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第一勘探队位于淮南市蔡家岗。该队是在淮南矿务局筹备的钻探队基础上,于1952年6月1日正式成立的。1953年1月,改称为淮南矿务局地质勘察处勘探队。2月,矿务局成立工程公司,勘探队属其领导,队名改称为淮南矿务局工程公司钻探工程队。
1954年8月,全国组建煤田地质勘探专业队伍,华东地区成立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该队改称淮南煤田地质勘探队。1955年6月,全国煤田勘探系统统一编号,又改称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二队。
1958年,煤炭工业部决定进行煤田地质系统体制改革,该队下放给安徽省煤炭工业局领导。队下设凤台、宿县、安庆、芜湖4个工区。同年6月,将上述工区分别改为第一、二、三、四队。1959年5月,一二队改名为安徽省煤炭工业厅一二煤田地质勘探大队,并迁往合肥市办公。7月,又以一二队为基础成立省煤炭工业厅地质局(后改为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同时,将第一队改为一二队,第二队改为一七八队,第三队改为一八队,第四队改为一七九队。
1964年4月,华东煤田地质局成立不久,又改称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本建设公司,一二队改称华东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公司第四勘探队。1968年9月,为“扭转北煤南运”,煤炭工业部决定该队迁往芜湖市。1970年1月,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本建设公司撤销,该队又下放给安徽省煤炭化工局领导。11月划归安徽省煤炭化工基本建设总队领导,改称为基建总队二支队。1971年12月二支队一分为二,回淮南的两个工区7台钻机,职工722名,为第一勘探队,留皖南的两个工区组成第二勘探队。
第一勘探队初期的队伍和装备,是建国前日本侵略者和国民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当时仅有4台破旧的小钻机,5名煤田地质技术人员和10余名老钻探工人。由于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1952年发展到8台钻机,1953年规模扩大,发展到10台钻机,职工524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27人。主要钻探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即石家庄煤矿机械厂生产的手把钻机,以及配套的泥浆泵、电动机与柴油机、钻塔等。
1954—— 1957年,该队集中力量进行淮南谢家集地区以及新庄孜区、李郢孜区的勘探,调集钻机12台,职工人数达到1028人。但是,由于忽略了普查找煤工作,以至1965年底完成上述3个地区勘探任务之后,钻机已无出路,不能开展大面积勘探。因此,1957年只好将钻机调往外省12台,保留10台钻机,554名职工继续在淮南、淮北开展普查找煤工作。1954年有了手摇式微型电测井仪,1955年用电法勘探等方法配合钻探施工和普查找煤工作。
1958年,该队在全省开展了大面积的普查找煤勘探。增开钻机18台,江南、江北各设两个工区,计开28台钻机,职工达1653人。后经调整,至1963年仍保持钻机9台,职工637名。主要钻探设备,换成TXB型1000米钻机、液压GF型650米钻机。电测井仪器换用JBCⅠ型、Ⅱ型等,勘探设备得到初步更新。
1964年该队参加了宿东勘探会战。新组建钻机3台,计12台钻机,有6台钻机投入了勘探工程。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勘探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1968年为“扭转北煤南运”,煤炭工业部指示该队再下江南,队部迁往芜湖市,并设铜陵、港口、宣城、殷家汇4个工区,进行普查找煤勘探。1971年底,分队后的第一勘探队回淮南煤田,进行详精查资源勘探。并设潘集、张集两个工区,钻机7台,职工772人。在安徽煤田物探测量队地震一分队配合下,进行综合勘探。
1978年,两淮煤炭基地会战开始,全部勘探力量投入淮南地区精查和精查补充勘探会战。并先后组建钻机8台,计15台钻机,新设工区1个,职工达1059人。1984年部分钻机更换为TAK—1500米钻机。
1982—— 1986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需要,减开2台钻机,但职工人数有增无减,达1231人。为解决勘探基地紧张问题,保持了三分之二的钻机,开展新区和老矿区外围的普查找煤工作。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 1952年),主要完成了淮南大通、九龙岗、新庄孜煤矿的挖潜延深勘探任务。使无完整煤田地质勘探资料的小型煤矿,均变成年产90—— 150万吨的大型煤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缺乏经验听取了苏联专家的建议,推广国内用黄泥浆保护孔壁钻进经验等,顺利地完成了谢家集精查地质报告以及新庄孜、李郢孜重点资源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满足了矿井建设的需要。
