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皖中110千伏电力网
皖中110千伏电力网分布在江淮之间合肥、淮南、蚌埠、安庆4市和巢湖、六安、安庆、滁县4个地区境内。1957年10月,110千伏佛(佛子岭)六(六安)合(合肥)线运行。1958年后,相继建成响(响洪甸)六(六安)合(合肥)线、梅(梅山)六(六安)望(望峰岗)线、合(合肥)杨(杨柳圩)线、田(田家庵)合(合肥)线、田(田家庵)蚌(蚌埠)线、田(田家庵)望(望峰岗)线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合肥螺丝岗变电所、淮南望峰岗变电所和六安开关站,是当时皖中、皖西水火电110千伏联网供电的枢纽,形成了总长321公里线路的环网运行。1960年后,合杨线延伸为合杨西(西梁山)线,并从巢县变电所延伸出巢无(无为)线和巢庐(庐江)线。“四五”期间(1971~1975年),皖中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后,又延伸出110千伏巢(巢县变电所)含(含山)线、西(西粱山开关站)和(和县)线。大别山区,1968年磨子潭经晓天至毛尖山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同1965年起运行的毛尖山、潜山至安庆110千伏线路相接,并通过佛(佛子岭)磨(磨子潭)线联入皖中电网。北部蚌埠地区1970年后,110千伏电网从蚌埠分别延伸至凤阳、五河、怀远、嘉山、固镇等县区,蚌埠东郊220千伏变电所是这片供电区的枢纽。东部滁县地区,1974年起,由220千伏桥头集变电所以110千伏向古河、乌江、滁县供电。1980年,蚌埠至滁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滁县地区主要由220千伏陡岗变电所供电,加强了这个地区110千伏网架。
[佛六合线]该线从佛子岭水电站出线,经六安至合肥螺丝岗变电所,是全省第一条110千伏运行的输电线路。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西安送变电工程处施工。1955年11月开工,1956年8月建成,以35千伏运行。1957年10月升压为110千伏供电。次年在六安开关站开断,分为佛六线和六合第一回路线,全长142.80公里。在大别山区、河流、公路等跨越处,采用淄姆卡型分节电焊铁塔62基,其余是14米π型拔梢钢筋混凝土杆加2.6米套筒,计613基。佛六段和六合段导线分别为95和120平方毫米的钢芯铝铰线。总投资约0.03亿元。该线原由合肥供电局管辖,1980年起,从官亭变电所179号杆以西,改属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
[合杨线]自合肥螺丝岗变电所至含山杨柳圩变电所的合杨线,是皖中与皖南联网运行的最早通道。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安徽省送变电工程队承建,全长94.55公里,1957年开工,1958年3月建成,采用钢筋混凝上双杆,导线为9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初以35千伏运行。同年10月1日,通过同期建成的杨(杨柳圩)裕(裕溪口)线和临时木塔过江线与芜湖联结,使皖中皖南联网,并开始联入华东电网。10月末,合杨线升压为110千伏,1959年10月延伸为合一杨一西(西梁山)线。1964年在巢县变电所开断为合—巢线和巢—杨线。随着用电负荷增大,合巢线出现“卡脖子”现象,为增大线路输送容量,1965年4月,省电业管理局组织所属供电局(所)会战,对该线每相加绑一根50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绑线”工程全长57.27公里,突击20天完成。1966年9月,又架一条输送能力约1.50万千瓦的110千伏临时巢芜线,以缓解皖南地区缺电状况,运行11年后拆除。1972年7月,220千伏桥头集变电所建成,110千伏合巢线在该所开断。原合杨线遂分成螺—桥、桥—巢、巢—杨、杨—西4条线路,由合肥供电局管辖。
