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分区负荷
一、皖中地区负荷
[淮南供电地区负荷]淮南是全国10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素有“百里煤城”之称。民国19年(1930年),九龙岗东矿建井时,用电负荷仅数千瓦。民国35年淮南地区负荷为2400千瓦。其中,煤矿负荷2000千瓦。1949年,淮南市区最高负荷为3360千瓦,居全省首位。
建国后,淮南地区甩电负荷逐年增长。1951年0.38万千瓦,比1949年增长6.3%。1958年,由于开发新矿井,兴建小钢铁厂,扩建造纸厂,用电负荷增至3万千瓦。60年代初,淮南化肥厂投产,负荷增加0.83万千瓦。1970年后,淮南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化工为主体,兼有机械、食品、橡胶、建材等行业的新兴城市,且潘集煤田的大规模开发,使用电负荷大幅度增长,1972年达15.30万千瓦。1980年,淮南用电最高负荷增至20.20万千瓦。1985年达24.90万千瓦,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工业用电最高负荷为19.60万千瓦。
[蚌埠供电地区负荷]民国4年,安徽省督军公署自备发电机1台,供署内照明用,负荷40千瓦。民国8年,蚌埠光华电灯公司创办时,负荷增长不大。民国25年达400余千瓦。“七七”事变后,日本军侵占蚌埠,市场萧条,民国27年用电最高负荷仅有180千瓦,后增至300千瓦。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建国前最高578千瓦。
建国后,1951年最高负荷1200千瓦。随着蚌埠由一个商业消费城市发展为轻工业商业城市,用电负荷逐步上升,1959年达1.08万千瓦,1960年1.40万千瓦。此后经过下降及徘徊阶段,至1965年1.92万千瓦。1966年,用电范围扩大至怀远、凤阳、五河3县,用电最高负荷增至2.44万千瓦。“文化大革命”期间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起,调整工业结构,逐步发展成机械、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至1985年,用电最高负荷达11.40万千瓦,其中市区为6.75万千瓦。
[合肥供电地区负荷]合肥市用电起于民国15年秋,最高负荷不足50千瓦,后达65千瓦。民国33年发电机被日本侵略军劫走,停止供电。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迁至合肥,又办电厂,用电负荷120千瓦左右。但因“亏蚀甚巨”,于民国37年8月再次停业。建国后,用电事业得到发展。起初,用电负荷400千瓦左右。之后,由消费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变,1958年,市区用电负荷1.86万千瓦,1960年增至5万千瓦。1966年,供电范围扩大到含山、和县、无为、巢县、庐江、六安、肥西等县,用电最高负荷上升到11.55万千瓦。“文化大革命”初期,用电负荷下降。1971年起逐渐回升,达22.77万千瓦。1978年,六安、巢湖两地区从合肥供电区域划出,合肥用电最高负荷降至12.88万千瓦。1980年后,该市冶金、电力、机械、电子、橡胶、化工、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工业门类已较齐全,交通运输和市政建设亦有发展。1985年用电最高负荷升至20.92万千瓦,居全省第2位。其中市区负荷17.30万千瓦。
[六安供电地区负荷]六安是革命老区。50至60的年代,用电负荷以农业排灌为主,约占地区总负荷的三分之二。70年代,一批军工企业迁入,加之本地区的化肥、水泥等工业兴起,用电负荷显著增加。1985年,六安供电地区的供电范围为六安市、六安县、舒城县、霍山县的城关及部分乡镇,用电最高负荷4.73万千瓦,其中工业负荷3.50万千瓦。
[巢湖供电地区负荷]巢湖地区用电负荷受气候与季节影响较大,1974年仅有7.32万千瓦。1977年,巢湖地区供电局成立。1978年供电地区6县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旱,农业排灌负荷达16万千瓦。1981年增加到16.30万千瓦。1983年,肥东县划归合肥供电,全区用电最高负荷为10.39万千瓦。1985年,巢湖供电地区最高负荷为11.84万千瓦,其中农电负荷4.70万千瓦。
[滁州供电地区负荷]民国15年,滁州最高负荷仅2千瓦,1942年100千瓦。
