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港口一矿
该矿位于宁国县城北,港口镇东角,距县城约15公里。皖赣铁路通过矿区北缘,宁国水泥厂铁路贯穿矿区,煤炭可以直接装火车外运,目前仍以公路运输为主。
该井田属于宣——泾煤田,走向长2.1公里,倾斜宽1.5公里,面积约3.15平方公里。井田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含煤地层为二叠纪龙潭组,总厚度约221米,以煤层中部厚层砂段为底界,分为上部含煤段和下部无煤段。含煤段自下而上为A 1、B 2、B 3、C四层,其中C煤层为唯一可采煤层,平均煤厚1.5米。累计探明储量为535.1万吨,到1986年底,尚有保有储量464.6万吨,可采储量291万吨。煤质属富灰、富硫、高熔点、富焦油的2号肥气煤。发热量最高7625千卡/千克,平均7175千卡/千克,可作动力用煤。
该矿前身为徽州地区港口煤矿一号井,矿址在宁国灰山。早在明末清初,当地农民就用土法开采,民国7年(1918年)至民国37(1948年)间,当地地主与资本家曾进行半机械化开采。1958年6月,宁国县人民政府在此开矿,1959年归宣广煤矿筹备处管辖,1961年停办。1965年,该井续建,同年11月,省重工业厅设计院对设计进行了修改,即利用原来一对斜井,分3个水平(-107米、-150米、-250米)开拓,井型为7万吨。1968年8月20日,省重工业厅、华东煤矿设计院、港口煤矿、第四勘探队等单位重新审查设计,井型定为12万吨。矿井服务年限为30年。1975年,第一生产水平(即—250米水平)投产,“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不正常,1976年仅产原煤2.98万吨。1977年4月,将港口煤矿一号井改为港口一矿。1985年至1986年完成了矿井二水平的开拓工程。
1970年至1986年,累计进尺3.18万米,生产原煤75.44万吨,上缴利税207.49万元。1980年甩掉了连续14年的亏损帽子。1980年至1983年,共实现利润89万元。坑木万吨耗1980年为152.3立方米,1986年为150.4立方米。原煤全员效率1986年为0.22吨/工。1980年至1984年,矿井实现安全生产5周年。
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分水平开拓。
掘进工艺:1966年前,掘进用手锤打眼,1966年后,使用气腿湿式凿岩机打眼,安全炸药,雷管爆破,木棚和料石支护;1982年后,掘进工作面使用扒矸机装载,支护采用光爆锚喷工艺。
采煤方法:采用手持式电煤钻打眼,安全炸药、雷管爆破,人工攉煤,17型链板机运输。1986年使用摩擦金属支架,并与淮南矿业学院共同试验沿空留巷的新工艺,提高了回采煤量。
提升:主井安装双筒2米绞车1台,每小时提升27.75吨,副井安装1.6米单筒绞车1台,担负矿井的辅助提升和运送人员。
运输:井下大巷使用1吨CDXA—— 2.5型蓄电池机车运输。
1986年底,全矿有职工950人。其中固定职工701人,农民协议工249人。全部职工中,干部61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19人,教师17人。
二、港口二矿
该矿位于宁国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芜湖至屯溪的公路贯穿矿区,铁路专用线与皖赣线相连,交通方便。
港口二矿井田范围北至F 6断层,南至F 14断层,浅部为C煤层露头,深部至-600米水平;南北走向长约6公里,东西倾斜宽约1.2公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
该矿C煤层是唯一的可采煤层。据1980年7月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探二队提交的精查报告,原有地质储量,浅部自老窑及风氧带以下至-600米水平A、B、C三层煤共1224.4万吨。煤质为中灰、富硫、低磷的1号肥气煤—— 2号肥气煤。矿井属高沼气矿,有瓦斯和煤尘爆炸危险。
1968年5月,该矿由华东煤矿设计院提交初步设计说明书,安徽省煤矿设计院和淮南矿务局设计队编制施工图。1970年1月5日,由原煤炭工业部二十九工程处动工兴建;1975年5月,二十九工程处移交给港口煤矿三号井继续建井;1979年8月建成投产。
