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烈山煤矿
烈山煤矿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城以东4公里。符夹铁路线与濉阜铁路线在距烈山西2公里的青龙山车站交轨。宿县至徐州公路横贯矿区。
该矿煤田位于闸河煤田的东南端,有雷家沟背斜从中间隔开,成为单独而不完整的含煤小盆地。煤田内岩层走向大致东北~西南,倾向东南,倾角8至30度,所含开采煤层属二叠系,煤系地层大部分为新生代掩盖,仅在烈山与青龙山间有局部出露。井田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有可采煤层4层,其中主采煤层为五层和六层,三层和四层为局部可采。煤种属无烟煤,局部为贫煤和天然焦。矿井瓦斯量逐年增加,1970年8月经鉴定为超级瓦斯矿井。
烈山煤矿是淮北矿区建成的第一对矿井。
烈山一矿为1对斜井,1957年7月动工兴建,1959年4月1日投产,设计能力年产21万吨。烈山二矿为1对竖井,1958年8月1日动工兴建,1959年12月31日简易投产,设计能力年产45万吨。1962年8月烈山一矿和烈山二矿合并为烈山煤矿。1967年3月将淮北市粘土矿划归烈山矿,1969年12月25日简易投产,1980年6月报废,共生产硬质粘土生料68.75万吨,锻烧熟料35.63万吨。1963年10月由一七八地质勘探队提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1964年延深二水平,1970年正式投产,当年产量超过设计生产能力。1977年开始延深三水平,1979年正式投入生产。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45万吨,1981年煤炭工业部核定生产能力为年产35万吨,因资源枯竭,该矿于1984年12月30日正式宣布报废。
从1959年投产至1984年底,共生产原煤1100.48万吨。原煤最高年产量1962年达58.43万吨。至1983年底,开拓掘进累计进尺233258米。至1984年,工业总产值累计为17529万元。由于矿井地质条件复杂,机电设备“老、旧、杂”,吨煤成本高等原因,至1984年底,累计亏损100.23万元。
烈山煤矿主要开采区域位于矿井两侧的南北两翼。原斜井的开采区域分南、北两翼共2个采区。竖井共分3个水平。一水平有7个采区,南翼3个,北翼4个;二水平有3个采区,南翼2个,北翼1个,有2个主采煤层;三水平有2个采区,南翼1个,北翼1个。
开拓方式:采用竖井多水平和斜井复合开拓方式。有3个生产水平,一、二水平为竖井,分别为-140米和-270米。三水平为-350米,是1对暗斜井。
掘进工艺:投产初期,使用干式风钻打眼、炸药爆破;后使用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引爆,装岩机装载。
采煤方法: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采煤方法,用垮落法管理顶板。
运输:井下一、二水平大巷采用架线电机车。矿车容量为1吨。三水平暗斜井,运输采用上山皮带机运至二水平主井煤仓,轨道上山采用绞车提绞。
提升:主井采用容积为2.1立方米的箕斗,2БM 2750/1211A型绞车,配用310千瓦电机。副井采用1吨罐笼提升,2БM 2750/1220A型绞车,配用200千瓦电机。
通风:采用中央对角式通风。副井进风,东西两个风井抽风。通风能力为4000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投产初期,主要用汽车外运,后以铁路外运为主。煤炭主要销往华东地区。
该矿投产初期的1960年至1961年,由于“大跃进”的影响,两年死亡22人,百万吨死亡率高达15.2人。1963年至1965年,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曾连续22个月无死亡事故。1971至1974年初,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秩序混乱,4年间死亡20人。1974年初至1979年上半年,安全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连续5年半无死亡事故,创建矿以来安全生产最好水平。1982年下半年开始,矿井处于逐渐收作阶段,至1984年底,又持续27个月实现安全生产无死亡事故。从投产至停产收作,共因公死亡56人。
1984年12月底,共有职工2130人。其中女职工571人,干部343人,工程技术人员39人。
1979年,该矿连续5年半实现安全生产无死亡事故,被安徽省授予“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先进单位”称号,并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劳动总局和煤炭工业部的表彰和30万元安全奖金。
1984年12月30日,矿井收作完毕,宣布报废,烈山煤矿全部人员转移到临涣煤矿。
二、袁庄煤矿
袁庄煤矿位于萧县境内,东北距徐州市20公里,西南至淮北市中心37公里。符夹铁路线由矿井北侧2.4公里处经过,矿铁路专用线在段园车站接轨。徐州至宿县、徐州至永城、萧县至桃山集等公路由矿井南北两侧经过,交通方便。
该井田属于闸河煤田,位于北部,井田南北走向长5.8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井田构造以褶曲为主,断裂次之,且为一些小型的次级断裂所破坏,煤系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上部为第四纪冲积层覆盖,厚30—— 45米,有可采煤层4层,其中有2层仅局部可采。1986年底尚有可采储量2054.7万吨。煤种以气肥煤为主,有部分焦煤。
该矿设计能力为年产45万吨的中型矿井,矿井可采储量2959.1万吨,服务年限约66年。1959年1月15日破土兴建,同年12月30日简易投产。经鉴定,该矿为高沼气矿井,煤尘有爆炸性,煤炭有自燃倾向。因移交标准低,投产后长期未达到设计产量。1964年矿井开始延深第二水平,1969年二水平投产,1977年6月开始延深第三水平,1970年达到设计能力,全年出煤52.4万吨,1973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生产原煤64万吨。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开拓,矿井分3个水平:一水平水平标高-150米,走向长5100米;二水平水平标高-290米,走向长5700米;三水平水平标高-450米,走向长5700米。
