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生产矿井
一、百善煤矿
百善煤矿位于濉溪县百善区境内。井田南北长7.2公里,东西宽2—— 4公里,面积约21.5平方公里。濉阜铁路从井田东侧通过,淮北至涡阳、宿县至永城的公路经过井田,交通方便。
该井田为一不规则向斜盆地,长轴近南北方向,地层倾角3至20度。以正断层为主,倾角65至75度,落差不超过50米。共含煤5层,可采两层。二煤层为主采煤层,平均厚度为2.85米,大部分为低灰、低硫、低磷的无烟煤。探明储量为5414.1万吨。1986年底尚有可采储量2662.7万吨,1981年1月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该矿于1974年12月动工兴建,1977年7月1日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5万吨,设计总概算3240万元,建成总投资4402.19万元,1979年达到设计产量。1983年以前该矿由淮北市和淮北矿务局代管。1984年5月前直属安徽省煤炭工业厅管理,此后属皖北煤炭工业公司管辖(后改为皖北矿务局)。
1982年,矿井进行第一期技术改造,年产能力从45万吨增加到60万吨,设计投资1100万元,至1986年底,实际完成1154.03万元。主要工程项目是通过F 3断层打开矿井北部大门。新增六二采区、六六采区。1983年产量超过60万吨,1986年产量突破100万吨。1986年开始进行第二期技术改造,预计1988年结束,设计年产能力从60万吨扩大到90万吨,概算2002万元,至1986年底已完成904.3万元。主要工程项目是装备1个综采工作面,新建主井下口缓冲煤仓,改造主副井提升系统,扩大提升能力,建立1个筛选系统等。至1986年底已完成井巷工程211米,建筑面积1427平方米。
从1977年至1986年,掘进总进尺89150米,产煤533.03万吨,实现利润1514.01万元,上缴税金1147.72万元。百万吨死亡率1.87人,坑木万吨耗从1977年的465.51立方米下降到1986年的19.05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从1977年的0.361吨/工,上升到1986年的1.105吨/工。
开拓方式:采用中央立井、集中大巷石门开拓,采区布置两条上山、工作面沿走向布置。
掘进工艺:开拓使用风钻,掘进使用电钻打眼,普通爆破法,用扒装机和小皮带机装车。1986年5月从英国道斯科公司引进1台DF—— 90型综掘机组,1987年2月可投入使用。
采煤方法:矿井投产时使用走向长壁采煤法,1985年9月开始推行倾斜长壁采煤法,炮采落煤。1986年1月安装1台国产综合采煤机组,1987年1月可试生产。
提升:主井使用3米绞车,容器为4吨底卸式非标准同侧装卸式箕斗;副井使用2.5米绞车,双层单车普通罐笼。
运输:大巷使用架线电机车运输。采区运输,前期用刮板机和皮带机。1985年安装SD—— 80P吊挂式快速皮带机和同型号的吊挂式可伸缩快速皮带机,1986年4月安装了与之配套的SNQ—— 75型转载机。综采机组安装后,使用的是SDJ—— 150型1000米长的可伸缩皮带机。地面运输,在投产时,使用蓄电池机车和柴油机机车。1979年改为架线电机车。排矸系统,投产时使用人工翻车机,1980年改为电动翻车,1984年新建永久性排矸系统,1986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通风:矿井为中央边界式通风。投产时已有的东风井,使用1台离心抽风机,最大风量为2680立方/分。1984年9月又安装1台同型号的抽风机,1982年3月安装串极调速装置。1984年建西风井,2月安装两台轴流式抽风机,7月投入使用,最大风量为4200立方/分。
煤炭销售:投产时铁路专用线没有建成,煤炭只有就地销售。1985年5月铁路专用线通车,外销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销往本省64个燃料公司、51个化肥厂,少部分销往浙江省和江苏省。同时承担少量出口任务。从1980年至1986年,共向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出口26.09万吨,创汇1273万美元。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4660人,其中固定职工3292人,合同制工人433人,农民协议工935人。全部职工中,有行政管理干部446人,工程师8人,技术员62人,文教及医务人员132人。
二、刘桥第一煤矿
刘桥第一煤矿,位于濉溪县刘桥区境内。井田北东走向长约7公里,倾斜宽1.6公里,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矿区公路与徐州至宿县、徐州至阜阳、徐州至永城等主要公路相通,铁路专用线与符夹线在濉溪车站接轨,交通方便。
井田属北东至南西的向斜构造,东翼倾角较大,其边缘部位可达30至40度,西翼及其深部地层倾角5至15度。两翼伴生一组小逆断层,主要断裂构造多呈北东走向,共有断层12条,其中正断层7条,逆断层5条。含煤11层,可采3层,总厚度为5.61米,截止1986年底,工业储量为7729.8万吨,可采储量为5028万吨。煤质多为低、中灰分,低磷、低硫。煤种以贫煤为主,其次为无烟煤和瘦煤。发热量6513—— 8771千卡/千克。属高沼气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