[梅六望线]从梅山水电站出线,经六安开关站至淮南望峰岗变电所,是皖中地区水火电联网的联络线,全长183公里,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西安送变电工程处架设,1957年开工,次年6月5日投运,总投资0.05亿元。线路首次采用直径300毫米的等径钢筋混凝土双杆,大跨越及运输条件差的山区用铁塔,共有杆塔390基。梅六段和六望段,导线分别为185和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1967年因宁(南京)马(马鞍山)线和马芜线加“绑线”工程,材料紧缺,将梅六望线六望段导线、瓷瓶等拆除转用于皖南绑线工程,六望线中止运行。1975年3月,为解决寿县用电,地方自筹资金建设蔡家岗至保义镇输电线路和保义变电所,线路按110千伏架设、35千伏运行,全长46.20公里。其中,施家咀至保义40公里,利用原六望线杆塔挂线。导线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1979年投运。110千伏六望线复线工程于1978年9月开工,由六安开关站至保义变电所,全长63公里,利用原杆塔重新架线,导线与蔡保段相同,1980年2月投运,蔡保线同时升压为110千伏供电。因梅六望线北端由望峰岗改至蔡家岗(西山变电所),全线缩短8.10公里。该线的六安至保义段归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保义至蔡家岗段归淮南供电局管理。
[皖中临时过江线]从裕溪口经长江中的曹姑洲,到芜湖四褐山的临时过江线,是跨越长江的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为满足当时芜湖地区大办钢铁用电的急需突击架设的。由安徽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陈善副局长和张延钧等建议,省送变电工程队设计并施工。线路由3基木塔、9基木杆组成。跨西江裕溪口侧木塔高72米,曹姑洲侧木塔高62米,跨距1327米;跨东江曹姑洲侧木塔高62米,四褐山侧借助山势,立普通木杆1基,跨距850米。曹姑洲上另架木杆8基,连接东西两侧木塔,均π型架设。两个跨江段导线为70平方毫米的镀锌钢绞线,其它连接线段均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最大输送功率1.01万千伏安,跨江段的绝缘水平按110千伏设计,未架避雷线。1958年10月初开工,11月2日建成,历时仅1个月,先以35千伏运行。施工中,设计、施工、部件加工三方人员会集现场,共同研究方案,定了就干,劳动热情很高。该线西接裕溪口变电所,东联皖南电网,首次实现皖中皖南联网。1959年10月,线路两端分别改接至杨柳圩变电所和芜湖电厂,升压110千伏送电。1960年9月末,220千伏东、西梁山过江线建成,以110千伏运行,临时过江线完成历史使命,次年拆除。
[毛潜安线]毛(毛尖山)潜(潜山)安(安庆)输电线,从毛尖山水电站出线,经潜山变电所,至安庆肖坑变电所,全长80公里,杆塔215基,路径大部分穿越山区。由安徽省电业管理局设计室设计,安徽省送变电工程处扩大承包,1960年开工,总投资0.02亿元。由于工程匆促上马,设计标准偏低,质量问题较多,如地质资料掌握不全,有些杆塔基础建在流沙层上,施工中发生过2基倒杆事故,被迫重新处理基础、重新立杆紧线;导线架设后,对地距离不够,又开挖大量土石方,全线杆塔及附件不得不重新修正;潜山至安庆段原设计每串安装6片瓷瓶,后改成7片。加之,建设过程中两次下马,直到1965年12月才投入运行。为使线路布局合理,安庆供电局陆续进行改线增杆。至1985年,线路全长82.01公里,杆塔增到304基。除有猫头型铁塔3基外,其余为15~24米不等高度的钢筋混凝土杆,导线为240和18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该线投运后,为安庆提供110千伏电源,提高了安庆地区的供电能力,并为不久建设安庆过江电缆,与皖南环网创造了条件。唯因地处高山地带,曾发生过多次覆冰断线事故。
