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安庆市区供电
安庆市地处长江中游黄金水道,是安徽省著名的古城、港口、商埠和旅游中转站,抗日战争前为安徽省会所在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安庆造币厂的2台50千瓦发电机供厂外照明,至抗日战争胜利时,有发电设备容量1040千瓦,3.3千伏高压配电线3路,全长约8公里,低压配电线全长20公里。解放时,发电设备容量1520千瓦。1966年引进毛尖山水电站110千伏电源。1970年安庆电厂1台1.2万千瓦机组投产后,市区先后建成110千伏肖坑、东郊变电所和35千伏湖滨、杨桥变电所。其中,肖坑、东郊、湖滨3个变电所主要向市区供电。1970年安庆110千伏过江电缆建成,毛尖山—潜山—安庆线和过江电缆,按系统稳定要求,只能输送3万千瓦,使安庆地区1市10县供电仍受限制,急待建设合肥至安庆220千伏输变电工程。至1985年,该市形成以肖坑变电所为枢纽,分别与东郊变电所、湖滨变电所、安庆电厂相联络的35千伏配电网,主变压器总容量12.60万千伏安,配电线有35千伏7路、10千伏27路,向市区石油、化工、轻纺、食品、机械等工业及其他行业、居民生活照朋供电。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由自备热电厂供电,有110千伏联络线与肖坑变电所联结。该市1972~1975年,供电量4.52亿千瓦·时,年均递增率10.3%。1981~1985年,供电量19.86亿千瓦·时,年均递增率5.9%。1985年,市区和郊区供电量4.60亿千瓦·时,最高负荷9.32万千瓦。其中,市区最高负荷为5万千瓦,供电密度每平方公里5263千瓦,年人均用电量1085千瓦·时。全市配电分为内外两大片,内片老城供电区,西起德宽路,东至宜城路,北接宜城南路,南濒沿江路,面积约2.8平方公里,是市区商业贸易中心;外片新城供电区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各工业用户从东、北、西3面沿老城外围成半月形。市区用电户共9333个,其中照明7861户、动力1472户。因配电设备陈旧,短路容量不足,部分配电线路超负荷运行。10千伏配电线均为辐射分布,“手拉手”的联系方式,中间用普通柱上式油开关分隔和联络,若其中一条线路出事故,就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需要彻底改造解决。
二、芜湖市区供电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芜湖私营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2台125千瓦发电机组建成发电,以2.3千伏电压直接对市区供电,供大马路(今中山路)和长街一带照明。民国14年(1925年)和民国17年,两次扩建,发电设备容量增至2410千瓦,居全省之首。民国18~20年,新建配电站14个。高压配电线,除1、2号配电站和水泵房仍保留2.3千伏电压外,均升压为6.6千伏运行。经过闹市的路段,改设地下电缆。其余路段的架空线用钢筋混凝土杆转角,重要地段用铁塔转角。低压线路大部采用方松木、圆木为电杆。配电站变压器的主线圈侧,装有自动开关,以时限过载继电器控制;副线圈侧,分路装有自动开关。配电站内还装有自动时间开关,控制市区路灯。城市配电网为环形,配电站因线路故障停电时,可改由另一线路供电,成为“全国二等电厂之最完备者”。民国23年,全市有室内配电站15个,变压器22台,总容量5500千伏安;高压配电线25公里,低压配电线65公里。此后,明远电灯公司因负债过多,后又遭日本侵略军洗劫,元气大伤,芜湖电业处于停滞状态。到1949年解放时,因发电设备达不到铭牌出力,供电能力只有1500千瓦。配电设备仅有6.6/2.3千伏主变庄器2台,配电变压器24台,总容量6500千伏安。2.3~6.6千伏输电线路20.80公里。由10路电缆线、3路架空线通过青弋江两岸40米铁塔,结成环网供电。供电范围东至益新面粉厂(今市面粉厂),西至长江边、南至西瓜墩、北至龙生桥。