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马鞍山发电厂
位于马鞍山市西侧的沿江漫滩阶地上,筹建于民国36年(1947年),其前身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皖南电厂筹备处,民国37年动工。解放时由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曾并入南京电厂,后隶属南京电业局。2台0.5万千瓦机组于1953年投产。1958年8月划归安徽省管理,经过4期扩建,成为部属中型企业,1979年获水利电力部“大庆式企业标兵”等光荣称号。
解放时,有留守职工167人。1985年,有职工1253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占4.7%,技术人员占3.9%,工程师13人,会计师1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4.3级。
占地48.5万平方米,厂区西侧长江边建有卸煤码头,水力除灰,湿式除尘,开式循环供水。固定资产原值0.58亿元,净值0.20亿元。有抛煤炉及煤粉炉各3台,总蒸发量为406.50吨/时;次高压机组1台(4万千瓦),中温中压机组6台(0.5及0.6万千瓦各2台,1万及1.2万千瓦各1台),总容量8.40万千瓦;主变压器6台,总容量17.25万千伏安;调相机1台,2.5万千瓦;通过35千伏出线6回路、110千伏出线4回路接入电网。1976年11月10日,厂区上游540米处长江江堤崩坍,崩窝长400余米,宽350余米,危及电厂安全,由保坍工程指挥部进行抛石护坡处理。
1971年9月至1973年1月,曾自力更生把行将报废的6号机(1万千瓦,1927年英国产)改为双水内冷发电机,使其继续运转。1983年底,利用市硫酸厂排出的废酸中和冲灰水,1984年改进4、5号炉除尘器,每月减免污染费5万余元。从首台机组投产至1985年底,累计发电量为124.60亿千瓦·时,创产值8.20亿元。
为适应马鞍山钢铁公司及皖南地区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安徽省决定集资办电,在该厂扩建2台12.5万千瓦超高压机组。此外,水利电力部于1985年底批准新建马鞍山第二发电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厂址选在猫子山,规模为240万千瓦,其前期工作,由马鞍山发电厂承担。
二、芜湖发电厂
位于芜湖市郊四褐山北麓,与裕溪港口隔江相望,取水、运煤较为方便。1958年,在东方纸版厂的动力车间由电业系统管理时(1962年归还纸版厂),就地扩建,安装国产2台0.6万千瓦机组。后在老厂西南方约400米处另建新厂,安装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4台1.2万千瓦机组,1964~1966年先后投产,为部属中型企业。
职工:1958年251人。1985年达927人,大专文化程度占8.3%,技术人员占3.7%,工程师18人,经济师和会计师各1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5.4级。
占地16.9万平方米,厂房布置为三列式。固定资产原值0.52亿元,净值0.17亿元。有4台煤粉炉,总蒸发量为300吨/时;6台汽轮发电机,总容量6万千瓦;3台主变压器,总容量7.80万千伏安。通过35千伏出线5回路、110千伏出线2回路接入电网。
首台0.6万千瓦汽轮发电机,仅用20天时间浇好基础,45天安装完毕,利用东方纸版厂的动力车间多余蒸汽简易发电。接着第二台0.6万千瓦机及1台60吨/时炉投产,其后进行“填平补齐”,历时4年。1971年起,超铭牌40%运行3年,设备未能及时检修,致使全厂主设备及辅助设备完好率只有50%和29%。1973年起,进行设备整修。1975年起,停止超出力运行,同时加强管理,使主、辅(助)设备完好率分别上升到87%和98%。1980年,鉴于老厂锅炉的煤耗较大,新厂锅炉有富余容量,经铺设1条575米长的蒸汽管道,由新厂向老厂2台0.6万千瓦机供汽,在停用60吨/时老炉后,每年节省标准煤4500吨,并减少环境污染。
1958~1985年,累计发电量85.59亿千瓦·时,创产值5.56亿元。正在集资做扩建2台12.5万千瓦机组的准备工作。
三、铜陵发电厂
位于铜陵市桂家湖畔,其前身是铜官山矿务局自备电厂,于50年代初在扫把沟装机0.4万千瓦(2台0.1万千瓦及1台0.2万千瓦),1980年报废。1959年在桂家湖建新厂,为部属中型企业。
职工:1952年167人。1985年795人,大专文化程度占4.1%,技术人员占2.3%,工程师11人,技师、会计师、统计师各1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3.7级。