[六安开关站]位于六安市南郊,紧靠六(六安)—霍(霍山)公路,是省内早期建成的110千伏电网枢纽开关站,占地1.36万平方米。1956年开工,1958年10月9日正式投入运行。有11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5.15万千伏安。110千伏进出线6路,分别通过110千伏佛磨线、佛六线、梅六线、响六线,将佛、磨、梅、响4个水电站的电力,送到六安开关站,再由六合一、二回线,六望线分别转送到合肥和淮南,形成水火电联结的皖中电网。另有35千伏出线5路,分别至淠河、徐集、苏家埠、张店、卅铺5个变电所,10千伏出线9路,分别至六安肉联厂、城南、老城、新城、市化肥厂、淠河化肥厂、三八电灌站等处。该站建设标准较高,开关室做成防震整体结构,值班控制室为薄壳锅底式屋顶,不仅省料,且外形别致,全省仅此一家。
[望峰岗空电所]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望峰岗,是淮南西部矿区的电力配套设施。由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东北煤矿建井公司施工,1955年开工,1956年5月21日建成,以35千伏运行。装有0.56万千伏安双绕组变压器2台,由淮南电厂2路35千伏线供电,35千伏出线1路,6.3千伏出线10路,分别送往谢二矿、谢三矿、李一矿、李二矿、望峰岗选煤厂、矿务局河下泵房。1958年7月首次增容升压,将原1号主变压器换为1台110千伏2万千伏安的三线圈变压器,110千伏电源由梅六望线送入,并通过35千伏联络线与淮南电厂相联。1959年,110千伏田望1号线建成,淮南电厂开始以110千伏电压向该所送电。1960年扩建,投入第二台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原35千伏2号主变压器拆除,全所总容量4万千伏安。1965年投入1台35/6千伏、容量为1万千伏安变压器,将2万千伏安原2号主变压器退出。1966年,1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借给淮南电厂后,1968年5月该所又重新投入1台1万千伏安变压器,为2号主变压器。1978年,110千伏田望2号线建成投入运行,使望峰岗变电所有了双电源,并成为西山变电所的备用电源。1983年9月至1984年10月,该所又进行增容改造,先后将高损耗的2万千伏安1号主变压器和1万千伏安2号主变压器更换为3.15万千伏安三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1985年,全所共有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6.30万千伏安,110千伏进线2路、出线1路;35千伏进线4路、出线5路,分别送往谢一矿、谢二矿、谢三矿、朱集电灌站、蔡家岗变电所、洞山变电所;6千伏出线18路,分别送往谢二矿、谢三矿、望峰岗电气修配厂、望峰岗水厂等厂矿。
二、皖南110千伏电力网
皖南110千伏电力网分布在马鞍山、芜湖、铜陵3市,宣城、徽州2个地区和安庆地区管辖的贵池、东至2县。1958年6月,南京城南变电所至马鞍山电厂110千伏输电线建成后,先期建成的马铜线同时升压为110千伏,与南马线联网运行。1959年3月,铜官山至贵池铜山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后又支接至殷汇变电所,形成皖南沿江110千伏网架,主要为开发黑色和有色金属资源供电。1968~1977年,为配合皖南西部山区军工生产和上海后方“三线”建设,又先后建成铜陵经青阳县陵阳至石台县七都、陈村水电站至陵阳、贵池“325”电厂至石门冲、陵阳经小溪冲至石门冲、石门冲至红星,殷汇至红星和石门冲、贵池“325”电厂至铜陵新桥变电所等10条110千伏输电线和9个110千伏变电所、总容量18.50万千伏安,使110千伏电力网逐步向皖南山区腹地延伸,并形成铜陵电厂—殷汇—石门冲—陵阳—铜陵电厂和铜陵电厂—殷汇—石门冲—“325”厂—新桥—铜陵电厂2个110千伏环形网络,陵阳开关站和殷汇变电所是其供电枢纽。在此期间,陈村水电站经纪村水电站至宣城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973年6月投运,次年5月,宣(宣城)芜(芜湖)110千伏线建成与芜湖长龙山变电所相联,皖南地区开始实现水、火电110千伏联网供电。