建国后,用电负荷增长很快。1959年0.15万千瓦。1966年,滁州电业局成立,用电范围扩大到滁县、全椒2县,最高负荷1.50万千瓦。1978年后,用电负荷迅速增长,1981年为3.94万千瓦,1985年达5.37万千瓦。
[安庆供电地区负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用电最高负荷不足100千瓦,民国13年500余千瓦,民国23年秋近1000千瓦,仅次于芜湖。民国27年6月,日军入侵,负荷下降,抗日战争胜利时,仅有400余千瓦。民国37年增至1000千瓦左右。
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1957年用电负荷0.15万千瓦,1959年增至0.65万千瓦。60年代,安庆市已初步形成以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用电负荷不断上升。1970年达2万千瓦。1978年,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建成,负荷迅速增长,1982年5.20万千瓦。1985年达10.74万千瓦,其中市区用电最高负荷5万千瓦。
二、皖南地区负荷
[芜湖供电地区负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用电负荷近110千瓦。民国25年(1936年)达1575千瓦,居全省之首。日军侵占芜湖后,负荷下降,民国31年用电负荷1262千瓦。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二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后因芜湖国民党驻军逐年增加,军方私接电源,窃电成风,以致到民国38年1月,用电最高负荷高达2120千瓦。4月,国民党军逃离芜湖,用电负荷降至1560千瓦。
建国后,芜湖市经济恢复较快。1952年用电负荷升到1870千瓦。1960年后,芜湖供电地区扩大为芜湖、马鞍山、铜官山3市和当涂、宣城、芜湖、繁昌、南陵、铜陵、贵池7县。1965年用电最高负荷达2.50万千瓦。“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降到2.10万千瓦。1971年开始回升,最高负荷达7.15万千瓦。1973年3月,皖南供电局撤销,成立芜湖供电局,部分市县的用电划出芜湖供电地区,负荷降为3.53万千瓦。此后,除农业和军工生产用电外,其余用电上长幅度微小。直到1978年地区负荷才达4.18万千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起,城乡经济发展加快,用电负荷逐年增长。1985年,芜湖供电地区用电最高负荷为14.51万千瓦、其中市区负荷为9.09万千瓦。
[马鞍山供电地区负荷]马鞍山是全国10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民国11年,当涂县创办电气公司,用于居民照明和路灯,负荷50千瓦,矿区尚未用电。民国27~32年,侵华日军为掠夺安徽铁矿资源,先后在矿业所、制铁所及向山等矿安装发电机,用电最高负荷为1000千瓦左右。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收亦不足300千瓦。
1949年马鞍山解放,经济复苏,1953年恢复钢铁生产,用电负荷增至0.45万千瓦。195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用电最高负荷增至0.80万千瓦左右,1962年达3.88万千瓦。此后略有下降。1970年,在“钢铁要结束10年徘徊”的形势下,马鞍山掀起钢铁要翻番的热潮。次年,用电最高负荷增至7.70万千瓦,1976年8.90万千瓦。1979年起,钢铁产量在调整中稳步上升,1981年用电最高负荷11.90万千瓦。1985年增至19.10万千瓦,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工矿区负荷为16万千瓦。
[铜陵供电地区负荷]民国8年,铜陵县大通镇开始用电,供商业区照明,负荷不足100千瓦。当时矿区尚未用电。民国27年,日军侵占铜陵,仅在轮船码头及日本人住处夜晚有电灯照明,负荷约50千瓦。1949年仅有20千瓦左右。
建国后,开始建设铜矿。1953年,用电负荷0.27万千瓦。1958年,新增煤炭工业、黑色金属工业和其它行业用电,负荷增到1.37万千瓦,1960年突破2万千瓦。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用电负荷下降。“文化大革命”中起伏较大,用电负荷最低的年份是1967年,1.86万千瓦,最高的是1973年,5.82万千瓦。到1980年,增至6.93万千瓦。1985年,铜陵发展成为以采选、冶炼为主的新型铜都,市政建设亦有发展,全市用电最高负荷达7.69万千瓦。