采煤方法:矿井自投产以来,一直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采煤方式,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的运输为自重滑行。
掘进工艺:投产初期为干式风钻打眼,人工装岩,后逐步改用湿式凿岩机打眼。1980年局部使用蓄电池机车运输,扒矸机装岩,煤巷掘进时铺设40型链板机。
提升:主井装备2.8吨非标准箕斗提升,井底煤仓容量70吨,核定年提升能力为61.25万吨,历史最大提升量为年60.15万吨;副井装备1吨矿车双层罐笼,单层提升物料,双层下人,核定提升能力为年70万吨,历史最大提升量为年64.08万吨。
通风:采用中央对角混合式通风。
自建矿至1986年底,总计死亡66人,重伤143人,1962年5月22日,井下北翼六槽15号眼与回风巷交叉处,因电缆发火引起火灾,加之指挥不当,采取了错误的停风措施,死亡13人,中毒19人。此外,未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恶性事故。连续400天安全生产时期有4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持续1273天。
该矿自投产至1986年底,累计生产原煤1207.9万吨,除1965年、1967年、1968年未计外,累计亏损4946.27万元,上缴税金1637.6万元。
1986年底,职工总人数5734人,其中:采掘工1862人,井下辅助工1363人,地面工2049人;女职工655人;干部430人。职工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32人。
三、张庄煤矿
张庄煤矿位于淮北市东北8公里处的杜集区境内。井田东西走向长6.5公里,南北倾斜宽2.5—3公里,面积约19.5平方公里。矿铁路专用线从矿工业广场两侧通过,徐淮(徐州——淮北市)公路在矿井北部2公里处的杜集有分支公路进入矿内。
该矿煤系地层为石炭系,地层上部被50米左右的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地表无基岩露头,下二叠纪下石盒子组含可采煤层3层,其中2层局部可采、主要可采煤层厚3米左右。截至1986年底,矿井保有工业储量8399.4万吨,其中天然焦2660.7万吨,可采储量5283.4万吨。煤种以焦煤为主,次为瘦煤,零星分布有贫煤、肥煤,岩浆侵入区为天然焦。本矿井属低沼气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煤层有自燃倾向。
该矿于1958年9月27日动工兴建,1960年12月24日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60万吨。1965年达到设计水平,当年生产原煤69.05万吨。1973年,原煤产量达到96.18万吨。1975年6月开始,由国家投资1438.9万元对矿井进行扩建和改造后,设计能力提高到年产120万吨。1976年生产原煤131万吨,是淮北矿务局第一个产量翻番的矿井。1980年经煤炭工业部核定,矿井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年产140万吨。1981年至1986年,实际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60万吨左右。
该矿现正处于一水平向二水平过渡阶段,有9个回采工作面。其中2个综采工作面,1个高档普采工作面,6个炮采工作面。共有16个掘进工作面,其中8个煤巷、半煤巷工作面,8个岩巷工作面。
1960年至1986年,全矿共生产原煤2795.57万吨,累计创工业产值58047.13万元,共完成投资4762.19万元,上缴利税20198.70万元。
开拓方式:为竖井分水平上下山开采。井田划分两个水平:一水平为-160米,二水平为-274米。
掘进工艺:1960年至1965年,煤(岩)装载全靠人工甩大铲。1966年在岩巷开始试用自制扒矸机,1971年后使用扒斗装岩机,1986年开始使用综合掘进机。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倾斜分层垮落采煤法。1967年前全为炮采,1967年曾在部分工作面进行机采试验。1981年正式使用综合采煤机。1986年机械化采煤产量占全矿产量的26.2%。
支护形式:投产初期,回采工作面采用木支架、煤巷为木棚,岩巷为钢筋混凝土支架和料石砌碹,企业坑木万吨耗高达280立方米。1963年开始推行坑木代用品,回采工作面使用铁梁、铁柱、岩巷试用锚喷支护。至1986年,矿井岩巷已基本消灭砌碹巷道,实现了岩巷光爆锚喷化。企业坑木万吨耗自1980年以后一直稳定在20立方米以下。
提升:主井装备3吨箕斗,每小时提升能力279吨;副井两个,老副井装备1吨单车单层罐笼,新副井装备1吨双车单层罐笼,两井共同承担提矸下料、升降人员的任务。
通风:采用中央边界侧翼对角式通风。矿井设3个风井,装备主扇风机6台,总排风量9900立方米/分,总进风量9763立方米/分。
运输:井下运输大巷采用10吨架线电机车,一水平为1吨矿车,二水平采用3吨底卸式矿车。一水平为环形井底车场,装备2套1吨双车翻车机,年通过能力173万吨,二水平为卧式车场,场内设1座卸载坑和1套1吨双车翻车机,年通过能力165万吨。二水平到一水平开掘有一条主暗斜井,装备强力皮带,每小时运输能力360吨。
1960年至1986年,在矿井发生的各类事故中共死亡83人,其中死亡3人以上的恶性事故3起。1986年6月开始,全矿共有4050名井下职工配备了自救器。重点工作面安置了3台瓦斯警报断电仪。
1986年底,全矿有固定职工8342人,其中女职工772人;干部602人。职工中有生产工人5968人,工程技术人员115人。
该矿在1965年和1966年,曾被煤炭工业部授予“华东地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一点红”光荣称号。1978年4月,《张庄矿流砂层下采煤试采总结》专题科研报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被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企业”称号。
四、朱庄煤矿
朱庄煤矿位于闸河煤田南部,西距淮北市(相山)约9公里。井田走向长约7公里,倾斜最宽4.5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铁路专用线在青龙山站与符夹线接轨,淮(北)徐(州)公路在矿井西北约3公里的杜集有支路进入矿内。