芜湖—宣城—陈村—陵阳—铜陵—芜湖379.60公里环网即告形成。1969~1974年,从陈村水电站经旌德南下,伸向绩溪、歙县至休宁大路口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先后建成,使安徽最南端的徽州地区联入省内110千伏电力网。80年代后,110千伏繁昌变电所延伸出110千伏繁南(南陵)线,陈村水电站与220千伏宁国变电所以110千伏陈(陈村)旌(旌德)宁(宁国)线相联,至此,皖南各主要市、县的110千伏供电网络已经建成。
[马铜线]从马鞍山电厂出线至铜官山总变电所的马铜线,是“一五”期间(1953~1957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铜官山铜矿的配套工程,也是华东地区建成时间较早、全压投运时间仅比佛六合线晚1年的110千伏输电线路。从建成到70年代中期,是皖南地区的主要输电动脉。线路由南京电业局建设,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华东电力设计分局设计,电业管理总局基建工程管理局送变电第一工程公司施工,投资0.04亿元。1954年9月开工,1955年2月建成。该线全长128.6公里,杆塔742基,直线杆和一般转角杆均用我国初创的圆型空心钢溺混凝土杆(这种拔梢双杆在京津及马铜线率先使用,每基耗钢1.2吨),特殊跨越与特殊转角处用40基铁塔。导线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1958年全压运行,与110千伏南(南京)马(马鞍山)线联网后,将南京城南变电所和铜官山总变电所连成一线,总长182.1公里,曾统称为“宁铜线”。1959年芜湖电厂接入该线供电,1960年11月弋江变电所又支接在线上受电。为保证安全运行,1963~1964年先后在马鞍山电厂和芜湖电厂开断。1967年4、5月间,为增大南京到芜湖段的输送容量,将南马段53.50公里和马芜段42.70公里的线路每相增绑一根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1970~1975年,该线又先后在弋江、长龙山、新桥、繁昌等110千伏变电所开断,一分为六,增加了灵活可靠性。按行政区划,由马鞍山、芜湖、铜陵供电局分段管理。
[铜铜线]原是向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山矿供电的专用线,从铜官山总变电所至铜山铜矿变电所,全长86.3公里,导线为7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杆塔375基,除49基克里姆型铁塔外,余为带拉线克里姆型钢溺混凝土单杆,投资0.02亿元。按照经济电流密度,线路最大输送容量为1.08万千瓦。由南京电业局建设,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武汉送变电工程处施工。1958年秋开工,1959年春建成。因线路设计和施工中存在不少缺陷,投运后事故频繁,仅1962年雷击遮断9次,遮断率10.41次/百公里。1963年后,皖南供电局铜官山供电所,先后采取减小接地电阻,增加杆塔绝缘子1片,把33基直线杆降低横担增加空气间隙,雷害重点地段加设耦合地线,以及对重合闸装置定期检验等技术措施,线路质量有所提高。1966~1976年间,仅雷击148号杆1次。1969年10月,在44号杆开断一分为二,一条称铜(铜陵总变电所)桂(桂家湖电厂)线,长15.12公里,于1972年将导线换成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另一条称桂(桂家湖电厂)铜(铜山铜矿变电所)线,长73.75公里,导线未换。后又从中“T”接至110千伏殷汇变电所。随着电力建设的发展,铜铜线逐渐成为铜陵一安庆联络线的组成部分,最大交换功率5.30万千瓦,超负荷20%左右。1976年秋,导线温度超过60℃,弧垂下降2.50米,曾发生对交叉跨越的10千伏线路放电事故。铜陵供电局对全线32处交叉跨越情况调查后,将其中威胁安全的6处作了技术改进处理。1978年省电力工业局决定将桂铜线导线换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第一阶段杆塔加固由铜陵供电局施工,1979年底结束。次年4月,省电力工业局组织8个供电局500人,分段突击,9天完成第二阶段换线工程。换线后,线路输送容量增加2.50万千瓦,每月可节省线路损失电量50万千瓦·时。
