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中等专业与技工学校
一、中等专业学校
1953年,山东洪山煤矿工业学校迁到淮南洞山,改为燃料工业部淮南煤矿学校。1958年7月,在淮南煤矿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当时的淮南矿业学院,并附设中技部。1962年7月,中技部迁出,与安徽省煤炭工业厅技工学校和淮北煤矿技工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矿学校,校址在九龙岗。1964年,淮南矿业学院迁往山东,淮南煤矿学校又迁回淮南洞山原校址。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曾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和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成建制迁往淮南,与该校合并成立淮南煤炭学院,附设中专部,并于当年恢复中专招生,直到1978年中专部撤销。
1958年先后成立两个中等专业学校。一二勘探大队在淮南市蔡家岗建立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探学校,1960年8月开始招生,学制3年。1960年招收小学毕业生4个班、计200人。当时学校有教职员工2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0余人。1960年9月停办。淮北煤矿筹备处建立淮北煤炭卫生学校,校址初期设在宿县,1959年6月迁至濉溪县三堤口。当时有教职工23人。
1959年淮南矿务局成立淮南煤矿卫生学校,校址设在谢家集淮南矿工医院内,建有3000平方米教学大楼,有教职工20余人。1960年由淮南市统一招生100名,学制5年。1960年12月,淮北煤炭卫生学校并入淮南煤矿卫生学校,1961年8月该校停办。
1985年3月,安徽省煤炭工业学校建立,与1980年12月建立的安徽省煤炭工业干部学校和1984年2月建立的安徽省煤炭工业技工学校,一个机构三块牌子。1985年4月,淮北煤炭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在淮北矿务局干部学校基础上建立,先后开设政工、企管、财会、物资、供应四个专业,共招收学生253人。至此,安徽煤炭系统共有两所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几年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都有了教学楼、食堂、宿舍楼、餐厅、澡堂、花房、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淮北煤炭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楼建筑面积2187平方米,全部固定资产原值达246.7万元。安徽省煤炭工业学校还建有700多平方米的实习工厂,备有价值5万多元的实习仪器,另外还有各类教学仪器2000余件,价值15万多元。两所中专学制均为3年,总办学规模为1900多人。共有教职员工258人,其中专职教师110多人。开设采煤、机电、财会等近20个专业。1986年招生229人,在校生503人。
二、技工学校
为培养矿山初级技术人员,1951年淮南矿务局开办1所初级职业学校,设8个班,381人。1956年春,淮南矿务局又在原工人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工人技术学校,这是安徽煤炭系统最早的技工学校。1958年收归省煤炭工业厅领导,改名为安徽省煤炭工业厅技工学校。同年8月,淮北煤矿技工学校成立。到1961年10月停办时共培养各类技术人才3000人。1962年4月,淮南矿务局工人技术学校停办。
1963年夏,淮南矿务局开办职工训练班,1964年底改名为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技校,1969年停办。1965年,淮南煤矿机械制造厂技校创办,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截至1969年底,安徽煤炭系统共开办技校7所。自1956年到1969年,共培养各类技术人才近1万人。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多数技工学校被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技工教育开始恢复。1978年6月,淮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技工学校建立,7月,淮北煤矿技工学校和淮南矿务局技工学校分别重建。1986年7月,煤矿基建体制改革后,淮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技工学校改名为淮南矿务局基本建设技工学校。1978年7月,淮南煤机制造技校建立,隶属淮南煤矿机械厂。同年8月,淮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技工学校建立。9月,特殊凿井公司技工学校成立。1979年1月,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探技校正式建立,主要为华东六省培养地质勘探技术工人。1981年11月,铜陵市煤炭矿务局技工学校建立。1984年2月,安徽省煤炭工业技工学校建立。至此,安徽煤炭系统共有技工学校9所,共开设采煤、机电、钻探等近40个专业。教职工总数1414人。1986年共招生1616人,毕业生1486人。
