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矿区开发
淮北煤田是一块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的全隐蔽煤田。煤田上覆厚度30—— 400余米的表土层,其厚度自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的趋势,且含有较厚的第四纪流砂层。煤系地层属石炭二叠纪,可采煤层有2—— 12层,总厚度3—— 21米,保有储量为79.8亿吨。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和天然焦等,以气煤和肥煤为主。煤质为低硫、低磷、低中灰分,净煤发热量为8000千卡/千克左右。煤层具有煤尘爆炸危险和自燃现象。矿井涌水量一般为每小时200至350立方米。
淮北煤田的发现和开采历史悠久。早在唐元和三年在相地就发现“投火可燃”的“石墨”;至明代在烈山附近已有煤井30多处,煤工7000余人;到清光绪年间,烈山日产煤已达700至1100吨;建国前夕,由于战事频繁,淮北仅存的烈山煤矿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1955年,安徽省和地质部先后派出两个勘探队,对濉萧煤田进行勘探,1957年底,国家计委批准了淮北矿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1958年5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正式成立,开始了淮北煤田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在建井过程中,施工人员创造出“超前小井板桩法,降低水位过流砂”的经验,采用“振动沉箱施工法”穿过了流砂层,并根据煤田表土和流砂厚薄等特点,进行分批开发。到1959年底,烈山、袁庄、沈庄3处矿井建成投产,当年产煤50.05万吨。1960年2月17日,正式成立濉溪矿务局。到1962年,又有张庄、朱庄、相城3处矿井建成投产,当年出煤166.72万吨。到1966年,又建成岱河、杨庄两处矿井。从1969年到1985年底,芦岭、朔里、石台、朱仙庄、临涣等矿相继投产。全局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1026万吨(烈山煤矿已于1984年采完报废)。在加快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还先后建成了张庄、淮北、芦岭、朱仙庄、袁庄5座选煤厂,设计年入洗能力为650万吨。经过20多年的建设,该局已拥有12对煤矿、5个选煤厂和机电修配、水泥、化工厂,以及勘探、救护、文教卫生、生活服务等辅助单位,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开采和深加工的综合性矿区。
由于淮北煤矿是在“大跃进”年代开发建设的,初期投产的矿井普遍存在“偏、浅、短、简”四个方面的问题,采掘失调,亟待调整。从1961年起,该局缩短基建战线,把矿井调整补套工作放在首位,集中力量抓开拓延深。1962年至1964年,用于采掘关系,运输、排水、通风、供电、安全系统的调整补套投资共有1878.3万元。经过调整,提高了矿井生产能力,1964年全局原煤产量超过200万吨。从1964年起,又先后对烈山、袁庄、相城、朱庄4个矿井进行二水平延深,同时对张庄矿和沈庄矿再次进行新区开拓。1970年末,全局矿井开拓煤量可采期,由1964年末的4.1年提高到9.2年,全局煤炭产量突破500万吨。从1971年5月开始,开拓十大主力采区和同步进行矿井的提升、通风、运输等主要生产环节的革新、改造和扩建,使矿井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76年,全局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1979年以后,全局采掘关系趋于正常,“三个煤量”充足,生产稳步发展。从1976年至1980年,煤炭产量平均每年以94.8万吨的增长幅度上升。1979年后,全局原煤产量均稳定在1300万吨以上。1986年,全局原煤产量达1435万吨。
从1958年开始开发至1986年,淮北矿务局共完成国家投资12.5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4.9亿元,累计生产原煤2.05亿吨,洗精煤3486万吨,累计实现利润3.83亿元。上缴税金3.44亿元。该局矿、厂生产的煤炭产品和火工产品,销往国家21个部委所属的企业和13个省、市、自治区。芦岭煤矿和芦岭选煤厂生产的原煤和洗精煤出口日本。九—厂生产的水胶炸药被湖南省援外办购买,远运到坦桑尼亚使用。
