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小型公用电厂
一、芜湖明远电灯公司
芜湖地处江南水乡,古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安徽省的面粉、纺织、火柴业均在该市率先创立。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6月26日《中外日报》报道:“芜湖近有某绅拟招股1万5千金,在此间创一电灯公司,刻已集有80股,计银8千金。一俟股份集齐,即禀请地方官立案,购机先行试办云”(注:转引自1957年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嗣后,由徽州、芜湖、合肥、六安等地的一些商贾富户,首期集股漕平银12万两(每股10两),于光绪三十二年正式创立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注:《安徽近现代史辞典》记载:该公司由程少周、张性存发起创办。),职工20余人,程宝珍首任总理(董事长),吴兴周首任经理,选择芜湖西门外下十五铺为厂址(今芜湖供电局所在地),征地1.3万多平方米,安装200马力蒸汽机及125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各之台,于光绪三十四年10月投产发电。同年4月,奉准清政府农工商部注册立案,以“黑白月亮”为商标。
民国14年、民国17年,公司再次集资国币50万元和19万元,先后安装德国制640千瓦及152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各1台,厂房设计以及设备安装均由德国西门子洋行工程师罗史、门鲁、培路等人承包。民国18年,易名为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装机容量居全省之首,解放前夕降居全省第二位。
明远电气公司时有亏盈,迫于偿还西门子公司设备款,于民国23年,产权曾抵押给上海联合银团。日本侵华期间,被日伪“华中水电公司”占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经济部和省建设厅争相接收,几经周折,虽于民国35年10月归还民营,但已百孔千疮。
解放后进行恢复性大修,1952年成为芜湖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有职工246人。次年,经马鞍山与苏南电网相联,结束了孤立供电的历史,并与自来水厂合而又分,后称明远电厂。最高年发电虽为1959年0.17亿千瓦·时,发、供电标准煤耗率最低是1958年,分别为900、942克/千瓦·时。芜湖四褐山另建新厂后,明远电厂于1961年停止运行,1966年,发电设备调拨给内蒙古自治区磴口电厂。
二、安庆电厂
安庆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起,至民国26年日本侵华沦陷时止,178年间是安徽省省会所在地。省内第一家近代工厂首先建在该市,故其电力工业的刨建亦较早。“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间,督办安徽制造厂沈曾植氏,详请奉准,就造币厂移存电灯小机器2部,略加修理,先后奉拨漕平银八十二百余两,作为试办电灯事业经费。嗣以机器过小,仅供各衙署装设,不足以资提倡。而办理以来,尚有成效;于光绪三十四年,复奉准向沪禅臣洋行,添购一千盏电灯机一部,普及官商各界,一律装用。先后共领银一万五千五百四十余两,两共库银二万三千七百余两,是即原办电灯之基本金”(注:①引自国民政府安徽省建设厅1930年出版的《安徽建设》。)。宣统元年(1909年12月27日,由安徽巡抚朱家宝奉准立案。厂址在造币厂内(位于鹭鸶桥),原有50千瓦蒸汽机带动单相交流发电机2台,职工10余人。次年添置50千瓦单相交流发电机1台。原名安庆电灯厂,后称为省会电灯厂及安庆电厂。
该厂屡经变迁,于民国13年另择新址,至民国23年,拥有640千瓦汽轮发电机及400千瓦柴油发电机各1台。因负债累累,民国26年秋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管。日本侵华期间,被日伪“华中水电公司”占有。日本投降后,复归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增装美国制480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
