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自备发电综述
[建国前自备发电]安徽工业自备电厂发端于安庆造币厂的发电车间。造币厂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开炉鼓铸银元”(注:引自1934年安徽通志馆《安徽通志稿·财政考》。),内装2台50千瓦蒸汽机带动的发电机,发电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清光绪三十三年以此为基础,改建为公用电厂。
民国4年(1915年),烈山普益煤矿公司在吴山口装1台75千瓦发电机,首开淮北地区办电的先河。当时安徽铁矿中产量最高的繁昌裕繁铁矿公司、芜湖裕中纱厂和贵池馒头山煤矿协记公司,也先后于民国7年、民国8年和民国14年安装了小型自备发电机组,供厂矿照明和部分动力用电。民国19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开办淮南九龙岗煤矿,安装7.5千瓦直流发电机1台,此为淮南煤矿用电之始。据不完全统计,民国21年贵池协记公司有交流发电机300千瓦,繁昌裕繁公司有直流发电机16千瓦,宣城水东煤矿局有交流发电机71千瓦,这3个自备电厂总容量为387千瓦,年发电量5.20万千瓦·时(注:引自1932年建设委员会印行的《中国电厂统计》及1935年李承梁著《中国电气事业之展望》。)。是时裕中纱厂因改用明远电气公司的电力,其54千瓦自备发电机组停止发电。至民国25年,50千瓦以上工业自备电厂有3个,总容量612千瓦,年发电量62.40万千瓦·时。发电量中,以工业种类分,矿业56.60万千瓦·时,其他5.80万千瓦·时;以电厂等级分,三等厂为51.00万千瓦·时,四等厂为11.40万千瓦·时(注:引自1937年建设委员会《中国工业电厂统计第二号》。)。容量较小或运行时间不长的电厂未予统计。如:民国5年投产的临淮镇淮上火柴公司30千瓦发电机;民国8年投产的门台子烤烟厂18千瓦发电机;部分城镇的碾米、轧花和学校用的小型发电机;芜湖、合肥基督教医院和怀远民望医院等自备发电机组。
工业电厂一览表(建设委员会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印行)

日本侵华期间,安徽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摧残。馒头山煤矿协记公司的发电设备被侵华日军拆除,厂房烧毁;烈山煤矿2台发电机亦荡然无存;其余各处所剩无几。芜湖裕中纱厂的自备发电机组,自民国29年起,增至597千瓦,至民国34年,因再次改用明远电气公司的电力而停止运行。侵华日军为了加紧掠夺安徽的矿藏资源,先后建了马鞍山(原属当涂县)铁矿和淮南煤矿自备电厂。马鞍山矿业所于民国27~28年间,在马鞍山南麓及南山矿场安装柴油发电机9台,总容量1014千瓦;后又在马鞍山西南麓建自备电厂,安装1250千瓦及400千瓦汽轮发电机各1台,民国31年4月投入运行。马鞍山制铁所则于龙王山小山口建第一发电所,安装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2台,100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民国32年1月投产,除供给制铁所用电外,还通过22千伏输电线路供南山用电。民国34年2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利,燃料紧缺,运输中断,采矿和制铁停止作业,制铁所第一发电所停止发电。原计划建的第二发电所,厂房基础已建好,1600千瓦汽轮发电机已到货,也因此停建。同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1月,矿业所自备电厂亦停止运行,仅有1台9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维持照明用电。淮南矿路公司于民国29年建大通发电房(后称发电所),从北平(今北京)通县电车公司调来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由矿场公用锅炉供汽,民国30年开始发电。同年9月,建下窑(田家庵)第一发电所,计划安装6000千瓦机组2台,侵华日军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改从朝鲜松岛煤矿拆来美国制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民国32年4月投产,此即田家庵发电厂的前身。民国31年,建下窑第二发电所,从无锡申新纱厂拆来2台1600千瓦机组,至民国33年全部投产。这时淮南矿区发电装机总容量6200千瓦。
日本投降后,淮南煤矿自备电厂指派卢健翔工程师负责设计安装发电设备。于民国35年兴建下窑第三发电所,安装2000千瓦战时快装式机组1台,民国36年5月投产,此为省内最早的中压机组。另1台1000千瓦快装式机组,尚未安装完工(注:解放后续建,于1950年1月竣工发电。),即告解放。这时淮南矿区发电装机总容量8200千瓦(其中,大通1000千瓦,田家庵7200千瓦)。在此期间,原马鞍山制铁所第一发电所的设备,拆往上海纶昌丝绸厂。国民政府华中矿务局马鞍山分矿成立后,开始恢复向山硫铁矿的开采。因用电量不大,未启用原矿业所尚存的2台汽轮发电机,而是先后安装柴油发电机3台,总容量287千瓦。此外,在解放前铜陵码头有1台20千瓦柴油发电机,蚌埠火车站有1台59千瓦发电机,蚌埠宝兴面粉厂有民国36年投产的1台500千瓦发电机,蚌埠信丰面粉厂也有1台小发电机。