该局现为煤炭工业部直属企业。1986年底,全局共有职工102618人,其中固定工90117人,合同制工人5663人,农民轮换工6829人,全部职工中,有干部11405人,工程技术人员2029人。在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7人,正副主任医师6人,具有工程师、主治医师、会计师等职称者570人。全局有全国劳动模范1人,部级劳动模范12人,省级劳动模范14人。
淮北煤田的发现和开采历史悠久。早在唐元和三年在相地就发现“投火可燃”的“石墨”;至明代在烈山附近已有煤井30多处,煤工7000余人;到清光绪年间,烈山日产煤已达700至1100吨;建国前夕,由于战事频繁,淮北仅存的烈山煤矿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1955年,安徽省和地质部先后派出两个勘探队,对濉萧煤田进行勘探,1957年底,国家计委批准了淮北矿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1958年5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正式成立,开始了淮北煤田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在建井过程中,施工人员创造出“超前小井板桩法,降低水位过流砂”的经验,采用“振动沉箱施工法”穿过了流砂层,并根据煤田表土和流砂厚薄等特点,进行分批开发。到1959年底,烈山、袁庄、沈庄3处矿井建成投产,当年产煤50.05万吨。1960年2月17日,正式成立濉溪矿务局。到1962年,又有张庄、朱庄、相城3处矿井建成投产,当年出煤166.72万吨。到1966年,又建成岱河、杨庄两处矿井。从1969年到1985年底,芦岭、朔里、石台、朱仙庄、临涣等矿相继投产。全局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1026万吨(烈山煤矿已于1984年采完报废)。在加快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还先后建成了张庄、淮北、芦岭、朱仙庄、袁庄5座选煤厂,设计年入洗能力为650万吨。经过20多年的建设,该局已拥有12对煤矿、5个选煤厂和机电修配、水泥、化工厂,以及勘探、救护、文教卫生、生活服务等辅助单位,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开采和深加工的综合性矿区。
由于淮北煤矿是在“大跃进”年代开发建设的,初期投产的矿井普遍存在“偏、浅、短、简”四个方面的问题,采掘失调,亟待调整。从1961年起,该局缩短基建战线,把矿井调整补套工作放在首位,集中力量抓开拓延深。1962年至1964年,用于采掘关系,运输、排水、通风、供电、安全系统的调整补套投资共有1878.3万元。经过调整,提高了矿井生产能力,1964年全局原煤产量超过200万吨。从1964年起,又先后对烈山、袁庄、相城、朱庄4个矿井进行二水平延深,同时对张庄矿和沈庄矿再次进行新区开拓。1970年末,全局矿井开拓煤量可采期,由1964年末的4.1年提高到9.2年,全局煤炭产量突破500万吨。从1971年5月开始,开拓十大主力采区和同步进行矿井的提升、通风、运输等主要生产环节的革新、改造和扩建,使矿井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76年,全局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1979年以后,全局采掘关系趋于正常,“三个煤量”充足,生产稳步发展。从1976年至1980年,煤炭产量平均每年以94.8万吨的增长幅度上升。1979年后,全局原煤产量均稳定在1300万吨以上。1986年,全局原煤产量达1435万吨。
从1958年开始开发至1986年,淮北矿务局共完成国家投资12.5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4.9亿元,累计生产原煤2.05亿吨,洗精煤3486万吨,累计实现利润3.83亿元。上缴税金3.44亿元。该局矿、厂生产的煤炭产品和火工产品,销往国家21个部委所属的企业和13个省、市、自治区。芦岭煤矿和芦岭选煤厂生产的原煤和洗精煤出口日本。九—厂生产的水胶炸药被湖南省援外办购买,远运到坦桑尼亚使用。
该局现为煤炭工业部直属企业。1986年底,全局共有职工102618人,其中固定工90117人,合同制工人5663人,农民轮换工6829人,全部职工中,有干部11405人,工程技术人员2029人。在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7人,正副主任医师6人,具有工程师、主治医师、会计师等职称者570人。全局有全国劳动模范1人,部级劳动模范12人,省级劳动模范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