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淮南发电总厂
位于素有煤海之称的淮南市,建立于1982年,辖田家庵、洛河、平圩3个火电厂,为部属大型企业。
总厂是在改革开放期间,淮南市内出现大型矿口电厂群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1985年末,装机总容量90.10万千瓦,在建工程150万千瓦(远景规模为420万千瓦)。固定资产原值5.49亿元,净值4.13亿元,总产值2.8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99万元/人·年,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164万千瓦·时/人·年。职工4890人,经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和服务人员分别占职工总数的8.4%、7.1%、66.1%和18.4%;有会计师3人,经济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72人,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5.2级;大专文化程度占7.0%,中专和高中占43.3%,初中占39.3%。
[田家庵发电厂]原名淮南发电厂,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的淮河之滨,始建于民国30年(1941年),首台机组投产于民国32年。解放前为淮南矿路公司自备电厂,由宋子文财团经营。解放后收归国有。1949年,发电设备容量0.72万千瓦(不包括该市大通矿0.10万千瓦),职工284人。后经扩建(注:1~3期工程,是利用老厂房扩建,安装中压机组8台,总容量11.10万千瓦;4~5期扩建,是在老厂房东北方100米处另建新厂房,安装超高压机组4台,总容量49万千瓦。),原有旧机组已全部拆除,至1977年装机容量达60.10万千瓦。1985年,全厂有职工1454人,其中工程师23人。累计向省内外输送干部、工人1540人,故有“母厂”之称。1979年及1981年后连续4年,被评为部、省级的先进企业。
占地14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4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长度2;89公里,固定资产原值2.69亿元,净值1.11亿元。有5种类型锅炉12台,其中,1~2号炉是波兰制造的380吨/时超高压中间再热悬吊式锅炉,3~4号炉是国产的400吨/时超高压中间再热悬吊式露天锅炉,其余是国产4台40吨/时(已报废2台)、1台65吨/时和3台120吨/时中压锅炉。5种汽轮发电机组12台,其中,1~2号机是波兰制造的12万千瓦超高压中间再热式机组(发电机采用氢冷),3~4号机是国产的12.5万千瓦超高压中间再热式机组(发电机采用双水内冷),其余为国产的4台0.6万千瓦、1台1.2万千瓦和3台2.1万千瓦中压机组。水源取自淮河,开式循环。煤场储煤能力6万吨,日用原煤近7000吨。全厂高压机组占总容量的81.5%。有主变压器12台,总容量85.65万千伏安。通过35千伏7回路、110千伏6回路和220千伏5回路出线向电网送电。
国产第一台0.6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于1956年2月投产。1958年10月17日,刘少奇委员长亲临视察时说:“要用好、管好国产设备,积累更多的生产建设经验,发展祖国的电力事业”;“淮南地区一定要搞坑口发电基地,把煤变成电送出去”,经过多年建设,现已成为现实。
田家庵发电厂长期肩负着边扩建、边生产、边改造的繁重任务,在技术上不断进步。1965~1976年间,先后将10号65吨/时抛煤炉,12、14号40吨/时链条炉,分别改装成70吨/时及60吨/时煤粉炉,13、15号炉退役,从此全厂开始全部使用煤粉炉;1980年1对台波兰制造的380吨/时锅炉汽包裂纹焊补成功(注:在大修中发现1号炉高强钢汽包人孔套焊缝有两条裂纹,裂纹长度分别为800毫米、250毫米深35~50毫米(汽包封头厚90毫米),经过精心组织抢修,从冶炼类似钢板供焊工培训和焊接工艺的研究实施,直至现场焊补成功,至今质最良好,实属罕见。这一严重缺陷,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发生汽包爆炸事故。);1981年,首创全国大机组投入后连续安全无事故运行259天的记录;1984年,消除12万千瓦机组带负荷振动超限问题;并利用炉烟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与灰水中和,使灰场出口灰水PH值由10.5降至9以下,达到国家标准,同时防止了灰管结垢。