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年代,尽管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蛮干和浮夸现象,但经过勘探,相继发现了淮北宿蒙(包括童亭)、宿东、宿南及淮南潘集、谢桥煤田。并在皖南找到了多处可供建地方小井的煤炭资源。“文化大革命”给地质勘探工作带来灾难,勘探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1971年后,又提交了潘集二、三井田、谢桥一、二井田、张集等适于建设大型矿井的精查地质报告,以及顾桥(包括桂集)、丁集等详查地质报告。
1978年,该队参加了两淮煤田地质勘探会战。在顾桥(包括桂集)精查地质勘探会战中,进一步试验了以物探(地震)为主的综合勘探方法。获得综合勘探地质报告特别奖。
1953—— 1986年,该队完成钻探总工程量168.5万米,探明煤炭储量146.5亿吨。其中,探明储量淮南煤田占95%以上。基本上查明了淮南煤田的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等情况。
1986年底,该队有职工1232人,其中地质技术人员53人,拥有钻机23台,载重和轻便汽车20辆。当年开动钻机13台,完成工程量35546米。
二、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二勘探队
第二勘探队位于芜湖市化鱼山,是1971年底在安徽省煤炭化工基本建设总队所属第二支队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负责皖南煤田地质勘探任务。建队以来,先后在巢湖、芜铜、宣泾、安庆及贵池等煤田进行地质勘探工作,为安徽省地方煤矿提供地质资料。
在钻探施工中,1981年试验“双聚”泥浆和针状合金钻头贴镶新工艺成功。攻破了效率低、事故多、成本高的难关,使钻探月效率由153米提高到253米;小时效率由0.66米提高到0.96米;孔内事故率由28%降低到1.04%。
1985年,大钻月效率达292米,小钻达377米;小时效率:大钻达1.15米,小钻达1.21米,孔内事故率2.5%。
1 9 78—— 19 83年,配合淮南矿业学院完成两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即宣(城)泾(县)地区和无(为)和(县)地区地质力学找煤工作。并开展了袖珍计算机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至1985年已绘制钻孔柱状图等7项成果资料。1972—— 1986年,完成钻探工程量42.5万米,山地工程量76903米,地质测量2096平方公里。共探明煤炭储量1.8亿吨。其中精查1.0亿吨,详查0.3亿吨,普查0.3亿吨,普查找煤0.2亿吨,保有储量1.7亿吨。
1986年底,该队共有职工861人,其中地质技术人员25人,拥有钻机20台,载重和轻便汽车24辆。当年最多开动钻机8台,完成工作量15315米。
三、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三勘探队
第三勘探队位于宿县北关,1965年2月组建,主要负责淮北煤田地质勘探工作。
1959年3月,原安徽省煤炭工业厅一二煤田勘探大队宿蒙工区变为该大队所属第二勘探队。同年7月,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系统统一编号,第二勘探队被编为一七八勘探队。
1964年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成立,归属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本建设公司领导。1965年2月,该队与从河北省调来参加宿东朱仙庄矿会战的一三八勘探队合并,改称第三勘探队。1970年1月,下放给安徽省,由安徽省煤炭化工局基本建设总队领导,并改称为一支队。1974年2月,隶属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领导,仍称第三勘探队。
建队初期,有职工456人,开动钻机9台,1962年减开2台,1964年参加宿东会战,新组建钻机9台,职工892人。1965年2月,又增加钻机10台,总计开动钻机26台,职工增至1304人。同年底,五沟工区7台钻机、309人,在参加淮南第四勘探队在潘集二号井勘探会战中划归第四勘探队管辖。原队仍保留钻机19台,职工995人。
1966年下半年,临涣工区245名职工奉命调往江西省湘赣煤炭会战指挥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勘探上作处于半瘫痪状态。1969年,派出两批近百人支援安徽地方煤矿生产建设。1970年,组建新钻机两台,职工达1106人。1978年,参加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总指挥部组织的两淮煤田勘探会战,主要负责淮北任楼等6个重点项目的精查勘探工作,开动钻机19台,其中新组建钻机4台,职工达1504人。1980年,为解决淮北水源问题,成立1个水文工区。1981年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成立水文队时,从该队调出钻机5台,职工246人。