该矿于1971年12月26日开工兴建,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建设的。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万吨,服务年限为61.4年,设计总概算7453万元。原名为淮北矿务局刘桥煤矿,属统配煤矿。由淮北矿务局刘桥煤矿建井指挥部负责建设,当副井掘至— 174.7米时,涌水量增大到235吨/小时,造成淹井,被迫停工。1973年5月,安徽省煤炭建设工程公司二十九工程处在施工时,主、副井筒又多次出水,他们采用两次冻结、壁后注浆等方法,水被封住。经过9年6个月的建设,于1981年5月25日正式移交生产。建成总投资9527.48万元,投产时有2个采区,4个工作面,当年产煤10.6万吨。1982年7月,经国家计委、经委批准,将该矿划归安徽省,并规定矿井达到设计能力前,所产煤炭国家与安徽省对半分成;达到设计能力后,每年划30万吨煤炭由国家统一分配。1983年1月,改名为“安徽省刘桥第一煤矿”。
1983年矿井开始扩建,新建1个南风井,增建1个四五采区及配套工程,设计年生产能力由60万吨扩大到90万吨,计划1987年底完工。改扩工程总概算2678万元,至1986年底已完成投资2077.4万元。1985年实际产量超过设计能力,产煤80.02万吨。1986年实际产煤90.02万吨。
从1971年至1986年,累计总进尺85469.4米,产煤318.53万吨,上缴税金694.7万元,亏损4188.82万元。百万吨死亡率5.02人,各种投资计11604.8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8478.42万元,净值6642.94万元。企业坑木万吨耗1981年为79.72立方米,1986年降到30.91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0.776吨/工,比1981年提高0.345吨/工。
开拓方式:为立井阶段石门开拓。地面现有4个立井(主井、副井、中央风井、南风井),1986年底有7个采区、6个工作面进行生产。
采煤方法: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一次采全高、跟顶、丢底。工作面为金属摩擦支柱和铰接顶梁支护,人工手锤回柱,采空区自行冒落。
提升:主井原设计为4吨箕斗提煤,使用3.5米绞车,每小时提升能力144吨,副井为1吨双层双车罐笼。下层装车,上层上下人,使用1.85米多绳轮绞车1部,平均每小时提升33.8钩。
运输:为皮带运输机和架线电机车,1吨矿车运输,轨距600毫米。
通风:为中央边界式通风。中央风井安装两台轴流式抽风机,主扇总排风量为6423立方米/分,风峒总排风量为5723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量占92.4%,销往浙江、上海、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市及省内合肥、淮南、阜阳、淮北等地。
1986年底,全矿职工为6469人,其中固定工3785人,农民轮换工1170人、大集体工138人,小集体工891人。全部职工中,干部478人,其中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19人,技术员19人,文教及医务人员136人,经济管理人员72人。
三、孟庄煤矿
孟庄煤矿位于淮北市孟庄乡境内,井田东西宽0.3—— 2.1公里,南北长约6.3公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矿铁路专用线与符夹线相连,矿区距徐(州)淮(北)主干公路约2公里,交通方便。
该井田在闸河复式向斜北部,施庄向斜西翼,北尖南宽,形似“镰刀”形的单斜构造。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石盒子组下段有6个煤层,有1个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2.04米,其余为局部可采煤层。但在开采中发现,二采区有落差较小的新断层,煤层被切割得十分零碎,万吨掘进率增加3倍。地质储量减少近90万吨,原局部可采现为不可采,一采区地质储量只剩下68.1万吨,原报告中提供局部可采的2个煤层,现均为不可采。
该矿煤种有气煤、贫煤、无烟煤、天然焦。煤质为低灰、低硫。截止1986年底地质储量为3259.6万吨,可采储量为1943.6万吨。1981年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该矿于1970年7月29日动工兴建,也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建设的,1975年7月1日简易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设计总概算1736万元,建成总投资2563.88万元,1986年底达产。1970年4月至1979年12月,隶属阜阳地区,1980年1月至1981年12月属省煤炭工业厅。1982年由淮北矿务局代管。1983年至1984年5月直属省煤炭工业厅,1984年5月以后隶属皖北煤炭工业公司。
1982年1月矿井开始补套工程建设。总概算为1714万元。主体工程为九采区井巷工程和延深工程。至1986年底,已完成1577.83万元,完成井巷工程8771米,房屋建筑面积为28664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3585平方米。
从1970年至1986年,累计进尺11.26万米,1975年至1986年生产原煤205.16万吨。政策性亏损963.59万元,上缴税金289.75万元,百万吨死亡率8.3人,原煤坑木万吨耗从1976年的816立方米,下降到1986年的169.29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从1975年的0.163吨/工,提高到1986年的0.577吨/工。
