区,二水平有3个采区进行生产。1986年原煤产量35.55万吨。
自1964至1986年,累计进尺33.7万米,生产原煤897.7万吨,上缴税金1450.97万元。坑木万吨耗1965年为172.51立方米,1986年下降至49.42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0.462吨/工。1986年末,全矿固定资产原值为5792.02万元,净值为3429.36万元。从1964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64人。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集中大巷、分区石门和分采区前进方式,地面现有立井3个,井下暗斜井4个。
掘进工艺:建矿初期,使用风钻打眼,炸药爆破。70年代后使用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装岩机装栽,现使用扒矸机装岩。
采煤方法:建矿初期,采用水平分层、倒台阶和伪倾斜掩护支架等采煤方法,并用冒落式和部分充填式回采。1971年开始使用急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取“小阶段、长走向、间歇开采”。
提升:主井有4米绞车1台,800千瓦电机2台,配备6吨箕斗,日提绞能力为3223吨。副井配有5米绞车1台,3吨单层普通单车罐笼,双钩提升,每罐容量27人。
运输:采煤工作面,用SGB—20B型链板机,采区使用皮带机,大巷采用架线电机车,3吨矿车,巷道采用蓄电池机车。现有蓄电池机车9台,架线电机车6台。
通风:采用中央抽出式通风方法,共有风机2台,主扇装机容量为480千瓦,进风量4812立方米/分,回风量为5044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数约占85—90%,大部分运往华东地区。
至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6620人。其中,全民职工5481人,农民协议工593人,大集体工546人。全部职工中,干部499人,其中:工程师14人,助理工程师21人,技术员77人,经济管理人员22人,文教、医务人员102人。
十、李咀孜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乡李咀村东侧。井田东邻新庄孜矿,西界孔集矿,走向长2.95公里,倾斜宽0.82公里,开采面积约2.42平方公里。西有水张铁路及蔡(蔡家岗)凤(凤台)公路通过,铁路专用线与水张铁路相连,交通称便。
该井田属淮南复向斜南翼部分,八公山单斜构造区,断裂发育为山王集大断层带。地层走向北47至56度西,倾向北东,倾角由西向东为68至35度,煤层走向与淮河交叉呈20度夹角,西部处于淮河南岸,东部处于淮河北岸漫滩下和正河床下。可采煤层为15层,可采总厚度20.81米。1986年底,—400米水平以上总储量为1295.5万吨,工业储量1126.2万吨,可采储量495.6万吨。煤质属中灰、低硫,煤种为气煤、1/3焦煤。属低沼气矿井。
该矿从1958年12月开始建设,设计年产能力30万吨,1960年10月简易投产,1964年12月并入孔集矿,1968年11月与孔集矿分开建制。1977年达到并超过设计能力。1977年末开始由第一水平—200米向第二水平—340米开拓延深,1981年11月二水平投产,并进行淮河下、淮堤下采煤试验。从1978年到1986年底,共采出煤炭406.9万吨。这项试采技术1983年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和煤炭部授予的科学进步特等奖。日本、西德等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曾先后到矿参观学习水体下试采成果。1982年在淮河水位最高(+24.3米)、汛期最长(历时3个月)的情况下,仍安全生产,创建矿以来年产47万吨的最好成绩。
从建矿到1986年底,该矿累计进尺25.75万米;共出煤731.6万吨;上缴税金1264万元。移交投产时,固定资产总额953.21万元,1986年底,固定资产净值1471万元。从1960年到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39人。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集中运道、分采区石门方式。现有3个井口(主井、副井、新井)均为斜井。有两个水平,6个回采工作面。1986年开始向-400米水平延深。
采煤方法:1980年以前,回采西翼煤层,以水平分层、倒台阶、掩护支架为主。现回采东翼煤层,以倾斜分层和长壁式为主,落煤手段以炮采为主,辅以风镐。
