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2年(1933年),芜湖明远电灯公司因缺煤严重,制订强制节约用电(简称节电办法。蚌埠电力厂民国35年开展调荷节电工作,并在报纸及电影院幻灯片上通告“发电负荷高,机器吃不消,分区停电苦,大家都知道,只有快节约,更换小灯泡,人人有电用,大家哈哈笑”的字样。
建国后,从1953年起,淮南电业局对淮南矿务局耗电量大的陈旧设备进行测定,淘汰部分高耗设备。1955年各矿共节电0.07亿千瓦·时。1956年煤炭工业部在淮南召开全国煤矿节电会议。淮南地区执行以力率调整电费的办法,使用户拆除多余设备,同时还装了3886千乏电容器,使50千瓦以上用户平均力率由1954年的76.5%提高到1956年的87.0%。此时,芜湖也开展了节电工作,芜湖火柴厂职工宿舍大灯泡换成15~ 25瓦小灯泡,并在开关旁贴上“节约用电,支援祖国工业建设”的标语。
1958年,为保证钢铁用电,对轻工业、农业以及市政生活用电经常拉电、限电。中共安徽省委多次召开电话会议,号召全省人民大力节约用电,并由省委工业交通部、轻工业厅、水利电力厅联合成立安徽省节电办公室,由一位省委书记主管,办公室负责人由轻工业厅、水利电力厅领导担任。该办公室主要指导节约用电,并定期出《节约用电简报》,供省领导和有关厅局参考,对各地、市和大用户起了交流经验的作用,有些常被拉电的用户,曾装柴油发电机应急。各地、市也相继成立节电机构。淮南市采取“堵、调、错、代、改、节、管、宣”八字措施(即:堵塞漏洞、降低电耗;调整用电设备,减少空载损耗;错开作业时间,合理安排班次和大型设备启动时间;利用其它动力代替电力;改造设备;节约生产和非生产用电;加强负荷管理,加强系统调度;宣传节电对保证工业生产的意义),1959年就节电0.26亿千瓦·时。芜湖市深入调查工业用户的设备和负荷情况,制定“并、换、停、改”节电措施。1963年芜湖纺织厂改变电动机结线方式,一个月就节约电量4万千瓦·时。
1958~1965年间,省电力部门要求各地、市电力部门按销售电量的3~5%作为节电指标,并以此为地、市电力部门季度评比的主要内容,对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发给奖金、奖旗。
对安纺、合钢、马钢、两淮煤矿、铜陵铜矿大用户,经常派员检查其设备和节电措施,掀起节电高潮。60年代中期,蚌埠市和合肥市先后推广盐浴炉节电技术,盐浴炉的升温时间由改造前3.5小时缩短为1.25小时。1966年,省经济委员会在合肥市逍遥津举办节约能源展览会,省电业管理局布置的节电馆,共展出各行业100多项节电项目,其中有电焊机自动控制器、煤矿风机扇叶角度的调整。
“文化大革命”初期,节电工作受干扰。1974年下半年,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下达“关于抓好发电、供电和节电工作的紧急通知”,各地、市成立管电机构。芜湖市节电小组帮助厂矿企业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用电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使异步电动机同步化、电焊机自动停电装置、可控硅整流器和玻璃钢叶片等新技术、新材料,在全市推广和应用。
1978年,省电力工业局首次制定《安徽省电力消耗定额管理办法》,规定产品电耗计划的编制程序,电耗定额的检查与考核办法,产品电耗定额制定的依据和统计考核要求等内容,开始实行产品电耗定额考核(以前只统计,不考核)。考核单位123个,产品190种,年节约电量2.71亿千瓦·时,完成年计划的2.26倍。考核电量占工业用电量43%。重点抓大用户节电,在厂矿企业中建立工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电组织,具体负责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工作,逐级分项考核电耗,按月结算并实行节电奖励。马鞍山钢铁公司节约电量0.41亿千瓦·时,合肥钢铁公司节约电量0.16亿千瓦·时,合肥铝厂节约电量0.15亿千瓦·时,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节约电量0.33亿千瓦·时,淮南化肥厂节约电量0.38亿千瓦·时。此外,还推广织布机节电皮带盘3000台,电焊机自动停电装置1000台。
1979年实行电耗考核的单位扩大到718个,考核产品886种,考核电量占工业用电量68%,大中型企业把单耗定额落实到车间、班组、工序,开展节电竞赛,并实行择优供电,制订合成氨、电炉钢、电解铝、电石的工艺电耗定额。对超过电耗定额的企业限制用电或停产整顿,提倡技术革新、改造设备,使一部分企业的产品电耗指标达到国产同类型厂的先进水平。1979年推广水利电力部颁发的《十二个行业节电技术措施》,水泵去底阀运行;调整“大马拉小车”变压器等,全省共节约电量3.80亿千瓦·时。