开拓方式:以1对斜井集中石门开拓。现有4个斜井,暗斜井13个。采区巷道布置采用集中开采联合布置方式。后根据补充勘探资料将北翼四、六采区和南翼九、十一采区分别合并,减少了巷道工程。
掘进工艺:岩巷掘进采用气腿式凿岩机钻眼,全断面一次爆破;原采用人工装岩,后采用铲斗装岩,现采用扒斗装岩;煤岩掘进采用电煤钻打眼,毫秒雷管全断面一次爆破,煤巷除采用钻眼爆破外,还用风镐法。
采煤方法:煤层倾角大于40度采用倒台阶采煤法,风镐落煤;煤层倾角小于40度,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风镐或爆破落煤,溜槽或刮板机运输;煤层倾角小于12度,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爆破落煤,刮板机运输。3种采煤方法的采空区放顶,全部采用陷落法。
提升:主井采用双轨串车提升。1971年用调度绞车,1972年至1975年用1.6米双筒提升绞车,1976年改用3米双筒提升绞车。副斜井采用单轨串车提升,1971年2月用调度绞车,1971年3月至1972年2月用1.2米绞车,1972年3月至1979年5月用1.6米单筒提升绞车,1979年6月以后用2米单筒提升绞车。
运输:井下大巷采用架线电机车运输。现正在建设自动化的排矸系统,1987年可投入使用。
通风:原为中央并列式抽出通风,1985年6月南风井贯通,改为中央边界混合式。风量为2450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主要销往阜阳地区。自投产至1980年1月因铁路专用线没有铺通,煤炭全部就地销售。1980年2月以后改为铁路运输。
1986年底,共有职工2967人,其中固定工2018人,合同制工人281人。农民轮换1668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15人,医师5人,助理会计师3人。
四、前岭煤矿
前岭煤矿位于濉溪县东部的前岭,东南距宿州市22公里。井田东西走向长7.5公里,南北倾斜宽0.4—— 2.5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符夹铁路和徐州至宿州公路贯穿矿区东北部,交通方便。
该井田属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东北端封闭,往西南开口,东翼急陡,地层倾角60至70度,西南宽缓,地层倾角15至20度,并有次一级褶曲。断裂构造发育,共有9条正断层,含煤8至10层,主要可采4层,总厚度6.35米。截止1986年底,-500米以上总储量为5859.2万吨,可采储量为3474.8万吨。煤种为无烟煤、天然焦。煤质多为中至高灰,低磷、低硫。1983年鉴定为低沼气矿井。
该矿原由宿县地区负责筹建,名为“安徽省宿县地区前岭煤矿”,设计年产能力30万吨,服务年限为104年。矿井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情况下建设的。1970年3月开始筹备,1971年5月25日开工。设计总概算为6113万元,到1986年底只完成5380.16万元。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不足,施工进度缓慢,历时12年之久,于1983年5月28日简易投产,当年生产原煤13.11万吨。投产后,由于采区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受火成岩侵蚀严重,工作面接替不上等原因,调整了开拓布局,但新开拓的四四采区又告落空,致使投产后不能很快达产。
1979年底该矿收归省属,改名为“安徽省前岭煤矿”。1982年由淮北矿务局代管。1983年至1984年属省煤炭工业厅直管。1984年5月后隶属皖北煤炭工业公司。
从1971年至1986年,共投资6066.8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156.88万元,净值4080.87万元;累计进尺4.06万米,共生产原煤90.91万吨,上缴利税91.65万元,企业亏损1267.79万元,百万吨死亡率5.88人;企业坑木万吨耗,1983年为48.73立方米,1986年为41.72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3年为0.34吨/工,1986年上升为0.496吨/工。
开拓方式:为立井分区石门开拓。地面现有3个立井。1986年底有2个采区,2个工作面进行生产。
掘进工艺:岩巷采用气腿湿式风钻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人工装岩。煤巷采用电煤站打眼,硝铵炸药、电雷管爆破,人工装岩。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1985年11月起,部分工作面实行对拉工作面回采。采煤工艺一直采用电煤钻打眼,硝铵炸药电雷管爆破落煤,人工装煤,链板机、皮带机运煤,一次采全高,跟顶丢底回采。采煤工作面使用摩擦支柱及铰接顶梁支护。
提升:主副井分别为1对1吨单层单车罐笼和双层单车罐笼提升,均使用2.5米绞车,主、副井提升能力均为每小时45吨。
运输:现开采第一水平,采用架线式电机车运输,轨距600毫米。
