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职工教育
一、高等教育
从1975年起,安徽煤炭系统开始兴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各矿务局(公司),厂矿采取自办、自教的形式开展职工教育,以培养本单位青年技术工人。1982年2月,淮南矿务局和淮北矿务局分别在原“七·二一”工人大学基础上成立职工大学,分工科、医科、财经三类。1983年5月,淮北矿工医院医疗专业大专班并入局职工大学,1984年,原“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生经过补习和全省统考,分别取得大专文凭。1986年7月,淮南矿务局职工大学接办局职工中专班并兼管高等教育函授站及电大教学班。
两所职工大学均招收本矿务局系统内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两年以上工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在职职工和局外委托代培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招生,统一分配。1982年以前,招生考试由矿务局自行组织,1983年以后,考生则参加全省统一成人高考,择优录取。
1986年,两所职工大学共有教职工419人,其中讲师10人。开设采矿、机电、工业与民用建筑、煤矿医疗等11个专业,在校生达1500多人。学校严格按照部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至今已毕业6届学生,计1771人。
经过几年建设,两所职工大学都建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阅览室、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等,教学条件有很大改善。1984年,淮北矿务局职工大学被评为安徽省职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1982年以来,淮南、淮北矿务局职工大学举办了多期岗位培训班,共培训企业管理、政工、科技等类人员近7000人,改善了两淮矿区职工的技术结构。
此外,为使在职职工能够继续深造,两淮矿务局(公司)还先后开办了函大、电大、有目的地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以满足矿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中等专业教育
1981年,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技工学校开办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系统在职3年制中专班,每年招收1个班,至1983年共招3个班计108人,毕业105人。为煤田地质勘探队伍补充了基层钻探技术人员。
1984年10月,淮北煤炭职工卫生学校成立,学校招生对象为系统内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两年以上工龄、年龄35岁以内的正式医务人员。经全省统一成人高考,择优录取,学制3年。学校设护士、医士两个专业。1986年底,全校有教职工273人,其中专职教师33人,在校学生357人。1985年,淮南矿务局创办了职工中专,开设物资供应、财会、护士等专业,1986年并入职工大学。1986年秋,开办电视中专,先后设财会、工业民用建筑、企业管理、机械制造4个专业,学制3年半,招生对象为年龄35岁以下,具有两年以上专业工龄的工人或干部。以电视录相或辅导教学为手段的业余中等专业学校,增设了行政管理、营销、建材、矿山机电4个专业,下设16个教学站,44个教学班。
三、干部教育
1978年以前,安徽煤炭系统干部教育比较落后。1978年4月,中共淮南矿务局委员会在1974年9月组建的马列主义学习班的基础上筹建矿务局党校,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1980年10月,淮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党校与干校成立(两块牌子,一个机构),该校于1985年2月改名为淮南煤矿建设公司党(干)校。1980年11月,安徽省煤炭工业干部学校成立,该校与省煤炭工业学校,省煤炭工业技工学校三块牌子一个机构。同年11月,淮南矿务局党校改为矿务局干部学校,1983年11月并入矿务局职工大学。1986年11月,又与职工大学分开,重新组建淮南矿务局党校及淮南矿务局干部学校,两块牌子一个机构。1986年7月,淮南煤矿建设公司撤销,该公司党(干)校划归淮南矿务局管理,11月并入淮南矿务局党(干)校。
各党校、干校主要以培训本系统在职干部为主,从开始的政治轮训发展到专业培训,由单一专业发展到多种专业。师资队伍为专兼结合,以专为主。自建校以来,淮南矿务局党校共轮训党支部委员、支部书记、科区长3426人次;举办各类短训班86期,轮训5829人次;培训17个不同专业的学员3095人次。淮北矿务局干部学校自1981年4月成立以来,共举办了政工理论、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等短训班36个班次,有1620人次参加了培训。安徽煤炭工业干部学校自建校以来,每年不定期举办2—— 3期矿长和安全技术人员培训班,为基层培训了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
截至1986年底,安徽煤炭系统共有党(干)校4所,有专兼教职工300余人。
四、在职培训
建国初期,煤矿职工教育组织不够健全,没有专人领导。开办的识字班也没有固定教室和教员。50年代初,各矿开始重视职工思想、素质的提高,设固定教室,成立业余学校,举办政治训练班,对矿工进行培训。为提高工人文化水平,淮南矿务局设立矿工学校,先后有近3000工人参加学习。同时开办各种专业训练班,培训学员近5000人。
60年代中后期,各矿进一步开展了扫盲工作。为培养煤矿医护人员,两淮矿务局医院还开办护训班、红医班、公共卫生班等培训班。至1984年3月,淮北矿工总医院共培训学员853人。自1956年以来,淮南矿务局4所矿工医院共培训学员1000多人,派往外地各大医院进修的医护人员575人。
自1975年至1982年,各矿务局(公司)、厂、矿还陆续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培训青年工人和技术人员。从1982年起,以“双补”(补文化、补技术)为中心,结合全员培训,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工作。各局、矿大力举办培训班,帮助职工补习文化,对职工进行脱产和半脱产业余培训。各职工大学还举办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班。到1986年底,仅淮南矿务局职工大学培训的企业管理、政工、科技人员就达3702人,淮北矿建公司轮训了11.6万人次。皖北矿务局开办了485期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2.54万人次。安徽煤炭工业干部学校和铜陵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每年还不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通风、瓦斯等安全技术和乡镇矿长培训。经过培训,提高了职工的思想文化及技术素质。