该矿设计年生产能力21万吨,服务年限29年,建井总投资1744.19万元,其中井巷工程投资875.19万元。由于井田上部老窑下限下降、局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等原因的影响,矿井投产后至今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该矿井下使用风动工具凿岩掘进;单一走向长壁炮采法采煤;刮板输送机、电机车串车运输;斜井双滚筒绞车提升;采用中央并列和两翼对角混合抽出式通风,多级排水。该矿从1979年8月到1986年底,共产煤56.83万吨;掘进总进尺19.99万米;坑木万吨耗平均244立方米;吨煤成本平均37.01元。从1979年8月至1984年共亏损209.9万元,1983年亏损最多,达118.1万元。1985年开始转亏为盈。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857人,其中管理人员85人,技术人员27人,井下工人460人。另有农民协议工117人。
该矿曾发生两次较大的事故。一次是1971年3月21日,原煤炭工业部二十九工程处建井施工时,井下-120米水平南翼平巷发生透水事故,当班工人除2人幸免外,其余23人全部遇难。另一次是1983年7月5日,山洪冲毁矿井南侧50米处小型水库,水库里7000多吨水大部分自主井筒灌入井下,主井筒内双轨铁道和基石荡然无存,井下大巷、主变电所、主排水泵房全部被淹,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全矿停产4个月。
三、新田煤矿
新田煤矿的前身为道岗煤矿,由宣城县和新田公社合办,为县社联营煤矿。矿址位于宣城南约22公里,新田镇西侧。1982年划归宣城行署煤炭工业管理局为直属煤矿。
该矿煤系地层为上二叠纪龙潭组,共含煤层3组6层,其中C组煤为主采煤层,B 1煤层为局部可采。井田范围西起F 1断层,东起F 4断层,南以煤层露头为界,走向长约2公里,倾斜宽2.2公里,面积约4.4平方公里。煤种为肥煤——焦煤。煤质,“C”煤层为高硫、低磷、高灰分、高熔点;“B”煤层为低硫(部分中硫)、高灰分、高熔点。煤炭储量:B层煤和C层煤储量共234.8万吨,其中B层煤储量150.8万吨。
该矿于1983年10月25日开工兴建,1986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煤炭工业部总投资为306.85万元,矿井服务年限为17年,分两个水平开采,第一水平为+46至-100米;第二水平为-100至-200米,作为矿井生产后期延深工程。
开拓方式:矿井采用1对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第一水平中央采区为首采区。
采煤方法:单一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提升:主副井均采用单钩串车提升,主井提煤、提矸、行人及通风混用,井口装有1.6米绞车1台。
运输:工作面使用刮板运输机,阶段平巷人力推车,材料由副井下放到回风巷,人力运到工作面。
通风:为中央并列式,在副井装有抽风机两台。
1986年底,全矿在册人数259人,其中:固定职工99人,合同制工人40人,计划外用工120人。在全部职工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5人,管理人员27人。
四、武山煤矿
武山煤矿隶属宣城地区行署司法局,位于宣城县水东镇南面王胡村,西北距宣城35公里,东南距宁国18公里。矿区有公路在东北端接芜湖至屯溪的公路;皖赣铁路隔水阳江在井田南端及西部通过,交通称便。
井田南以F 1断层过水阳江与港口煤矿相接,北以F 17断层和罗村井田为邻,走向长7.75公里,倾斜宽1.7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500米以上储量为377.6万吨,其中可采储量247万吨。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系龙潭组,有A、B、C三层煤,唯C煤层可采。煤种为肥气煤,原煤灰分25.21—— 30.78%,含硫3.23—— 5.97%;发热量5785——6337千卡/千克。
该矿有两个井口,即王胡村井口和葫芦山井口。王胡村井口即武山煤矿,1970年8月,该矿由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动工兴建,原设计总投资636.4万元,矿井设计年产能力12万吨。至1975年8月该矿停建时,已完成投资470万元,掘进4590米,砌碹长2430米,两井筒深到-200米第一水平。