井田为一平缓褶曲构造,大断层不多,小断层较发育。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少见,倾角平缓的断层常造成煤层柔性引拉变薄。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群、二叠系山西组及石盒子组。共有可采煤层4层,可采总厚度7.93米。煤种有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和天然焦。1986年工业储量为10554.4万吨,可采储量为7404.3万吨。在煤系地层中,本溪群底部和石盒子组下段均有铝土页岩分布,经光谱分析含稀有元素钒。该矿属低沼气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和自燃倾向。
该矿于1959年10月29日动工兴建,1961年10月15日建成投产,设计能力年产原煤75万吨。由于矿井移交生产标准低,加之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投产10年后才达到设计能力。1975年开始进行挖潜和技术改造,先后完成通风改造和缓冲煤仓等工程,提高了矿井生产能力。1978年生产原煤150.36万吨,实现产量翻番。1980年煤炭工业部核定生产能力为年产135万吨。1983年生产原煤168.01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86年固定资产净值5826.46万元,生产原煤156.02万吨,原煤全员效率1.148吨/工,吨煤成本33.45元,企业坑木万吨耗18.54立方米。自1961年投产至1986年底,共开掘巷道48.37万米,生产原煤2604.45万吨,上缴利税7284.37万元。
开拓方式:采取竖井石门多水平开拓,下行式开采,共分3个水平。一水平划分6个采区,1967年6月开始二水平延深,整个延深工程7年多,总投资643万元,共完成工程量4140米。二水平划分10个采区,其中1个采区已于1984年回采结束,1986年出煤的有5个采区。1986年10月开始三水平延深,预计1988年竣工。
采煤方法:采用单一长壁倾斜分层采煤法,整个水平为采区前进式开采,采区内工作面后退式回采。全面推广无煤柱回采和跨越上山回采技术,1986年有7个炮采区、2个综采区和1个综采维修区。1975年7月在一水平447米工作面首次配套使用国产M D—— 150型双滚筒割煤机和150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1978年1月9日试验国产综合采煤机组采煤一次开车成功,日产原煤3507吨,创安徽省机采单台日产最高纪录。同年9月,综采机组月产原煤47880吨,首创全国煤炭系统同类机组月产最高纪录。1980年引进1套联邦德国产综采设备,当年生产原煤30.49万吨。1986年全矿机械化采煤33.49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21.5%。
提升:主井装备1对3吨箕斗,核定年提升能力127.78万吨;老副井装备1对1吨标准罐笼,核定年提升能力116.53万吨,1969年10月竣工的新副井装备1对1吨双层双车罐笼,核定年提升能力153.06万吨。
运输:井下一水平大巷使用蓄电池电机车牵引1吨标准矿车运输;二水平大巷使用架线式电机车牵引1吨标准矿车运输,地面自备铁路设有装煤站,煤仓容量1500吨。
通风:采用中央边界式与对角式混合通风。井下掘进开拓巷道采用局扇压入式通风。1986年矿井总进风量为9697立方米/分。
自建矿至1986年未发生过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和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恶性事故。累计因公死亡63人,百万吨死亡率2.4人。
1982年在全国煤炭系统矿际竞赛中取得第二名,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全国煤炭企业“优胜矿”。同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为安徽省矿际竞赛第一名。1983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先进企业”。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8396人,其中固定工为7212人,合同制工人1184人,全部职工中有女职工855人。原煤生产人员6107人,其中井下人员5090人。职工中有干部6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包括教师)252人。
五、相城煤矿
相城煤矿位于淮北市东南,距市中心1.5公里。井田东西走向平均长3.3公里,南北倾斜平均宽1.3公里,面积约4.4平方公里。矿专用铁路线在淮北站与符夹线接轨。矿门前公路可达徐州、阜阳、宿县等地,交通方便。
井田内以褶曲构造为主,由李楼向斜和任庄背斜组成,倾角一般为5度至45度。煤系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石盒子组及山西组,含可采煤层4层,总厚度7米。煤层均受到岩浆岩不同程度的侵蚀影响,有3层煤局部可采,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度2.3米。煤种以焦煤和瘦煤为主,其次为贫煤和无烟煤、天然焦。煤质均为中灰、低硫。矿井西翼结构复杂,只作部分巷探,基本为天然焦。矿井生产全部集中在东翼。1959年建井时,可采储量1379.1万吨,服务年限69年。至1986年底,矿井剩余可采储量558.4万吨。
该矿于1959年12月27日动工兴建,1962年3月15日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21万吨。矿井移交生产时,仅一水平(-140米)可供回采,获得储量182.78万吨。1964年4月,因经济效益低、地面储运煤仓和外运铁路支线未建等原因,全矿停产。1965年9月恢复生产。1966年3月开始第二水平(-250米)延深工程。1970年1月,第二水平贯通,获得储量866.34万吨,同时转为正式开采水平。1971年4、5月间,淮北矿务局将朱庄矿十二采区划给该矿开采,增加了储量。1973年5月,矿主斜井贯通,当年5月24日,因二水平岩巷断层突然出水,矿井被淹,全矿又一次停产。同年9月恢复生产。1978年至1982年,对矿井进行挖潜改造,完成了第三水平(-410米)延深和扩大主斜井井底车场等工程。至1978年实现产量翻番。从1978年至1986年年均产量为41.7万吨。
1962年至1986年共生产原煤591万吨。1984年生产原煤49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掘进总进尺为117931米。上缴税金917.02万元。1962年至1986年共亏损2103.59万元。1986年原煤全员效率为0.7吨/工,坑木万吨耗为12.1立方米。
