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矿山救护队
建国前,安徽煤矿没有矿山救护组织。安徽煤炭系统矿山救护队始建于1954年7月,经过30多年的建设,至1986年全省有矿山救护中队16个,救护队员618名。配有现代化的救护仪器、设备、救灾器材及通讯电台,已形成一支按照军事化的要求装备起来的矿山救护队伍。它担负着迅速而有效地抢救遇难人员,扑灭灾害,控制灾情的任务,对减少职工伤亡和国家财产损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淮南矿山救护队
1954年7月淮南矿务局建立了矿山救护队,为安徽煤矿第一个救护队。1956年淮南矿务局成立矿山救护大队,现有3个中队共16个小队,共有指战员237人。3个中队分布在蔡家岗、毕家岗、潘集。
淮南矿山救护大队,是一支久负盛名的矿山救护队伍。队配有抢险救护车8辆,现场指挥车3辆,100千瓦电台1部,15千瓦电台4部及氧气冲填泵、新型快速灭火机、塑料快速密闭机、石膏喷注机等。队员配有国内最先进的AHC 6型2小时、4小时呼吸器、自救器。能够做到“闻警即到”。1971年至1986年,共处理各类事故605起,抢救遇难人员512人。1962年11月山西大同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该队奉命前往抢救,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技术精湛,受到煤炭工业部表彰和嘉奖,从此而闻名于全国矿山救护系统。1976—1983年,连续8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甲级队”。
二、淮北矿山救护队
1960年1月淮北矿务局成立矿山救护队。1971年建立淮北矿山救护大队。下辖相山、袁庄、芦岭、杨庄、杜集、朱仙庄、临涣7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辖3个以上小队,每个小队配有8至9人。全大队共有指战员320人,其中救护队员199人。拥有各种救护设备1198台(件)。1984年起该队由淮北矿务局安全监察局代管。1986年,淮北矿山救护大队处理了皖北矿务局百善煤矿和淮北矿务局袁庄煤矿的火灾事故,以及萧县孤山煤矿的透水事故。从1960年至1986年,共处理淮北矿区各类灾变事故759次,经抢救脱险247人。
三、安徽地方煤矿救护队
1972年初,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在宣城县武山镇成立煤矿救护中队,为安徽地方煤矿第一个救护队。1976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救护队移交给省煤炭工业局,业务由安全检查处管理,定名为安徽省皖南煤矿救护队,下设3个小队,队员37人,负责皖南地方煤矿事故抢险及安全检查,并督促各矿整改事故隐患。1978年因救护队经费难以解决,将皖南煤矿救护队队员分散到5个主要产煤地、市管理,其中铜陵4人、港口9人、泾县9人、巢湖5人、安庆5人。
80年代,地方煤矿救护队在煤炭工业部地方煤矿联合开发公司的支持下,得以恢复和发展。至1986年,共建6个地方煤矿矿山救护中队,共有队员61人。其中铜陵12人、宣城港口12人、巢湖昆山13人、泾县7人、前岭8人、刘一矿9人。另有孟庄、安庆两处已筹建中队。这样,各主要产煤地、市及重点产煤县基本上都有了救护队,初步形成全省地方煤矿救护网,对于及时抢救事故,营救罹难人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淮南矿山救护队
1954年7月淮南矿务局建立了矿山救护队,为安徽煤矿第一个救护队。1956年淮南矿务局成立矿山救护大队,现有3个中队共16个小队,共有指战员237人。3个中队分布在蔡家岗、毕家岗、潘集。
淮南矿山救护大队,是一支久负盛名的矿山救护队伍。队配有抢险救护车8辆,现场指挥车3辆,100千瓦电台1部,15千瓦电台4部及氧气冲填泵、新型快速灭火机、塑料快速密闭机、石膏喷注机等。队员配有国内最先进的AHC 6型2小时、4小时呼吸器、自救器。能够做到“闻警即到”。1971年至1986年,共处理各类事故605起,抢救遇难人员512人。1962年11月山西大同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该队奉命前往抢救,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技术精湛,受到煤炭工业部表彰和嘉奖,从此而闻名于全国矿山救护系统。1976—1983年,连续8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甲级队”。
二、淮北矿山救护队
1960年1月淮北矿务局成立矿山救护队。1971年建立淮北矿山救护大队。下辖相山、袁庄、芦岭、杨庄、杜集、朱仙庄、临涣7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辖3个以上小队,每个小队配有8至9人。全大队共有指战员320人,其中救护队员199人。拥有各种救护设备1198台(件)。1984年起该队由淮北矿务局安全监察局代管。1986年,淮北矿山救护大队处理了皖北矿务局百善煤矿和淮北矿务局袁庄煤矿的火灾事故,以及萧县孤山煤矿的透水事故。从1960年至1986年,共处理淮北矿区各类灾变事故759次,经抢救脱险247人。
三、安徽地方煤矿救护队
1972年初,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在宣城县武山镇成立煤矿救护中队,为安徽地方煤矿第一个救护队。1976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救护队移交给省煤炭工业局,业务由安全检查处管理,定名为安徽省皖南煤矿救护队,下设3个小队,队员37人,负责皖南地方煤矿事故抢险及安全检查,并督促各矿整改事故隐患。1978年因救护队经费难以解决,将皖南煤矿救护队队员分散到5个主要产煤地、市管理,其中铜陵4人、港口9人、泾县9人、巢湖5人、安庆5人。
80年代,地方煤矿救护队在煤炭工业部地方煤矿联合开发公司的支持下,得以恢复和发展。至1986年,共建6个地方煤矿矿山救护中队,共有队员61人。其中铜陵12人、宣城港口12人、巢湖昆山13人、泾县7人、前岭8人、刘一矿9人。另有孟庄、安庆两处已筹建中队。这样,各主要产煤地、市及重点产煤县基本上都有了救护队,初步形成全省地方煤矿救护网,对于及时抢救事故,营救罹难人员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