[建国后自备发电]淮南煤矿自备电厂原属官僚资本,建国初收归国有,1950年改为部属企业,现已发展成为大型矿口电厂(详见本章第四节)。马鞍山铁矿于同年由南京供电,后由本地公用电厂供电,自备电厂停止运行;所存之0.125万千瓦及0.04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各1台,分别调往铜陵及南京。
为恢复和发展铜陵矿建设,中央燃料工业部于1951年决定:调拨南京下关电厂0.2万千瓦机组、马鞍山矿务局0.125万千瓦机组和铜官山仓库存放的0.1万千瓦机组(解放前夕由无锡丽新纱厂拆来),兴建扫把沟发电厂。次年,铜官山矿务局成立后,该厂隶属矿务局领导。首台机组于1952年4月投产,2、3号机于次年竣工发电。其中0.125万千瓦机组频率由60赫兹改为50赫兹,容量随之改为0.1万千瓦,全厂总容量为0.40万千瓦。1958年改为公用电厂,1980年报废。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其他缺电地区的矿山也兴办一批自备电厂。装机容量为:淮北烈山煤矿0.4万千瓦,宿县蔡桥、安庆金鸡笼、广德独山等煤矿和宿松磷矿各0.15万千瓦,向山硫铁矿0.11万千瓦,太平钼矿0.04万千瓦,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山矿0.03万千瓦,青阳铅锌矿0.01万千瓦..。其中,独山煤矿的蔡家山电厂,于1962年交给浙江省经营,其余各厂在当地使用电网电力后,陆续停产。后来,用户自备电厂多由矿山兴办转由各市大中型工厂自办;其用途由矿区照明、动力用电转为热电联产;其作用也由独立供电的主电源,转为电力网内的辅助电源,并趋向于利用热负荷工厂的余热发电和试用煤矸石发电,以资节约能源。
安徽省的热电结合项目,始于1958年投产的芜湖东方纸版厂动力车间。1977年8月建成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热电厂,装机10万千瓦,是省内最大的热电厂。在此前后,淮南化肥厂、淮南造纸厂和合肥化工厂的自备热电车间亦相继建成。这5家企业先后安装抽汽式及背压式机组10台,总容量12.17万千瓦。1985年,全省热电站供热量53.96百万大卡,供热标准煤耗率155.18千克/百万大卡,供热厂用电率18.96千瓦·时/百万大卡。
集中供热、热电联产是节约能源的一项重要途径。经调查,80年代初,合肥东门工厂区十几个单位,供热负荷有200吨/时。由用户自建小型热电站供热,比用户自建锅炉房供热,每年可节约4万吨标准煤;若建区域性热电站集中供热,每年可节约8万吨标准煤,4年即可收回投资。虽然后者经济效益更为显著,但近期受财力等因素限制,宜先发展用户小型热电站供热。1985年,除合肥化工厂热电车间0.15万千瓦机组已投产外,安纺总厂已投资0.25亿元,在建0.3万千瓦热电工程。其他如巢湖的安徽省维尼纶厂、淮北的焦化厂,以及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地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也在着手发展热电事业。
省内兴办余热发电以淮南化肥厂为先。该厂于1969年9月至1982年间,利用锅炉富余容量,先后安装0.3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3台,设备运行正常。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改革,电力工业由独家经营朝多家办电方向发展。一些大用户在严重缺电和超用加价的情况下,为了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亦萌发了利用余热发电的积极性,80年代,这一新兴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82年调查,可利用的余热资源为10万千瓦。“六五”期间(1981~ 1985年),新办余热发电的企业由1个增到10个,装机总容量由0.30万千瓦增至3.21万千瓦(与热电联产企业交叉4个,计2.17万千瓦)。
目前对余热发电尚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其机组的安全运行和并网、解列手续,均按电业的有关规章,由各地电业部门与用户签订协议,据协议执行。由于余热发电机组的运行要受到主办企业的生产状况、供水、供汽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控制其出力,因此发电负荷变化无常。运行较正常的厂,如蚌埠水泥厂余热发电机组,年发电时间有10个月左右,发电量满足该厂需要70%,蚌埠印染厂余热发电可满足该厂需要的30~50%。
安徽省1985年0.05万千瓦以上自备电厂

1985年已着手筹建和在建的余热发电项目有:
合肥安纺热电站0.30万千瓦
淮南南农化肥厂0.60万千瓦
淮北焦化厂0.15万千瓦
淮北纺织总厂0.60万千瓦