解放时,总容量1520千瓦,由皖北行署管理,后将厂址由大南门迁至东郊炮营山,避免洪水内涝。1957年,将淮南电厂2台0.16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迁至安庆,1959年又扩建1台0.15万千瓦机组,除已停役的0.04万千瓦柴油发电机外,总容量0.58万千瓦。1970年安装国产1台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系部属设备,取代旧机,使该厂进入中温中压阶段,纳入安徽电网统一调度,属安庆供电同管辖。1985年有职工286人。1949~1985年,共发电量15.74亿千瓦·时,最高年发电量为1972年1.08亿千瓦·时。
三、蚌埠电厂
蚌埠是皖北地区水陆交通枢纽。民国4年(1915年),“安徽督军公署”安装48千瓦发电机1台。民国8年转为民营,名为光华电灯公司,增容50千瓦,部分市民开始用电灯照明。后易名耀淮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从瑞士购进250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民国13年投产。民国23年,又购买怀远的2台柴油发电机,装机总容量650千瓦。民国33年,2台共350千瓦柴油机被侵华日军拆走,发电设备容量降至300千瓦。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归省营,易名为蚌埠电力厂。经向蚌埠10家银行、钱庄贷款5亿元(法币),购设500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在淮河铁路桥旁建立第二发电所,民国36年建成发电后,两所装机总容量800千瓦,发电最高负荷519千瓦。
解放后,改称蚌埠电厂,为地方国营企业。1950年,经皖北行政公署批准,在新船塘旁新建第三发电所,装机750千瓦,次年1月投产,总容量1550千瓦,日发电量约1万千瓦·时。后蚌埠由淮南供电,该厂遂于1954年停止发电,机组调至阜阳、宿县、滁县等地。
四、宿县电厂
民国5年(1916年),宿县大有冷藏鸡蛋厂25千瓦发电机投产。次年成立宿县电灯公司,装机10千瓦,后为45千瓦,易名为耀宿电灯公司。凡经演变,容量曾达120千瓦(实际出力为96千瓦)。因经营不善,于民国35年2月停业。
建国后,于1950年兴办宿县电厂,至1959年,共装机7台,总容过0.12万千瓦。1960年4月,宿东煤矿自备蔡桥电厂0.15万千瓦机组投产,县属宿县电厂随即撤销。
为满足当地采煤用电,1960年7月宿东电厂破土动工,安装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1台,1961年6月投产,次年3月,交由水利电力部徐州电业局管辖。1963年停产数月,进行完善化整修,更换发电机水内冷水管道系统等,使全年运行小时由不足1000小时,提高到2900小时左右。1973年7月划归安徽管辖,为部属县级企业。1983年8月并入宿县地区供电局,仍称宿东电厂。1985年,全厂职工268人。1961~1985年,共发电至15.61亿千瓦·时,最高年发电量为1979年0.94亿千瓦·时。
五、屯溪电厂
民国10年(1921年),徽商程润生在屯溪柏山寺安装7千瓦发电机,供修葺殿宇及造墓照明。次年,民办屯溪永明电灯公司成立,装机20千瓦,民国21年建成屯溪电灯厂,设备容量32千瓦。
建国后,先后安装柴油发电机5台,总容量452千瓦。1961年7月,由地方投资建成1台0.1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原柴油发电机停止运行。同时,省煤炭厅在岩寺安装0.15万千瓦机组1台,1963年投产后,与屯溪电厂合并,隶属徽州地区重工业局,1966年10月改由徽州电业局管辖。
1966年,为配合华东地区“小三线”建设,华东电业管理局决定:将苏州原苏纶纱厂自备电厂的2台0.25万千瓦机组迁至屯溪,名为“352电厂”。1969年2月,移交给徽州电业局,总容量增至0.80万千瓦。1973年并网后,0.15万千瓦机组停役。尚存2台0.25万千瓦机组,为部属设备。1961~ 1985年,共发电虽5.23亿千瓦·时,最高年发电量为1971年0.40亿千瓦·时。
六、港口电厂
根据“备战”的方针,江苏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在皖南宁国县建造港口发电厂(代号为“365厂”),装机2台,总容量0.95万千瓦,1966年6月投产,正常年发电量0.14亿千瓦·时,最高年发电员1978年0.22亿千瓦·时。1983年12月,由于后方工厂搬迁,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该厂停止发电。后将1台0.6万千瓦机组迁至镇江,1台0.35万千瓦机组报废。
全省小型火电厂统计表(未包括自备电厂及后方电厂)

注:此表是这次修志时统计的,小火电多已先后停役。