开拓方式:为主斜井,副主井、主、暗斜井多水平开拓。
掘进工艺:1967年以前掘进工作面采用钎子打眼,人工扒矸、装矸。1968年以后使用手持式和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装岩机装载。1980年以后,掘进采用激光导向。
采煤方法:采用单一长壁分层炮采全部冒落采煤法。
巷道支护:1971年以前,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采用木棚支护。1974年掘进工作面推广使用锚喷支护。采煤工作面普遍使用铁棚、铁柱、铁梁,并配套使用拔柱器、升柱器、移溜器。
通风:为中央边界对角式。有中央井(副立井)和马庄风井(与朱庄矿共用)2个风井,抽风机3台。
提升:1974年以前由主立井(后作副立井)提升,每小时提升能力为60吨。1974年以后,改主立井为主斜井提升。主斜井单钩串车提升能力每小时80吨,副立井为运送上下井人员。
运输:井下由上下山皮带机和大巷架线电机车牵引1吨矿车运至井底车场,由主斜井单钩串车提升至地面,然后经皮带机上煤仓装入火车外运。
自1962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32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5.4人。
1986年,全矿共有职工3577人,其中国家正式职工3112人,合同制工人465人。另有农民轮换工221人。在全部职工中女工有433人,干部331人,工程技术人员49人。
1971年至1986年,该矿15年无火灾事故,被安徽省评为治安防火工作先进单位。
六、岱河煤矿
岱河煤矿位于淮北市(相山)东北4公里。徐州(市)——淮北(市)公路从矿南通过。铁路专用线在矿西南侧0.4公里处与符夹线的岱河车站接轨。
井田南北走向长5.6公里,东西宽1.3—4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有可采煤层4层,平均总厚度12.68米。井田位于闸河煤田复式向斜中段之西翼,褶曲西部简单、东部稍复杂,由次一级的2个向斜和1个背斜组成。各煤层因岩浆侵入变质程度较高,煤种有焦煤、瘦煤、无烟煤、天然焦,其中以瘦煤和焦煤为主。1986年末,可采储量尚有4827.3万吨。经鉴定为低沼气矿井。
该矿于1960年1月经煤炭工业部批准,当年5月由安徽省煤炭厅基建局利用1958年已开工的原南井水采井筒位置正式开发全井田。1965年12月25日建成投产,设计能力年产60万吨,总投资3166.2万元。1965年至1986年底共生产原煤2119.2万吨,产量最高的1983年生产原煤158.9万吨,总进尺342358米。1986年全矿固定资产总额5967万元,原煤全员效率1.285吨/工。1965年至1986年共实现利润807.26万元。
开拓方式:投产初期为1对立井单水平开拓。1972年6月二水平延深工程开始施工,1980年8月二水平贯通投产。现为一个主立井,2个副立井,1个暗斜井,2个水平开拓。
采煤方法:除1985年在一个煤层倾角8度以下的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式采煤法以外,全部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炮采爆破落煤,由刮板机运输,余煤由人工攉入刮板机槽。1974年至1975年试用刨煤机。1985年6月,试用MC¢—80型机组割煤,因地质条件差,技术管理工作跟不上而终止。
掘进:1969年由投产时使用手持式凿岩机改为气腿式凿岩机。1969年用铲斗式装岩机,1975年改用ZYP—— 17式30型闸带扒斗式装岩机。
运输:井下采用刮板机、皮带机、大巷1吨矿车和架线电机车。地面为皮带机上仓,火车专用线运出。
提升:主井采用3米绞车提升,3吨同侧底卸式箕斗提煤。副井采用3米苏联绞车提升,1吨矿车双层单车罐笼升降人员及物料。新副井采用3.15米绞车提升,1吨矿车单层双车罐笼升降人员及物料。
通风:采用中央并列和两翼对角混合抽出式通风。
煤炭运销:主要供应华东地区3省6市15个县,以铁路外运为主,汽车外运为辅。
从建矿至1986年底,因公死亡共74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3.4人。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7328人,其中:国家正式职工5779人,合同制工人1548人,女职工794人,工程技术人员99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52人,干部630人。
该矿1985年在安徽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劳动竞赛”中获节能降耗银质奖。从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金属支护用品管理标兵矿、金属支护用品修理先进矿;从1984至1986年连续3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坑木低耗标兵矿。
七、杨庄煤矿
杨庄煤矿位于淮北市以南8公里、濉溪县老城以东2公里。井田走向长约11.5公里,倾斜宽1.5—3公里,面积约26平方公里。矿区专用铁路在矿南5公里处的青龙山火车站与符夹、濉阜铁路接轨。矿前横跨的公路可达宿州、徐州、阜阳等地,交通方便。
井田位于皇藏峪背斜与萧县背斜形成的复向斜南端闭合处,含煤地层受近似东西方向的主应力场作用,产生一系列的向、背斜及断裂构造。含煤20余层,其中有可采煤层6层,2层局部可采。可采煤层总厚度约9米。煤层倾角8度—35度,大部分在10度一12度。1986年,尚有工业储量14019.5万吨,可采储量8665.3万吨。煤种主要为贫煤、瘦煤,其次为天然焦、无烟煤、焦煤和肥煤,煤质为低灰、低硫。第四纪冲击层流砂层厚度10—30米,与地表有水力联系,水量丰富。距六层煤底板29—60米,均为太原统石灰岩,掘进时往往通过断层与太原统石灰岩水发生联系,水量大,威胁矿井安全。1986年测定矿井涌水量一水平为260吨/时,最大300吨/时;二水平约500吨/时,最大约770吨/时。1986年鉴定为低沼气矿井。
该矿于1961年下半年动工兴建,1966年5月30日建成投产。总投资3577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矿井投产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生产受到干扰。1970年生产原煤102万吨。达到并超过了设计能力。1970年以后,先后完成了提升、运输、矿井开拓、采区布置、巷道支护以及通风、供电等15个主要项目的技术改造。1976年原煤产量达到191万吨,实现产量翻番。1977年至1986年,连续10年保持年产200万吨以上水平。