通风:为中央边界式,北风井安装离心式抽风机两台(其中1台备用),排风量为3276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数量占70%,运往省内萧县、宣城、阜阳等13个地市。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3029人,其中全民职工1992人,农民轮换工688人,大集体工127人,小集体工205人,在249名干部中,有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16人,技术员16人,文教及医务人员65人,经济管理人员22人。
五、毛郢孜煤矿
毛郢孜煤矿位于萧县城东南10公里王典镇境内,距淮北市40公里、徐州市33公里。井田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1.5—— 3.5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符夹铁路经矿区两侧,萧县至桃山公路经矿区北部。矿铁路专用线与符夹线相交于萧县车站,交通尚便。
该井田位于闸河复向斜北段。为单斜构造,走向北东15度至35度。浅部倾角为17至22度,—200米以下为20度左右。断裂构造多为正断层,井田西南部有火成岩侵入。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可采煤层位于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主要含煤地层6层,其中3煤组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度3米。截止1986年底,矿井尚有地质储量1720.2万吨,可采储量1183.9万吨。煤种有气肥煤和天然焦,煤质为低灰分、低硫、低磷。1981年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该矿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建设的。1970年11月10日破土动工,1977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力为21万吨,设计总概算1257万元,建成总投资1733.43万元。1983年超过设计能力,达27万多吨。该矿原为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的实验煤矿,称合肥工业大学萧县“五·七”煤矿。1971年底合肥工业大学撤出,由萧县独办,称“安徽省萧县毛郢孜煤矿”。1983年1月交省煤炭工业厅管理,称“安徽省毛郢孜煤矿”。1984年隶属皖北煤炭工业公司。
1982年矿井进行第一期技术改造,设计年产能力从21万吨扩建到30万吨,概算投资751万元。其中主要工程有新增三采区,开挖新风井,新增35kv供电线路,地面生产系统补套,原煤装火车外运等。1986年底工程结束时,共完成投资1142.98万元,产量达29.56万吨。1984年开始的第二期技术改造,概算投资981万元,预计1988年结束其主要工程项目是把“中央运煤上山”扩大断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向下延伸至二水平作皮带主斜井,开拓二水平和中央采区,二水平炸药库等。至1986年底,已完成投资549.7万元。
从1978年至1986年,总计进尺3.75万米,产煤193.88万吨,企业亏损412.92万元。上缴税金252.40万元,百万吨死亡率3.61人。1986年底,固定资产原值2926.97万元,净值2261.26万元。原煤坑木万吨耗,1978年为299.56立方米,1986年为30.91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78年为0.45吨/工,1986年为0.61吨/工。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各采区均为两条上山,通过采区石门,布置采区平巷,回采工作面为走向长壁工作面。1986年底有3个采区、3个工作面生产。矿有斜井4个,井下暗斜井2个。
掘进工艺:建矿初期采用风锤打眼,1974年改为气腿式风锤湿式打眼,无沼气的岩巷采用段发雷管(五段),煤巷及半煤巷使用瞬发电雷管,均使用安全炸药和50及100发发炮器爆破。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炮采落煤,人工攉煤,链板机和皮带机运输。全部陷落式处理采区空。
提升:1973年主井为单钩1吨矿车串车提升。1978年为双钩1吨矿车串车提升。1977年6月以前副井使用1.2米小绞车,7月改为2米绞车,为单钩1吨矿车串车提升;运输:建矿初期,掘进工作面为人工装岩,1975年使用铲斗式装岩机,1984年使用扒斗装岩机。煤巷掘进,1983年开始铺设刮板机,1984年使用吊挂式皮带机和可伸缩皮带机运输。在大巷原用人工推车,1983年使用4台蓄电池机车运输。地面运输,投产前为人工摘钩,手工翻车,1978年改为自动摘钩,1982年改为电动翻车,然后转入皮带机上仓落地外运。排矸系统,投产以后为人工推、翻车,1980年5月使用电瓶车运至塌陷区,1983年改为电动翻车。
通风:1977至1983年底,为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总回风量为1000立方/分;1984年初改为中央边界抽出式通风,总回风量2100—2200立方/分。
煤炭销售:铁路专用线未建成前,煤炭全为地销,主要销往宿县地直各厂及所属各县、蚌埠市及各县、少量销往江苏、徐州、扬州,本省芜湖、滁州等地。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2702人,其中女职工191人,干部245人,固定工1766人,合同制工人129人,农民轮换工807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29人,助理会计师3人,医师3人,享受讲师待遇的教师4人。