1959年7月,转入宿蒙(包括童亭)、宿东、宿南煤田(后统称淮北煤田)的资源勘探,提出了童亭、芦岭、桃园、祁县等详查地质报告10余件,探明煤炭储量近30亿吨。
从1966年开始,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勘探工作虽然受到很大影响,但后期有些转机,普查工作扩大到泗县、怀远、涡阳、亳县等7个县、区,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0余件,探明煤炭储量近20亿吨。但此时勘探工程质量不高,特别是无岩芯钻进比例过大,不同程度地影响岩煤层及断层的控制程度。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两淮煤田勘探会战中,提交了急需建井的精查地质报告6件,探明储量近20亿吨。其中任楼精查地质报告还获得全国煤炭系统优质地质报告奖。同时,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工作,改革了液压墩管机、滚丝机、汽车吊、液压钻塔等,获近百项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勘探生产的发展。
从建队至1986年,累计完成钻探工程量204万米,加之安徽省地矿局及淮北矿务局部分勘探成果,已基本查清了淮北煤田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等情况。到1986年底,累计探明煤炭储量(包括地矿局探明储量)82亿吨,其中:精查48亿吨;详查13亿吨;普查3亿吨;普查找煤18亿吨。保有储量78亿吨。
1986年底,共有职工1251人,其中地质技术人员35人。拥有钻机17台。载重和轻便汽车22辆。当年最多开动钻机14台,完成工作量42185米。
四、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物探测量队
物探测量队位于宿县沱河。是1962年7月在原安徽省煤炭厅地质局所属电法、地震、测量队的基础上合并成立的。当时有职工220人,其中电法70人,地震80人,测量70人。1964年2月,该队归属华东煤田地质局,后又划归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本建设公司,编为第二物探测量大队。1970年1月下放给安徽,属省煤化基建总队,改称为物探测量支队。1973年1月又改为安徽省煤炭建设工程公司物探测量队。1974年2月划归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仍称物探测量队。
1964年归属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本建设公司后,山东、江苏、江西部分物探测量人员划入安徽物探测量二队。职工从1964年的452人增加到1965年的881人。除重点负责安徽物探测量外,还兼负华东部分省份的物探测量任务。
1968年至1971年,先后将物探测量人员调往福建、江苏、江西等省200余人。
1978年至1980年,在两淮煤田勘探会战期间,又新增职工200余人,总人数达821人。到1985年,经调整后仍保留职工791人,其中:地震队3个、316人;电法队2个,105人;测量队2个,66人;机关及机修、运输、学校和其他服务人员304人。
50年代,电法、地震勘探首先发现并圈出了淮北煤田的宿蒙(包括童亭)、宿东、宿南;淮南煤田的潘集、谢桥等大面积含煤区。
60年代,不但继续扩大了含煤面积,而且取得了物探(地震)、钻探相配合的较好的综合勘探效果。
70年代,综合勘探进一步加强,物探与地质、钻探配合,按“三综合”(设计、施工、编制报告)要求,提出了临涣、张集等地质报告。曾在1972年全国物探会议上和1974年邢台地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推动了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系统综合勘探的发展。
80年代,更新了大部分仪器设备,使综合勘探水平又向前迈进一步。1980年,与第一勘探队合作勘探的淮南顾桥(包括桂集),钻探、物探(地震)综合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获煤炭部地质局优质报告特别奖。1982年,与第三勘探队合作勘探的祁东综合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获优质地震报告奖。
1953年至1986年,完成电法勘探面积4.7万平方公里,物理点3.5万个,测线长0.9万公里;地震勘探面积12万平方公里,物理点24万个,测线长1.8万公里;地形测量1∶2000地形图40平方公里;1∶1000地形图4700平方公里。
1986年底,有职工77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4人。拥有载重和轻便汽车33辆及大型物探设备12台。
五、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水文地质勘探队