该矿井从1978年开始延深二水平,1983年二水平投入生产。新副井于1978年8月动工,1984年正式投入使用。1980年核定生产能力为年产165万吨。1986年原煤产量达214.64万吨。
从1966年至1986年,该矿累计进尺452611米,生产原煤3265.5万吨,上缴利税37812.81万元。坑木万吨耗1966年为239立方米,1986年下降至17.94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1.401吨/工,比1966年提高0.973吨。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15845.6万元。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多水平、分区石门的开拓方式。现有立井7个,生产采区5个,生产准备采区2个,正在开拓的采区5个。
掘进工艺:掘进均以钻眼爆破法施工。1980年9月引进日本综合掘进机2台。在1983年全国同类掘进机创优达标竞赛中,该矿综掘区获煤炭工业部颁发的优胜奖。并在部分巷道使用激光导向先进技术和设备。
采煤方法:现采用的是单一走向长壁式、倾斜分层走向长壁式、倾斜不分层走向长壁式全部陷落采煤法。1975年4月,开始使用英国综采机械设备和垛式液压支架。1979年7月又改用国产综采机组和支撑式液压支架,1980年又改用西德产综采机组设备。从1975年至1986年,综采设备共回采16个工作面,安全产煤488.59万吨,综采平均年产48.85万吨。
提升:主井直径5米,井深262米,箕斗容量7.8吨。一水平井底车场配备1吨双车翻罐笼2台。副井直径6米,井深230米,配备1吨单层双车罐笼1对,每小时可提升50次。新副井直往6米,井深374米,配备1吨单层双车罐笼1对,主暗斜井斜长850米,倾角16度,一边铺设1米宽的强力皮带,另一边铺设轨道。
通风:原为中央边界对角抽风式通风。1986年改为分区式通风。现有风井4个,共有风机8台,矿井总回风量为13152立方米/分。
煤炭外运:70%的原煤供淮北选煤厂入洗,其余则运往上海、苏州、马鞍山、福建、浙江等地。
1966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57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1.74人,是截止1986年底全局各矿中百万吨死亡率最低的煤矿。
1970年8月27日—— 1973年3月21日,创1069天的安全生产纪录;1984年3月21日—— 1985年11月26日,安全生产615天。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9273人。其中固定工8286人,合同制工人985人(含农民轮换工521人)。大集体工1166人。小集体工884人。干部72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5人,卫生技术人员93人,教师206人。全矿原煤生产人员6502人,非原煤生产人员407人。全矿井下工人5776人。
1976年该矿采煤四队被煤炭工业部评为“全国煤炭战线先进单位”,并被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1983年该矿获煤炭工业部颁发的技术改造特等奖。1984年被评为安徽省“最佳经济效益夺魁单位”,同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全国煤矿坑木低耗矿”。
八、沈庄煤矿
沈庄煤矿位于淮北市北端,东北距徐州市15公里,西南离淮北市40公里。井田走向长5公里,倾斜宽1.5公里,面积约7.5平方公里。铁路专用线在段园车站与符夹线接轨,徐州至淮北公路穿过矿区。
该井田位于闸河煤田复向斜北部,由牛眠向斜、王姚背斜和小白山向斜组成。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并含煤23层,主要可采煤层5层,总厚度6.3米。煤种主要为气煤,有少量无烟煤和低级天然焦。1986年末尚有工业储量957.0万吨,可采储量293.8万吨。可采煤层有煤尘爆炸危险和自燃倾向。属低沼气矿井。
该矿由上海煤矿设计院设计,安徽省煤炭厅基建局第一建井公司七工区承建,设计能力为年产21万吨。1959年3月10日破土施工,同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是淮北矿区投产最早的矿井之一。建矿初期,主井为木井架,钢丝绳罐道,生产水平为-90米,地质储量仅644.4万吨。1960年至1963年重建主井,开拓-140米生产水平、井底车场和主要峒室,逐步形成-140米水平和-90米水平两组运输系统。至1963年底还完成了井口车房、压风机房、变电所等项工程。1965年,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将吴庄井田、江苏马庄部分井田划给沈庄矿开采,扩建为年产45万吨的中型矿井。在扩建过程中,又新建了主井。新建主井改单层单车罐笼提升为容量3.5吨的箕头提升。原主井作为副井,吴庄井作为风井。同时,开拓二水平和暗斜井,扩建一水平的外水仓,开凿井下炸药库,贯穿一水平各采区的双轨运输大巷——沈庄石门。地面新建容量1600吨的半地仓,拆除了临时煤炭运输系统,改单轨装车为双轨装车,新建正规的排矸系统和改建压风机房。1970年扩建工程基本结束,陆续交付使用。1986年原煤产量达59.34万吨。
从1960年至1986年,累计进尺30.6万米;生产原煤1103.43万吨。政策性亏损4393.32万元。坑木消耗1960年为292.81立方米/万吨,1986年为18.71立方米/万吨。1986年原煤全员效率0.745吨/工。
开拓方式:采用主立井、副立井和暗斜井多水平的开拓方式。
掘进工艺:1960年至1967年掘进工作面是人力打锤,人力扒装,人力推车,干打眼。1968年掘进工作面开始应用锤架,扒斗装岩机和铲斗装岩机,并陆续推广采用湿式凿岩、安全雷管爆破、光爆锚喷等方法。
采煤方法:主要以单一走向长壁式采煤法为主。建矿初期,在条件适合的区段使用过掩护支架采煤法。70年代曾使用80型机组采煤和1套英国综采设备,因地质条件不适应等未获成功。另外,局部区段还采用过落垛式采煤法。顶板管理一直沿用全部陷落法。
提升:建矿初期,简易主井为木井架,钢丝绳罐道,单层单罐笼提升。1963年重建主井,1964年至1968年提升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沿用罐笼混合提升。1970年新建主井竣工,主井采用容量3.5吨箕斗提升。原主井改为副井,作为辅助提升。
