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科技交流
一、科技情报
1958年,中试所配1人管理资料。1966年,中试所技术室设资料组,与100多个单位开展技术资料的交流和负责电力系统技术革新成果的搜集、管理、汇编,举办“双革”成果展览,出版“双革”通讯等。1969年5月,撤销中试所,资料室并入皖南供电局,在搬迁过程中,技术资料大部分丢失受损。1969年9月恢复中试所建制。1974年9月,全国电力科技情报座谈会规定:各省市电力科技情报工作,归口由各省市电力中试所统一管理。1975年8月,中试所由8人组成技术情报组,1978年改为技术情报室。1985年,情报室有1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分为情报交流、技术资料管理、编辑出版技术刊物,翻译、复印、摄影和录象等专业,成为全省电力科技资料积累中心和电力科技情报的归口部门。有馆藏中文图书7766本,技术资料9668份,中文期刊555种,约6000册。有英、日、法、俄、德文5种外文期刊263种,约3000册。这些资料按电力生产的特点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目、保存。采用计算机建库、检索。与全国电力生产、基建、科研、学校等400多个单位建立了情报交流关系,情报渠道畅通,来源广阔。
1975~1985年,建立健全的安徽电力科技情报网(简称省网),在省电力工业局领导下,由局属35个单位组成。省电力试研所情报室是全省电力科技情报网的组织单位,参加省网的局属厂、站、局、公司均在生产技术(科技、施工)部门和车间设兼职情报员,形成全省脉络贯通的电力科技三级情报网。已经召开过7次全省电力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和各种专题技术交流会。另外,安徽电力科技情报网先后参加了华东6省1市情报协作网,带电作业情报网,水电生产技术情报网和超高压输变电、热机、热控、电气、化水、环保、标准化、计算机、图书管理现代化等全国性专业技术情报网。还成立了带电作业和水电2个专业情报站。
1977年,配合华东电力情报协作网年会的召开,举办全省电力系统技术革新展览,展出成果224项,在系统内17个点巡回展览,行程2500公里,电力系统内35个单位和系统外110个单位有2万多人次参观了展览。
1976年创刊《技术情报交流》,1984年更名为《安徽电力》,由省电机工程学会和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合办,作为省电机工程学会会刊和省电力科技情报网网刊,省出版局批准为内部交流刊物,发行量4500份(1986年正式出版,公开发行)。同时还编辑出版《电力技术消息》和《科技成果汇编》等。
开展专题情报调研,为生产和科技攻关提供有益的专题资料,先后出版了“接地电阻测试方法”、“除尘方式的改进”、“电子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瓷瓶防污闪”和“高能等离子电弧直接点火”等专题资料,与华东协作网内有关单位,对国产12.5万千瓦和20万千瓦机组共同进行调查研究,编写出《华东地区国产12.5万千瓦机组运行情况》报告,提出进一步改进方向,得到有关单位好评,获得上海科技情报三等奖。
二、出国考察
50年代初期,淮南电厂有2名技术工人去苏联学习发电设备安装和发电运行。60年代初,又派1名副厂长去波兰和东德参观学习。此后十几年间,全省电力部门没有派人出国考察学习,但曾派人去越南、坦桑尼亚、巴基斯但等国援助建设。
从70年代后期起,陆续派出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去联邦德国、法国、美国等考察学习。内容有“给水泵、高压加热器制造、施工建筑和企业管理”等。随着60万千瓦机组和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引进国外设备自动化水平高,工业制造、系统设计先进,具有80年代初国际技术水平。为了用好管好新技术新设备,水利电力部安排安徽省电力系统14个厂、站、局选派对口专业的科技人员和高中级职称技术骨干,前往美国、英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国考察学习。1984~1985年出国考察81人次。主要目的:一是考察,如赴法国考察220千伏开关设备制造使用技术,去联邦德国、英国考察发电厂二手发电设备;二是培训学习,赴意大利学习由该国提供的葛(葛洲坝)——沪(上海)数字微波技术,去瑞士BBC公司学习自动化设备,赴美国西屋公司和燃烧工程公司进行平圩电厂60万千瓦机组仿真培训学习;三是订购设备验收交接,去瑞士ASEA公司检验继电保护装置等;四是参加国际3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谈判等。通过考察学习,深入了解国际上80年代新设计、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水平和国内、省内的差距,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对振兴安徽电力工业、科技攻关,具有一定的意义。
省电力系统出国考察学习情况,见表6—1—4。
