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沿 革
民国19年(1930年)以前,宣城水东矿厂设立1所类似私塾的平民学校,有校长、教员各1人,学生33人。由于条件限制,采用单级复式教授法。民国19年该校迁址并改名为“水东矿厂附设小学校”。当时,淮北烈山煤矿也附设烈山初级小学1所,有学生60余名。民国23年(1934年)3月,淮南煤矿局也建立1所职工子弟小学校。这些矿区附设的小学校均按照国民政府地矿部规定课程教学,经费中矿、局供给。各小学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开设三民主义、国语、常识、算术、唱歌、体操、形艺工艺等课程。
民国时期,职工教育也已开始萌芽。如宣城水东矿厂资助矿路工会,创办了工人补习夜校,开设三民主义、国语、算术等科,以帮助工人增进知识,提高技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内动荡不安,矿区教育没有什么发展。
建国后,1949年10月起,淮南各煤矿开始举办工人识字班,开展扫盲运动。1950年,举办政治训练班。1951年又开办1所职业学校,1所干部学校。同年,淮南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淮南煤矿专科学校(1955年改名为合肥矿业学院,次年迁往合肥)。年底,淮南矿区已有1所专科学校和4所职工子弟小学,职工子弟小学计73个班。1952年,职工子弟小学发展到6所,计108个班。1956年,淮南矿务局成立工人技术学校。1958年,淮南矿业学院成立,安徽煤炭系统高等教育重新开始起步。1978年,淮南矿务局成立党校和干部学校。1980年,安徽省煤炭工业干部学校成立。1982年,淮南、淮北矿务局分别成立职工大学。与此同时,矿区中小学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截至1986年底,全省煤炭系统已有100多所小学和近百所中学,教师达8000多人,学生近9万人。
1986年底,安徽煤炭系统已有大学3所,职工大学2所,电大1所,在校生5996人;中专3所,干校2所,技工学校8所,职工中专1所,在校生3700多人。此外,还有一些电大教学班,函授站及百余所幼儿园、托儿所。
各矿务局和地市煤炭局都设有教育管理机构,各厂、矿、处也设有机构管理教育事务,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民国时期,职工教育也已开始萌芽。如宣城水东矿厂资助矿路工会,创办了工人补习夜校,开设三民主义、国语、算术等科,以帮助工人增进知识,提高技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内动荡不安,矿区教育没有什么发展。
建国后,1949年10月起,淮南各煤矿开始举办工人识字班,开展扫盲运动。1950年,举办政治训练班。1951年又开办1所职业学校,1所干部学校。同年,淮南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淮南煤矿专科学校(1955年改名为合肥矿业学院,次年迁往合肥)。年底,淮南矿区已有1所专科学校和4所职工子弟小学,职工子弟小学计73个班。1952年,职工子弟小学发展到6所,计108个班。1956年,淮南矿务局成立工人技术学校。1958年,淮南矿业学院成立,安徽煤炭系统高等教育重新开始起步。1978年,淮南矿务局成立党校和干部学校。1980年,安徽省煤炭工业干部学校成立。1982年,淮南、淮北矿务局分别成立职工大学。与此同时,矿区中小学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截至1986年底,全省煤炭系统已有100多所小学和近百所中学,教师达8000多人,学生近9万人。
1986年底,安徽煤炭系统已有大学3所,职工大学2所,电大1所,在校生5996人;中专3所,干校2所,技工学校8所,职工中专1所,在校生3700多人。此外,还有一些电大教学班,函授站及百余所幼儿园、托儿所。
各矿务局和地市煤炭局都设有教育管理机构,各厂、矿、处也设有机构管理教育事务,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