运输:井下工作面和顺槽运输,60年代使用刮板运输机,70年代开始使用可弯曲链板运输机。采区平巷和大巷运输,建矿初期全用人力,1965年起大巷使用架线式电机车,1968年起平巷使用电瓶机车和内齿轮铰车。
通风:建矿初期采用中央式通风,1965年以后为中央和边界混合式。瓦斯管理,采用瓦斯自动检测断电仪。1976年开始在中三、西三两采区试验光电风门,获得成功。矿井通风实现27年安全无事故。
1960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60人。1963年至1965年,全矿实现安全生产3周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至1976年,平均百万吨死亡率高达8.4人,1978至1986年,平均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到5.3人。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5116人,其中干部351人,生产工人3525人,工程技术人员62人。
九、芦岭煤矿
芦岭煤矿位于宿县境内。井田走向长7.7公里,倾斜宽3公里,面积约23平方公里,矿铁路专用线与京沪线在芦岭站接轨,淮北至芦岭的公路经宿县直达该矿,交通方便。
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含煤21层,可采总厚度18.48米。7至10煤层为主采煤层,3至5煤层局部可采。煤层倾角一般为12至16度。至1986年底,尚有工业储量19881.3万吨,可采储量12119.2万吨。煤种为肥气煤。属高沼气矿井,有煤尘爆炸、自然发火和瓦斯突出危险。
该矿于1960年11月1日动工兴建,1970年1月1日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150万吨。1976年达到设计水平,当年产煤161.04万吨,1986年年产达到200.2万吨。1986年全矿有6个生产采区,3个准备采区,平均回采工作面10.24个,总长度1308米。共有28个掘进队,平均掘进工作面20.39个。
开拓方式:采用竖井分水平开拓方式。同一水平内采区开采由井筒向井田边界推进;各煤层同时开采时,先上层后下层。
采煤方法: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倾斜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1985年以前全为炮采、镐采,1985年开始在部分回采工作面使用机械化综合采煤。1986年机械化采煤占总产量的6%。
提升:主井采用1对9吨的底卸式箕斗提煤,年提升能力158万吨;副井采用1对3吨矿车、双层单车普通罐笼提矸、下料和升降人员。1983年动工建设1个新副井,1986年仍在施工中。
运输:工作面原煤采用刮板运输机经顺槽——平石门到达溜煤眼,再经皮带运输机运到采区煤仓。大巷运输分两个系统,一是采用皮带机将原煤直接运至主井装载煤仓;一是采用窄轨铁路,由蓄电池机车牵引3吨固定车厢矿车将原煤运至主井装载煤仓,再经主井箕斗提至地面接受仓。
通风:采用中央边界式和单翼对角式两种通风方式。全矿井共装备轴流式和离心式风机5台,基本满足矿井通风的需要。
1970年至1986年,该矿共生产原煤2337.78万吨,创工业总产值53754.69万元,总进尺282411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296.6万元,共上缴利税16429.7万元。1986年吨煤成本26.91元,原煤全员效率1.229吨/工。
该矿自投产至1986年底,全矿因公死亡75人。累计发生2人以上死亡事故5起,其中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1983年9月11日,-400水平209皮带摩擦着火,产生有害气体,中毒死亡15人。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不含大、小集体职工)10207人。其中女职工961人,合同制工人390人,农民协议工845人,干部737人,工程技术人员126人。
1985年度,该矿被煤炭工业部授予“机电甲级矿”、“爆破器材管理标兵矿”、“金属支护用品管理标兵矿”、“金属支护用品修理先进矿”、”坑木低耗先进矿”和“坑木场管理先进矿”称号。1986年度,被煤炭工业部评为“全国统配煤矿先进企业”、“通风甲级矿”,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为“最佳经济效益先进企业”、劳动保护先进单位”。
十、朔里煤矿
朔里煤矿位于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东邻徐淮公路,西靠符夹铁路,交通便利。井田走向长7.3公里,倾斜宽3公里,面积约22平方公里。
井田位于闸河煤田中段的西部,由两个次级向斜构造组成,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小于25度,有可采煤层4层,总厚度9米。1986年末,尚有工业储量7865万吨,可采储量5559.6万吨。煤种以瘦煤、贫煤为主,兼有无烟煤和天然焦。1985年鉴定为高沼气矿井,有瓦斯和煤尘爆炸危险。
该矿于1966年7月15日动工兴建,1971年7月1日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60万吨。1972年产量达到设计水平,全年生产原煤60.23万吨。1976年开始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至1979年结束。1977年生产原煤122.51万吨。实现产量翻番。1981年经煤炭工业部核定,矿井综合生产能力为年产115万吨,1986年生产原煤152.75万吨。该矿现有8个采煤工作面,其中7个炮采工作面,1个综采工作面,工作面总长855米。有20个掘进工作面,其中岩巷7个,煤巷、半煤巷13个。
1971年至1986年,共生产原煤1785.75万吨。其中1976年首次突破100万吨,达到100.45万吨;1985年达到154.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掘进总进尺240056米。共向国家上缴利润1488.8万元(含减亏金额515.5万元)。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为7816.35万元,原煤全员效率1.301吨/工,吨煤成本28.37元。
