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带电作业与环境保护
一、带电作业
安徽省开展带电作业始于1958年。当年5月1日,合肥供电所配电班在农具厂10千伏线路上用间接法进行带电接线成功。7月,芜湖明远电厂供电工人在66千伏线路不停电情况下,使用操作棒接线成功。合肥供电所1958年3月,组织职工到鞍山供电局学习110千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经验,回来后,先用白兔试验,10月1日,工程师龚维濂进行等电位人身直接接触110千伏输电线路试验成功。11月9日,省水利电力厅在合肥供电所召开全省电力系统带电作业现场会。带电作业工作很快在全省展开,很多单位成立了带电作业班或带电作业小组,积极开展带电作业。“文化大革命”初期,带电作业一度停顿。1973年,省水利电力局在淮南召开全省带电作业现场表演会。淮北供电局带电班的3名女电工,在220千伏线路上成功地进行高电压带电作业表演。1977年11月,在滁县召开全省带电作业座谈会上,成立安徽省带电作业情报站,合肥、淮南、淮北、蚌埠、安庆、马鞍山、芜湖、铜陵、宿县、六安、巢湖、阜阳、滁州、徽州等14个地、市供电(电业)局参加,同时也是华东带电作业情报网的成员单位,参加省内和华东带电作业情报网活动。站长单位由成员单位轮流担任,每年一届。1978年站长单位是合肥供电局。
1978年11月,华东电力技术情报协作网带电作业情报站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成立大会,安徽省淮南、淮北、合肥、芜湖、蚌埠、六安、徽州供电(电业)局和省送变电工程处等8个单位作了14个项目的汇报表演。淮南供电局研制成功的架空地线自动涂漆机和省送变电工程处的坐立式登杆器受到欢迎。此后,省带电作业情报站不仅负责交流技术、推广经验等工作,还培训新工人。1981~1983年,淮北、徽州、滁州供电(电业)局先后担任站长单位,负责组织在滁县、蚌埠举办3期全省带电作业培训班、共培训带电作业新工人112人。1982年,制定《安徽省带电作业管理制度》和《安徽省带电作业工作情况统计标准》,由省电力工业局颁发执行。同年10月,“安徽省带电作业经验交流会”在合肥召开,除省内14个地市供电(电业)局共230人参加外,还有华东电业管理局和外省的20多个单位参加,有8个供电局在会上作22项带电作业现场操作表演,还举办带电作业图片、工具和机具展览。
带电作业技术革新,也取得了不少成果。1976年4月8日,淮南供电局将10.5公里110千伏田蔡线(田家庵电厂至蔡家岗西山变电所)带电升压至220千伏,首创带电作业“拉根开”等独特的施工方法,将双杆杆根距离由原4.25米拉开至5.30米,每相导线加绑1根导线(18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输送容量提高3倍。带电施工与停电施工相比多送电量2.30亿千瓦·时,与新架设同样长度的220千伏线路相比节省资金14.50万元、钢材100吨、人工1500多个,受到省科学技术大会奖励。1979年,蚌埠供电局制作的液压紧线器,可更换220千伏LGJQ—400导线、耐张瓷瓶等,解决了丝杠法解决不了的难题。淮南供电局修试所研制的“带电气吹清扫瓷瓶”,198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肥供电局在220千优淮螺线带电加装B—3铁塔1基,仅用4天时间,多送电量3.9万千瓦·时。淮北供电局向北京供电局学习仿制的带电作业“三节鞭”(又叫“蜈蚣梯”)可代替绝缘软梯和绝梯直伸梯。还有合肥供电局试制成功的空载线路断接引弹道枪、液压剪线钳、带电综合检修车以及淮北供电局的高架车等等、使带电作业向液压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全省带电作业多供电量(1981~1985年),见表6—1—5。
全省带电作业多供电量

二、环境保护
建国前,燃煤电厂的灰渣大多堆放在厂房附近,污染环境。50年代,新建、扩建电厂的同时建设储灰场。1962年,淮南电厂率先采用水力除灰;1966年11月,又筹建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1975年投产,年产粉煤灰砖2000万块左右,年用灰量5万吨。1973年冬,铜陵电厂开始试验液态排渣粉煤灰水泥。
1973年12月,安徽省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后,省水利电力局确定重点抓火电厂粉煤灰污染的治理和开展综合利用。1976年4月12日,全省电力系统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淮南电厂炉渣砖厂召开,交流了治理污染和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经验,省电力工业局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条例》,明确省局科技处为省电力系统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机构,1984年,省电力试研所成立化学环境保护室,各厂、站、局也相应配备专职人员。