从1975年起,安徽煤炭系统开始兴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各矿务局(公司),厂矿采取自办、自教的形式开展职工教育,以培养本单位青年技术工人。1982年2月,淮南矿务局和淮北矿务局分别在原“七·二一”工人大学基础上成立职工大学,分工科、医科、财经三类。1983年5月,淮北矿工医院医疗专业大专班并入局职工大学,1984年,原“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生经过补习和全省统考,分别取得大专文凭。1986年7月,淮南矿务局职工大学接办局职工中专班并兼管高等教育函授站及电大教学班。
两所职工大学均招收本矿务局系统内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两年以上工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在职职工和局外委托代培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招生,统一分配。1982年以前,招生考试由矿务局自行组织,1983年以后,考生则参加全省统一成人高考,择优录取。
1986年,两所职工大学共有教职工419人,其中讲师10人。开设采矿、机电、工业与民用建筑、煤矿医疗等11个专业,在校生达1500多人。学校严格按照部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至今已毕业6届学生,计1771人。
经过几年建设,两所职工大学都建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阅览室、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等,教学条件有很大改善。1984年,淮北矿务局职工大学被评为安徽省职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1982年以来,淮南、淮北矿务局职工大学举办了多期岗位培训班,共培训企业管理、政工、科技等类人员近7000人,改善了两淮矿区职工的技术结构。
此外,为使在职职工能够继续深造,两淮矿务局(公司)还先后开办了函大、电大、有目的地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以满足矿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中等专业教育
1981年,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技工学校开办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系统在职3年制中专班,每年招收1个班,至1983年共招3个班计108人,毕业105人。为煤田地质勘探队伍补充了基层钻探技术人员。
1984年10月,淮北煤炭职工卫生学校成立,学校招生对象为系统内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两年以上工龄、年龄35岁以内的正式医务人员。经全省统一成人高考,择优录取,学制3年。学校设护士、医士两个专业。1986年底,全校有教职工273人,其中专职教师33人,在校学生357人。1985年,淮南矿务局创办了职工中专,开设物资供应、财会、护士等专业,1986年并入职工大学。1986年秋,开办电视中专,先后设财会、工业民用建筑、企业管理、机械制造4个专业,学制3年半,招生对象为年龄35岁以下,具有两年以上专业工龄的工人或干部。以电视录相或辅导教学为手段的业余中等专业学校,增设了行政管理、营销、建材、矿山机电4个专业,下设16个教学站,44个教学班。
三、干部教育
1978年以前,安徽煤炭系统干部教育比较落后。1978年4月,中共淮南矿务局委员会在1974年9月组建的马列主义学习班的基础上筹建矿务局党校,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1980年10月,淮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党校与干校成立(两块牌子,一个机构),该校于1985年2月改名为淮南煤矿建设公司党(干)校。1980年11月,安徽省煤炭工业干部学校成立,该校与省煤炭工业学校,省煤炭工业技工学校三块牌子一个机构。同年11月,淮南矿务局党校改为矿务局干部学校,1983年11月并入矿务局职工大学。1986年11月,又与职工大学分开,重新组建淮南矿务局党校及淮南矿务局干部学校,两块牌子一个机构。1986年7月,淮南煤矿建设公司撤销,该公司党(干)校划归淮南矿务局管理,11月并入淮南矿务局党(干)校。
各党校、干校主要以培训本系统在职干部为主,从开始的政治轮训发展到专业培训,由单一专业发展到多种专业。师资队伍为专兼结合,以专为主。自建校以来,淮南矿务局党校共轮训党支部委员、支部书记、科区长3426人次;举办各类短训班86期,轮训5829人次;培训17个不同专业的学员3095人次。淮北矿务局干部学校自1981年4月成立以来,共举办了政工理论、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等短训班36个班次,有1620人次参加了培训。安徽煤炭工业干部学校自建校以来,每年不定期举办2—— 3期矿长和安全技术人员培训班,为基层培训了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
截至1986年底,安徽煤炭系统共有党(干)校4所,有专兼教职工300余人。
四、在职培训
建国初期,煤矿职工教育组织不够健全,没有专人领导。开办的识字班也没有固定教室和教员。50年代初,各矿开始重视职工思想、素质的提高,设固定教室,成立业余学校,举办政治训练班,对矿工进行培训。为提高工人文化水平,淮南矿务局设立矿工学校,先后有近3000工人参加学习。同时开办各种专业训练班,培训学员近5000人。
60年代中后期,各矿进一步开展了扫盲工作。为培养煤矿医护人员,两淮矿务局医院还开办护训班、红医班、公共卫生班等培训班。至1984年3月,淮北矿工总医院共培训学员853人。自1956年以来,淮南矿务局4所矿工医院共培训学员1000多人,派往外地各大医院进修的医护人员575人。
自1975年至1982年,各矿务局(公司)、厂、矿还陆续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培训青年工人和技术人员。从1982年起,以“双补”(补文化、补技术)为中心,结合全员培训,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工作。各局、矿大力举办培训班,帮助职工补习文化,对职工进行脱产和半脱产业余培训。各职工大学还举办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班。到1986年底,仅淮南矿务局职工大学培训的企业管理、政工、科技人员就达3702人,淮北矿建公司轮训了11.6万人次。皖北矿务局开办了485期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2.54万人次。安徽煤炭工业干部学校和铜陵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每年还不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通风、瓦斯等安全技术和乡镇矿长培训。经过培训,提高了职工的思想文化及技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