百善煤矿位于濉溪县百善区境内。井田南北长7.2公里,东西宽2—— 4公里,面积约21.5平方公里。濉阜铁路从井田东侧通过,淮北至涡阳、宿县至永城的公路经过井田,交通方便。
该井田为一不规则向斜盆地,长轴近南北方向,地层倾角3至20度。以正断层为主,倾角65至75度,落差不超过50米。共含煤5层,可采两层。二煤层为主采煤层,平均厚度为2.85米,大部分为低灰、低硫、低磷的无烟煤。探明储量为5414.1万吨。1986年底尚有可采储量2662.7万吨,1981年1月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该矿于1974年12月动工兴建,1977年7月1日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5万吨,设计总概算3240万元,建成总投资4402.19万元,1979年达到设计产量。1983年以前该矿由淮北市和淮北矿务局代管。1984年5月前直属安徽省煤炭工业厅管理,此后属皖北煤炭工业公司管辖(后改为皖北矿务局)。
1982年,矿井进行第一期技术改造,年产能力从45万吨增加到60万吨,设计投资1100万元,至1986年底,实际完成1154.03万元。主要工程项目是通过F 3断层打开矿井北部大门。新增六二采区、六六采区。1983年产量超过60万吨,1986年产量突破100万吨。1986年开始进行第二期技术改造,预计1988年结束,设计年产能力从60万吨扩大到90万吨,概算2002万元,至1986年底已完成904.3万元。主要工程项目是装备1个综采工作面,新建主井下口缓冲煤仓,改造主副井提升系统,扩大提升能力,建立1个筛选系统等。至1986年底已完成井巷工程211米,建筑面积1427平方米。
从1977年至1986年,掘进总进尺89150米,产煤533.03万吨,实现利润1514.01万元,上缴税金1147.72万元。百万吨死亡率1.87人,坑木万吨耗从1977年的465.51立方米下降到1986年的19.05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从1977年的0.361吨/工,上升到1986年的1.105吨/工。
开拓方式:采用中央立井、集中大巷石门开拓,采区布置两条上山、工作面沿走向布置。
掘进工艺:开拓使用风钻,掘进使用电钻打眼,普通爆破法,用扒装机和小皮带机装车。1986年5月从英国道斯科公司引进1台DF—— 90型综掘机组,1987年2月可投入使用。
采煤方法:矿井投产时使用走向长壁采煤法,1985年9月开始推行倾斜长壁采煤法,炮采落煤。1986年1月安装1台国产综合采煤机组,1987年1月可试生产。
提升:主井使用3米绞车,容器为4吨底卸式非标准同侧装卸式箕斗;副井使用2.5米绞车,双层单车普通罐笼。
运输:大巷使用架线电机车运输。采区运输,前期用刮板机和皮带机。1985年安装SD—— 80P吊挂式快速皮带机和同型号的吊挂式可伸缩快速皮带机,1986年4月安装了与之配套的SNQ—— 75型转载机。综采机组安装后,使用的是SDJ—— 150型1000米长的可伸缩皮带机。地面运输,在投产时,使用蓄电池机车和柴油机机车。1979年改为架线电机车。排矸系统,投产时使用人工翻车机,1980年改为电动翻车,1984年新建永久性排矸系统,1986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通风:矿井为中央边界式通风。投产时已有的东风井,使用1台离心抽风机,最大风量为2680立方/分。1984年9月又安装1台同型号的抽风机,1982年3月安装串极调速装置。1984年建西风井,2月安装两台轴流式抽风机,7月投入使用,最大风量为4200立方/分。
煤炭销售:投产时铁路专用线没有建成,煤炭只有就地销售。1985年5月铁路专用线通车,外销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销往本省64个燃料公司、51个化肥厂,少部分销往浙江省和江苏省。同时承担少量出口任务。从1980年至1986年,共向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出口26.09万吨,创汇1273万美元。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4660人,其中固定职工3292人,合同制工人433人,农民协议工935人。全部职工中,有行政管理干部446人,工程师8人,技术员62人,文教及医务人员132人。
二、刘桥第一煤矿
刘桥第一煤矿,位于濉溪县刘桥区境内。井田北东走向长约7公里,倾斜宽1.6公里,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矿区公路与徐州至宿县、徐州至阜阳、徐州至永城等主要公路相通,铁路专用线与符夹线在濉溪车站接轨,交通方便。
井田属北东至南西的向斜构造,东翼倾角较大,其边缘部位可达30至40度,西翼及其深部地层倾角5至15度。两翼伴生一组小逆断层,主要断裂构造多呈北东走向,共有断层12条,其中正断层7条,逆断层5条。含煤11层,可采3层,总厚度为5.61米,截止1986年底,工业储量为7729.8万吨,可采储量为5028万吨。煤质多为低、中灰分,低磷、低硫。煤种以贫煤为主,其次为无烟煤和瘦煤。发热量6513—— 8771千卡/千克。属高沼气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
