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企业
一、淮南矿务局大通机电修配厂
大通机电修配厂位于淮南市大通、舜耕山北麓,占地总面积103.39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7.52万平方米。厂区有铁路专用线与水张线相接。
厂址是在报废的大通煤矿旧址上兴建的。1975年初筹建,计划总投资380万元。到1979年底共用投资298万元,厂内设铸铁、铸钢、锻铆、加工、电修5个车间,1个汽车修理厂、1个锅炉修理安装工程队和1个多种经营公司。主要修配各种煤矿通用机械,生产普通铸铁件、铸钢件、锻件和各种类型高低压法兰盘、直轨道岔、矿车、皮带机、电气综合保护装置、皮带机低速保护装置等。并承接各种机电设备修理、汽车修理、机电安装和锅炉安装工程。全厂拥有设备1800台,动力机械总功率5996.9千瓦。年产值1980年为174万元,1986年上升到654万元。皮带机低速保护装置销往本省和山东、山西、河南等地。该厂还有红砖、化工、石灰速凝剂、耐火材料、机械综合修理等6个集体厂,产品有速凝剂、红煤粉、涂料、建筑胶、高温胶粘剂、泡花碱、硫酸铝、铰明矾、道夹板等13种,年产值700万元左右。
该厂1985年获省经委授予的“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并获金杯奖。1984年,工人欧阳凤章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6年,有全民所有制职工2055人,大集体职工734人,小集体工1177人,外包工516人。
二、淮南矿务局望峰岗机电修配厂
望峰岗机电修配厂位于淮南市望峰岗。全厂占地总面积61.5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厂区有铁路专用线与水张线相连。该厂前身为大通煤矿井口修理厂。1953年7月,在井口修理厂的基础上,成立淮南矿务局机械总修理厂,当时厂房面积仅2400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20多台,职工120余人。1958年4月,在望峰岗兴建“淮南矿务局中央修理厂”。1959年10月,原机修总厂迁至望峰岗,与中央修理厂合并。1978年8月定为现名。
该厂主要任务是承担局属各矿、厂机电设备大修、部分中修及恢复性修理和配件制造,并承担全局矿井延深工程全部非标准件、部分坑代品、煤炭工业部网点配件等的制造任务。50年代中、后期,为煤矿制造的主要产品有0.3至1吨矿车、120米和150米的扬程煤水泵、各型水枪、破碎机、脱水筛、电钻等。1958年制造了两套水采设备。70年代初期,承担了“矿工牌”和“淮南牌”载重汽车主要部件的制造任务。以后,又陆续制造了一批金属切削机床。并为煤矿生产了罐笼、箕斗、扒斗式装岩机等。近几年,又开发了一批新产品,主要有:2.5吨电机车、各种型号搪瓷溜槽、圆环链、乳化液泵、金属铰接顶梁、煤电钻综合保护开关、U型钢可缩性金属支架、5吨底卸式矿车、YSI型柱齿钻头等。
1986年,有全民所有制职工2505人,完成产量1.28万吨,产值2065.52万元,利润3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288.09万元,净值1915.05万元,主要设备519台。
该厂生产的EZBL—2.5煤电钻综合保护开关,1980年获煤炭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同年4月,被选送美国,作为参加博览会的展品。1985和1986年,被煤炭工业部授予“创优争先甲级厂”称号。总工程师韩智诚被煤炭工业部、省、市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三、淮北矿务局第一机电修配厂
第一机电修配厂座落在淮北市淮海东路,占地33.2万平方米。是主要承担矿区机电设备大、中修以及配件、非标准件制造任务的中型企业。1958年10月筹建,名为“中央修理厂”,厂址在原土建处烈山铁工棚。同年底,在渠沟建临时厂房。1959年4月试生产,5月正式投产。只能生产木矿车和一些小型铸铁配件,加工螺丝、法兰盘等零星配件。
1961年已由木矿车单一品种发展到成批生产标准铁矿车、3吨箕斗、1吨罐笼等数十个品种。年产量增加到450.2吨。