1949~1985年,共发电量557亿多千瓦·时,创产值36.32亿元。1957~1985年,共掺烧中煤(劣质煤)601万吨,节约0.21亿元。1985年与1949年相比,装机容量扩大82.5倍,固定资产原值增加3.4倍,职工人数增加4.1倍,发电量增长248.5借,供电标准煤耗率降低1519克/千瓦·时,热效率由7%提高到33%,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6.4倍。发电单位成本比1951年降低52.4%;但由于燃用外省煤比重增加,煤价及运费上涨等因素,致使成本比1981年上升66.5%,达1957年后29年来的最高值。
该厂附设煤灰综合利用厂,处理煤灰15%。1983年后,附设厂交由总厂直接管辖。
[洛河发电厂]位于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于1982年开工,设计规模120万千瓦,首台30万千瓦机组于1985年12月并网发电。2号机组计划于1986年10月投产。职工717人,工程技术人员占10.3%,经济管理人员占12.2%。
占地12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长度18.12公里。第一期工程安装2台30万千瓦机组,投资5.87亿元,每千瓦造价977.5元。厂房为三列式布置。锅炉是沪产亚临界中间再热1000吨/时直流炉,采用244平方米双室四电场电气除尘器,水力除灰,排灰量约68吨/时。汽轮机是沪产30万千瓦亚临界中间再热式机组,发电机为沪产双水内冷。炉、机、电集中控制,用工业电视监视火焰,装有国产炉膛熄火保护(FSSS)。蒸汽参数:锅炉为170公斤/厘米2(16.67兆帕),555/555℃;汽机入口165公斤厘米2(16.18兆帕),550/550℃。供水方式为闭式循环,每台机配有一座当时为全国最大的双曲线冷水塔(塔高130米,底径106米,冷却面积为7000平方米)。500千伏配电装置采用双母线带旁路结线方式,通过500千伏淮沪超高压线路向外输电。在500千伏变电设备尚未投运前,暂以220千伏电压运行。
该工程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承建,上海电力建设启动调整试验所调试,调试队总评价为:1号机组基本上达到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有关规定要求,做到整套启动后满发。
[平圩发电厂]位于淮南市潘集区平圩乡,在淮河铁路桥北端铁路南侧,距新建潘集煤矿17公里。占地415.3万平方米。1979年提出厂址方案,设计按地震基本裂度7度设防。198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计划任务书,建设规模为240万千瓦,分期建设,留有续建余地。首期工程属设计、设备制造双引进项目,安装国内首次制造的60万千瓦机组2台,投资概算近20亿元。1982年,成立电厂工程筹备处,1983年5月正式建制。为作好甲方工作和生产准备工作,已配备职工127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5人。已轮训生产工人719人次,其中送往美、日、瑞士等国培训45人次。
工程由中美合作,按照美国参考电厂设计。初步设计以美国依伯斯公司为主,中方派人赴美参加。施工图设计以华东电力设计院为主,美方派人来华参加。特点是:机房全封闭、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机械采暖通风、集中与分散的空调、环境保护设备齐全。厂房内无电缆沟,自动化程度高,自身能耗低。机组的监视、监测、事故追忆等方面使用电子计算机,各生产系统的控制广泛用微机处理。消防系统具有感温、感烟、感光探头数百点,在其测量范围内,可自动报警和灭火。设计燃用潘集煤矿的原煤及洗中煤,设计发电标准煤耗率310.6克/千瓦·时、供电标准煤耗率328克/千瓦·时。与目前国内一般发电机组的煤耗水平相比,每台机组年节约标准煤近20万吨。所发电力,将通过500千伏平(平圩)繁(繁昌)超高压输电线送入华东电网。
电厂设备:HG—2008/186—M型亚临界参数锅炉,系引进美国燃烧公司的技术,由哈尔滨锅炉厂制造。N 600—170/537/537型汽轮机及QFSN—600—2型发电机(静子绕组水冷、转子绕组和铁芯氢冷),系引进美国西屋公司的技术,分别由哈尔滨汽轮机厂、电机厂制造。1号发电机同日本制造的3台单相24万千伏安主变压器,组成单元发电机变压器组,直接联接于500千伏平(平圩)洛(洛河)繁(繁昌)系统。第一期工程供水方式为开式循环。为使夏季排水温度符合河流热污染控制标准,建有冷水塔1座,冷却面积6500平方米,该塔系引进比利时哈蒙公司专利,筒壁施工采用法国工艺爬模系统。全厂配套设备由国外12个国家和地区近70个厂以及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380个厂提供,每台机组有230项、2700多件辅助设备,其中主要辅助设备有32项、563件。