注:八公山煤矸石电厂年发电量65万千瓦·时。
芜湖地处江南水乡,古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安徽省的面粉、纺织、火柴业均在该市率先创立。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6月26日《中外日报》报道:“芜湖近有某绅拟招股1万5千金,在此间创一电灯公司,刻已集有80股,计银8千金。一俟股份集齐,即禀请地方官立案,购机先行试办云”(注:转引自1957年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嗣后,由徽州、芜湖、合肥、六安等地的一些商贾富户,首期集股漕平银12万两(每股10两),于光绪三十二年正式创立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注:《安徽近现代史辞典》记载:该公司由程少周、张性存发起创办。),职工20余人,程宝珍首任总理(董事长),吴兴周首任经理,选择芜湖西门外下十五铺为厂址(今芜湖供电局所在地),征地1.3万多平方米,安装200马力蒸汽机及125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各之台,于光绪三十四年10月投产发电。同年4月,奉准清政府农工商部注册立案,以“黑白月亮”为商标。
民国14年、民国17年,公司再次集资国币50万元和19万元,先后安装德国制640千瓦及152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各1台,厂房设计以及设备安装均由德国西门子洋行工程师罗史、门鲁、培路等人承包。民国18年,易名为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装机容量居全省之首,解放前夕降居全省第二位。
明远电气公司时有亏盈,迫于偿还西门子公司设备款,于民国23年,产权曾抵押给上海联合银团。日本侵华期间,被日伪“华中水电公司”占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经济部和省建设厅争相接收,几经周折,虽于民国35年10月归还民营,但已百孔千疮。
解放后进行恢复性大修,1952年成为芜湖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有职工246人。次年,经马鞍山与苏南电网相联,结束了孤立供电的历史,并与自来水厂合而又分,后称明远电厂。最高年发电虽为1959年0.17亿千瓦·时,发、供电标准煤耗率最低是1958年,分别为900、942克/千瓦·时。芜湖四褐山另建新厂后,明远电厂于1961年停止运行,1966年,发电设备调拨给内蒙古自治区磴口电厂。
二、安庆电厂
安庆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起,至民国26年日本侵华沦陷时止,178年间是安徽省省会所在地。省内第一家近代工厂首先建在该市,故其电力工业的刨建亦较早。“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间,督办安徽制造厂沈曾植氏,详请奉准,就造币厂移存电灯小机器2部,略加修理,先后奉拨漕平银八十二百余两,作为试办电灯事业经费。嗣以机器过小,仅供各衙署装设,不足以资提倡。而办理以来,尚有成效;于光绪三十四年,复奉准向沪禅臣洋行,添购一千盏电灯机一部,普及官商各界,一律装用。先后共领银一万五千五百四十余两,两共库银二万三千七百余两,是即原办电灯之基本金”(注:①引自国民政府安徽省建设厅1930年出版的《安徽建设》。)。宣统元年(1909年12月27日,由安徽巡抚朱家宝奉准立案。厂址在造币厂内(位于鹭鸶桥),原有50千瓦蒸汽机带动单相交流发电机2台,职工10余人。次年添置50千瓦单相交流发电机1台。原名安庆电灯厂,后称为省会电灯厂及安庆电厂。
该厂屡经变迁,于民国13年另择新址,至民国23年,拥有640千瓦汽轮发电机及400千瓦柴油发电机各1台。因负债累累,民国26年秋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管。日本侵华期间,被日伪“华中水电公司”占有。日本投降后,复归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增装美国制480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