根据安徽省革命委员会(76)44号文件,决定撤销兵团四师武山煤矿,将该矿交给宣城县,定名为“宣城县武山煤矿”,并于同年8月改为县社联营煤矿。(葫芦山井交给原徽州地区宁国县,定名为“胜利煤矿”)。自接收起至1979年止,省煤炭厅拨给技改资金57.19万元(包括无息贷款35万元),共产煤2.6万吨。后因管理不善,事故多,企业长期亏损等原因,县主管部门决定从1980年1月起对该矿进行停产整顿。同年10月,县人民政府决定停办武山煤矿。1984年宣城行署决定再次恢复武山煤矿,由宣城县将原武山煤矿全部财产移交给地区,由行署司法局管辖。1985年1月,县煤炭局与地区武山煤矿签订了移交协议。1984年,核定年生产能力为6万吨。该矿到1986年底,矿井仍处于技术改造阶段。
五、金宝煤矿
省劳改局金宝煤矿地处宣城县周王镇境内,居宣泾煤田之中,东邻小号煤矿,西邻周王乡(镇)煤矿。距宣州市40公里,公路交叉贯穿矿区,交通尚便。
金宝煤矿始建于1958年,1960年停建。1970年由芜湖地区恢复建设,煤炭工业部第二十九工程处施工,建成东风井井筒142米,后因二十九工程处调往淮北,施工力量不足,再次停建。1975年4月,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决定将芜湖地区周王小号生产井和停建的金宝井移交省劳改局,改名为“南湖周王煤矿”。由于当时劳力不足,定小号为生产井,金宝作为接替井。1983年,周王镇曾组织人员自行恢复金宝主、副井,并在副井以西220米处开凿1对小井进行回采。同年10月,在省煤炭工业厅帮助下,南湖周王煤矿与周王镇(乡)达成对金宝井田开采边界的协议,经安徽省经济委员会批准,将井田内西起F 4断层,东至F 3断层,垂深至-200米水平划给周王镇开采。F 4断层以西和-200米水平以下金宝井田划归南湖周王煤矿开采。1984年7月南湖茶林场党委决定:小号井与金宝井划开,分别成立周王、金宝煤矿。
金宝井田属丘陵低山区,走向长1—— 1.6公里,倾斜宽1.2公里,面积均1.9平方公里。井田内浅部煤层多为老窑所破坏。据1971年省有关部门调查,计有老窑384个,采深一般在30至60米,个别采深达140米,均有积水。
井田为近东西向——北东向的单斜构造。断层较发育。含煤3至7层,但仅有1层可采。煤种为烟煤,发热量5800—— 6500千卡/千克。
该井田上限为+110米,下限至-400米,东至F 4断层,西至井田边界(F 6断层),地质储量为191.9万吨,可采储量为147万吨。设计能力为年产5万吨,服务年限20。年1984年7月,经煤炭工业部地方煤矿公司批准,列为技改项目,恢复建设,至1986年底,该矿固定资产净值197.4万元。完成井巷工程量2894米,预计1987年7月可以建成投产。
该矿主井采用单钩串车提升,装备1.6米单滚筒绞车1台;副井装备1.2米单滚筒绞车1台;通风采用中央并列式,机械抽风,装有22千瓦离心式主抽风机1台。各开拓、掘进工作面的运输,均为人力推车。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266人,其中干部86人,固定工人25人,大集体16人,合同工8人,“转工”97人,就业人员24人,干部中专业技术干部8人。
六、胜利煤矿
宁国县胜利煤矿,位于宁国县城北26公里、港口镇东4公里的山口村,矿区公路至水东屠村与芜湖至屯溪公路相连,交通方便。
该井田走向长2.5公里,倾斜宽0.5公里,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40万吨,工业储量186.4万吨,可采储量149.1万吨。
井田为一单斜构造,区内构造以斜交断层为主,层间滑动尤为突出。含煤3层,由下而上为A、B、C层,仅C煤层可采,平均厚度1.2米。煤层走向北东——南西3 0度左右,倾向北西60度。煤层倾角30至50度,局部地段60至70度。煤质属高灰、高硫低磷。煤种为肥气煤——气肥煤。该矿属高沼气突出矿井,相对沼气涌出量为50立方米/日、T左右,煤尘有爆炸危险。
该矿的前身为葫芦山煤矿。省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于1970年6月动工兴建,至1976年6月共完成主、副斜井井筒各500米和-170米水平井底车场、泵房、水仓、变电所、运输大巷及地面部分配套工程。1976年6月兵团撤销,移交给宁国县,属县社联营。1980年4月经宣城行署批准转为县办地方国营企业。兵团撤销后,该矿继续完成了第二水平的井巷工程及其它工程,完成投资额114.3万元。1982年列入技改项目,年设计能力为5万吨,1984年10月改造完成并投入生产。