[徽州供电地区负荷]徽州用电始于民国10年,用电负荷仅有7千瓦。民国23年,增至100千瓦。之后,到1949年,再无发展。
建国后,为发展生产,恢复和兴建一些小电厂,用电最高负荷增至0.14万千瓦。60年代后期,“三线”工厂迁入,用电负荷有所增长。1966年,成立徽州电业局,用电范围扩大,但徽州地区主要是旅游区,经济发展不快,工业基础薄弱,用电负荷增长不大。到1981年用电负荷1.97万千瓦,1985年2.85万千瓦。
三、淮北地区负荷
[淮北供电地区负荷]用电始于民国4年(1915年),烈山普益煤矿公司为解决煤炭外运和工房照明,装置发电机1台,负荷约50千瓦。民国17年,扩大用电范围,用电最高负荷100千瓦。民国27年日军侵占后停用。
建国初期,该地部分小煤矿、小面粉厂、学校、商店等动力和照明用电增长,至1957年,淮北最高负荷0.10万千瓦。1958年,国家开发淮北煤矿区,1960年建立以产煤为主的矿区城市,煤炭工业的发展使淮北市用电负荷大幅度增长。“文化大革命”初期负荷下降,1968年用电负荷2.80万千瓦。70年代开始回升,1972年6.10万千瓦,1975年达11.40万千瓦。1978年,淮北市调整工业结构,发展轻纺工业,用电负荷降至9.30万千瓦。1980年回升至12.90万千瓦。1985年用电最高负荷12.78万千瓦,其中煤矿区用电最高负荷10.60万千瓦。
[宿县供电地区负荷]民国5年开始用电时负荷很小,后由25千瓦增至96千瓦,民国35年停止使用。建国后,1950年新建电厂,1959年用电最高负荷0.12万千瓦。1976年,宿县地区供电局成立,供电范围扩大到宿县、灵璧、泗县、固镇、砀山等县,用电最高负荷1.80万千瓦。此后用电负荷增长较快,1981年5.45万千瓦,1985年7.62万千瓦。
[阜阳供电地区负荷]建国前,阜阳地区用电负荷甚小,仅30千瓦。建国后,电厂扩大装机容量,1955年,用电最高负荷0.10万千瓦。1973年,成立阜阳电业局,供电范围扩大到阜阳、颍上、凤台等县,用电最高负荷5.64万千瓦。1981年,再次扩大供电范围,负荷增至9万千瓦,1983年11.23万千瓦,1985年9.95万千瓦。
[淮南供电地区负荷]淮南是全国10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素有“百里煤城”之称。民国19年(1930年),九龙岗东矿建井时,用电负荷仅数千瓦。民国35年淮南地区负荷为2400千瓦。其中,煤矿负荷2000千瓦。1949年,淮南市区最高负荷为3360千瓦,居全省首位。
建国后,淮南地区甩电负荷逐年增长。1951年0.38万千瓦,比1949年增长6.3%。1958年,由于开发新矿井,兴建小钢铁厂,扩建造纸厂,用电负荷增至3万千瓦。60年代初,淮南化肥厂投产,负荷增加0.83万千瓦。1970年后,淮南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化工为主体,兼有机械、食品、橡胶、建材等行业的新兴城市,且潘集煤田的大规模开发,使用电负荷大幅度增长,1972年达15.30万千瓦。1980年,淮南用电最高负荷增至20.20万千瓦。1985年达24.90万千瓦,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工业用电最高负荷为19.60万千瓦。
[蚌埠供电地区负荷]民国4年,安徽省督军公署自备发电机1台,供署内照明用,负荷40千瓦。民国8年,蚌埠光华电灯公司创办时,负荷增长不大。民国25年达400余千瓦。“七七”事变后,日本军侵占蚌埠,市场萧条,民国27年用电最高负荷仅有180千瓦,后增至300千瓦。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建国前最高578千瓦。
建国后,1951年最高负荷1200千瓦。随着蚌埠由一个商业消费城市发展为轻工业商业城市,用电负荷逐步上升,1959年达1.08万千瓦,1960年1.40万千瓦。此后经过下降及徘徊阶段,至1965年1.92万千瓦。1966年,用电范围扩大至怀远、凤阳、五河3县,用电最高负荷增至2.44万千瓦。“文化大革命”期间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起,调整工业结构,逐步发展成机械、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至1985年,用电最高负荷达11.40万千瓦,其中市区为6.75万千瓦。
