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立新煤矿
立新煤矿位于铜陵市东郊,距市中心4公里,芜(湖)铜(陵)铁路线贯穿矿区,交通方便。
立新井田位于铜官山背斜东段,东起铜陵县东湖,呈条带向西蜿蜒至铜陵市郊区五松村,全长10公里,斜宽1.7公里,面积约17平方公里。1952—— 1986年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434.6万吨。
该井田为背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40—— 50度。南翼(南勘探区)向南东倾斜,倾角10—— 50度;断裂较为发育、褶曲次之,除三井田为褶皱类型外,其它井田均为单斜构造。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自下而上含A、B、C 1、C 2三组4层煤。C 1、C 2煤层可采。C 1层煤厚0.6—— 1.2米,C 2层煤厚0.8—— 4.5米,两煤层间夹有0—— 2米矸石。煤种为无烟煤,原煤含灰分18.03—— 25.38%,含硫量2.71—— 4.75%,发热量为4821—— 8769千卡/千克。
该矿始建于1957年10月,原由铜陵县西湖乡投资在凤祥村南建一小斜井,称新庙煤矿(1967年改称现名)。1958年“大办钢铁”时,铜陵县接管经营采煤炼铁。1959年3月由安徽省煤炭工业厅投资建一号井主井,原小斜井改造为副井,形成1对正规矿井。4月,该矿由铜陵市管辖并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960年2月建二号井(一棵松矿),3月建三号井(安乐山矿)、四号井(费村矿),年底4个井相继投产,年产量达10.6万吨。
由于缺乏基本建设资金,一棵松矿、安乐山矿、费村矿于1962年初均停办,仅保留新庙矿。1966年3月一号井扩建改造,1967年2月,二号井恢复生产,1970年3月建四号井,4月建三号井。1973年底三、四两对矿井投产后,产量达到24.1万吨,最高为1978年年产达25.6万吨。1981年二号井、四号井闭坑后,集中资金延深扩建一号井和三号井。
一号井位于一井田中央,为1对倾角25度的斜井。建井时设计能力为年产21万吨,1963年底核定为5万吨;1966年5月在延深第二水平时,定为10万吨,投产后实际产量在10万吨左右;1979年在设计第三水平时定为15万吨,并将东部的三井田,西部二井田统由一号井开采。1959—— 1986年共产原煤196.4万吨。
二号井位于二井田东部,为1对倾角25度的斜井。1960年设计能力为年产15万吨,由于地质构造影响,矿井改双翼为单翼开采,年产能力改为5万吨,至1981年9月闭坑时,回采深度-70米,共生产原煤51.5万吨。
三号井位于三井田中央部位,为1对倾角26度斜井。1970年3月华东煤矿设计院按勘探井设计能力为9万吨,实际年产量7万吨左右,1986年回采深度-150米,累计产煤62.9万吨。
四号井位于四井田中部,为1对倾角25度斜井,设计年产能力3万吨。1972—— 1979年闭坑时,共生产原煤17.7万吨。
开拓方式:4对矿井均采用斜井开拓。
采煤方法:缓倾斜、倾斜煤层用短臂式、落垛式方法回采;急倾斜煤层用楼式方法回采。50年代用手镐刨煤,现采用电煤钻打眼,爆破落煤。
运输:工作面原用蔑箩拖运,现用链板机运输;主运输巷用蓄电池电机车和架线式矿用电机车运输。主斜井串车一级提升到井口,一号井、四号井的煤炭装火车,二号井、三号井的煤炭装汽车,然后由芜铜铁路、芜铜公路或长江水路外运。
提升:50年代用木绞车提升。1960年后,一号井用电动绞车提升。
1959—— 1986年,全矿总进尺13.96万米,总产量331万吨,总销售量315.5万吨,总成本7411.73万元,总投资额2194.38万元,上缴税金477.15万元,坑木万吨耗平均145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平均0.36吨/工,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1261.76元。
1986年底,全矿固定资产原值1291.3万元,净值623万元。全矿在册职工2121人,其中生产工人1462人,管理人员114人,专业技术人员24人。
二、大通煤矿
大通煤矿位于铜陵县董店乡境内的天门山北麓,矿用铁路距铜陵县大通镇江边码头14.3公里,公路距市中心26公里,水陆交通方便。
该井田位于大通——顺安复式向斜南翼中段,走向长5.7公里,宽0.5公里,面积约2.6平方公里。地层走向北东75—— 80度,向北西倾斜,倾角30—— 45度,断层稀少,构造简单。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厚度约65—— 75米,自上而下含A、B、C三层煤。A层煤厚度0—— 2.15米,B层煤厚度0.1—— 1.17米,C层煤厚度0.2—— 2.95米。经历年勘探共获得-400米水平以上B层煤和C层煤储量1122万吨,1986年底保有可采储量825.2万吨。煤层中瓦斯含量高,在开采过程中常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煤种为贫煤、无烟煤。原煤含硫量0.6—— 8.2%,含灰分7—— 38%,发热量5500—— 8500千卡/千克。A层煤中每吨含镓71.59毫克,含锗36毫克。