水文地质勘探队位于宿县沱河。于1981年1月1日在第三勘探队原水文工区和公司原机厂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的。主要负责两淮生产矿井供水水源勘探工程。
建队以来,计完成水文钻探工程量3.03万米。抽水103次,钻孔297个,甲、乙级钻孔合格率达100%,提交各类水源地质报告9件,获得可采水资源储量6万吨/日。其中,淮南煤田水源地质报告1件,淮北煤田水源地质报告8件。初步解决了两淮工矿建设中工业和民用水源问题。
1986年底,共有职工447人,拥有5台钻机。
六、淮南矿务局地质勘探队
地质勘探队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蔡家岗,与淮南煤矿机械厂和建井工程处毗邻。1952年6月,矿务局地质勘察处下设钻探队,1954年初划出,1957年又重建淮南矿务局钻探队。建队初期,有职工190人左右,开动钻机2至4台,运输以马车为主,厂房仅3000平方米。钻探工程多为采区补钻、灌浆、灭火、下放电缆和抽排瓦斯等单一钻孔施工。1978年,职工增加到500多人。开动千米钻机8台。固定资产原值达254.5万元。1980年至1983年,该队进行全面改扩建。改扩建后,全队工业建筑面积15226平方米,拥有各种运输车辆26部,机电设备413台.加工车床33台。固定资产原值606万元,是1978年前的2.5倍。由原来单一的钻探发展成为一支系统完善的专业队伍。1984年改名为淮南矿务局地质勘探队。
建队30年来,累计完成1782个钻孔,总进尺52.43万米。为矿井改扩建和开拓延深,提交了李咀孜区地质补充勘探和深部修正补充勘探地质报告;谢家集——新庄孜区段深部(-660至-1000米)地质报告。此外,还提交了淮南矿区解放A组煤底板岩溶水文地质勘探钻孔的地质和水文资料、新庄孜矿F 11—9至F 10—5断层下盘太原群灰岩水文地质勘探资料,以及李二矿、孔集矿、新庄孜矿深部有关灰岩水抽水试验资料等。
1986年底,职工总人数956人。其中固定职工584人,集体工372人,干部8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8人。
七、淮北矿务局煤田地质勘探队
煤田地质勘探队基地设在淮北市相山路。占地面积452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496.83万元。房屋建筑总面积24988平方米。该队于1959年成立,隶属淮北煤矿筹备处技术处。1964年改由淮北矿务局地测处管理。1976年,机构独立。1978年,地测处测量队也并归于勘探队,成为淮北矿务局的直属单位。
1959年至1986年底,该处累计钻探进尺55.14万米,提交煤矿水平延深勘探地质报告11份,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3份,普查及找煤地质报告3份,工程地质勘探报告37份。此外,还及时提交了有关水源、采区补钻、井筒冻结等零星地质报告和补钻等资料。
建队初期,测量仪器、设备十分简陋,使用的是治淮委员会遗留的旧仪器。有法国16级20″游标经纬仪1台,S2级蔡司水准仪1台,国产小平仪1台。1978年以来,已拥有经纬仪J1级10台、J2级6台、J6级6台;水准仪S1级1台、S3级17台;大平板仪P 3级5台、P 5级4台、微型可编程序电子计算机5台、陀螺经纬仪1台。同时还应用了陀螺经纬仪定向、红外测距、微机处理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
1986年底,拥有机电设备355台,开动9台千米钻机,1台75米工程钻机,可独立完成地质勘探设计、各种钻探施工以及地质报告的编制。本年钻探能力约35000米。主要负责矿区以内的岩移、沉降、陀螺定向、红外观测、矿区测绘等工作。
钻探工程主要围绕水文地质、煤田地质及其它工程进行。主要工程项目有:煤田地质钻探、水文地质与水源钻探、工程地质钻探、矿井排水孔、电缆孔、冻结钻孔、注浆钻孔、科研等其它钻孔。
钻探设备主要使用TXB—— 1000米钻机。开动使用的钻机还有TXV 75型钻机、DPP—— 100型汽车钻、SPJ—— 300型转盘钻机和SGZ——Ⅲ型液压钻机。
从1965年起,使用煤炭工业部推广的“钻探三器”(拧管器、摆管器和塔上无人提引器),减轻了劳动强度。
该队每年测井工作量约1—3万米,具体负责地质勘探钻孔、水文钻孔、工程钻孔等各种钻孔的测井、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负责淮北矿区地质勘探设计、勘探报告中的测井工作(包括文字、图纸、表格)及有特殊施工设计要求的钻孔施工过程中的孔斜测定。
测井仪器设备配有专用测井仪器车和较先进的TYTT—— 2型静电显影记录仪。下井仪器使用TYFE—— 4型组合测井仪、TYW—— 2型三侧向侧井仪、TTX—— 3型井斜仪等。测井绞车采用CT—— 1000型电测绞车、测井电缆采用W TH—— 1型橡皮绝缘橡套电缆和使用TYF—— 3型新式电缆连接器。
1979年以来,科研与技术革新成果有:C—— 1000测井绞车集电环改进、水文测井试验、TYTT—— 2型静电显影记录仪、充电高压系统的改进、浮力塞注浆阀、8M K——1长筒取芯器。
1986年底,共有职工643人。其中干部128人,工人515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共52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