占地39.5万平方米。为解决发电用煤的运输问题,在长江边先建简易码头,后建永久性码头,此后又建3.01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与宁铜铁路接轨,以火车运煤取代水陆联运。水源取自桂家湖,补充水来自长江。固定资产原值0.35亿元,净值0.18亿元。有机械抛煤炉及立式旋风液态排渣炉各1台,总蒸发量为185吨/时;2台汽轮发电机(1.2万千瓦及2.5万千瓦),总容量3.70万千瓦;2台主变压器,总容量4.65万千伏安;通过35千伏出线4回路、110千伏出线3回路接入电网。
1.2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于1960年11月简易发电,次年停机进行“填平补齐”,整修费用131万元,至1966年7月复装投产。120吨/时炉(液态排渣)自1970年3月起,对燃用煤灰熔点较高的煤种,曾掺烧添加5%石灰石,以降低燃煤的灰熔点,利于流渣,保证液态排渣炉的安全运行。1984年8月,在省内首次实现冲灰废水闭式循环。截止1985年底,全厂创526天无事故记录,其中汽机分场连续安全生产2743天,创同类电厂安全运行的最高记录。1952~1985年,累计发电量46.20亿千瓦·时,创产值3亿元。
为适应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省人民政府决定集资办电,在该厂扩建2台12.5万千瓦机组,已于1985年11月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计划于1990年建成。另由华东电力设计院在进行铜陵大厂的规划选厂工作。
四、合肥发电厂
位于合肥市北郊,距市区7公里。1960年开工,1962年停建,1966年复建,2台机组(2.5万千瓦及5万千瓦)分别于1968年、1969年投产,为部属中型企业。
职工:1968年407人。1985年966人,大专文化程度占9.0%,技术人员占2.7%,工程师18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5.2级。
占地36.0万平方米。有铁路专用线3.30公里,固定资产原值0.43亿元,净值0.22亿元。有煤粉炉2台,总蒸发量360吨/时;汽轮发电机2台,总容量7.50万千瓦;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9.15万千伏安。通过35千伏出线4回路、110千伏出线2回路接入电网,合肥办电,源于民国12年(1923年)筹办,民国十五年(1926年)发电的耀远电气公司,历经波折,几度停业。建国后,虽有淮南火电及皖西水电送入合肥,但为了满足合肥地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要,仍需建厂。新厂厂址原定在董铺水库东侧,动工1年后移至现址重新开工。因附近的大房郢水库迄未兴建,造成远距离从董铺水库取水,进水管道长约5公里。1968~1985年,累计发电量77.80亿千瓦·时,创产值5亿元。
为缓解省会缺电,安徽省暨合肥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自筹资金1亿元,在该厂扩建1台12.5万千瓦超高压机组,这是安徽省第一项集资办电工程,1985年6月开工,计划于1987年1月投产。并似继续扩建第二台同型机组,同时进行皖中大厂——合肥第二发电厂规划选址工作。
五、上海后方电厂
位于皖南山区,始建于1966年,首台机组投产于1968年,是上海市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在安徽省境内建设的“小三线”配套工程。计有“366”、“312”、“325”电厂3个,分别在宁国、泾县、贵池县境内,1974年8月全部建成,总容量8.60万千瓦,属华东电业管理局上海后方电力处管辖。截止1985年,累计发电量51.10亿千瓦·时。因电厂建在山沟里,需用汽车运煤,颇不经济。
随同“三线”企业的调整,“312”厂已于1981年7月停止发电,2台1.2万千瓦机组于1984年调给河南登封电厂;“366”厂于1984年停止发电,旧锅炉已报废,2台国产0.6万千瓦机组,1台调给上海闸北电厂,1台移交给宁国县改造利用。
仍在运行的“325”电厂,有职工700人,占地4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0.30亿元,净值0.18亿元。电厂出线以35千伏及110千伏电压联入安徽电网。年平均发电量约3亿千瓦·时,年产值0.20亿元,劳动生产率约3.20万元/人·年,对稳定铜陵、池州地区电压起显著作用。根据“安徽省、上海市皖南小三线调整交接联合领导小组”的通知,决定将该厂交给安徽省贵池县,1985年底开始办理交接手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