1966年,经煤炭工业部批准,在相山脚下建新的厂房,至1969年底厂房基本竣工。1969年总产量达1592.3吨。Zkc煤车、3吨箕斗、1吨罐笼和18公斤道岔等都已成为定型产品。迁入新厂房后,生产车间由老厂的铸工、缎铆焊、加工、电修4个车间扩大为铸钢、铸铁、锻铆焊、加工、大修、电修、工具等7个车间,1个制氧站和1个电镀热处理工段。
1970年至1975年新增设备299台,在品种开发上,非标准制造增加了刮板机、喷浆机、腭式破碎机、扒矸机等大型产品。1975年总产量为2981.2吨,完成产值517.8万元。年底固定资产总值已达887.7万元,比渠沟老厂增长了533%。
1975年开始扩建,同时改造原生产区,增添配套设备和关键设备289台,发展到固定机械、运输、提升、采掘等五大类共200多个品种。其中3吨矿车和3吨箕斗被局评为优质产品。至1986年末,年总产量达7920.10吨,年总产值达1474.90万元。从1959年至1986年底,累计完成产量9.23万吨,创利润4300.91万元。
1986年底,全厂有职工1696人,其中干部300人。中级技术职称16人,初级技术职称52人。各种设备892台,固定资产总值为2952万元。
自1981年起,连续6年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文明生产厂”。1985年、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企业”。
四、淮北矿务局第二机电修配厂
第二机电修配厂位于淮北市相山东麓,占地面积20.5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总面积6.17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39万平方米。
1971年开始筹建,当时定名为“淮北矿务局矿灯厂”,1972年9月正式投产,至年底累计实现产值20多万元。1973年12月24日改名为“淮北矿务局蓄电池厂”。至1974年底拥有职工239人,其中生产工人187人,干部22人。固定资产总值101.25万元,1973年至1974年总产值97.04万元。1975年又改名为“淮北矿务局采掘机械配件厂”,1982年拥有职工935人,大小设备289台,年产量3182吨,产值620万元。同年6月改为现名。厂内设有铸铁、缎铆焊、加工、大修、钢窗5个主要生产车间,1个动力辅助生产车间。拥有各种设备309台,固定资产总值960.1万元。能成批加工制造煤矿各种通用和非标准采、掘、运、洗机械设备、配件以及建筑用钢窗、钢门、低温镀铁和橡胶件,生产品种达378个。生产特点是品种多,长线产品少。
1986年末,全厂共有职工877人,其中干部132人,生产工人53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人。年产量4643.87吨,产值791.08万元,销售额845.22万元。
五、淮北煤矿建设公司总机厂
淮北煤矿建设公司总机厂于1972年8月动工兴建,基本队伍由系统内部各处从事机电修理的职工抽调以及招收的新职工组成。厂址位于宿州市汴河东路道东大街。全厂现有职工740人,其中干部119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40人。
该厂有精密铸造、铸铁、铸钢、锻铆焊、金工、机修、电修、制氧、钢钎等9个车间和1个综合服务公司,实行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和厂、车间两级经济核算,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324万元,拥有各种生产设备334台。
该厂主要承担淮北煤矿基本建设所需部分设备制造、非标准件加工及施工设备大修理任务。自1972年筹建至1986年底,累计完成产值3238.89万元,产量12724.25吨,并参加了百善、朱仙庄、临涣、童亭、海孜、刘桥等矿井设备的加工和安装。目前生产的主要产品有:1—5吨矿车系列,B 19、B 22、B 25、B 23凿岩钎杆钻具系列,矸石和底卸式1.2、1.6、2立方米吊桶系列,喷浆机、耙装机、11.4调度绞车、井架、罐笼、箕斗、金属栈桥道岔、井下防水闸门等。该厂生产的B 22、B 25凿岩钎杆和底卸式吊桶通过煤炭工业部的技术鉴定,受到用户的好评。