[6510线]原是皖南地区一条主要供国防军工用电的输电线。从铜陵电厂出线至石台县七都“6510变电所”,全长86公里。由省电业管理局二处设计,省送变电工程处施工。1966年开工,1968年5月建成。投资0.02亿元。直线杆Z、Z 1、Z 2、Z 3 4种杆型,均为钢筋混凝土双梁双杆;转角杆JN 1、JN 2、JN 3 3种杆型;耐张杆N 1、N 2 2种杆型;跨七星河为35米酒杯型铁塔。导线为12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该线经过地区多是深山老林,最高海拔736米,交通不便,气候变化无常,雷害、冰雪灾害严重。1969年2月18日及1972年2月5日,先后发生导线严重覆冰,造成断线、倒杆事故。当时负责管理的皖南供电局结合更新改造,将桂陵线电线更换为120平方毫米加强型钢芯铝绞线,33号杆更换为平桥加强横担,34号、35号钢筋混凝土杆更换为三联轻型耐张铁塔,单串瓷瓶改双串,线夹改用双槽释放型滑轮铝合金线夹;将陵七线119号、120号、124号钢筋混凝上双杆,换成三联钢筋混凝土杆,139号杆横担更换为加强型平桥横担,119~120号杆、139~142号杆导线更换为120平方毫米加强型钢芯铝绞线,从而减少了覆冰造成的断线、倒杆事故。又因其地质情况复杂,接地电阻高,装设两根架空地线,地下采用放射型线浅埋接地装置。因常遭雷击,击坏瓷瓶、金具,击断电线,是皖南地区输电线路中雷害事故最严重的一条,素有“闻雷则跳”之称。1972年在陵阳开关站开断,改称桂陵线和陵七线。1973年起由池州供电局管理。1978年和1983年两次进行防雷改造工程,降低了雷击事故率,但仍未能根治。
[安庆过江电缆]埋设在安庆市前江口长江水下的110千伏水底低油压电缆,由省电业管理局设计室设计,1970年末建成投入运行。该电缆由上海电缆厂承制,4×1.5公里、型号为ZQCY 25- 100-240芯线标称直径24毫米,总外径82毫米,每米重17.62公斤。水下敷设工程由上海电缆厂、上海供电局、上海市基础公司、长江航运公司派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协同安徽省电业、交通、水利部门共同施工。在水下并列铺设电缆4条,其中1条备用。8天铺设成功。电缆在江中施放成弧形,弧弓背向上游,在两端岸滩和施工水位以下、10米高程以上的部分电缆冲槽埋设,埋深1米,在其上下复盖凹形混凝上盖板,置于地槽中,周围放置一些“△”混凝土块,以保持土壤。10米高程以下淤泥较厚,电缆放入后,自由下沉埋入江底深处。两端在金属支架上固定。过江电缆设计最大输送容量8万千瓦,实际送电至3万千瓦,电缆接地扁铁温度较高,负责维护管理的安庆供电局将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输送容量。安庆过江电缆投运后,使省电网西部大江南北110千伏电网相通,提高了安庆地区供电可靠性及毛尖山、花凉亭水电站运行的灵活性。
[弋江变电所]位于芜湖市马塘区松元村茂家山,占地0.78万平方米,是芜湖地区第一个110千伏变电所,由南京电业局和芜湖电业局先后建设。南京电业局南京供电所设计组设计第一期临时措施工程方案,后由安徽省送变电工程处设计室补充设计,芜湖市建筑公司负责土建施工,安徽省送变电工程处负责电气安装。1958年兴建,1960年11月11日投产。有主变压器1台,容量1.5万千伏安,从110千伏芜铜线“T”接受电。1966年6月,增主变压器1台,容量1.5万千伏安。1970年,1号主变压器更换为3.15万千伏安,芜铜线开断进所,由单向受电变为双向受电。同年开始增建3台0.6万千乏调相机,至1972年先后投产。1977年7月,2号主变压器换为5万千伏安。10月配合市区配电线路改压工程,增加联络变压器1台,电压10/6千伏,容量1.6万千伏安。1980年2月14日投产110千伏弋白线,向白马山水泥厂送电。1984年6月,弋白线在220千伏火龙岗变电所开断,110千伏弋火线随之成为弋江变电所的主要受电线。9月19日,1号主变压器因缺陷严重,以同容量变压器更换。1985年8月,0.39万千乏电力电容器投入运行,9月3台调相机停用。该所共有35千伏出线5路,10千伏出线9路,6千伏出线4路,分别对繁昌、芜湖县和市郊区以及芜湖钢铁厂、弋江桥南、大砻坊一带供电,成为芜湖郊、县35千伏农村供电网的枢纽和市区10千伏用电的支柱。
