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研机构
1954年淮南电业局成立修试所,内设变庄器检修班、变电检修班、电气试验班、电气仪表班,为省内第一个专门的电力修试机构,可进行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气绝缘及特性试验和0.5级以下电气仪表的修校工作。
1958年8月,该所更名为安徽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中心试验所(简称“中试所”),成为全省电力系统中心试验机构,有职工5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人。9月,中试所的试验、仪表2个班随电业局机关迁到合肥,组成试验工段;暂留淮南的变压器检修、变电检修2个工段,于1958年10月1日试制成功全省第一台18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后成批生产。至1959年11月,该所共制造35千伏以下变压器4万多千伏安。最大单台容量为0.24万千伏安,其容量、电压等级在当时均居全省变压器制造之冠。1962年6月,成立安徽省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所,所内逐渐撤销检修机构,大部分检修人员陆续调出,同时调整专业室的设置。1963年,所内设置技术、高压、电测、热工、化学室及电子组等专业技术室(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科研工作停顿。1968年8月,中试所成立“革命委员会”。次年1月,69名科技人员和干部下放巢县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仅剩49名职工。1969年5月5日,省电力局“革命委员会”宣布撤销中试所建制。同年9月,又决定恢复中试所建制,调往合肥电厂和皖南供电局的人员、设备大部分调回。1970年8月,更名为安徽省水利电力局中心试验所。1973年,下放农村的人员陆续调回,各专业室开始恢复,改为安徽电力中心试验所,同时充实了一批技术力量。1975年12月,设有高压、电测、热工、化学室及技术情报组等专业室(组)和电容器厂。
1978年6月12日,更为现名——安徽省电力试验研究所(简称电力试研所),县级建制。1980年3月,电力试研所由省局院内迁入新址——合肥市金寨路65号,至1985年1月搬迁完毕。全所占地5.97万平方米,生产用房1.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0.11亿元,设有高压、系统、汽机、锅炉、热工自动化、化学环保、电气化学、金属、电测、计算机、电容器试研、技术情报等12个专业室,1个综合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所内建造了高压试验大厅及室外试验场,自行设计、安装1000千伏工频电压试验装置及1100千伏冲击电压试验装置。1984年1月,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生产3600千伏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协议,1985年进行设计和施工,次年安装完成,建成后可承担500千伏电压等级试品的试验和科研工作。该试验设备用程序控制,微机处理,工业电视直接观察现象。除高压室外,其余各室也都拥有较先进的试验手段,先后添置美国、瑞典产的继电保护单相、三相试验装置,日本产SR—71C磁带记录仪,VP 5703记忆示波器,SAS—72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英国产SP—1750紫外分光光度计,新加坡产M 6800准32位微型计算机。还有进口的成套录象及编辑设备,能制作工程技术电视片。1979年10月,全国首台单相6.3千伏500千乏电容器在该所研制成功。后水利电力部指定该所电容器室担负国内电力电容器技术调查、试验、研究任务,成为全国电力电容器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1985年,有职工314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61人,助理工程师及以下工程技术人员92人。1978~1985年,共获科研成果奖91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奖8项。该所已能适应电力生产和建设的需要,开展试验研究工作,成为全省电力系统的专业技术监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情报的中心。
二、科技队伍
建国前,省内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很少,早期兴办的较大电厂聘请外国人担任工程师。民国26年(1937年),芜湖明远电气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有6人。民国37年,淮南电厂工程技术人员19人,是全省电力工程技术人员最多的电厂。
建国初期,电力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淮南、芜湖、安庆、蚌埠等电厂。后来,芜湖电校、怀远水电学校、安徽水电学院等都为电力系统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各单位还通过红专夜校、函授大学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还有一批工农干部先后被选送到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干部学校、水利电力部干部学校学习电业技术,并选送部分骨干上大专院校。同时,国家先后分配了一批又一批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全省电力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文化大革命”初期,院校停课闹革命,其他培训机构也都停止工作。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的人员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许多科技人员被下放到农村,或被迫改行,科技力量严重削弱。70年代,电力系统的大中专院校培养了一批学员,下放和改行的科技人员也陆续回到技术岗位,电力科技队伍开始复原。80年代,为适应生产技术迅速进步的要求,电力系统采取多种方法培养技术人才,除正规学校增加招生名额外,各单位还通过“五大”途径培养技术人员,电力科技队伍成长较快。1985年,省电力工业局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有5194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0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022人,硕士15人(详见表6—1—1)。这支队伍已可承担高参数、大机组和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检修工作,可完成一系列科研攻关项目。此外,全省在大专院校、地方发供电企业、小水电站、用户自备电厂以及社会中,还有一大批电力工程技术人员。
三、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
成立于1962年末,系群众性学术团体,原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安徽省分会,理事机构为分会委员会,主任委员刁岫生,副主任委员赵柏松、李国祯,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金世乐。学会有会员330人,学术活动不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会工作停顿。1979年起,恢复活动,学会筹备小组从多渠道与老会员取得联系,一面进行恢复机构的组织工作,一面开展学术活动。其间,举办各种学习班8次,组织与国际学者交流3次;还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技术论文组织征文和审稿。
1981年11月2日,学会用通信方式选出第二届理事会。当月,第二层理事会在合肥市召开首次会议,选举理事长刁岫生,副理事长全世乐、孙宗元、陆廷信。理事会决定设立动能经济、电网技术,电机电器、用电技术、热能动力、水能动力、电站建设、输变电建设、农村电气化9个专业委员会和科学教育普及、会刊编辑2个委员会,制定了学术活动的课题设想。接着又成立高电压技术委员会。1984年9月,成立安徽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省电机工程学会咨询部,电机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均为该部的成员单位。
在第二届理事会期间,各专业委员会根据中国科协提出科学技术面向生产的号召,开展了大量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举行科技讲座49场,参加人数2717人次;学术报告会和交流会28场,参加人数992人次;培训班17期,培训910人次;组织大型参观活动3次;会员撰写各种学术论文及技术性文章354篇;编辑出版了内部不定期通讯刊物《学会通讯》,与安徽电力试验研究所联合编辑出版《安徽电力》(1986年正式出版发行)。其中电网技术委员会举办较大型的讲座和学习班7次,请水利电力部、交通大学和国内有关单位的教授、博士作学术报告。热能动力委员会1984年9月在黄山市召开第一次学术年会,收集论文66篇。水能动力专业委员会组织对皖西水电站群扩建抽水蓄能机组和主设备改造的可行性研究井提出专题报告。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大力开展农电科普工作,积极研究探索农村触电保安器更新换代的课题,组织撰写论文,召开研究会,探讨农电管理工作。
1985年,共有会员2715人,绝大部分是具有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会员以电力系统的专业人员为主,另有高等院校、电机制造和有关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了12个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全省16个地市有15个地市建立了地市一级的电机学会。
省电力工业局1985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情况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