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省会合肥,解放前城市人口仅有数万人。民国12年(1923年),合肥私营耀远电气公司开始创办,至民国37年8月有1台160千瓦柴油发电机,因物价暴涨,实收电费又不到半数而停止供电。当时供电设施只有2.3千伏木杆配电线3路,全长2.30公里;30~100千伏安变压器数台,分布在东大街(今淮河路)、前大街(今长江路)、后大街(今古楼桥一带)等部分路段。民国38年1月合肥解放后,耀远公司改称合肥电力厂,新增发电容量406千瓦,配电电压升为3.3千伏,至年末照明用电量3万多千瓦·时。1951年9月,淮南电厂至合肥35千伏输电线及逍遥津变电所建成,以22千伏向城区供电,1954年3月,升压为35千伏运行。合肥配电随之改为6.6千伏,合肥电力厂同时停产。1956年后,市区扩大,人口增多,皖西水电亦向合肥供电。110千伏螺丝岗变电所成为市区供电中心(也是皖中水火电联络枢纽),配电线路开始升压为10千伏运行,并自1958年起逐步改用钢筋混凝土杆。1960年,供电量2.87亿千瓦·时,最高负荷5万千瓦。工业用电量占91%。1966年末,供电量5.44亿千瓦·时,最高负荷11.55万千瓦。1968年,新建合肥电厂投产,成为合肥市的重要电源。至1971年,东郊、南郊2座110千伏变电所先后建成,分别与螺丝岗变电所及合肥电厂相联,构成市内110千伏高压配电主网架,并建有西北郊、大兴集、铝厂3座35千伏变电所。1972年,随着市区用电量和远距离输电量不断增加,并配合淮南电厂的扩建、建成淮南—合肥的第一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但受备战形势的影响,将220千伏变电所建在肥东县桥头集的山沟里,远离市区负荷中心。1975年,合肥供电量9.68亿千瓦·时,最高负荷13.96万千瓦。1978年,将螺丝岗变电所扩建升压为220千伏并新建蜀山、明光路、黄山路3座35千伏变电所,1979年起,结合南郊、西北郊变电所10千伏出线扩建工程,改造市区配电线路,更换导线,增加输送容量,将12米钢筋混凝土电杆单回路,改为15米钢筋混凝土电杆双回路,使供电状况进一步改善。位于市郊的合肥钢铁公司、化工、制药、化肥、汽车制造、电力修造、自来水等厂和省人民广播电台、科学分院、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大、中用户,均以35千伏电压配电。1984年,合肥供电局根据市区改造“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发展、配套建设”的原则,制定市区供电新规划,首先在各商业区、居民集中区建设小区配电所13个,每所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左右,电器设备装在室内,进出线为地下电缆,采用双回路进线,单母线分段,高压一个半环联络,低压分单元环网及辐射形供电方式。其中,光明配电所建筑面积143平方米,安装高压柜11台,低压柜9台,200千伏安变压器2台,以10千伏电压向天都大厦、四联大楼两片负荷中心供电,低压向18幢700多户居民供电。在建的有步行街、师范学校,省出版局、西园西、西园东、西园北等6个配电所。1984年,合肥市市区人口发展到80多万(不含所属县)。配合淮南洛河、平圩电厂建设,为确保省会及皖中地区有充足的电力供应,拟在肥西卅岗建设500千伏肥西变电所,首期工程安装220/110/10千伏的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竣工(1986年1月投运)。1985年,合肥市内电网电压等级为220、110、35、10、6、0.38/0.22千伏6级。110千伏电网是市区的主要高压配电网。市区拥有220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变电所2座,35千伏变电所6座,变压器总容量53.38万千伏安;35~110千伏输电线176.19公里,6~10千伏配电线1072.5公里,中压配电变压器1835台,总容量51.57万千伏安。年售电量12.04亿千瓦·时,最高负荷17.3万千瓦。
合肥市区1985年电力系统图及合肥城区1948年、1985年配电图见图2-2-1、图2-2-2。
合肥市区1985年电力系统图

合肥地区1984年、1985年配电线路图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