开拓方式:采用1对竖井、一个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采区布置为采区前进式,区内后退式,先采上山、后采下山。
掘进工艺:投产初期,部分掘进工作面使用铲斗装岩机装岩,1976年改用扒斗装岩机,1980年开始在煤巷使用日本产联合掘进机,1986年开始在半煤巷使用奥地利产综合掘进机。
采煤方法:薄煤层及中厚煤层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冒落式采煤法,厚煤层采用倾斜分层、走向长壁、下行陷落式。用手镐,风镐、放炮落煤采煤法。1974年开始在部分工作面使用综采机组,至1986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46.7%。
巷道支护:投产初期以坑木为主,1976年开始推广光爆锚喷。
提升:主井装备1对3吨底卸式非标准箕斗,原设计提煤能力为66.2万吨/年,1976年对主井进行了技术改造,1981年经核定,提升能力提高到102.24万吨/年。副井装备1对1吨单层双车罐笼,用于升降人员和提矸下料。
运输:大巷采用7吨架线式电机车牵引1吨固定车厢式标准矿车,各采区原煤由链板机运至小放煤眼,皮带机运至采区煤仓,然后由煤仓下老虎嘴放入矿车。
通风:采用边界对角式通风。全矿有4个风井,装备6台主扇风机,总排风量为17230立方米/分。
1971年至1986年,累计死亡37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2.07人。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6836人,其中女职工653人,合同制工人503人,农民协议工305人,干部508人。职工中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约4000人,占职工总数的60%。全矿有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11人,技术人员26人。
1978年,该矿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4年,掘进一区二队被团中央,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全国青年掘进队争先锋、创水平竞赛优胜单位”。1982年该矿被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先进集体”;1985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为“创最佳经济效益劳动竞赛先进单位”;1986年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煤质管理先进矿井”。
十一、石台煤矿
石台煤矿位于淮北市东北,距市区(相山)15公里。井田位于闸河煤田中部、走向长7公里,倾斜宽约2公里,倾角10度左右,井田面积约14平方公里。矿铁路专用线北经朔里在蔡洼与符夹线接轨,南为张石线,经张庄矿、石台选煤厂,在青龙山站与符夹,濉阜线联通。宿(州)——徐(州)主干公路从矿井西侧约2.5公里处穿过,交通方便。
该井田地质构造以褶曲为主,断裂较发育。断裂构造,以平行于褶曲轴的北、北东向断层为主,与闸河复向斜的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上部被第四系冲积层所覆盖。有可采煤层5层,井田内岩浆岩分布较广,主要以岩床、透镜状、串珠状入侵到主要可采煤层顶部。1986年底,矿井工业储量为7606.3万吨,可采储量为5388.2万吨。煤种以焦煤为主,煤质属低硫、低磷、中等灰分。煤层有自燃倾向,煤尘有爆炸危险。1986年鉴定为低沼气矿井。
该矿于1970年11月1日破土动工,1975年12月26日建成移交,1976年2月1日正式投入生产。设计能力年产60万吨,服务年限57年。1977年达到设计能力,生产原煤64.58万吨。为了扩大生产能力,1976年起,对南北大巷继续开拓,相继开拓了三、四、五3个采区。1980年新副井破土动工,1983年2月井筒落脚至二水平(—450米)。从1978年至1986年还对通风、运输等系统多次进行技术改造。主井系统于1979年4月和1985年6月进行了两次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1979年矿井原煤产量突破百万吨。1983年产量达到122.82万吨,实现了产量翻番。
从1976年至1986年,累计进尺176750米,生产原煤1126.07万吨,实现利润3722.29万元。坑木万吨耗1976年为157.66立方米,1986年下降至18.18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1.123吨/工,比1976年提高0.502吨/工。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6588万元,净值4380万元。
开拓方式:浅部立井开拓,深部为混合式分区石门开拓方式。现有5个立井,即1个主井、2个副井、2个风井。设计共4个水平开采,现一水平(—250米)生产,二水平(—450米)开拓。一水平共有6个采区,南翼3个,北翼3个,现有2个采区生产。开采程序为水平下行开拓,采区为前进式开拓,后退式回采。
采煤方法:采用长壁倾斜分层后退式采煤法、放炮落煤,人工支护,支护形式使用金属摩擦支柱和铰接顶梁,1986年开始试用单体液压支柱。
提升:主井井筒直径4.5米,井深322.2米,钢结构井架塔,采用4.8吨箕斗双钩提升。主井安装了低频自动控制装置,实现了提绞自动化,提高了安全系数和提绞效率。副井直径4.3米,采用1吨单车双层罐笼、单车提升,可控硅动力制动。
运输:采煤工作面和机巷使用刮板运输机,采区运输、上山使用皮带运输机。掘进运输,除使用小绞车外,平巷、石门用蓄电池电机车。大巷运输使用1吨U型矿车,架线电机车牵引。
通风:采用中央边界对角混合式通风方式。全矿共有扇风机4台(离心式2台,轴流式2台),装机总容量为1570千瓦。1986年全矿总回风量8105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原煤经过石台选煤厂洗选后,销往上海主山钢铁厂等地。
1976年至1986年,全矿因公死亡51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4.53人。
1986年底,全矿有职工6930人,其中国家正式职工5595人,合同制职1276人,农民协议工1059人。干部48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8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68人。