大通煤矿筹建于1957年6月,原称安徽省皖南大通煤矿,由省煤矿设计院设计,于1959年5月1日建井。第一水平设计能力年产5万吨,开采深度-60米。1962年5月1日,水平开拓工程尚未竣工,便在-10米拨一石门揭露煤层,形成一个25米长的工作面。由于采取边回采、边延深的生产方式,因而造成了采掘失调的被动局面,至1966年最高产量才达4.2万吨。1972年6月确定矿井延深扩建,年产能力为12万吨,1978年开始施工,1986年12月28日竣工投产。1985年核定年产能力为9万吨。1986年全矿固定资产原值1645.6万元。1959—— 1986年,累计进尺7.16万米,产煤120.3万吨,上缴利税180.45万元,历年平均原煤全员效率0.31吨/工,成本25.88元,坑木万吨耗223.9立方米。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开拓。
采煤方法:采用长壁式开采方法,手镐或风镐落煤。
运输:大巷用电机车运输,串车提升至井口,装火车或汽车,由水、陆两路外运。
至1986年底,全矿在册职工963人(包括非固定职工240人),其中生产工人622人,管理人员92人,专业技术人员17人。
三、五峰山煤矿
五峰山煤矿,位于铜陵县董店乡境内的五峰山西麓,东距大通煤矿3公里,大通铁路有支线抵达井口,矿区公路与铜陵至青阳公路相接,交通方便。
该井田位于大通——顺安复式向斜南翼西段(称大通煤矿西井田),走向长5.85公里,倾斜宽0.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地层倾向北西20—— 30度,倾角40—— 80度,浅部缓,深部陡。沿走向有轻微褶皱现象。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厚度70—— 80米,上部含A、B、C三层煤,A层煤厚度0.07—— 0.61米,B层煤厚度0.09—— 3.62米,C层煤厚度0.16—— 1.55米,历年勘探共获得—300米水平以上B层煤和C层煤工业储量327.9万吨,至1986年尚有可采储量287万吨。煤种为无烟煤。原煤含硫分0.4——0.9%,含灰分15%,发热量5000—— 7000千卡/千克。煤层中含沼气量高,开采中常有瓦斯与煤突出,煤层有自燃现象。
该矿井始建于1958年7月,原称安徽省皖南大通煤矿西矿,年产能力为5万吨。建井期间,曾开采露天锰矿,共采锰矿石1.59万吨(其中包括大通煤矿6253吨)。1963年3月、该矿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下马”。1967年,由池州地区及省煤炭主管部门投资,大通煤矿设计组设计,重建1对倾角30度、年产能力6万吨的斜井。两翼建一风井、原主井改作东一风井。矿井开采深度第一水平-57米。东西翼各建3个采区,于1973年4月8日投产。1967—— 1986年累计进尺5.27万米,产煤34.24万吨。上缴税金51.36万元,历年平均原煤全员效率0.24吨/工,吨煤成本40.36元,坑木万吨耗210立方米。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开拓。
掘进工艺:用普通钻爆法破岩,一次成巷。
采煤方法:用倒台阶、落垛式、局部后退的长壁式方法开采。
通风:用对角式将乏风从两翼风井抽出。
1959年8月31日,该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人,重伤3人。
1986年底,全矿固定资产原值455万元,净值203万元。在册职工479人,其中生产工人356人,管理人员49人,工程技术人员5人。
四、碎石岭煤矿
碎石岭煤矿位于铜陵县新建乡的碎石岭东,距市中心5公里,有公路至长江口岸及芜铜铁路,交通称便。
碎石岭矿区西起铜陵县新建乡杨村,北与立新煤矿二井田相接,以次划为1—— 5个井田,全长12公里,斜宽0.4—— 0.5公里,历年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453.9万吨。已建井开发的三井田,走向长2.6公里,倾斜宽0.5公里,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546.7万吨,至1986年底保有地质储量337.1万吨。
该井田位于“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中的石耳山倒转背斜南翼(倒转翼)的西南段,地层走向北东45度,倾向北西,倾角45—— 70度,浅部缓、深部陡,断裂发育成走向冲断层及近南北走向张扭性断层两组。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厚度61.2—— 76.5米,上部20—— 28米内含煤2层,一煤层位于大隆组底部硅质生物灰岩之下,厚度0.51——8.11米,平均厚度2.60米,结构复杂,最多可达6层夹矸,为唯一可采煤层。煤种为无烟煤,原煤灰分21.5%,硫分2.91%,发热量5700—— 6500千卡/千克。该矿原系大通煤矿矿务局管辖的北矿。1959年初至1960年底先后在一井田、三井田分别建成徐村立井和年产能力5万吨的郎家平峒,至1960年底徐村立井出煤5000吨,郎家平峒已掘砌70余米,1960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时下马。1970年5月,在三井田建井采煤,始称碎石岭煤矿。至1986年底,累计进尺3.32万米,产煤44.7万吨,产值848.78万元,历年平均吨煤成本39.15元,原煤全员效率0.28吨/工,坑木万吨耗178立方米。
该矿井为一对倾角30度、斜长274米的斜井。安装双滚筒绞车提升煤、矸。副井安装单滚筒绞车提人、运料。西翼建中央风井和西一风井作中央式通风。开拓掘进用风钻湿式凿岩,石碹支护,间或锚喷支护。采煤方法,由于构造复杂,分别采用分层法、落垛式、伪倾斜柔性金属掩护支架采煤法等。
1986年底,全矿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31.46万元,净值296万元。在册职工533人(包括非固定职工76人),其中生产工人353人,管理人员54人,专业技术人员13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