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3~10千伏线路
1952年1月,从淮南蔡家岗至寿县五里闸和城关的3.3千伏线路建成,寿县成为省内第一个使用电网电源的县。1955年秋,芜湖市至芜湖县万春电力排灌站的6千伏线路开始供电。随后将部分离电源较近的机械排灌站改为电力排灌站。
农村35千伏变电所的3~10千伏配电线,1964年有0.22万公里,1973年1.42万公里,1978年3.08万公里,1985年5.57万公里。
位于长江中的当涂县江心洲,耕地3.53万亩,地势低洼,非旱即涝,是个十年九不收的地方。1962年,农民自筹资金32万元,建成大闸电力排灌站。马鞍山电厂帮助架设6千伏跨江(叉江)线8.80公里,7月26日晚送电时,这个1.5万人的小岛,竟有6千多人次拥进排灌站,观看“洋龙”吐水。当年遇百年未有的大雨,因有电力排涝,仍有6千多亩农作物获得较好收成。
二、35千伏线路
裕黄线(裕溪口至和县黄山寺)是全省第一条35千伏农电专用线路,由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设计,省送变电工程队施工。电源从裕溪口变电所引出,线路长5.45公里。钢筋混凝土电杆30基,角铁横担和铁座瓷横担三角形排列,导线采用7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1958年8月投运。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排灌站在沿江沿河建立,变电所随站兴建,输电线逐步延伸,采取“电跟水跑”和“顺藤结瓜”的方式开展农电建设。到1969年,农村35千伏线路长0.09万公里。没有统一规划,分别由电业、水利部门投资,或村队集资兴建,产权不一,管理各异。致使农村电网产生布局不合理,近电远供、线路长、电压低、线损大等弊病。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受极左错误思想影响,片面追求降低造价,不顾质量和用电安全,简易投产的设备多。1973年有两线一地制线路0.56万公里(其中35千伏0.08万公里,10千伏0.48万公里),1979年0.76万公里。这些线路,少数有若干防护措施,大多是因陋就简架设的,有一部分是在1969年后将已架好的三线制线路改成两线一地制,供电可靠性差,开关跳闸次数多,雷雨季节1个变电所要跳闸20~30次,开关检修频繁,运行费用增大,对通信线产生干扰,变电所的运行操作也不安全。1974年,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为解决小化肥厂连续性供电,先在阜阳地区将35千伏两线一地改为三线,拨专款0.01亿元,阜阳、涡阳等县改了0.05万公里。其后,由水利电力部拨款在全省逐渐全部改为三线制供电。
1973年,全省农村有35千伏线路0.42万公里,1978年0.69万公里,1985年0.83万公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变电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