支护形式:1978年以前,主运道和车场以料石砌碹,轨道巷以水泥支架为主。80年代后,主运道、车场均以锚杆水泥喷浆为主,轨道石门以水泥支架为主,回采上、下风巷以金属支架为主。
提升:主井采用2.5米—— 310千瓦绞车1部,4吨双钩箕斗、轨距0.6米,提升能力120吨/小时。副井采用2.5米—— 200千瓦绞车1部。新井有2米—— 155千瓦绞车1部,轨距均为0.6米,1.5吨矿车双钩提升。
运输:运输大巷使用1吨矿车,由7吨架线电机车牵引,运输石门、底板岩巷使用800毫米吊挂皮带机输送,材料运输巷道使用2吨蓄电池机车,工作面出煤使用搪瓷溜槽,顺糟使用22型链板机。
通风:采用中央式通风。有1.8米轴流式抽风机2台,功率各为310千瓦,局部通风,采用局部扇风机。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6871人,其中全民职工3592人,农民协议工792人,大集体工554人,小集体工1932人。在454名干部中,有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13人,技术员33人,文教卫生人员152人;经济管理人员17人。
十一、毕家岗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八公山的中部。井田走向长1.9公里,宽2.3公里,面积约4.4平方公里。矿铁路专用线与水张线相接,靠近毕家岗火车站,并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该井田为一地层走向北20至60度西的单斜构造,斜切断层较发育。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主要可采煤层分布在二叠系中下部的A、B、C三组内,共含煤24层,总厚度35.3米、可采煤层14层,厚度为0—— 6.4米,煤层倾角14—19度。煤种为气煤,低中灰,低硫。
该矿井原属新庄孜矿北部风井井口。1958年划出单独建矿,同年5月24日开工建设,于1959年10月建成投产,年设计能力为30万吨。投产当年产量即达设计能力,1960年产量达117.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井田采用斜井及主要石门开拓,根据煤组间距,分别在C 13、B 11-b和A煤层各开一对斜井,建立生产水平,回采浅部煤层,第二水平由二、三号井出煤,一号井作回风井。
投产初期,使用水旱双采。水采采用短壁式、漏斗式采煤方法。1964年,矿井向下延深,水采的地质和技术条件已不具备,因而停止水采。同年12月与新庄孜矿合并,设立毕家岗工区。1966年12月,毕家岗矿重新成为独立矿井,由于独立矿井属简易开发建设,设计不大合理,1967年至1970年,平均年产量仅36.4万吨。1971年以后,生产系统经过改造,产量回升到55万吨左右。为了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和有利开采,1984年3月,淮南矿务局决定毕家岗矿与新庄孜矿再次合并。从1958年至1983年,全矿累计生产原煤1474.58万吨,因公死亡58人。
十二、潘集第一煤矿
矿址位于淮南市淮河以北潘集区境内。井田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5.7公里,面积约39平方公里。矿区地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泥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矿区南部。矿井专用铁路与阜(阳)淮(南)铁路衔接,公路已形成网络,交通称便。
该井田位于淮南复向斜中偏北部、潘集背斜南翼,背斜轴向为北西至南东向,地层倾角为10至30度。断层主要有两组:一组为北西走向断层,另一组为北东向斜切断层。可采煤层有15层,可采总厚度32.2米。1986年底,—800米以上总储量为79541.4万吨,工业储量72221.4万吨,可采储量46783.1万吨。煤层稳定,属低硫、低磷、中灰分(部分高灰分)的气煤。1986年鉴定为高沼气且具有煤和沼气突出危险矿井。