解放时,总容量1520千瓦,由皖北行署管理,后将厂址由大南门迁至东郊炮营山,避免洪水内涝。1957年,将淮南电厂2台0.16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迁至安庆,1959年又扩建1台0.15万千瓦机组,除已停役的0.04万千瓦柴油发电机外,总容量0.58万千瓦。1970年安装国产1台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系部属设备,取代旧机,使该厂进入中温中压阶段,纳入安徽电网统一调度,属安庆供电同管辖。1985年有职工286人。1949~1985年,共发电量15.74亿千瓦·时,最高年发电量为1972年1.08亿千瓦·时。
三、蚌埠电厂
蚌埠是皖北地区水陆交通枢纽。民国4年(1915年),“安徽督军公署”安装48千瓦发电机1台。民国8年转为民营,名为光华电灯公司,增容50千瓦,部分市民开始用电灯照明。后易名耀淮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从瑞士购进250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民国13年投产。民国23年,又购买怀远的2台柴油发电机,装机总容量650千瓦。民国33年,2台共350千瓦柴油机被侵华日军拆走,发电设备容量降至300千瓦。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归省营,易名为蚌埠电力厂。经向蚌埠10家银行、钱庄贷款5亿元(法币),购设500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在淮河铁路桥旁建立第二发电所,民国36年建成发电后,两所装机总容量800千瓦,发电最高负荷519千瓦。
解放后,改称蚌埠电厂,为地方国营企业。1950年,经皖北行政公署批准,在新船塘旁新建第三发电所,装机750千瓦,次年1月投产,总容量1550千瓦,日发电量约1万千瓦·时。后蚌埠由淮南供电,该厂遂于1954年停止发电,机组调至阜阳、宿县、滁县等地。
四、宿县电厂
民国5年(1916年),宿县大有冷藏鸡蛋厂25千瓦发电机投产。次年成立宿县电灯公司,装机10千瓦,后为45千瓦,易名为耀宿电灯公司。凡经演变,容量曾达120千瓦(实际出力为96千瓦)。因经营不善,于民国35年2月停业。
建国后,于1950年兴办宿县电厂,至1959年,共装机7台,总容过0.12万千瓦。1960年4月,宿东煤矿自备蔡桥电厂0.15万千瓦机组投产,县属宿县电厂随即撤销。
为满足当地采煤用电,1960年7月宿东电厂破土动工,安装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1台,1961年6月投产,次年3月,交由水利电力部徐州电业局管辖。1963年停产数月,进行完善化整修,更换发电机水内冷水管道系统等,使全年运行小时由不足1000小时,提高到2900小时左右。1973年7月划归安徽管辖,为部属县级企业。1983年8月并入宿县地区供电局,仍称宿东电厂。1985年,全厂职工268人。1961~1985年,共发电至15.61亿千瓦·时,最高年发电量为1979年0.94亿千瓦·时。
五、屯溪电厂
民国10年(1921年),徽商程润生在屯溪柏山寺安装7千瓦发电机,供修葺殿宇及造墓照明。次年,民办屯溪永明电灯公司成立,装机20千瓦,民国21年建成屯溪电灯厂,设备容量32千瓦。
建国后,先后安装柴油发电机5台,总容量452千瓦。1961年7月,由地方投资建成1台0.1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原柴油发电机停止运行。同时,省煤炭厅在岩寺安装0.15万千瓦机组1台,1963年投产后,与屯溪电厂合并,隶属徽州地区重工业局,1966年10月改由徽州电业局管辖。
1966年,为配合华东地区“小三线”建设,华东电业管理局决定:将苏州原苏纶纱厂自备电厂的2台0.25万千瓦机组迁至屯溪,名为“352电厂”。1969年2月,移交给徽州电业局,总容量增至0.80万千瓦。1973年并网后,0.15万千瓦机组停役。尚存2台0.25万千瓦机组,为部属设备。1961~ 1985年,共发电虽5.23亿千瓦·时,最高年发电量为1971年0.40亿千瓦·时。
六、港口电厂
根据“备战”的方针,江苏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在皖南宁国县建造港口发电厂(代号为“365厂”),装机2台,总容量0.95万千瓦,1966年6月投产,正常年发电量0.14亿千瓦·时,最高年发电员1978年0.22亿千瓦·时。1983年12月,由于后方工厂搬迁,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该厂停止发电。后将1台0.6万千瓦机组迁至镇江,1台0.35万千瓦机组报废。
全省小型火电厂统计表(未包括自备电厂及后方电厂)

注:此表是这次修志时统计的,小火电多已先后停役。

注:八公山煤矸石电厂年发电量65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