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勘探概况
建国初期,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比较落后,勘探力量十分薄弱。1949年时仅淮南有1台美式钻机和2台日式钻机,皆破旧不堪。从事煤田勘探人员不足百人。
1952年,淮南矿务局成立勘探队,当时有钻机7台,职工300余人。1954年改变隶属关系,更名为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淮南煤田地质勘探队。1955年全国统一编号为一二勘探队。1959年以一二队为基础成立安徽省煤炭工业厅地质局,下辖4个勘探队,职工增至1600余人。1962年,改称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整缩为两个勘探队。1964年公司撤销,所属队划归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建公司领导。1970年,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建公司撤销,安徽煤田地质勘探队伍随归省煤炭化工基建总队。1974年,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成立,1978年从合肥迁址蚌埠。1985年改归煤炭工业部直接领导。公司下辖3个勘探队,1个水文地质队和1个物探测量队,有职工4700余人,年最多开动钻机40台,有各类仪器设备1000余台(套),固定资产净值2740万元。此外,还有淮南、淮北矿务局所属的两个勘探队。1986年,全省煤田地质勘探系统职工达6458人,有各类勘探设备1921台(套),已形成功能齐全,专业配套的综合性煤田地质勘探队伍。
30多年来,煤田勘探区由淮河两岸发展到大江南北,相继发现了淮南的潘谢矿区、淮北的濉萧、宿县、临涣、涡阳矿区以及沿江江南的宣泾、芜铜、贵池、安庆、巢湖等煤田。到1986年底,已完成钻探工程量530余万米,探明煤炭储量230多亿吨,提交各类地质报告400余件。其中,任楼精查地质报告获全国煤田勘探系统优质地质报告奖;祁东精查地质报告获优质地震报告奖;顾桥精查地质报告获综合勘探特别奖。
在围绕生产开展科研、技术革新活动中,1979年以来共革新设备、工具160多件,完成科研项目27项。其中:安徽省煤田预测、综合勘探方法研究、中国主要煤矿资源图集等5个项目,获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奖励;安徽省石煤资源综合考察,无为、和县地质力学找煤等7个项目受到省、市奖励。
1952年以来,安徽煤田地质系统涌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所属的一队、三队和物测队先后被煤炭工业部和安徽省命名为“勘探质量过得硬企业”、“大庆式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优胜单位”。金玉声、夏多胜、林传勤、彭庶统张和生及石文侠分别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煤炭工业部、全国妇联命名为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
1952年,淮南矿务局成立勘探队,当时有钻机7台,职工300余人。1954年改变隶属关系,更名为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淮南煤田地质勘探队。1955年全国统一编号为一二勘探队。1959年以一二队为基础成立安徽省煤炭工业厅地质局,下辖4个勘探队,职工增至1600余人。1962年,改称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整缩为两个勘探队。1964年公司撤销,所属队划归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建公司领导。1970年,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建公司撤销,安徽煤田地质勘探队伍随归省煤炭化工基建总队。1974年,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成立,1978年从合肥迁址蚌埠。1985年改归煤炭工业部直接领导。公司下辖3个勘探队,1个水文地质队和1个物探测量队,有职工4700余人,年最多开动钻机40台,有各类仪器设备1000余台(套),固定资产净值2740万元。此外,还有淮南、淮北矿务局所属的两个勘探队。1986年,全省煤田地质勘探系统职工达6458人,有各类勘探设备1921台(套),已形成功能齐全,专业配套的综合性煤田地质勘探队伍。
30多年来,煤田勘探区由淮河两岸发展到大江南北,相继发现了淮南的潘谢矿区、淮北的濉萧、宿县、临涣、涡阳矿区以及沿江江南的宣泾、芜铜、贵池、安庆、巢湖等煤田。到1986年底,已完成钻探工程量530余万米,探明煤炭储量230多亿吨,提交各类地质报告400余件。其中,任楼精查地质报告获全国煤田勘探系统优质地质报告奖;祁东精查地质报告获优质地震报告奖;顾桥精查地质报告获综合勘探特别奖。
在围绕生产开展科研、技术革新活动中,1979年以来共革新设备、工具160多件,完成科研项目27项。其中:安徽省煤田预测、综合勘探方法研究、中国主要煤矿资源图集等5个项目,获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奖励;安徽省石煤资源综合考察,无为、和县地质力学找煤等7个项目受到省、市奖励。
1952年以来,安徽煤田地质系统涌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所属的一队、三队和物测队先后被煤炭工业部和安徽省命名为“勘探质量过得硬企业”、“大庆式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优胜单位”。金玉声、夏多胜、林传勤、彭庶统张和生及石文侠分别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煤炭工业部、全国妇联命名为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