[殷汇变电所]位于贵池县殷家汇西3公里的山坳里,座南朝北,三面环山,离贵(贵池)安(安庆)公路200米。1964年8月开工,1970年竣工。土建由池州地区建筑公司施工,电气设备由省送变电工程处安装。有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从110千伏铜铜线“T”接电源。该所先由铜陵供电所(现铜陵供电局)管理,并首先向35千伏杏花村变电所和东至县泉水塘变电所送电。1971年7月改由贵池供电所管理。1972年12月省水利电力局投资扩建,池州地区水利电力局负责增装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容量增至3万千伏安,1974年5月送电。该所是皖南西部地区的供电枢纽,与铜陵电厂、石门冲变电所、红星变电所及安庆肖坑变电所,均有110千伏线路相联。有110千伏开关5台,35千伏开关6台,10千伏开关13台,分别向晏塘、牌楼、杏村、新河、大渡口、高岭和清水塘等7个35千伏变电所供电。
三、淮北110千伏电力网
淮北110千伏电力网分布在淮北市和阜阳、宿县两地区内。1963年9月向淮北矿区供电的徐(徐州彭场变电所)濉(濉溪马庄变电所)线、马(马庄变电所)宿(宿县)线、宿蔡(蔡桥电厂)线和茅庄、马庄变电所升压为110千伏运行后,形成以徐州为主要电源,以马庄变电所为枢纽的淮北东部110千伏电力网。1967年10月,为解决阜阳地区南部工农业生产用电,又建成110千伏田(田家庵)阜(阜阳)输变电工程,形成以淮南电厂为主要电源的淮北西部110千伏网架。随后陆续发展,东伸灵璧、泗县,西向阜阳地区南部7县供电。1970年10月,淮北电厂经涡阳至亳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使淮北110千伏电力网进入阜阳地区北部4县。1971年9月,110千伏田家庵至宿东发电厂输电线投运,淮北东部110千伏电力网联入皖中电力网,使江苏徐州电网和安徽电网联结。
[徐濉线]淮北最早建成的110千伏徐濉输电线,是国家开发淮北煤田的配套设施,属徐州彭场至濉溪马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组成部分。由煤炭部门建设,西安电力设计院设计,武汉送变电工程处承建。1957年秋开工,次年10月竣工,以35千伏运行。线路原长54.84公里,钢筋混凝土双杆216基,导线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沿线除东北部和淮北相山附近跨越山地外,多为平原。引入徐州电源,向淮北袁庄矿、沈庄矿和萧县城区供电。1960年末,淮北电业局在宿县成立,接管淮北矿区输变电设施和供用电业务。1962年5月,淮北电网划归徐州电业局管理后,又进行升压扩建。扩建工程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安徽送变电工程处施工,原茅庄变电所移位重建,增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0.75万千伏安,延长输电线路2.15公里。并将徐濉线开断,分为徐茅线和茅马线。1967年9月,两线同时升压110千伏运行。1970年,马庄变电所再次扩建时,输电线又进行一次检修调整。至此,该线总长为58.19公里,电杆223基。其中,徐茅线24.89公里,电杆96基;茅马线33.30公里,电杆127基。1973年7月,淮北地区供电业务划回安徽省水利电力局管辖后,徐茅线由江苏省徐州电业局管理,茅马线由安徽省淮北供电局管理。