芜湖印染厂0.30万千瓦
铜官山化工总厂0.30万千瓦
铜陵磷铵厂0.30万千瓦
安庆市印染色织总厂0.30万千瓦
阜阳市电力工程公司0.50万千瓦
巢湖安徽省维尼纶厂0.30万千瓦
六安朝阳制药厂0.10万千瓦
二、自备热电站
[芜湖东方纸版厂动力车间]“一五”期间(1953~1957年),轻工业部鉴于安徽稻草资源丰富,投资0.23亿元,在芜湖四褐山兴建东方纸版厂,是国内最大的纸版生产厂,备有省内第一座热电站,装有民主德国制造的0.32万千瓦抽汽式汽轮发电机、0.2万千瓦背压式汽轮发电机各1台,25吨/时中压链条炉3台,1958年投产。除发电外,供给造纸用4~6公斤/厘米2(0.39~0.59兆帕)低压蒸汽约42吨/时,未纳入电网统一调度。1985年发电量0.20亿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率492克/千瓦·时,厂用电率3.18%,均达该厂历史最好水平。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热电厂]为配合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的建设,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72年批准新建安庆热电厂,任务是保证年加工原油250万吨、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供电、供热和周围地区的用电需要。最终规模为35万千瓦,首期工程安装沪产2台5万千瓦机组,由省水利电力局设计院设计,安徽电力建设公司第二工程处施工。1974年开工,2台机组分别于1976年、1977年投入生产。这是省内唯一的燃油电厂,也是安徽省自行设计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原属省电力部门管辖,1978年移交给安庆石化总厂。
厂址原定阮家冲,施工准备半年后,因随着石化总厂厂址的变更,移至安庆市西首鸭儿塘,因此损失86.37万元。该厂占地10.4万平方米,总投资0.54亿元。主厂房在厂区中央,北有生产办公楼、化学水处理室和2座5000立方米的储油罐,西为屋外配电装置,东为烟囱和辅助生产设施,南为扩建端。冷却水采用长江水一次循环。主设备为220吨时燃油锅炉和5万千瓦一次调整抽汽的汽轮发电机组各2台。1号炉为微正压炉,2号炉为负压炉,汽压为100公斤/厘米2(9.81兆帕),汽温540℃。露天布置,运转层以下封闭。
该厂通过35千伏双回路向石化总厂供电,并提供13公斤/厘米2(1.27兆帕)低压蒸汽,多余电力通过110千伏单回路输向电网。1976~1985年,累计发电量38.72亿千瓦·时,供热量301.94万百万大卡,热电比7.8百万大卡/万千瓦·时。1985年可调小时为5913小时,平均设备利用小时4984小时,发电量4.98亿千瓦·时,供热量36.28万百万大卡,发电用原油量12.16万吨,单位容量人数7.19人/千千瓦。
为了合理地利用能源,国家计划委员会要求将烧油锅炉改为烧煤,中国石化总公司又要该厂向化肥厂供汽。为此,计划将其2号燃油炉改造为煤粉炉,并扩建5万千瓦双抽汽机组1台。完成后,每年可以煤替代燃油22万吨。该工程由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设计。
安徽主要供热电厂发电量、供热量

注:1大卡=4.1868千焦。
三、余热及煤矸石发电站
[淮南化肥厂宗热发电站]淮南化肥厂位于淮南市泉山,是以生产氮肥为主的综合化工企业。1965~1966年间,装有25吨/时锅炉1台,20吨/时锅炉2台,供年产5万吨合成氨用蒸汽。1969年9月利用余热自装0.3万千瓦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1台,成为省内最早的用户余热发电站。1971~1972年间,扩建20吨/时锅炉2台,1979年扩建35吨/时锅炉2台,使锅炉总台数增至7台,合计蒸发量175吨/时。1981~1982年间,增装0.3万千瓦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2台,使余热发电的总容量达0.90万千瓦。与此同时,该厂总氨系统扩建及“填平补齐”后,产量突破10万吨,精甲醇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也都相应扩大。1985年,其热电站发电量0.47亿千瓦·时,居用户自备电厂第二位。
[淮南煤矿望峰岗机修厂煤矸石电站]淮南煤矿望峰岗机修厂为煤炭部部属大型企业,于1980年12月附设煤矸石电厂,装有苏联制造的10吨/时中压沸腾炉2台,0.1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投产后运行正常。1981~ 1985年,历年发电量为:258、131、356、373、407万千瓦·时。燃用煤矸石的灰份为70%左右,平均发热量1300~1500大卡/千克,最高1800大卡/千克,年耗用量约2.2万吨,煤耗率5500克/千瓦·时,成本0.102元/千瓦·时,为利用煤矸石、石煤等低值燃料提供了经验。
1985年,该厂增装0.15万千瓦机组1台,容量未统计在内。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