[合肥供电地区负荷]合肥市用电起于民国15年秋,最高负荷不足50千瓦,后达65千瓦。民国33年发电机被日本侵略军劫走,停止供电。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迁至合肥,又办电厂,用电负荷120千瓦左右。但因“亏蚀甚巨”,于民国37年8月再次停业。建国后,用电事业得到发展。起初,用电负荷400千瓦左右。之后,由消费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变,1958年,市区用电负荷1.86万千瓦,1960年增至5万千瓦。1966年,供电范围扩大到含山、和县、无为、巢县、庐江、六安、肥西等县,用电最高负荷上升到11.55万千瓦。“文化大革命”初期,用电负荷下降。1971年起逐渐回升,达22.77万千瓦。1978年,六安、巢湖两地区从合肥供电区域划出,合肥用电最高负荷降至12.88万千瓦。1980年后,该市冶金、电力、机械、电子、橡胶、化工、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工业门类已较齐全,交通运输和市政建设亦有发展。1985年用电最高负荷升至20.92万千瓦,居全省第2位。其中市区负荷17.30万千瓦。
[六安供电地区负荷]六安是革命老区。50至60的年代,用电负荷以农业排灌为主,约占地区总负荷的三分之二。70年代,一批军工企业迁入,加之本地区的化肥、水泥等工业兴起,用电负荷显著增加。1985年,六安供电地区的供电范围为六安市、六安县、舒城县、霍山县的城关及部分乡镇,用电最高负荷4.73万千瓦,其中工业负荷3.50万千瓦。
[巢湖供电地区负荷]巢湖地区用电负荷受气候与季节影响较大,1974年仅有7.32万千瓦。1977年,巢湖地区供电局成立。1978年供电地区6县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旱,农业排灌负荷达16万千瓦。1981年增加到16.30万千瓦。1983年,肥东县划归合肥供电,全区用电最高负荷为10.39万千瓦。1985年,巢湖供电地区最高负荷为11.84万千瓦,其中农电负荷4.70万千瓦。
[滁州供电地区负荷]民国15年,滁州最高负荷仅2千瓦,1942年100千瓦。
建国后,用电负荷增长很快。1959年0.15万千瓦。1966年,滁州电业局成立,用电范围扩大到滁县、全椒2县,最高负荷1.50万千瓦。1978年后,用电负荷迅速增长,1981年为3.94万千瓦,1985年达5.37万千瓦。
[安庆供电地区负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用电最高负荷不足100千瓦,民国13年500余千瓦,民国23年秋近1000千瓦,仅次于芜湖。民国27年6月,日军入侵,负荷下降,抗日战争胜利时,仅有400余千瓦。民国37年增至1000千瓦左右。
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1957年用电负荷0.15万千瓦,1959年增至0.65万千瓦。60年代,安庆市已初步形成以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用电负荷不断上升。1970年达2万千瓦。1978年,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建成,负荷迅速增长,1982年5.20万千瓦。1985年达10.74万千瓦,其中市区用电最高负荷5万千瓦。
二、皖南地区负荷
[芜湖供电地区负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用电负荷近110千瓦。民国25年(1936年)达1575千瓦,居全省之首。日军侵占芜湖后,负荷下降,民国31年用电负荷1262千瓦。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二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后因芜湖国民党驻军逐年增加,军方私接电源,窃电成风,以致到民国38年1月,用电最高负荷高达2120千瓦。4月,国民党军逃离芜湖,用电负荷降至1560千瓦。
建国后,芜湖市经济恢复较快。1952年用电负荷升到1870千瓦。1960年后,芜湖供电地区扩大为芜湖、马鞍山、铜官山3市和当涂、宣城、芜湖、繁昌、南陵、铜陵、贵池7县。1965年用电最高负荷达2.50万千瓦。“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降到2.10万千瓦。1971年开始回升,最高负荷达7.15万千瓦。1973年3月,皖南供电局撤销,成立芜湖供电局,部分市县的用电划出芜湖供电地区,负荷降为3.53万千瓦。此后,除农业和军工生产用电外,其余用电上长幅度微小。直到1978年地区负荷才达4.18万千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起,城乡经济发展加快,用电负荷逐年增长。1985年,芜湖供电地区用电最高负荷为14.51万千瓦、其中市区负荷为9.09万千瓦。
