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压
建国前,各地电厂(公司)孤立供电,电压等级各异。交流电压有高压22、6.6、3、2.3千伏,低压380、220伏;直流电压有400、220、110伏,运行电压高低,不作考核,监控不严。当时,因发电机组容量小,加之窃电成风,致使电压低,灯光暗,用户怨声载道。1949年,芜湖、蚌埠电厂发电机出口额定电压2.3千伏,实际仅有1.5千伏左右,大多数用户照明电压应220伏,只有120伏左右,电能质量极差。
建国后,大中型电厂相继建设,形成全省电力网,高压电网电压分别为220、110、35千伏(500千伏输电线已建成1条,临时降压为220千伏运行,66、22千伏电压已取消);中压电网有10、6千伏,少数农排直配站还保留3千伏;低压电网也进行了整改,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1958年“大跃进”时,首次出现严重缺电局面,运行电压大幅度下降。1959年下半年,降压变电所二次侧电压一般下降10~15%左右,马鞍山向山铁矿35千伏降至28千伏,合肥螺丝岗变电所10千伏降至9千伏,淮南望峰岗变电所6.3千伏降至5.8千伏。因电网低电压、低频率运行,矿区绞车不能启动,裕溪口码头停运,部分农用电动机烧毁。1960年严重干旱,用电负荷增加,电网开始安装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提高运行电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省电网又出现长期低电压、低频率运行局面,各地电压曾低于额定值近20%,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了改善电压质量,1975年,芜湖长龙山变电所开始安装1台华东地区最大的10万千乏调相机,1978年5月投产后,使皖南电压低谷区的220、110、35千伏3级电压得到改善。1979年下半年,华东电业管理局统一部署,重点开展改善电压质量工作。为此,省电力工业局严格要求,发电机及变电所母线电压不得低于额定值的5%,改变不合理的运行方式,调整主变压器分接头49台次,总容量为228.3万千伏安。同年,对各发电厂下达无功出力曲线,增加无功出力18.55万千乏;对各电压监视点下达电压曲线,使220千伏主网电压平均提高19.08千伏。其中:桥头集变电所电压提高23.94千伏。1981年,安徽电网220千伏平均电压为223千伏,比上年提高7.70千伏;110千伏平均电压113.40千伏,比上年提高1.70千伏。随着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省电网强化计划用电工作,坚持电网中枢点电压考核,按时下达电压曲线,在主要设备检修、重大运行方式改变时,都校核电压水平。根据运行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电压,基本做到在不同运行方式下都能较好地保证电压质量。1985年,省电力网电压合格率97.33%。其中220千伏合格率99.31%,110千伏合格率95.33%。
无功补偿设备容量(1985年)

220千伏电压水平(1985年12月)

110千伏电压水平(1985年12月)

二、频率
建国前,各地电厂(公司)的发电机,多为德国、法国、日本产品,交流电的频率有60赫兹及50赫兹2种,常处于低频率运行状态。
建国后,逐步统一使用50赫兹交流电。1959年严重缺电,省电网频率最低降至46赫兹左右。1961年3月,水利电力部召开紧急电话会议,禁止低频率运行。为此,省电力局对有关发电厂及变电所装置低电流闭锁的低频率减载装置,并采取负荷分配、分区限电、紧急拉电等措施,防止系统瓦解。同时,采取提高设备出力、水电站在枯水季节低水头运行等应急措施,使电网频率恢复正常。
1974年,再度出现严重缺电局面,电力网长期处于低频率运行状态,最低为47.5赫兹,电力事故频繁,给发、供、用电设备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此后,国家计划委员会、水利电力部再次明确严禁低频率运行,强调计划用电。省调为此拟定低频率减负荷方案,并制订《关于系统低周波各厂解列厂用机组的暂行规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运行状况。1979年,电网重新集中管理,供电部门继续提高用电负荷率,发电厂积极参与系统调频,使电网频率恢复正常。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