该矿于1971年12月26日开工兴建,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建设的。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万吨,服务年限为61.4年,设计总概算7453万元。原名为淮北矿务局刘桥煤矿,属统配煤矿。由淮北矿务局刘桥煤矿建井指挥部负责建设,当副井掘至— 174.7米时,涌水量增大到235吨/小时,造成淹井,被迫停工。1973年5月,安徽省煤炭建设工程公司二十九工程处在施工时,主、副井筒又多次出水,他们采用两次冻结、壁后注浆等方法,水被封住。经过9年6个月的建设,于1981年5月25日正式移交生产。建成总投资9527.48万元,投产时有2个采区,4个工作面,当年产煤10.6万吨。1982年7月,经国家计委、经委批准,将该矿划归安徽省,并规定矿井达到设计能力前,所产煤炭国家与安徽省对半分成;达到设计能力后,每年划30万吨煤炭由国家统一分配。1983年1月,改名为“安徽省刘桥第一煤矿”。
1983年矿井开始扩建,新建1个南风井,增建1个四五采区及配套工程,设计年生产能力由60万吨扩大到90万吨,计划1987年底完工。改扩工程总概算2678万元,至1986年底已完成投资2077.4万元。1985年实际产量超过设计能力,产煤80.02万吨。1986年实际产煤90.02万吨。
从1971年至1986年,累计总进尺85469.4米,产煤318.53万吨,上缴税金694.7万元,亏损4188.82万元。百万吨死亡率5.02人,各种投资计11604.8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8478.42万元,净值6642.94万元。企业坑木万吨耗1981年为79.72立方米,1986年降到30.91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0.776吨/工,比1981年提高0.345吨/工。
开拓方式:为立井阶段石门开拓。地面现有4个立井(主井、副井、中央风井、南风井),1986年底有7个采区、6个工作面进行生产。
采煤方法: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一次采全高、跟顶、丢底。工作面为金属摩擦支柱和铰接顶梁支护,人工手锤回柱,采空区自行冒落。
提升:主井原设计为4吨箕斗提煤,使用3.5米绞车,每小时提升能力144吨,副井为1吨双层双车罐笼。下层装车,上层上下人,使用1.85米多绳轮绞车1部,平均每小时提升33.8钩。
运输:为皮带运输机和架线电机车,1吨矿车运输,轨距600毫米。
通风:为中央边界式通风。中央风井安装两台轴流式抽风机,主扇总排风量为6423立方米/分,风峒总排风量为5723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量占92.4%,销往浙江、上海、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市及省内合肥、淮南、阜阳、淮北等地。
1986年底,全矿职工为6469人,其中固定工3785人,农民轮换工1170人、大集体工138人,小集体工891人。全部职工中,干部478人,其中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19人,技术员19人,文教及医务人员136人,经济管理人员72人。
三、孟庄煤矿
孟庄煤矿位于淮北市孟庄乡境内,井田东西宽0.3—— 2.1公里,南北长约6.3公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矿铁路专用线与符夹线相连,矿区距徐(州)淮(北)主干公路约2公里,交通方便。
该井田在闸河复式向斜北部,施庄向斜西翼,北尖南宽,形似“镰刀”形的单斜构造。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石盒子组下段有6个煤层,有1个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2.04米,其余为局部可采煤层。但在开采中发现,二采区有落差较小的新断层,煤层被切割得十分零碎,万吨掘进率增加3倍。地质储量减少近90万吨,原局部可采现为不可采,一采区地质储量只剩下68.1万吨,原报告中提供局部可采的2个煤层,现均为不可采。
该矿煤种有气煤、贫煤、无烟煤、天然焦。煤质为低灰、低硫。截止1986年底地质储量为3259.6万吨,可采储量为1943.6万吨。1981年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该矿于1970年7月29日动工兴建,也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建设的,1975年7月1日简易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设计总概算1736万元,建成总投资2563.88万元,1986年底达产。1970年4月至1979年12月,隶属阜阳地区,1980年1月至1981年12月属省煤炭工业厅。1982年由淮北矿务局代管。1983年至1984年5月直属省煤炭工业厅,1984年5月以后隶属皖北煤炭工业公司。
1982年1月矿井开始补套工程建设。总概算为1714万元。主体工程为九采区井巷工程和延深工程。至1986年底,已完成1577.83万元,完成井巷工程8771米,房屋建筑面积为28664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3585平方米。
从1970年至1986年,累计进尺11.26万米,1975年至1986年生产原煤205.16万吨。政策性亏损963.59万元,上缴税金289.75万元,百万吨死亡率8.3人,原煤坑木万吨耗从1976年的816立方米,下降到1986年的169.29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从1975年的0.163吨/工,提高到1986年的0.577吨/工。