1953年,山东洪山煤矿工业学校迁到淮南洞山,改为燃料工业部淮南煤矿学校。1958年7月,在淮南煤矿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当时的淮南矿业学院,并附设中技部。1962年7月,中技部迁出,与安徽省煤炭工业厅技工学校和淮北煤矿技工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矿学校,校址在九龙岗。1964年,淮南矿业学院迁往山东,淮南煤矿学校又迁回淮南洞山原校址。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曾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和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成建制迁往淮南,与该校合并成立淮南煤炭学院,附设中专部,并于当年恢复中专招生,直到1978年中专部撤销。
1958年先后成立两个中等专业学校。一二勘探大队在淮南市蔡家岗建立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探学校,1960年8月开始招生,学制3年。1960年招收小学毕业生4个班、计200人。当时学校有教职员工2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0余人。1960年9月停办。淮北煤矿筹备处建立淮北煤炭卫生学校,校址初期设在宿县,1959年6月迁至濉溪县三堤口。当时有教职工23人。
1959年淮南矿务局成立淮南煤矿卫生学校,校址设在谢家集淮南矿工医院内,建有3000平方米教学大楼,有教职工20余人。1960年由淮南市统一招生100名,学制5年。1960年12月,淮北煤炭卫生学校并入淮南煤矿卫生学校,1961年8月该校停办。
1985年3月,安徽省煤炭工业学校建立,与1980年12月建立的安徽省煤炭工业干部学校和1984年2月建立的安徽省煤炭工业技工学校,一个机构三块牌子。1985年4月,淮北煤炭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在淮北矿务局干部学校基础上建立,先后开设政工、企管、财会、物资、供应四个专业,共招收学生253人。至此,安徽煤炭系统共有两所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几年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都有了教学楼、食堂、宿舍楼、餐厅、澡堂、花房、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淮北煤炭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楼建筑面积2187平方米,全部固定资产原值达246.7万元。安徽省煤炭工业学校还建有700多平方米的实习工厂,备有价值5万多元的实习仪器,另外还有各类教学仪器2000余件,价值15万多元。两所中专学制均为3年,总办学规模为1900多人。共有教职员工258人,其中专职教师110多人。开设采煤、机电、财会等近20个专业。1986年招生229人,在校生503人。
二、技工学校
为培养矿山初级技术人员,1951年淮南矿务局开办1所初级职业学校,设8个班,381人。1956年春,淮南矿务局又在原工人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工人技术学校,这是安徽煤炭系统最早的技工学校。1958年收归省煤炭工业厅领导,改名为安徽省煤炭工业厅技工学校。同年8月,淮北煤矿技工学校成立。到1961年10月停办时共培养各类技术人才3000人。1962年4月,淮南矿务局工人技术学校停办。
1963年夏,淮南矿务局开办职工训练班,1964年底改名为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技校,1969年停办。1965年,淮南煤矿机械制造厂技校创办,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截至1969年底,安徽煤炭系统共开办技校7所。自1956年到1969年,共培养各类技术人才近1万人。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多数技工学校被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技工教育开始恢复。1978年6月,淮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技工学校建立,7月,淮北煤矿技工学校和淮南矿务局技工学校分别重建。1986年7月,煤矿基建体制改革后,淮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技工学校改名为淮南矿务局基本建设技工学校。1978年7月,淮南煤机制造技校建立,隶属淮南煤矿机械厂。同年8月,淮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技工学校建立。9月,特殊凿井公司技工学校成立。1979年1月,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探技校正式建立,主要为华东六省培养地质勘探技术工人。1981年11月,铜陵市煤炭矿务局技工学校建立。1984年2月,安徽省煤炭工业技工学校建立。至此,安徽煤炭系统共有技工学校9所,共开设采煤、机电、钻探等近40个专业。教职工总数1414人。1986年共招生1616人,毕业生14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