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安徽电力职工大学
简称“职大”,位于合肥市黄山路,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联合大学毗邻。虽处城区而不喧闹,办学环境较为理想。
该校筹建于1979年,1981年经电力工业部批准并经教育部备案同意为部属成人高等专科学校,主要为省电力系统培养各类专门人才。隶属省电力工业局,县级建制。招生纳入国家计划,学制3年,设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工业建筑、电厂热能动力3个专业,另外还委托合肥工业大学代培高压输电线路1个专业。
该校前身系合肥供电局“七·二一”工人大学,原址位于合肥市望江路供电局汽车队院内。初建时,条件很差,校舍面积仅720平方米,楼下有汽车库,楼前是养猪场。交通工具只有1辆小板车。全校教职员工,以事业为重,工作不计份内份外,加班加点、不取报酬,艰苦创业,保证了教学正常进行。有教职工16人,其中专职教师11人,只担任辅导课,主要课程均请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的讲师、教授授课。1982年初,首届毕业生经省教育委员会派专家考核合格,同意毕业。
1983年4月,学校搬迁到黄山路,是年5月,省电力工业局干部训练班改为干部学校,与职大合并,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行政、总务、教务统一管理,教师授课统一安排。1985年秋,复又分开,各自独立。
“职大”招生主要面向省内电力系统职工,也曾招收少量外系统和外省委托代培学生。自办学起至1985年共招生432人,毕业学生239名,多数已成为各单位生产骨干,有的已提拔到领导岗位。1984年全国第一次电专业协作组首次协作会议推荐安徽电力职工大学为校际外语教研组和电机教研组组长单位。1985年5月,电机学、泵与风机、流体力学3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首次研讨会,推荐“职大”为“泵与风机”、“流体力学”2门课程组的组长单位,负责编写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职大”负责编写的还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两门课的习题集。2位青年教师编写的《电力系统习题集》已正式向全国电力职工大学发行。
1985年,全校建筑总面积0.5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9.60万元,在册职工111人(含干校20人),有硕士研究生及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教师52人,其中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7人。设有基础、电专业、外语、热动、政治理论组等5个教研组和1个函授辅导站,并相继建成电工实验、物理实验、计算机室等。图书馆藏书1.26万册。热动实验、电机实验和语音室已着手筹备。各专业均按水利电力部制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课,开设的课程少则17门,多的达25门。学生在校学习不少于2000学时,电专业达2300多学时,毕业前要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每年聘请合工大专业教授和省电力系统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毕业答辩的评判。
二、合肥电力学校
位于合肥市青年路5公里处,占地约10万平方米,交通方便,环境宜人,是座中等专业学校。其前身是淮南半工半读电力技术学校,由省电业管理局办、淮南电厂具体管理。1964年11月,建校于淮南市田家庵区。在“文化大革命”中排除干扰,坚持培养电力专业人才。1973年4月,易名为淮南电力学校。1979年,升格为县级建制,直属省电力工业局领导。1980年,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在合肥选址新建。1984年4月,更名为合肥电力学校,秋季在合肥新校址正式招生。次年8月,全部搬迁至合肥。
该校有教学楼,设普通教室30个、阶梯教室3个、制图大教室4个、教师休息室5个、电化教学演播室1个。图书馆楼内设书库5个、阅览室8个,共收藏图书约6万册,其中科技书籍占64%。实验楼内设物理、化学、数字电路、电机实验室、模型室、计算机室。以及办公楼、学生宿舍、职工住宅楼、礼堂兼饭厅、浴池、锅炉房等建筑面积共1.06万平方米,还有田径运动场等,设施齐全。
1985年,全校教职员工231人,其中教师94人。教师中有技术职称的22人,其中讲师、工程师9人,助理讲师、助理工程师10人,教员、技术员3人。在校学生860人。
开设“电厂热能动力设备”、“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用电管理”和“电厂运行集中控制”4个专业,学制4年。1975~1977年曾开设过“热工仪表自动化”专业。为了给电力系统外的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还开办代培机电班、职工中专班、职业中专班和函授班等。
1964~1983年,合肥电力学校主要在省内统一招生,后来扩大到上海、山东、江苏、浙江4省市统一招生(1986年开始,招生范围又扩大到黑龙江、广东、广西、辽宁、福建、甘肃、宁夏、四川等省)。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使用国家教委和水利电力部规定的教材。学生在校要学完20多门课程,3000多学时,还要完成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累计毕业学生达2000余名。
三、淮北电力技工学校
位于淮北市区西风凰山脚下原濉溪电厂旧址,与淮北电厂毗邻,是一所中等电力技工学校,隶属省电力工业局。