从1976年建井至1986年,累计进尺1.47万米,投产以来共产原煤4.34万吨,平均原煤全员效率0.11吨/工。1981年开始盈利,到1986年总盈利额52.62万元,最高年盈利27.6万元。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短壁,区内后退式,回采工作面人工风镐落煤,溜槽自溜式运输,平巷人力推车。
提升:主斜井采用两级单钩串车混合提升,从下而上,-350至-170米水平为暗主斜井,使用1.6米单筒绞车1台,-170米至地面(井口),使用1.7米双滚筒绞车1台。
通风:为中央并列式,副斜井专作通风和安全出口之用,装有主扇风机1台,排风量1700立方米/分左右。掘进工作面用轴流式局扇实行压入式通风。
运销:该矿所产煤炭,除供应本县外,部分销往浙江、江苏一带。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438人,其中固定职工79人,大集体工5人,农民协议工354人,全部职工中,有干部17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医务人员3人。
七、杨村煤矿
宣城县杨村煤矿,位于县城南37公里的周王镇境内,矿区内有简易公路(15公里通达宣——泾公路。
该井田位于宣泾勘探区的周王四井田,东邻金宝,西界朱大村。井田呈扇形,半径1.3公里,东西走向长2.5公里,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含煤地层为二叠纪龙潭组,含煤两层,可采一层,煤层厚度约1.1—— 1.4米。属高灰、高硫型瘦煤。地质储量159.8万吨,可采储量87万吨。
该矿开采始于1958年,当时宣广煤矿筹备处周王煤矿在此开采露头煤,1962年停办。1972年周王公社净蓬大队利用原斜井开采井筒煤柱,1974年由公社接管,1976年9月改为县社联营,到1982年共生产原煤5.7万吨。1983年转为县属国营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万吨。
开拓方式:利用1对斜井单水平生产,主要石门联络。阶段片盘开拓。
采煤方法:老井采煤方法不正规,大部分为短工作面或穿峒子采煤;新井采用单一长壁、片盘后退,分阶段开采。
掘进工艺:采用风钻凿岩、电煤钻打眼,电雷管爆破;岩巷采用二次爆破或光面爆破;半煤岩巷、煤巷采用岩石电钻或电煤钻打眼,瞬发电雷管、硝铵炸药爆破。
提升:老井井口安装0.8米绞车1台,采用串车提升;新井井口安装1.6米绞车1台,使用1吨固定矿车提升。
运输:-2米阶段运输巷,用1吨“U”型矿车运输,人力推车。
通风:采用中央并列式、抽出式通风,掘进头为压入式通风。地面有主扇2台,井下有局扇2台。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249人,其中干部18人,工程技术人员4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3人)。
从1976年—— 1986年,共生产原煤9.04万吨,上缴税金27.34万元。
八、摇头岭煤矿
泾县摇头岭煤矿,距县城11公里,位于潘村乡境内。井田走向长约2.5公里,倾斜宽1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芜湖至旌德公路从矿西南端通过,并接区内简易公路,交通尚便。
该矿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纪龙潭组,含不稳定煤层2—— 7层,仅C煤层可采,煤层很不稳定,厚度0—5.8米,一般为0.7—— 1.5米,平均0.85米。煤种为2号肥焦煤。原煤灰分29.48—37.29%,含硫4.81—— 5.44%,发热量7350—— 7839千卡/千克。-130米水平以上地质储量为45.27万吨,可采储量32.27万吨。
该地区早在清代初年,当地农民就进行土法开采。抗日战争前,曾有资本家在此办矿采掘。1958年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露天剥采,后固水大改为4对“小洋井”开采,1962年全部停产。1970年8月5日,该矿又破土动工建设,设计年产能力6万吨,总概算为284.1万元。1974年3月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按年产5万吨计算,吨煤投资56.82元,于1976年建成投产。实际吨煤投资119元。1986年,固定资产原值582.43万元。