该厂试制成功的井筒冻土挖掘机,获上海煤机研究所的奖励;制造的竖井井塔平移设备,受到上级公司的表彰奖励,参加全国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荣获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团中央颁发的三等奖。钢钎车间QC小组连续三年在全国煤炭系统获优胜小组称号。
六、淮南煤矿钢铁厂
淮南煤矿钢铁厂是全国煤炭系统唯一的一家钢铁企业,也是安徽省较大的冶金企业之一。厂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区面积约21万平方米。
该厂前身为淮南煤矿机械厂钢铁分厂,始建于1958年,1961年“下马”。1970年重建恢复生产,1975年独立建厂,定名为“淮南市钢铁厂,”由淮南市重工业局管辖,以后相继隶属淮南煤炭基地会战指挥部、两淮煤炭基地会战总指挥部、安徽煤炭工业公司、中国煤矿机械制造公司,1986年6月划归煤炭工业部,并改为现名。
1975年独立建厂之初,固定资产309万元,职工1300人,主要生产设施有50立方米高炉两座、3吨贝氏炉两座及 250×5轧机一套,以钢铁冶炼为主。但由于辅助设施不配套,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能力受到限制,年产量不足3万吨,年产值仅456万元。在以后的两年间,完成了生产系统的收尾工程,相应扩大了动力、机修、运输等配套设施,生产有了较快发展。1977年,生铁产量突破2万吨,钢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还开发了锰铁和16M n螺纹钢两种新产品,其中,锰铁填补了安徽冶金工业产品的空白。职工人数增加到1833人,企业已初具规模。
70年代末,在对现有生产系统进行配套改造的同时,为适应市场需要,兴建一条年产15万平方米的钢窗生产线和两套年产8000吨铸铁管的双流连续铸管机组,其中,钢窗生产填补了安徽省建材行业的一项空白。8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调整,部分基建、技改项目停建、缓建。1985年以来,加快了配套改造步伐,主要扩建了一套 200铸管机组,增设变二重式线材轧机一套,利用原开坯设施改扩建成年产3—5万吨线材车间,建成年产2万吨钢的5吨电弧炉一座及配套设施。形成了年产2.5万吨生铁、2万吨钢、10万吨材的综合生产能力。1986年,固定资产2384万元,相当于1975年的8倍。经过多次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在技术装备上,拥有两座50立方米炼铁炉,(其中一座正在改造为75立方米)、1座5吨电弧炉、3套轧钢机、6台套铸管机、6台钢窗碰焊机等主要生产设备及各种配套、辅助设施。有各种加工设备108台及比较齐全的计量检测、理化试验手段。1980年投资32万元将轧钢 250和 300两座加热炉改造为链式炉排,使轧钢煤耗降低3%,并大大降低了烟尘排放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同年,引进了GY型短应力线轧机。钢窗生产采用连续采光对焊、机械铆接,在省内兄弟企业处领先地位。铸铁管生产选用离心浇注、连续铸管工艺。机械化流水作业,并从首钢引进渗漏补管工艺,保证了铸铁管的质量。在炼铁高炉上先后采用冲渣水闭路循环、布袋除尘、球式热风炉、炉顶装料液压传动等新工艺、新技术,其中布袋除尘一项将净煤气含尘量降低到10毫克/m 3以下,煤气阻损从160毫米汞柱降到140毫米汞柱。
1981年和1982年,钢窗质量在部、省行检中名列前茅。1986年,一级品率达30%,二级品率达100%。1979年投产的铸铁管,1984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到1986年连获省优“三连冠”。产品行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986年工业总产值2216万元。比1978年增长近4倍;总产量60019吨,比1978年增长125.3%。1986年底,全厂职工总数2774人,其中生产人员2057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14人。
自1970年以来,生产生铁34.43万吨,锰铁1万吨,钢材13.5万吨,钢锭4万吨,铸铁管4.7万吨,钢门窗65万平方米,累计实现产值16932万元,实现利税1020万元。