工程由安徽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承建,1983年9月开始“五通一平”,1984年4月24日正式开工,至1985年累计完成工作量1.77亿元。1号机组计划于1988年12月竣工并网,2号机组计划于1992年发电。
二、淮北发电厂
位于淮北市相山西南麓,始建于1968年。前身是1958年建的濉溪发电厂,装机0.5万千瓦,1962~1973年间,一度由徐州电业局管辖,交归安徽后不久即行退役。新厂首台机组投产于1973年,至1982年11月,先后完成3期工程,装机总容量75万千瓦,为部属大型企业。当时是省内容量最大的火电厂,也是华东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1985年被华东电业管理局命名为“企业整顿先进单位”,曾荣获“节能先进企业”等13项荣誉奖。
职工:1971年273人。1985年2408人,其中,经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和服务人员分别占职工总数的7.0%、2.9%、75.7%和14.4%;技术人员中有工程师40人,助理工程师29人,技术员37人;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为3.2级;大专文化程度占6.4%,中专和高中占9.1%。
占地17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长度6.87公里。固定资产原值3.37亿元,净值2.58亿元。有3种类型国产锅炉6台,其中220吨/时、400吨/时和670吨/时煤粉炉各2台。3种类型国产汽轮发电机组6台,其中5万千瓦、12.5万千瓦(发电机为双水内冷)、20万千瓦(发电机为氢冷)机组各2台,1、2号机是高温、高压机组,3至6号机是超高压中间再热式机组。冷却水塔6座,相应配套深井补给水泵20台,抽水量7400余吨/时。主变压器6台,总容量90.60万千伏安。通过35千伏2回路、110千伏4回路、220千伏5回路出线向电网送电。
该厂大机组制造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投产后不能满载运行。1980年由水利电力部、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完善、改进措施。实施后,主设备完好率达100%,辅助设备完好率达98.3%。5号发电机(20万千瓦)静子短路,烧坏线棒10根,由东方电机厂更换108根。自1978年至1985年,有29项设备完善和革新改造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塌陷区灰场的规划、设计与应用,灰场储满后复土造田等项,均有较大价值。用岱河煤矿贫瘦煤占总燃煤量45~50%。1978年,发电单位成本是17.90元/千千瓦·时,成为华东电网内成本最低的厂。
从首台机组投产至1985年底,累计发电量278.87亿千瓦·时,比国家计划多发电量14亿千瓦·时;完成总产值18亿元,相当于基建投资的5.4倍。1985年,燃煤量294万吨,燃油量3481吨,全员劳动生产率15万元/人·年,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230万千瓦·时/人·年,均为省电力系统最高值。1985年与1973年相比,发电量、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51.0倍、11.5倍,供电标准煤耗率、单位成本分别下降14.9%、22.8%,热效率由25.6%提高到34%。附设综合服务公司,开展综合利用及多种经营,1985年6月新建漂珠回收车间,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当年提选销售漂珠1000吨,获利税15万元。
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为进一步建设大型矿口电厂,已选定淮北市马场为淮北第二发电厂厂址,设计规模120万千瓦。
安徽省1985年10万千瓦以上机组运行情况见表1—1—13。
安徽省1985年10万千瓦以上机组运行情况

注:洛河发电厂1号机并网日期是1985年12月16日,机组容量30万千瓦,试运转发电量0.41亿千瓦·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