年用电量296.50万千瓦·时,用电负荷多集中在青弋江两岸,北岸商业密集区负荷最高。1952年8月,建成35千伏小官山变电所,引入马鞍山电源,与明远电厂联结供电。市区先后增加5个配电站和飞机场、纺织厂、郊区专用线。1958年“大跃进”期间,用电量陡增,临时过江线建成,引入江北电源,并建杨家门、棠梅村、齐落山3个35千伏变电所。1960年11月110千伏弋江变电所投产,从芜铜线受电,芜湖供电部门和用户装设的公用、自备变压器容量增至3.45万千伏安。室内配电站逐步改为室外柱上式配电站,高压电缆逐步改为架空线。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齐落山、棠梅村2个变电所及明远电厂相继停用,1963年,市区分别由小官山、弋江、杨家门3个变电所和在四褐山新建的芜湖电厂,有14路出线供电,配电线路全长104.32公里。1963年皖南供电局成立,开始调整部分线路走向,拆除2.3千伏线,将配电线路木杆、方钢筋混凝土杆及铁塔逐步更换为圆形拔梢钢筋混凝土电杆、铁横担,导线改用钢芯铝绞线。1970年10月35千伏四褐山变电所投运,又增加6.6千伏配电线4路,芜湖电厂的2路直配线也移到该所出线。根据国家电压等级标准和城市配电网络改压运行的要求,从1979年起,历时7年,将市区4个变电所21路出线(包括用户专用线)全长300公里配电线路、市区各配电站和工矿企业、市郊农村共622台配电变压器(总容量17.73万千伏安)全部改造升压至10千伏运行。为满足芜湖市和皖南用电增长的需要,于1973年建成220千伏长龙山变电所,于1984年又动工兴建500千伏繁昌变电所。1985年,市区供电范围西沿长江,东到当涂年陡乡,南至芜湖县火龙岗,北抵东梁山;用电最高负荷达9万千瓦(不包括县),负荷主要集中在长江路和杨毛埂两边的工业区内。
三、蚌埠市区供电
民国8年(1919年)2月,蚌埠在省督军公署自备发电机的基础上,创办私营光华电灯公司,装机50千瓦,向市区供电,有2.2千伏配电线2路;一经仁寿里至国治街,一经明乐里到督军府,全长不足1公里,日供电量约400千瓦·时。民国10~23问,装机总容量增至650千瓦。至民国26年供电线路16公里,其中2.2千伏8.7公里,220伏7.8公里。配电变压器40台,总容量693千伏安。供电范围,东到泗水桥,西至经一路。商业繁华的国安街、国庆街、华昌街、二马路、大马路等处,日供电量增至4000千瓦·时左右。抗日战争时期,蚌埠沦陷,供电设施受到破坏,供电能力降到300千瓦。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电灯公司,改称安徽省蚌埠电力厂,为省管企业。民国36年,建第二发电所,分东、中、西3路向市区供电,供电线路27公里。
建国后,1951年第三发电所发电,市区配电线路全长达46公里。第一发电所出线3路,供电范围为仁寿里、民乐里、二马路、大马路、经一路、升平街、火车站等处;第二发电所出线6路,供电范围是顺河街、中正街、大马路和二马路;第三发电所出线5路,向纬三路、纬四路、中荣街和宝兴、信丰两面粉厂供电。1952年,淮南电厂35千伏电源送到蚌埠胜利路变电所,降压为6.6千伏,分4路向市区供电。1954年,蚌埠电厂停机,都由淮南供电。至50年代末,市区东、中、西部各建成35千伏变电所1个,市区35千伏供电网形成,适应当时蚌埠工商业布局东西狭长的特点。1959年,市区最高负荷1.08万千瓦,年供电量0.28亿千瓦·时。供电范围:东过长淮卫,南至南营房,西到淮河闸,北及小蚌埠。60~70年代,西郊和东郊110千伏变电所先后建成,均以8路10千伏配电线,分别向西部和东部工业区供电。1982年,为缩小供电半径,改善电压质量,在市人民政府对面建成35千伏中心变电所,以8路10千伏出线向市中心供电。由于蚌埠为淮河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故电力发展亦较快。1978年5月,东郊变电所扩建为220千伏变电所,至1985年,装主变压器3台,总容量23万千伏安,由两淮电厂提供电源向蚌埠供电外,并向滁县地区转送电力。市区供电能力亦同步提高,共有3个变电所的34路10千伏进出线供电,最高负荷6.7万千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