省电力系统出国考察学习情况

1958年,中试所配1人管理资料。1966年,中试所技术室设资料组,与100多个单位开展技术资料的交流和负责电力系统技术革新成果的搜集、管理、汇编,举办“双革”成果展览,出版“双革”通讯等。1969年5月,撤销中试所,资料室并入皖南供电局,在搬迁过程中,技术资料大部分丢失受损。1969年9月恢复中试所建制。1974年9月,全国电力科技情报座谈会规定:各省市电力科技情报工作,归口由各省市电力中试所统一管理。1975年8月,中试所由8人组成技术情报组,1978年改为技术情报室。1985年,情报室有1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分为情报交流、技术资料管理、编辑出版技术刊物,翻译、复印、摄影和录象等专业,成为全省电力科技资料积累中心和电力科技情报的归口部门。有馆藏中文图书7766本,技术资料9668份,中文期刊555种,约6000册。有英、日、法、俄、德文5种外文期刊263种,约3000册。这些资料按电力生产的特点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目、保存。采用计算机建库、检索。与全国电力生产、基建、科研、学校等400多个单位建立了情报交流关系,情报渠道畅通,来源广阔。
1975~1985年,建立健全的安徽电力科技情报网(简称省网),在省电力工业局领导下,由局属35个单位组成。省电力试研所情报室是全省电力科技情报网的组织单位,参加省网的局属厂、站、局、公司均在生产技术(科技、施工)部门和车间设兼职情报员,形成全省脉络贯通的电力科技三级情报网。已经召开过7次全省电力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和各种专题技术交流会。另外,安徽电力科技情报网先后参加了华东6省1市情报协作网,带电作业情报网,水电生产技术情报网和超高压输变电、热机、热控、电气、化水、环保、标准化、计算机、图书管理现代化等全国性专业技术情报网。还成立了带电作业和水电2个专业情报站。
1977年,配合华东电力情报协作网年会的召开,举办全省电力系统技术革新展览,展出成果224项,在系统内17个点巡回展览,行程2500公里,电力系统内35个单位和系统外110个单位有2万多人次参观了展览。
1976年创刊《技术情报交流》,1984年更名为《安徽电力》,由省电机工程学会和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合办,作为省电机工程学会会刊和省电力科技情报网网刊,省出版局批准为内部交流刊物,发行量4500份(1986年正式出版,公开发行)。同时还编辑出版《电力技术消息》和《科技成果汇编》等。
开展专题情报调研,为生产和科技攻关提供有益的专题资料,先后出版了“接地电阻测试方法”、“除尘方式的改进”、“电子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瓷瓶防污闪”和“高能等离子电弧直接点火”等专题资料,与华东协作网内有关单位,对国产12.5万千瓦和20万千瓦机组共同进行调查研究,编写出《华东地区国产12.5万千瓦机组运行情况》报告,提出进一步改进方向,得到有关单位好评,获得上海科技情报三等奖。
二、出国考察
50年代初期,淮南电厂有2名技术工人去苏联学习发电设备安装和发电运行。60年代初,又派1名副厂长去波兰和东德参观学习。此后十几年间,全省电力部门没有派人出国考察学习,但曾派人去越南、坦桑尼亚、巴基斯但等国援助建设。
从70年代后期起,陆续派出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去联邦德国、法国、美国等考察学习。内容有“给水泵、高压加热器制造、施工建筑和企业管理”等。随着60万千瓦机组和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引进国外设备自动化水平高,工业制造、系统设计先进,具有80年代初国际技术水平。为了用好管好新技术新设备,水利电力部安排安徽省电力系统14个厂、站、局选派对口专业的科技人员和高中级职称技术骨干,前往美国、英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国考察学习。1984~1985年出国考察81人次。主要目的:一是考察,如赴法国考察220千伏开关设备制造使用技术,去联邦德国、英国考察发电厂二手发电设备;二是培训学习,赴意大利学习由该国提供的葛(葛洲坝)——沪(上海)数字微波技术,去瑞士BBC公司学习自动化设备,赴美国西屋公司和燃烧工程公司进行平圩电厂60万千瓦机组仿真培训学习;三是订购设备验收交接,去瑞士ASEA公司检验继电保护装置等;四是参加国际3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谈判等。通过考察学习,深入了解国际上80年代新设计、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水平和国内、省内的差距,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对振兴安徽电力工业、科技攻关,具有一定的意义。
省电力系统出国考察学习情况,见表6—1—4。
省电力系统出国考察学习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