1982年以后,该矿单身职工宿舍实行旅馆化管理,1986年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最佳服务点”。
十二、朱仙庄煤矿
朱仙庄煤矿位于宿州市东12公里。井田走向长9公里,宽2.8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西临津浦铁路。铁路专用线连接芦岭煤矿专用线与津浦铁路接轨。宿(县)——泗(县)公路贯穿井田中部,还有一条公路与芦岭煤矿相连。交通方便。
该井田位于宿东向斜盆地的北段和中段,井田内有走向北西及南东向斜切断层3组,共19条,其中5条属逆断层,余均为正断层。含煤地层主要是石炭系和二叠系,含煤18—34层,可采煤层仅5层,可采总厚度13.65—16.08米。煤质大部分属中低灰分,煤种主要是气煤,其次为无烟煤、贫煤和天然焦。1983年投产时经鉴定为高沼气矿井,各主要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和自燃倾向。
该矿于1975年12月25日动工兴建,1982年12月26日建成,1983年4月25日正式移交生产。设计能力为年产120万吨,服务年限72年。矿井移交生产时,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水患威胁极大。为适应生产需要,1983年7月进行含水层下采煤试验,至1985年解放了含水层所压的可采储量514万吨,基本缓和了生产接替的紧张状况。同时,对通风、排水、运输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对支护形式进行了改革,提高了矿井的防水抗灾和生产能力。
从1983年至1986年,全矿累计进尺43470米,生产原煤302.76万吨。政策性亏损2350.66万元。坑木万吨耗1983年为71.6立方米,1986年下降至36.39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1.026吨/工,比1983年提高了0.546吨/工。1986年底固定资产原值21517万元,净值19344万元。
开拓方式:采用1对立井多水平石门开拓,分南北两翼,北翼6个采区,南翼5个采区。
采煤方法:原设计采用普通机组开采,现为炮采、手镐落煤。单一走向长壁及倾斜分层全部陷落采煤法。
提升:主、副井均采用国产多绳摩擦轮提升器,主井为12吨双箕斗,副井为双层单车双罐笼。
运输:井下大巷运输,采用蓄电池电机车牵引3吨矿车。采区上、下山用皮带机运输。采煤工作面及机巷使用刮板机运输。
通风:建矿初期为中央边界抽出式,现为对角式通风方式,通风能力为212立方米/秒,抽风机总容量1250千瓦。采区实行两进两回的通风方式。
煤炭运销:原煤经朱仙庄矿选煤厂洗选,其洗精煤主要销往马鞍山钢铁公司、上海焦化厂、芜湖钢厂、铜陵焦化厂等单位;洗混煤主要销往南京机务段、江西水泥厂、铜陵电厂、上海燃料公司。
1983年至1986年底,全矿因公死亡11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3.6人。
、宿州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6474人。其中:正式职工5384人,合同制工人602人,农民轮换工488人。全部职工中,有女职工1014人,干部599人,工程技术人员118人。
1984至1986年,该矿年年达到甲级通风矿井标准。1986年煤炭工业部评定为甲级通风矿井和爆破管理标兵矿。
十三、临涣煤矿
临涣煤矿位于濉溪县临涣镇附近的韩村,北距淮北市约50公里,东距宿州市约30公里。井田走向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2.6—4公里,面积约43.2平方公里。
矿井附近有淮北市至涡阳、宿州市至蒙城市至临涣3条公路。另有临涣集至五沟公路从矿工业广场旁侧穿过。铁路专用线在青町集与濉阜铁路接轨。
该井田处在童亭短轴背斜向北倾伏部分,走向近于东西,为北东向大断裂组所切割的单斜褶曲构造。煤系地层为石炭二叠系,被170—249米新地层覆盖。含煤共22层,有可采煤层8层,平均厚度12.38米。井田总储量(-800米水平以上)54685.9万吨,工业储量43384.3万吨,可采储量30404.36万吨。煤种以肥煤为主,其次为气煤、无烟煤和天然焦。煤质大部分为中灰、低硫、低磷。矿井为高沼气矿井,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
该矿于1977年6月动工兴建,1985年12月28日正式投产,设计能力年产180万吨,服务年限120年。1986年生产原煤15万吨,掘进总进尺6151米,坑木万吨耗为75.91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为0.345吨/工。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23388.03万元,净值22788.38万元。
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多水平和分区石门的开拓方式。井田西部划分6个石门,22个采区。井田东部划分8个石门,20个采区。第一水平标高-450米,第二水平标高-650米,两个水平上下山开采。目前只有1个采区进行生产。
采煤方法:煤层厚度在3米以下的采用走向长壁顶板陷落采煤法,一次采全高。煤层厚度在3.5米以上的采用走向长壁倾斜分层人工假顶下行陷落采煤法。
提升:主井提升采用1套12吨双箕斗和1套12吨单箕斗带平衡锤的提升系统。钢筋混凝土井塔,塔内设1座变电所,装有1台客货两用电梯和1台超卷扬电动双梁起重机。副井提升采用两套带平衡锤的3吨矿车双层双车罐笼。钢筋混凝土井塔,塔内装备电动双梁超卷扬起重机、人行钢梯和电梯各1台。
运输:大巷运输采用3吨固定矿车,蓄电池电机车牵引。掘进准备巷道及辅助运输均用900毫米轨距、1吨底卸式矿车。采煤运输用刮板运输机和皮带运输机。
通风:采用对角式通风方式。东、西风井分区回风,有离心式扇风机4台。西风井机房内还设有SS—— 3型手动双梁起重机2台,风门绞车6台。全矿总风量为18720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原煤主要销往上海宝山钢铁厂及华东地区。运输以铁路外运为主,公路外运为辅。
1986年,全矿共发生死亡事故4起,死亡4人。
1986年底,有职工5249人,其中生产工人3444人,工程技术人员81人。
下一篇:第三节 选煤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