[马鞍山供电地区负荷]马鞍山是全国10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民国11年,当涂县创办电气公司,用于居民照明和路灯,负荷50千瓦,矿区尚未用电。民国27~32年,侵华日军为掠夺安徽铁矿资源,先后在矿业所、制铁所及向山等矿安装发电机,用电最高负荷为1000千瓦左右。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收亦不足300千瓦。
1949年马鞍山解放,经济复苏,1953年恢复钢铁生产,用电负荷增至0.45万千瓦。195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用电最高负荷增至0.80万千瓦左右,1962年达3.88万千瓦。此后略有下降。1970年,在“钢铁要结束10年徘徊”的形势下,马鞍山掀起钢铁要翻番的热潮。次年,用电最高负荷增至7.70万千瓦,1976年8.90万千瓦。1979年起,钢铁产量在调整中稳步上升,1981年用电最高负荷11.90万千瓦。1985年增至19.10万千瓦,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工矿区负荷为16万千瓦。
[铜陵供电地区负荷]民国8年,铜陵县大通镇开始用电,供商业区照明,负荷不足100千瓦。当时矿区尚未用电。民国27年,日军侵占铜陵,仅在轮船码头及日本人住处夜晚有电灯照明,负荷约50千瓦。1949年仅有20千瓦左右。
建国后,开始建设铜矿。1953年,用电负荷0.27万千瓦。1958年,新增煤炭工业、黑色金属工业和其它行业用电,负荷增到1.37万千瓦,1960年突破2万千瓦。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用电负荷下降。“文化大革命”中起伏较大,用电负荷最低的年份是1967年,1.86万千瓦,最高的是1973年,5.82万千瓦。到1980年,增至6.93万千瓦。1985年,铜陵发展成为以采选、冶炼为主的新型铜都,市政建设亦有发展,全市用电最高负荷达7.69万千瓦。
[徽州供电地区负荷]徽州用电始于民国10年,用电负荷仅有7千瓦。民国23年,增至100千瓦。之后,到1949年,再无发展。
建国后,为发展生产,恢复和兴建一些小电厂,用电最高负荷增至0.14万千瓦。60年代后期,“三线”工厂迁入,用电负荷有所增长。1966年,成立徽州电业局,用电范围扩大,但徽州地区主要是旅游区,经济发展不快,工业基础薄弱,用电负荷增长不大。到1981年用电负荷1.97万千瓦,1985年2.85万千瓦。
三、淮北地区负荷
[淮北供电地区负荷]用电始于民国4年(1915年),烈山普益煤矿公司为解决煤炭外运和工房照明,装置发电机1台,负荷约50千瓦。民国17年,扩大用电范围,用电最高负荷100千瓦。民国27年日军侵占后停用。
建国初期,该地部分小煤矿、小面粉厂、学校、商店等动力和照明用电增长,至1957年,淮北最高负荷0.10万千瓦。1958年,国家开发淮北煤矿区,1960年建立以产煤为主的矿区城市,煤炭工业的发展使淮北市用电负荷大幅度增长。“文化大革命”初期负荷下降,1968年用电负荷2.80万千瓦。70年代开始回升,1972年6.10万千瓦,1975年达11.40万千瓦。1978年,淮北市调整工业结构,发展轻纺工业,用电负荷降至9.30万千瓦。1980年回升至12.90万千瓦。1985年用电最高负荷12.78万千瓦,其中煤矿区用电最高负荷10.60万千瓦。
[宿县供电地区负荷]民国5年开始用电时负荷很小,后由25千瓦增至96千瓦,民国35年停止使用。建国后,1950年新建电厂,1959年用电最高负荷0.12万千瓦。1976年,宿县地区供电局成立,供电范围扩大到宿县、灵璧、泗县、固镇、砀山等县,用电最高负荷1.80万千瓦。此后用电负荷增长较快,1981年5.45万千瓦,1985年7.62万千瓦。
[阜阳供电地区负荷]建国前,阜阳地区用电负荷甚小,仅30千瓦。建国后,电厂扩大装机容量,1955年,用电最高负荷0.10万千瓦。1973年,成立阜阳电业局,供电范围扩大到阜阳、颍上、凤台等县,用电最高负荷5.64万千瓦。1981年,再次扩大供电范围,负荷增至9万千瓦,1983年11.23万千瓦,1985年9.95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