开拓方式:以1对斜井集中石门开拓。现有4个斜井,暗斜井13个。采区巷道布置采用集中开采联合布置方式。后根据补充勘探资料将北翼四、六采区和南翼九、十一采区分别合并,减少了巷道工程。
掘进工艺:岩巷掘进采用气腿式凿岩机钻眼,全断面一次爆破;原采用人工装岩,后采用铲斗装岩,现采用扒斗装岩;煤岩掘进采用电煤钻打眼,毫秒雷管全断面一次爆破,煤巷除采用钻眼爆破外,还用风镐法。
采煤方法:煤层倾角大于40度采用倒台阶采煤法,风镐落煤;煤层倾角小于40度,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风镐或爆破落煤,溜槽或刮板机运输;煤层倾角小于12度,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爆破落煤,刮板机运输。3种采煤方法的采空区放顶,全部采用陷落法。
提升:主井采用双轨串车提升。1971年用调度绞车,1972年至1975年用1.6米双筒提升绞车,1976年改用3米双筒提升绞车。副斜井采用单轨串车提升,1971年2月用调度绞车,1971年3月至1972年2月用1.2米绞车,1972年3月至1979年5月用1.6米单筒提升绞车,1979年6月以后用2米单筒提升绞车。
运输:井下大巷采用架线电机车运输。现正在建设自动化的排矸系统,1987年可投入使用。
通风:原为中央并列式抽出通风,1985年6月南风井贯通,改为中央边界混合式。风量为2450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主要销往阜阳地区。自投产至1980年1月因铁路专用线没有铺通,煤炭全部就地销售。1980年2月以后改为铁路运输。
1986年底,共有职工2967人,其中固定工2018人,合同制工人281人。农民轮换1668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15人,医师5人,助理会计师3人。
四、前岭煤矿
前岭煤矿位于濉溪县东部的前岭,东南距宿州市22公里。井田东西走向长7.5公里,南北倾斜宽0.4—— 2.5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符夹铁路和徐州至宿州公路贯穿矿区东北部,交通方便。
该井田属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东北端封闭,往西南开口,东翼急陡,地层倾角60至70度,西南宽缓,地层倾角15至20度,并有次一级褶曲。断裂构造发育,共有9条正断层,含煤8至10层,主要可采4层,总厚度6.35米。截止1986年底,-500米以上总储量为5859.2万吨,可采储量为3474.8万吨。煤种为无烟煤、天然焦。煤质多为中至高灰,低磷、低硫。1983年鉴定为低沼气矿井。
该矿原由宿县地区负责筹建,名为“安徽省宿县地区前岭煤矿”,设计年产能力30万吨,服务年限为104年。矿井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情况下建设的。1970年3月开始筹备,1971年5月25日开工。设计总概算为6113万元,到1986年底只完成5380.16万元。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不足,施工进度缓慢,历时12年之久,于1983年5月28日简易投产,当年生产原煤13.11万吨。投产后,由于采区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受火成岩侵蚀严重,工作面接替不上等原因,调整了开拓布局,但新开拓的四四采区又告落空,致使投产后不能很快达产。
1979年底该矿收归省属,改名为“安徽省前岭煤矿”。1982年由淮北矿务局代管。1983年至1984年属省煤炭工业厅直管。1984年5月后隶属皖北煤炭工业公司。
从1971年至1986年,共投资6066.8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156.88万元,净值4080.87万元;累计进尺4.06万米,共生产原煤90.91万吨,上缴利税91.65万元,企业亏损1267.79万元,百万吨死亡率5.88人;企业坑木万吨耗,1983年为48.73立方米,1986年为41.72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3年为0.34吨/工,1986年上升为0.496吨/工。
开拓方式:为立井分区石门开拓。地面现有3个立井。1986年底有2个采区,2个工作面进行生产。
掘进工艺:岩巷采用气腿湿式风钻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人工装岩。煤巷采用电煤站打眼,硝铵炸药、电雷管爆破,人工装岩。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1985年11月起,部分工作面实行对拉工作面回采。采煤工艺一直采用电煤钻打眼,硝铵炸药电雷管爆破落煤,人工装煤,链板机、皮带机运煤,一次采全高,跟顶丢底回采。采煤工作面使用摩擦支柱及铰接顶梁支护。
提升:主副井分别为1对1吨单层单车罐笼和双层单车罐笼提升,均使用2.5米绞车,主、副井提升能力均为每小时45吨。
运输:现开采第一水平,采用架线式电机车运输,轨距600毫米。
通风:为中央边界式,北风井安装离心式抽风机两台(其中1台备用),排风量为3276立方米/分。
煤炭运销:以铁路外运为主,外运数量占70%,运往省内萧县、宣城、阜阳等13个地市。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3029人,其中全民职工1992人,农民轮换工688人,大集体工127人,小集体工205人,在249名干部中,有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16人,技术员16人,文教及医务人员65人,经济管理人员22人。