大通机电修配厂位于淮南市大通、舜耕山北麓,占地总面积103.39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7.52万平方米。厂区有铁路专用线与水张线相接。
厂址是在报废的大通煤矿旧址上兴建的。1975年初筹建,计划总投资380万元。到1979年底共用投资298万元,厂内设铸铁、铸钢、锻铆、加工、电修5个车间,1个汽车修理厂、1个锅炉修理安装工程队和1个多种经营公司。主要修配各种煤矿通用机械,生产普通铸铁件、铸钢件、锻件和各种类型高低压法兰盘、直轨道岔、矿车、皮带机、电气综合保护装置、皮带机低速保护装置等。并承接各种机电设备修理、汽车修理、机电安装和锅炉安装工程。全厂拥有设备1800台,动力机械总功率5996.9千瓦。年产值1980年为174万元,1986年上升到654万元。皮带机低速保护装置销往本省和山东、山西、河南等地。该厂还有红砖、化工、石灰速凝剂、耐火材料、机械综合修理等6个集体厂,产品有速凝剂、红煤粉、涂料、建筑胶、高温胶粘剂、泡花碱、硫酸铝、铰明矾、道夹板等13种,年产值700万元左右。
该厂1985年获省经委授予的“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并获金杯奖。1984年,工人欧阳凤章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6年,有全民所有制职工2055人,大集体职工734人,小集体工1177人,外包工516人。
二、淮南矿务局望峰岗机电修配厂
望峰岗机电修配厂位于淮南市望峰岗。全厂占地总面积61.5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厂区有铁路专用线与水张线相连。该厂前身为大通煤矿井口修理厂。1953年7月,在井口修理厂的基础上,成立淮南矿务局机械总修理厂,当时厂房面积仅2400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20多台,职工120余人。1958年4月,在望峰岗兴建“淮南矿务局中央修理厂”。1959年10月,原机修总厂迁至望峰岗,与中央修理厂合并。1978年8月定为现名。
该厂主要任务是承担局属各矿、厂机电设备大修、部分中修及恢复性修理和配件制造,并承担全局矿井延深工程全部非标准件、部分坑代品、煤炭工业部网点配件等的制造任务。50年代中、后期,为煤矿制造的主要产品有0.3至1吨矿车、120米和150米的扬程煤水泵、各型水枪、破碎机、脱水筛、电钻等。1958年制造了两套水采设备。70年代初期,承担了“矿工牌”和“淮南牌”载重汽车主要部件的制造任务。以后,又陆续制造了一批金属切削机床。并为煤矿生产了罐笼、箕斗、扒斗式装岩机等。近几年,又开发了一批新产品,主要有:2.5吨电机车、各种型号搪瓷溜槽、圆环链、乳化液泵、金属铰接顶梁、煤电钻综合保护开关、U型钢可缩性金属支架、5吨底卸式矿车、YSI型柱齿钻头等。
1986年,有全民所有制职工2505人,完成产量1.28万吨,产值2065.52万元,利润3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288.09万元,净值1915.05万元,主要设备519台。
该厂生产的EZBL—2.5煤电钻综合保护开关,1980年获煤炭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同年4月,被选送美国,作为参加博览会的展品。1985和1986年,被煤炭工业部授予“创优争先甲级厂”称号。总工程师韩智诚被煤炭工业部、省、市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三、淮北矿务局第一机电修配厂
第一机电修配厂座落在淮北市淮海东路,占地33.2万平方米。是主要承担矿区机电设备大、中修以及配件、非标准件制造任务的中型企业。1958年10月筹建,名为“中央修理厂”,厂址在原土建处烈山铁工棚。同年底,在渠沟建临时厂房。1959年4月试生产,5月正式投产。只能生产木矿车和一些小型铸铁配件,加工螺丝、法兰盘等零星配件。
1961年已由木矿车单一品种发展到成批生产标准铁矿车、3吨箕斗、1吨罐笼等数十个品种。年产量增加到450.2吨。