该井田1958年开始勘探,共施工钻孔107个,工程量约6万米。1966年10月,华东煤炭基建局第四勘探队提出《潘集一井田精查地质报告》。1972年安徽煤矿设计院第一次编成《潘集一号井设计方案》,1973年进行第二次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总投资60656万元,服务年限133年。主井由九十六工程处于1973年11月1日破土开工。此后,淮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相继组织了九十七、四十二、三十九工程处及筑路工程处、安装处,会同三十四工程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第五工程局第四工程公司等10多个单位分别承担矿建、土建、机电安装和公路、铁路专用线等各类工程,在现场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进行施工会战。经过十年零一个月,完成了第一期建设工程。共用去投资39127.48万元。其中完成井巷工程50101.59米(包括报废巷道2527米),构成3个采区5个工作面,生产能力165万吨。1983年12月26日正式移交生产,命名为潘集第一煤矿。
投产后,迅速调整了生产系统,建立健全了机构和规章制度,使生产逐步走上正常。从1984年至1986年共生产原煤229.08万吨。当前一边生产,一边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投资21538万元,井巷工程量16415米。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分石门开拓,现有1对主副井、1个中央风井和1个东风井。分3个水平开采,现开采第一水平-530米,回风水平东翼-350米,西翼-380米,第二水平-670米,第三水平-800米。
掘进工艺:井筒施工,由于新地层深,流砂层厚,涌水量大,在表土层一律实行冻结,人工开挖。外壁钢筋混凝土浇灌,基岩部分采用光面爆破,悬吊大抓岩机出矸,锚喷临时支护。井筒到底后,从下至上滑模套壁,完成复合井壁。岩巷、煤巷分别使用水风钻、水电钻打眼爆破。掘进工作面,岩、煤装车使用扒斗机。1985年10月以来,有部分掘进工作面使用综掘机。
巷道支护:有块石砌碹、锚喷、架棚3种。砌碹用于井底车场、主副井通道、“丁”字形和“十”字形石门及其它峒室;锚喷主要用于岩巷;架棚主要用于煤巷。1984年以来,采区巷道逐步推广使用“U’形钢棚支护。
采煤方法:现生产采区均在13-1煤层,采用长壁式采煤法,使用综采机组、高档普采机组和放炮落煤3种。
提升:主井担负提煤,井上有64米高井塔,最上层装有西德进口的GHH 4×4摩擦轮绞车2台,每台配用2100千瓦电动机,可控硅控制,吊挂2套16吨双箕斗,年提升能力403万吨。副井口上有45米高井塔,最上层装有国产JKD 2.8×6摩擦轮绞车2台,配有1套双层双车罐笼(装载1.5吨矿车),1800千瓦电动机,可控硅控制;一套双层单车罐笼(装载5吨矿车),1250千瓦电动机。副井担负人员上下、矸石提升以及材料设备的运输。
运输:井下大巷运输,使用10吨架线电机车,用单机牵引5吨底卸式矿车13辆,年运输能力174万吨。
通风:采用中央和边界混合抽出式通风。中央风井安装2台抽风机,1台配用2500千瓦电动机,抽风能力311立方米/秒;1台配用1250千瓦电动机,抽风能力247立方米/秒;东风井安装2台抽风机,每台配用1250千瓦电动机。每台抽风能力208立方米/秒。两个风井各装1台11千瓦灌浆机。灌浆能力60立方米/时,用于采空区和煤层发火区灌浆灭火,为了对井下的风速、负压、温度,瓦斯、一氧化碳等进行连续性监测,引进了1套美国M SA公司制造的DAN—6400监控系统设备,于1986年3月开始安装,8月6日经煤炭工业部验收合格,正式使用。
压风:井下生产使用的风镐、风钻、风水泵、煤眼开闭器和井口装卸系统风动控制,都使用压缩空气。地面压风机房安装5台空气压缩机,每台配用350千瓦电机,空气压缩额定排气量每台60立方米/分,气压8公斤/平方厘米。总排气量为300立方米/分。
1986年,固定资产净值4.37亿元,拥有机动设备6032台,总值8565万元。从1983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64人。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8495人(女职工1119人),其中干部761人,(工程技术人员114人,)固定工5925人,合同工1309人,农民轮换工500人。全部职工中35岁以下的占7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7%,平均技术等级4.5级。
潘集第一煤矿是煤炭工业部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5个现代化样板矿之一。从1985年5月至1986年11月,英国、波兰、美国、法国等国的9个专家组和知名人士先后到矿参观访问并进行技术交流。
党和国家领导人赵紫阳、李鹏、陈丕显先后到矿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