五、毛郢孜煤矿
毛郢孜煤矿位于萧县城东南10公里王典镇境内,距淮北市40公里、徐州市33公里。井田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1.5—— 3.5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符夹铁路经矿区两侧,萧县至桃山公路经矿区北部。矿铁路专用线与符夹线相交于萧县车站,交通尚便。
该井田位于闸河复向斜北段。为单斜构造,走向北东15度至35度。浅部倾角为17至22度,—200米以下为20度左右。断裂构造多为正断层,井田西南部有火成岩侵入。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可采煤层位于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主要含煤地层6层,其中3煤组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度3米。截止1986年底,矿井尚有地质储量1720.2万吨,可采储量1183.9万吨。煤种有气肥煤和天然焦,煤质为低灰分、低硫、低磷。1981年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该矿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建设的。1970年11月10日破土动工,1977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力为21万吨,设计总概算1257万元,建成总投资1733.43万元。1983年超过设计能力,达27万多吨。该矿原为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的实验煤矿,称合肥工业大学萧县“五·七”煤矿。1971年底合肥工业大学撤出,由萧县独办,称“安徽省萧县毛郢孜煤矿”。1983年1月交省煤炭工业厅管理,称“安徽省毛郢孜煤矿”。1984年隶属皖北煤炭工业公司。
1982年矿井进行第一期技术改造,设计年产能力从21万吨扩建到30万吨,概算投资751万元。其中主要工程有新增三采区,开挖新风井,新增35kv供电线路,地面生产系统补套,原煤装火车外运等。1986年底工程结束时,共完成投资1142.98万元,产量达29.56万吨。1984年开始的第二期技术改造,概算投资981万元,预计1988年结束其主要工程项目是把“中央运煤上山”扩大断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向下延伸至二水平作皮带主斜井,开拓二水平和中央采区,二水平炸药库等。至1986年底,已完成投资549.7万元。
从1978年至1986年,总计进尺3.75万米,产煤193.88万吨,企业亏损412.92万元。上缴税金252.40万元,百万吨死亡率3.61人。1986年底,固定资产原值2926.97万元,净值2261.26万元。原煤坑木万吨耗,1978年为299.56立方米,1986年为30.91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78年为0.45吨/工,1986年为0.61吨/工。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各采区均为两条上山,通过采区石门,布置采区平巷,回采工作面为走向长壁工作面。1986年底有3个采区、3个工作面生产。矿有斜井4个,井下暗斜井2个。
掘进工艺:建矿初期采用风锤打眼,1974年改为气腿式风锤湿式打眼,无沼气的岩巷采用段发雷管(五段),煤巷及半煤巷使用瞬发电雷管,均使用安全炸药和50及100发发炮器爆破。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炮采落煤,人工攉煤,链板机和皮带机运输。全部陷落式处理采区空。
提升:1973年主井为单钩1吨矿车串车提升。1978年为双钩1吨矿车串车提升。1977年6月以前副井使用1.2米小绞车,7月改为2米绞车,为单钩1吨矿车串车提升;运输:建矿初期,掘进工作面为人工装岩,1975年使用铲斗式装岩机,1984年使用扒斗装岩机。煤巷掘进,1983年开始铺设刮板机,1984年使用吊挂式皮带机和可伸缩皮带机运输。在大巷原用人工推车,1983年使用4台蓄电池机车运输。地面运输,投产前为人工摘钩,手工翻车,1978年改为自动摘钩,1982年改为电动翻车,然后转入皮带机上仓落地外运。排矸系统,投产以后为人工推、翻车,1980年5月使用电瓶车运至塌陷区,1983年改为电动翻车。
通风:1977至1983年底,为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总回风量为1000立方/分;1984年初改为中央边界抽出式通风,总回风量2100—2200立方/分。
煤炭销售:铁路专用线未建成前,煤炭全为地销,主要销往宿县地直各厂及所属各县、蚌埠市及各县、少量销往江苏、徐州、扬州,本省芜湖、滁州等地。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2702人,其中女职工191人,干部245人,固定工1766人,合同制工人129人,农民轮换工807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29人,助理会计师3人,医师3人,享受讲师待遇的教师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