1966年,经煤炭工业部批准,在相山脚下建新的厂房,至1969年底厂房基本竣工。1969年总产量达1592.3吨。Zkc煤车、3吨箕斗、1吨罐笼和18公斤道岔等都已成为定型产品。迁入新厂房后,生产车间由老厂的铸工、缎铆焊、加工、电修4个车间扩大为铸钢、铸铁、锻铆焊、加工、大修、电修、工具等7个车间,1个制氧站和1个电镀热处理工段。
1970年至1975年新增设备299台,在品种开发上,非标准制造增加了刮板机、喷浆机、腭式破碎机、扒矸机等大型产品。1975年总产量为2981.2吨,完成产值517.8万元。年底固定资产总值已达887.7万元,比渠沟老厂增长了533%。
1975年开始扩建,同时改造原生产区,增添配套设备和关键设备289台,发展到固定机械、运输、提升、采掘等五大类共200多个品种。其中3吨矿车和3吨箕斗被局评为优质产品。至1986年末,年总产量达7920.10吨,年总产值达1474.90万元。从1959年至1986年底,累计完成产量9.23万吨,创利润4300.91万元。
1986年底,全厂有职工1696人,其中干部300人。中级技术职称16人,初级技术职称52人。各种设备892台,固定资产总值为2952万元。
自1981年起,连续6年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文明生产厂”。1985年、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企业”。
四、淮北矿务局第二机电修配厂
第二机电修配厂位于淮北市相山东麓,占地面积20.5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总面积6.17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39万平方米。
1971年开始筹建,当时定名为“淮北矿务局矿灯厂”,1972年9月正式投产,至年底累计实现产值20多万元。1973年12月24日改名为“淮北矿务局蓄电池厂”。至1974年底拥有职工239人,其中生产工人187人,干部22人。固定资产总值101.25万元,1973年至1974年总产值97.04万元。1975年又改名为“淮北矿务局采掘机械配件厂”,1982年拥有职工935人,大小设备289台,年产量3182吨,产值620万元。同年6月改为现名。厂内设有铸铁、缎铆焊、加工、大修、钢窗5个主要生产车间,1个动力辅助生产车间。拥有各种设备309台,固定资产总值960.1万元。能成批加工制造煤矿各种通用和非标准采、掘、运、洗机械设备、配件以及建筑用钢窗、钢门、低温镀铁和橡胶件,生产品种达378个。生产特点是品种多,长线产品少。
1986年末,全厂共有职工877人,其中干部132人,生产工人53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人。年产量4643.87吨,产值791.08万元,销售额845.22万元。
五、淮北煤矿建设公司总机厂
淮北煤矿建设公司总机厂于1972年8月动工兴建,基本队伍由系统内部各处从事机电修理的职工抽调以及招收的新职工组成。厂址位于宿州市汴河东路道东大街。全厂现有职工740人,其中干部119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40人。
该厂有精密铸造、铸铁、铸钢、锻铆焊、金工、机修、电修、制氧、钢钎等9个车间和1个综合服务公司,实行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和厂、车间两级经济核算,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324万元,拥有各种生产设备334台。
该厂主要承担淮北煤矿基本建设所需部分设备制造、非标准件加工及施工设备大修理任务。自1972年筹建至1986年底,累计完成产值3238.89万元,产量12724.25吨,并参加了百善、朱仙庄、临涣、童亭、海孜、刘桥等矿井设备的加工和安装。目前生产的主要产品有:1—5吨矿车系列,B 19、B 22、B 25、B 23凿岩钎杆钻具系列,矸石和底卸式1.2、1.6、2立方米吊桶系列,喷浆机、耙装机、11.4调度绞车、井架、罐笼、箕斗、金属栈桥道岔、井下防水闸门等。该厂生产的B 22、B 25凿岩钎杆和底卸式吊桶通过煤炭工业部的技术鉴定,受到用户的好评。
该厂试制成功的井筒冻土挖掘机,获上海煤机研究所的奖励;制造的竖井井塔平移设备,受到上级公司的表彰奖励,参加全国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荣获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团中央颁发的三等奖。钢钎车间QC小组连续三年在全国煤炭系统获优胜小组称号。
