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煤炭系统高等教育的创办是从建国初期开始的。1950年11月,淮南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淮南煤矿专科学校,1951年5月改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1955年4月,改名为合肥矿业学院,成为当时全国第二所本科煤炭高等院校,并于次年将校址由淮南迁至合肥。1958年9月,改名为合肥工业大学。
1958年,淮南矿业学院成立。1963年,煤炭工业部决定将该院并入山东矿业学院。1971年11月,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各专业和地质系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迁往淮南市,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成立淮南煤炭学院,为本科建制,学制4年,附设中专部。学院设地质、采矿、机电等5个系、10个专业。
1958年淮南矿务局成立医学专科学校,校址设在九龙岗矿工医院,有教职员54人。从1958年至1964年招生4届,培养学生207人。1962年9月,因大专院校整顿,该校并入芜湖医专。
1978年12月,原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改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这是全国煤炭系统唯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为本科建制,学制4年。设中文、数、理、化、外语等8个专业。至此,安徽煤炭系统两所高校在校生达1978人,教职工1215人,其中教授28人。1980年,淮南煤炭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煤田地质勘查、采矿工程、矿井建设和矿山机械工程4个学科有权授予硕士学位。
1981年6月,煤炭工业部决定统一所属高校名称,淮南煤炭学院改名为淮南矿业学院。
1985年,煤炭工业部在淮南建立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学制4年。至此,安徽煤炭系统已有3所高等院校,1986年底在校生4325人,教职工总数2351人(其中教授75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与淮南矿业学院各设一个函授部,在全国一些主要矿区共设立26个函授站。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各高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3所高校共设有50多个教研室、9个研究室、1个实习工厂、43个实验室、2个学报编辑部等教学与科研单位。
淮南矿业学院与两淮有关厂矿建立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三结合基地,使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安徽怀远古菱齿象化石》和《广东茂名第三纪初期ANOSTEIRA新龟化石》的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潘集二号井井壁内外力实测》、《集成电路双闭环可控硅动力制动系统》和《防爆磁力启动器过载断相电子保护装置》等项目,获安徽省科研奖。自1977年以来,已有20多个科研成果被推广应用,其中“JDB—— 1 20、22 5、80型电器综合保护器”,经煤炭工业部鉴定后,已向全国31个矿务局推广。“高强井壁液压加载装置”和“极限荷载设计计算法”为国内首创。此外,学院还出版了8部专著和18种教材,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科研工作也有较大进展。一批较有影响的专业著作相继出版。煤炭普教研究室牵头编写的《煤炭普教研究初探》、《煤炭普教研究丛书》、《我爱矿山》等书,在煤炭普教中反映较好。
淮南矿业学院和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还编辑出版了《淮南矿院学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煤炭科技资料》、《教学研究》、《煤炭普教》、《古籍研究》等杂志。围绕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还加强了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促进了教学与科研工作。
建国以来,淮南矿业学院前身淮南煤专、合肥矿院、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和地质系、淮南煤校等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自1972年以来,仅淮南矿业学院和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就培养了11届毕业生共6226人,其中大部分已成为煤炭系统技术和中等教育的骨干,有些还担任了领导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