1980年,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电力工业局、财政局、劳动局《用电奖惩试行办法》,用经济办法推动节电工作,规定:“..单位产品产量计划耗电定额低者,由本企业按季度提取节电金额的8~15%作为奖金”,并推广《十项节电技术措施》:改造风机、调整变压器、电动机等,小化肥平均吨氨耗电率比上年下降117千瓦·时/吨;电石平均耗电率比上年下降266千瓦·时/吨,合钢二厂砂铁降低电耗1000千瓦·时/吨,合肥铝厂石墨电耗下降1809千瓦·时/吨。次年,重点贯彻国务院《关于节约用电的指令》和国家经济委员会、计划委员会、能源委员会《关于试行对工矿企业和城市节约能源的若干具体要求》两个文件,加强电耗定额管理。按照华东电业管理局规定,对生产高能耗产品的小型企业规定电耗限额,对超过限额的电量加倍收费。继续抓重点挖潜、革新及设备改造项目、促使电耗下降。马钢三钢厂转炉风机改用液力耦合器,使转炉电耗下降6.40千瓦·时/吨;铜陵铜山矿改造选砂泵,全年节约电量66.60万千瓦·时;合肥铝厂石墨电极交流改直流,全年节约电量0.05亿千瓦·时;安庆石化总厂完成革新改造500多项,仅合成氨和原油加工两项1年就节约电量0.01亿千瓦·时。全省年节约电量4.03亿千瓦·时。
1982年,实行电耗考核的单位增至1180个,考核产品1435种,考核电量占全省工业用电量79%。采用行政命令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促进超限额的单位整顿降低电耗。省经济委员会、“三电办公室”还发出《关于开展通用电器设备普查、测试和技术改造的通知》,普查了10千瓦以上风机6079台,21万千瓦,测试2261台,10.55万千瓦,当年节约电量2.74亿千瓦·时。
1983年开展全国第五次节能月活动,省电力工业局组织各地市节电对口互查,并参加华东电网3省1市节电检查评比活动。省电力局用电处及淮南、蚌埠、滁州、合肥、安庆、无为、凤阳等8个市、县供电局(电业局)被评为华东电网“三电”工作先进集体。全年节约电量5.28亿千瓦·时,是安徽省节电成果最多的一年。1984年,省电力工业局对《安徽省电力消耗定额管理办法》作了修订,把计划用电与节约用电挂勾,在分配年度统配电量指标时,拿出0.30亿千瓦·时作为奖励电量,按上年度各地、市节约电量多少的比例分配,以调动各地的积极性。重点完成水泵测试804台,6.40万千瓦;改造303台,4.02万千瓦,并采取其他措施,全年节电2.14亿千瓦·时。安徽省在华东地区节电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展品37项,占全部展品的15%。
1985年,实行电耗考核的单位为1500个,考核产品2000种,考核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86%。全面开展通用电器设备的技术改造,并开始进行企业电能平衡测试的试点工作。省经委、“三电办”、电力局制订了《关于开展电能平衡测试工作的通知》和《安徽省企业电能平衡测试验收办法与标准》两个文件,先后在各地、市试点,推广电动机节电风叶617台(2.1万千瓦),改造电加热设备504台(2.5万千瓦)等,全年节约电量3.51亿千瓦·时。
在节约生活用电方面,1978年取缔长明灯和大灯泡1.76万只,没收生活用电炉1522只,计0.16万千瓦。对私烧电炉,每只一般罚款50元,最高的罚款250元。同时,取消包灯包费制,有计划地安装单位内部分户电度表,暂时买不到电度表的采取“三定”(定盏数、定瓦数、定电量)的过渡办法收费。1980年,省人民政府发文,限制和取消生活用电包费制。各地人民政府公布《关于严禁私烧电炉的通告》。省经委、“三电办”发出《关于坚决执行国务院节能二号指令限期安装民用电表的通知》,限期1983年底安装完毕。至1983年,全省累计安装分户电度表57.43万只,占应装数的90%以上。
为解决厂矿企业的转供电问题,省工交办公室发出《关于整顿厂矿企业转供电的意见》,由各地经委牵头,供电局和转供户、用电户各方代表参加,在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供用电合同或协议。至1983年,共整顿转供用户2600多户,占应整顿户的75%左右。
全省节电技术措施与推广新技术情况,以及全省节电任务完成情况,详见表3-3-1、表3-3-2。
农村节约用电的重点是降低线损,详见本志第四篇。
全省节电技术措施与推广节电新技术情况

全省节电任务完成情况(1978~1985年)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