利用粉煤灰渣取得的成果:淮南电厂综合利用厂研制的“低温合成粉煤灰喷射水泥”和“PG系列漂珠轻质高强隔热耐火砖”,省电力工业局组织省电力设计院等单位开发的“粉煤灰充填塌陷区造地复田”项目,分别获得部、省和华东电业管理局科技奖。合肥、芜湖电厂向合肥建华窑厂、芜湖砌块厂送灰。1981~ 1985年,全省各发电厂共出灰量683.80万吨,综合利用灰渣337.63万吨,平均综合利用率49.4%。
“六五”期间(1981~1985年),省电力系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城保护法》,改造老设备,进行烟尘治理。火电厂陆续将60~70年代投用的部分双级蜗旋、多管、旋风及离心式水腹除尘器改为文丘里式水膜除尘器,平均除尘效率由1980年的76.4%提高到1985年的87.1%,每年向大气少排烟尘18.7万吨,少排二氧化硫2311吨,但是仍有10座烟囱的烟尘排放量未达标。1985年,投产的洛河电厂采用静电除尘器,并且新建高达210米的烟囱,使烟尘排放量达到标准。
与此同时,大、中型火电厂开始治理废水。芜湖电厂“除盐车间废酸碱处理工程”,使排放的废水PH值由11.2降至6~9。省电力试研所负责的“锅炉焚烧法处理柠檬酸废液”试验成功,为大型发电厂处理柠檬酸废液开拓了新途径。另该所进行的“炉水磷酸盖—PH值控制处理试验研究”也获得成功。目前,6个部属火电厂每年排放冲灰水2800万吨。除铜陵电厂采用冲灰水闭式循环,不存在污染问题外,马鞍山、淮南电厂经过治理,冲灰水PH值已经达到或接近排放标准,其余发电厂冲灰水的PH值均超标。椎北电厂还存在氟化物超标问题(含氟量11.3毫克/升,超标1.3毫克/升)。
治理噪声已经开始,芜湖电厂锅炉对空排气,室外噪声达135分贝以上,后在锅炉与汽机房装置值班隔音室,降低了噪声,但室内噪声仍达90分贝以上,1983年将各排汽管全部装上小孔消声器,室外噪声降至90分贝,室内在85分贝以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其余各厂亦有所改善。
安徽省开展带电作业始于1958年。当年5月1日,合肥供电所配电班在农具厂10千伏线路上用间接法进行带电接线成功。7月,芜湖明远电厂供电工人在66千伏线路不停电情况下,使用操作棒接线成功。合肥供电所1958年3月,组织职工到鞍山供电局学习110千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经验,回来后,先用白兔试验,10月1日,工程师龚维濂进行等电位人身直接接触110千伏输电线路试验成功。11月9日,省水利电力厅在合肥供电所召开全省电力系统带电作业现场会。带电作业工作很快在全省展开,很多单位成立了带电作业班或带电作业小组,积极开展带电作业。“文化大革命”初期,带电作业一度停顿。1973年,省水利电力局在淮南召开全省带电作业现场表演会。淮北供电局带电班的3名女电工,在220千伏线路上成功地进行高电压带电作业表演。1977年11月,在滁县召开全省带电作业座谈会上,成立安徽省带电作业情报站,合肥、淮南、淮北、蚌埠、安庆、马鞍山、芜湖、铜陵、宿县、六安、巢湖、阜阳、滁州、徽州等14个地、市供电(电业)局参加,同时也是华东带电作业情报网的成员单位,参加省内和华东带电作业情报网活动。站长单位由成员单位轮流担任,每年一届。1978年站长单位是合肥供电局。
1978年11月,华东电力技术情报协作网带电作业情报站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成立大会,安徽省淮南、淮北、合肥、芜湖、蚌埠、六安、徽州供电(电业)局和省送变电工程处等8个单位作了14个项目的汇报表演。淮南供电局研制成功的架空地线自动涂漆机和省送变电工程处的坐立式登杆器受到欢迎。此后,省带电作业情报站不仅负责交流技术、推广经验等工作,还培训新工人。1981~1983年,淮北、徽州、滁州供电(电业)局先后担任站长单位,负责组织在滁县、蚌埠举办3期全省带电作业培训班、共培训带电作业新工人112人。1982年,制定《安徽省带电作业管理制度》和《安徽省带电作业工作情况统计标准》,由省电力工业局颁发执行。同年10月,“安徽省带电作业经验交流会”在合肥召开,除省内14个地市供电(电业)局共230人参加外,还有华东电业管理局和外省的20多个单位参加,有8个供电局在会上作22项带电作业现场操作表演,还举办带电作业图片、工具和机具展览。
