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开采概况
铜陵井田位于芜铜煤田西南部,属芜铜煤田。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6106万吨,至1986年底尚有保有储量5470万吨。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纪龙潭组,含煤4层,局部可采2层,总厚度1.5—— 2.5米。主要煤种为贫煤和无烟煤。原煤灰分4——38%,含硫0.58—— 5.2%,发热量4000—— 7000千卡/千克。
据史料记载,铜陵市在唐、宋两代开采铜铁时,已发现煤炭。明末清初,太湖,望江等地流徙农民在五峰山陈侍冲一带采煤冶铁。此后,在五峰山、云龙山、官山涝等地间有开采,但规模小,产量低。到民国时期,煤炭开采基本停止。建国以后,铜陵市煤炭工业发展较快。50年代,郎坑、峨山已建成小煤窑多处。大通、新庙煤矿也开始建设。1958年,兴办的小煤窑有60处,其中产煤的21处,当年产煤2.38万吨,从业人员最多时达2205人。60年代,兴建了新庙煤矿二号井、安乐山井和费村井。70年代初,相继兴建了碎石岭煤矿、立新煤矿(1966年12月前称新庙煤矿)三、四号井。到1973年,全市已建成4个国营煤矿,总设计年产能力51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中央关于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指引下,该市小煤矿蓬勃发展。到1986年底,全市共办了5个乡(镇)煤矿。7个村办煤矿,总设计能力15万吨。1986年实际产煤16.5万吨。经过30多年的建设,除乡镇煤矿外,该市建成4个煤矿,两条铁路,3条公路,一座长江水运码头。并拥有煤矿设计、施工、煤矿机械制造、矿山救护、文教卫生等配套机构与设施。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3240万元,净值1736万元。
从1952—1986年,累计生产原煤560多万吨。
铜陵市煤炭工业管理机构成立较晚。1980年2月,池州行署撤销,原由池州行署管辖的大通、碎石岭、五峰山煤矿和大通铁路均划归铜陵市管辖。为加强管理,4月5日成立铜陵市煤炭矿务局。1983年12月,改名为铜陵市煤炭工业公司。为改变单一产品结构,还兴办了美术地毯厂,硅酸岩水泥厂、岩棉制品厂等,年产值达700余万元。1986年底,铜陵市煤炭工业公司系统在册职工4336人,其中生产工人2937人,专业技术人员71人。
据史料记载,铜陵市在唐、宋两代开采铜铁时,已发现煤炭。明末清初,太湖,望江等地流徙农民在五峰山陈侍冲一带采煤冶铁。此后,在五峰山、云龙山、官山涝等地间有开采,但规模小,产量低。到民国时期,煤炭开采基本停止。建国以后,铜陵市煤炭工业发展较快。50年代,郎坑、峨山已建成小煤窑多处。大通、新庙煤矿也开始建设。1958年,兴办的小煤窑有60处,其中产煤的21处,当年产煤2.38万吨,从业人员最多时达2205人。60年代,兴建了新庙煤矿二号井、安乐山井和费村井。70年代初,相继兴建了碎石岭煤矿、立新煤矿(1966年12月前称新庙煤矿)三、四号井。到1973年,全市已建成4个国营煤矿,总设计年产能力51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中央关于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指引下,该市小煤矿蓬勃发展。到1986年底,全市共办了5个乡(镇)煤矿。7个村办煤矿,总设计能力15万吨。1986年实际产煤16.5万吨。经过30多年的建设,除乡镇煤矿外,该市建成4个煤矿,两条铁路,3条公路,一座长江水运码头。并拥有煤矿设计、施工、煤矿机械制造、矿山救护、文教卫生等配套机构与设施。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3240万元,净值1736万元。
从1952—1986年,累计生产原煤560多万吨。
铜陵市煤炭工业管理机构成立较晚。1980年2月,池州行署撤销,原由池州行署管辖的大通、碎石岭、五峰山煤矿和大通铁路均划归铜陵市管辖。为加强管理,4月5日成立铜陵市煤炭矿务局。1983年12月,改名为铜陵市煤炭工业公司。为改变单一产品结构,还兴办了美术地毯厂,硅酸岩水泥厂、岩棉制品厂等,年产值达700余万元。1986年底,铜陵市煤炭工业公司系统在册职工4336人,其中生产工人2937人,专业技术人员7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