该校创办于1974年10月,初名淮北发电厂技工学校,旨为培养发电厂中级技术工人。当时,开设电厂锅炉设备运行检修、电厂汽轮机设备运行与检修、发电厂变电所设备运行与检修3个专业。后改设电厂热能动力设备运行与检修、发电厂变电所设备运行与检修2个专业。1979年1月,划归省电力工业局领导,易为现名,升格为县级建制。接着新征土地,扩建教室、宿舍,增辟运动场地,绿化美化校园,改善教学环境。1985年,有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和教师住宅等各种房屋共计1.56万平方米、占地140多亩,固定资产178万元。有教职员工139人,其中教师56人,工程师、讲师8人,助理工程师6人。在校学生392人,另有各类培训班学员123人,淮南电厂校外班40人。
学校开办以来,一直在省内招生。1976年以前主要招收城市下放农村的知识青年,通过推荐录取。后来,招收城乡应届和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录取。1979年开始,主要招收城市有商品粮户口的应届和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另外,对省电力系统职工子女有一定比例的照顾招生名额,考分略低于统招学生。1974~1983年学制均为2年。1984年,开始只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改为3年。到1985年累计毕业学生1658名,分配在省内电力部门,大部分已成为生产骨干,有的已担任了生产技术岗位的领导。全国著名的青年科学家李慧芹,原是该校的毕业生。她研制的计算机汉字处理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水利电力部的嘉奖。
学校还在扩建一幢0.41万平方米的实验楼,计划于1986年交付使用,各种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完善。
四、安庆电力建设技术学校
位于安庆市西门,热电路贯穿校园。路北为教学区和教职工生活区,路南为学生宿舍区和操场,校园占地8.67万平方米,园内广植花草,树木葱茏,环境宜人。该校前身是安徽电力建设技术学校,原在合肥市北郊(今安徽电建修造厂内)。1975年6月,由安徽电力建设公司创办,旨在解决省内电力基本建设安装技工,着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1979年3月,校址迁往安庆市原安徽电力建设公司第二工程处旧址,1980年8月更为现名。该校开始归电力工业部电力建设总局直辖,1983年,改属安徽省电力工业局领导,县级建制。
1985年,有固定资产258万元,房屋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校内有教学楼,实习工厂,学生和教职员工宿舍、食堂、澡堂、体育场等设施较为齐全。并有电化教学,图书馆藏书3.69万册,各种期刊675份。在校学生436人,教职员工187人,其中教学人员83人,有讲师1人,工程师18人,助教1人,助理工程师10人。
该校在安徽省内招生,参加全省技工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根据志愿择优录取。先后开设过电厂锅炉安装、电厂汽轮机安装、电厂锅炉设备运行与检修、发变电电气设备安装、发变电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输电工程施工、输配电运行与检修、热工仪表、焊接、铆工、钳工等11个专业。1978年以前,学制为2年。1979年起,将高、初中毕业生分开编班,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经过学习,达到三级工应会要求和四至五级工应知要求。至1985年,累计毕业生1552名,同时举办各种短训班18期,培训930人。毕业生全部分配到省内电力系统工作。
五、合肥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由安徽水利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变迁而成的。
安徽水电学院是1958年在淮河水利学校基础上扩建而成,设河川结构、农田水利、电力工程、水力发电4个系,“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是电力工程系的主要专业,学制5年。1958~1965年共招收7届学生(1961年未招),每届2个班60~70人。1960年,电力工程系还开办了“热能动力专业”,招收一届两班学生。该院电力工程系共培养了近500名高级电力工程技术人才;水力发电系也为电力部门培养了一批高级水电建设工程技术人才。安徽水电学院始办时校址在怀远县,1961年院校分家,大学部迁到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东麓,中专部改名为安徽水利电力学校留在怀远。1969年,安徽水电学院撤销,其“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并入合肥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名称未变。其它3个系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后合并成立水利系,设农田水利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2个专业。1977年,合肥工业大学“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改名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81年,更名为电气工程系。1977年至1985年,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招收9届学生,每届两班60~70人,学制4年。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