带电作业技术革新,也取得了不少成果。1976年4月8日,淮南供电局将10.5公里110千伏田蔡线(田家庵电厂至蔡家岗西山变电所)带电升压至220千伏,首创带电作业“拉根开”等独特的施工方法,将双杆杆根距离由原4.25米拉开至5.30米,每相导线加绑1根导线(18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输送容量提高3倍。带电施工与停电施工相比多送电量2.30亿千瓦·时,与新架设同样长度的220千伏线路相比节省资金14.50万元、钢材100吨、人工1500多个,受到省科学技术大会奖励。1979年,蚌埠供电局制作的液压紧线器,可更换220千伏LGJQ—400导线、耐张瓷瓶等,解决了丝杠法解决不了的难题。淮南供电局修试所研制的“带电气吹清扫瓷瓶”,198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合肥供电局在220千优淮螺线带电加装B—3铁塔1基,仅用4天时间,多送电量3.9万千瓦·时。淮北供电局向北京供电局学习仿制的带电作业“三节鞭”(又叫“蜈蚣梯”)可代替绝缘软梯和绝梯直伸梯。还有合肥供电局试制成功的空载线路断接引弹道枪、液压剪线钳、带电综合检修车以及淮北供电局的高架车等等、使带电作业向液压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全省带电作业多供电量(1981~1985年),见表6—1—5。
全省带电作业多供电量

二、环境保护
建国前,燃煤电厂的灰渣大多堆放在厂房附近,污染环境。50年代,新建、扩建电厂的同时建设储灰场。1962年,淮南电厂率先采用水力除灰;1966年11月,又筹建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1975年投产,年产粉煤灰砖2000万块左右,年用灰量5万吨。1973年冬,铜陵电厂开始试验液态排渣粉煤灰水泥。
1973年12月,安徽省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后,省水利电力局确定重点抓火电厂粉煤灰污染的治理和开展综合利用。1976年4月12日,全省电力系统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淮南电厂炉渣砖厂召开,交流了治理污染和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经验,省电力工业局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条例》,明确省局科技处为省电力系统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机构,1984年,省电力试研所成立化学环境保护室,各厂、站、局也相应配备专职人员。
利用粉煤灰渣取得的成果:淮南电厂综合利用厂研制的“低温合成粉煤灰喷射水泥”和“PG系列漂珠轻质高强隔热耐火砖”,省电力工业局组织省电力设计院等单位开发的“粉煤灰充填塌陷区造地复田”项目,分别获得部、省和华东电业管理局科技奖。合肥、芜湖电厂向合肥建华窑厂、芜湖砌块厂送灰。1981~ 1985年,全省各发电厂共出灰量683.80万吨,综合利用灰渣337.63万吨,平均综合利用率49.4%。
“六五”期间(1981~1985年),省电力系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城保护法》,改造老设备,进行烟尘治理。火电厂陆续将60~70年代投用的部分双级蜗旋、多管、旋风及离心式水腹除尘器改为文丘里式水膜除尘器,平均除尘效率由1980年的76.4%提高到1985年的87.1%,每年向大气少排烟尘18.7万吨,少排二氧化硫2311吨,但是仍有10座烟囱的烟尘排放量未达标。1985年,投产的洛河电厂采用静电除尘器,并且新建高达210米的烟囱,使烟尘排放量达到标准。
与此同时,大、中型火电厂开始治理废水。芜湖电厂“除盐车间废酸碱处理工程”,使排放的废水PH值由11.2降至6~9。省电力试研所负责的“锅炉焚烧法处理柠檬酸废液”试验成功,为大型发电厂处理柠檬酸废液开拓了新途径。另该所进行的“炉水磷酸盖—PH值控制处理试验研究”也获得成功。目前,6个部属火电厂每年排放冲灰水2800万吨。除铜陵电厂采用冲灰水闭式循环,不存在污染问题外,马鞍山、淮南电厂经过治理,冲灰水PH值已经达到或接近排放标准,其余发电厂冲灰水的PH值均超标。椎北电厂还存在氟化物超标问题(含氟量11.3毫克/升,超标1.3毫克/升)。
治理噪声已经开始,芜湖电厂锅炉对空排气,室外噪声达135分贝以上,后在锅炉与汽机房装置值班隔音室,降低了噪声,但室内噪声仍达90分贝以上,1983年将各排汽管全部装上小孔消声器,室外噪声降至90分贝,室内在85分贝以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其余各厂亦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