六、淮南煤矿钢铁厂
淮南煤矿钢铁厂是全国煤炭系统唯一的一家钢铁企业,也是安徽省较大的冶金企业之一。厂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区面积约21万平方米。
该厂前身为淮南煤矿机械厂钢铁分厂,始建于1958年,1961年“下马”。1970年重建恢复生产,1975年独立建厂,定名为“淮南市钢铁厂,”由淮南市重工业局管辖,以后相继隶属淮南煤炭基地会战指挥部、两淮煤炭基地会战总指挥部、安徽煤炭工业公司、中国煤矿机械制造公司,1986年6月划归煤炭工业部,并改为现名。
1975年独立建厂之初,固定资产309万元,职工1300人,主要生产设施有50立方米高炉两座、3吨贝氏炉两座及 250×5轧机一套,以钢铁冶炼为主。但由于辅助设施不配套,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能力受到限制,年产量不足3万吨,年产值仅456万元。在以后的两年间,完成了生产系统的收尾工程,相应扩大了动力、机修、运输等配套设施,生产有了较快发展。1977年,生铁产量突破2万吨,钢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还开发了锰铁和16M n螺纹钢两种新产品,其中,锰铁填补了安徽冶金工业产品的空白。职工人数增加到1833人,企业已初具规模。
70年代末,在对现有生产系统进行配套改造的同时,为适应市场需要,兴建一条年产15万平方米的钢窗生产线和两套年产8000吨铸铁管的双流连续铸管机组,其中,钢窗生产填补了安徽省建材行业的一项空白。8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调整,部分基建、技改项目停建、缓建。1985年以来,加快了配套改造步伐,主要扩建了一套 200铸管机组,增设变二重式线材轧机一套,利用原开坯设施改扩建成年产3—5万吨线材车间,建成年产2万吨钢的5吨电弧炉一座及配套设施。形成了年产2.5万吨生铁、2万吨钢、10万吨材的综合生产能力。1986年,固定资产2384万元,相当于1975年的8倍。经过多次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在技术装备上,拥有两座50立方米炼铁炉,(其中一座正在改造为75立方米)、1座5吨电弧炉、3套轧钢机、6台套铸管机、6台钢窗碰焊机等主要生产设备及各种配套、辅助设施。有各种加工设备108台及比较齐全的计量检测、理化试验手段。1980年投资32万元将轧钢 250和 300两座加热炉改造为链式炉排,使轧钢煤耗降低3%,并大大降低了烟尘排放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同年,引进了GY型短应力线轧机。钢窗生产采用连续采光对焊、机械铆接,在省内兄弟企业处领先地位。铸铁管生产选用离心浇注、连续铸管工艺。机械化流水作业,并从首钢引进渗漏补管工艺,保证了铸铁管的质量。在炼铁高炉上先后采用冲渣水闭路循环、布袋除尘、球式热风炉、炉顶装料液压传动等新工艺、新技术,其中布袋除尘一项将净煤气含尘量降低到10毫克/m 3以下,煤气阻损从160毫米汞柱降到140毫米汞柱。
1981年和1982年,钢窗质量在部、省行检中名列前茅。1986年,一级品率达30%,二级品率达100%。1979年投产的铸铁管,1984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到1986年连获省优“三连冠”。产品行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986年工业总产值2216万元。比1978年增长近4倍;总产量60019吨,比1978年增长125.3%。1986年底,全厂职工总数2774人,其中生产人员2057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14人。
自1970年以来,生产生铁34.43万吨,锰铁1万吨,钢材13.5万吨,钢锭4万吨,铸铁管4.7万吨,钢门窗65万平方米,累计实现产值16932万元,实现利税10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