开拓方式:分阶段石门开采。
掘进工艺:巷道掘进采用风锤打眼,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人工装岩。
采煤方法:采用分阶段倒台阶采煤法。回采主要用风镐落煤,人工攉煤,由溜煤槽和小矿车运输。
提升:主井安装1台1.6米绞车,采用0.5吨翻斗车,担负着提煤、矸石及上下人员之用。副井安装1台1.2米绞车,作辅助提升用。
通风: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方式。风井安装抽风机2台(其中1台备用)。井下安有4台局扇作采掘通风之用。
运销:以汽车运输为主。煤炭主要销往本县及浙江、江苏、安庆、芜湖、黄山等地。
1986年,全矿共有职工249人,其中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1人。
从1978年至1986年,累计生产原煤10.84万吨,共亏损92.78万元,坑木万吨耗平均512.2立方米。
九、独山第一煤矿
广德县独山第一煤矿地处广德县独山镇境内,距镇约5公里。
该矿探明地质储量51万吨,可采储量27万吨,煤种为烟煤。经鉴定为高瓦斯矿井。
矿井于1970年动工兴建,由东川岭队地方农民创办,1971年7月投产。设计年产能力2万吨,核定年生产能力1万吨,服务年限23年。1979年转为国营煤矿,1982年3月份进行技术改造,新建了1个主斜井。矿井工程总投资86.2万元,其中井巷68万元,机电设备12.1万元,土建工程4.1万元,安装费用2万元,资金来源主要靠贷款。1986年,生产原煤0.74万吨,掘井总进尺1393米,原煤全员效率0.22吨/工,坑木万吨耗139立方米,原煤单位成本63.38元/吨,固定资产原值82万元。
开拓方式:为斜井片盘开拓。
采煤方法:短壁采煤法。
通风:主斜井进风,副井回风。有两台抽风机和1台电机。
供电:由浙江长广煤炭公司供电处6KV级高压供给,1986年安装双回路,高压线路总长2000米,通过两台变压器后,变成电压380V输入井下。
转为国营煤矿后,从1980年至1986年,共生产原煤5.24万吨,亏损13.6万元。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138人,其中固定职工3人,合同制工人14人。职工中有管理人员22人,工程技术人员1人。
十、独山第二煤矿
广德县独山第二煤矿,位于广德县东北部独山镇境内,东北面有公路通往矿区,距矿区15公里的牛头山有通往浙江的铁路;西南有芜湖至杭州公路,交通方便。
井田东北至西南走向长3.5公里,东南至西北倾斜宽0.7公里,面积约为2.45平方公里。有可采煤层1层,平均煤厚1.37米,煤层倾角为70度。储量为181万吨,其中可采储量为126万吨,服务年限24年。煤种为气肥煤,灰分为33.93%;含硫5.81%,发热量5500千卡/千克。1986年鉴定为高沼气矿井,有瓦斯突出和煤尘爆炸危险。
该矿于1976年7月破土动工,当时为县社联营企业,因资金不足,工程断断续续,至1981年初才完成主立井筒160米,斜井筒362米。1981年4月,经宣城行署批准转为县办国营煤矿,并在原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设计,年设计生产能力为4万吨,1982年列入省煤炭厅技术改造项目,到1985年1月竣工,4月正式移交生产。总投资额为312.1万元,吨煤投资78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87.1万元。
开拓方式:为一个立井一个斜井。
采煤方法:从上而下小分段(高度3—— 5米)后退式、电煤钻打眼放炮落煤。
提升:主井筒为1.6米绞车,双罐笼提升,单罐容量为0.5吨。
通风: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主立井进风,副斜井回风,流量为856立方米/分,回风井口安装2台离心式抽风机。
运销:煤炭主要销往本省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
1986年底,全矿共有职工185人,其中固定职工5人,合同制工人27人,集体工23人,农民130人,职工中有干部3人,技术员1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