[濉涡亳线]从淮北电厂出线,经涡阳至亳县变电所的濉涡毫输电线,属阜阳地区北部110千伏电力网的组成部分,供电范围为涡阳、亳县、蒙城、利辛4县,线路长147.52公里,投资近0.03亿元,由徐州电业局设计,安徽省送变电工程处与扬州电机厂施工,由淮北供电局负责财务、物资供应、工程技术等工作。全线路径是淮北平原沙土地区。濉溪至涡阳段85.32公里,导线为240和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上”字型架设,钢筋混凝土杆348基。1969年4月开工,次年10月与110千伏涡阳变电所同时建成送电。涡阳至亳县段62.20公里、导线为12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上”字型架设,钢筋混凝土杆255基。1970年2月开工,同年12月与110千伏亳县变电所同时建成送电。濉涡亳线建成后,涡阳、亳县、蒙城、利辛4县小火电厂先后停产,由淮北电厂提供电源。该线原属淮北供电局管理,1981年8月,与涡阳变电所、亳县变电所同时交给阜阳电业局管理。
[田宿线]是淮南田家庵电厂和宿县宿东电厂的联络线,将淮北东部110千伏系统联入皖中电力网,同时使江苏徐州与安徽联网,提高了宿县地区的供电能力,增强两淮供电可靠性。该线由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省送变电工程处施工,1971年1月开工,同年9月建成。线路全长122.20公里,导线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杆塔为直径300毫米钢筋混凝土单杆,在防洪区,采用加高钢筋混凝土双杆、水平排列;跨越淮河,采用3基双回路直立铁塔连续高跨,自成一个耐张段;跨越茨淮新河,采用2基50米高酒杯型耐张铁塔。投入运行后,由淮南供电局管理39公里,淮北供电局管理83.20公里。1974年冬,大风雪造成淮北段导线的爆炸压接头多处拉脱事故,两个供电局组织力量,予以检修加固。1981年,110千伏怀远变电所建成,在田宿线148号杆开断接入。该线原由淮南、淮北供电局分段管理,1982年下半年,经省电力工业局批准,全部交给宿县地区供电局统一管辖。
[马庄变电所]原称110千伏闸河变电所,位于淮北市东郊2.5公里,是50年代后期国家开发淮北煤田时,引入徐州电源向矿区供电的徐濉输变电工程组成部分。第一期工程由煤炭部门建设,西安电力设计院设计,武汉送变电工程处承建。1957年开工,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0.32万千伏安,1958年10月以35千伏投运,向闸河煤矿供电,由淮北矿务局管理。1960年淮北电业局在宿县成立后,接管马庄变电所。1962年后,淮北地区供用电业务划归徐州电业局期间,予以扩建。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安徽送变电工程处施工,增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1.5万千伏安。1963年9月升压110千伏运行。1970年6月再次扩建主变压器1台,容量2万千伏安,总容量为3.5万千伏安,是当时淮北容量最大的变电所。1973年淮北供用电业务划回安徽省水利电力局管辖。1976年3月该所又增装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以更换原1.5万千伏安变压器。1978~1979年间,先后架设了110千伏相(位于淮北市相山区的淮北电厂)马(马庄)线、110千伏相青(青龙山变电所)线和110千伏马青线,形成淮北地区110千伏三角环网,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原主供电源110千伏徐濉线改为备用电源。至1985年,该所共有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4万千伏安,35千伏出线10路,6千伏出线14路。
全省110千伏输电线路及变电所情况,详见表2-1-1、表2-1-2。
全省110千伏输电线路表

注:有△符号的线路为与省外联络的输电线。
全省110千伏变电所情况

注:其中公用变压器总容量265.63万千伏安,用户自备变电所总容量58.15万千伏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