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系统自动化
一、远动装置
省电力系统于1958年在全国率先使用电钟式简易遥控设备。该设备是中国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结合水电厂的要求设计的,主要型号有SD—2、SD—3。同年夏季,和安徽科学院合作研制GYK—58型、S—59型远动装置,利用电力载波机的导频及有线通信作通道,土法上马初步实现省调对佛子岭、向洪甸、梅山3个水电站的远方控制。1960年6月25日,朱德委员长莅临省电力中心调度所视察对佛子岭水电站的遥控操作。此后,又对合肥、淮南、芜湖、佛子岭等地使用上海继电器厂生产的SF—58型有触点遥信装置。鉴于以上设备采用步进式选择器作为脉冲分配器,防尘要求高,维护工作量大,容量小、速率低,不久,便采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研制的SFW无结点磁环式远动装置。1963年,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研制晶体管YTO型音频副载波机,用于淮南电厂。1967年,与上海华通开关厂合作试制的晶体管代替磁环的YZM—2型综合远动装置,应用在长龙山变电所。1969年,省调成立远动组,但正当干部下放农村,远动专业只留2人。1972年,下放人员归队,该组随即恢复。
1974年,发电厂和变电所的老式远动装置,更换为SZY—2数字式远动装置。1976年,全国远动技术讨论会在黄山召开,初步拟定循环式(CDT)远动规约。1977年,省调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研制KD 607遥测装置,在合肥电厂投运。次年,同南京水电仪表厂合作,研制成功第一套SZY—3型综合远动装置,在马鞍山电厂投运,并获全国性鉴定会通过。之后一些厂站相继装了13套,迄今运行良好。1980年,在水电站安装JSC—3型简易数据装置(小规模集成电路),并自行设计制造ZJQ—1型中规模集成电路数字式总加器,实现发电功率总加,方便了调度管理。1982年,省调同华东电力中心试验所合作,研制成功JK—1远动数据接口。1984年,研制成微机远动数据集中器,把远动数据收集到计算机。1985年,开始了平圩电厂工程及淮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引进工作,从瑞士BBC公司进口一套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Becos1 0plus,以实现对5 0 0千伏系统的安全监控。华东电网总调度室对500千伏断路器进行遥控操作,并装有远动同期鉴定合闸装置,进行遥控同期鉴定合闸。
1985年,省调已能监视到全省发电有功功率总加和220千伏母线电压、线路潮流等遥测量,并将淮北、淮南发电厂和陈村水电站的总有功功率送至华东电网总调度室。有6个地、市供电局能对供电地区总负荷进行遥测,并送至省调。全系统远动装置年平均可用率99.28%;遥测精度合格率97.74%。其中,省调端年平均可用率99.93%,电站端年平均可用率96.68%。
二、电子计算机
省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潮流及稳定计算,原靠模拟计算台和计算尺。1975年5月,省调1台TQ—16型计算机投入使用。随着系统的扩展,对数据的采集要求更高,该机速度低,可靠性差,数据输入繁杂,满足不了需要。为此,1983年8月,使用1台PDP—11/23计算机,不仅满足了系统潮流计算的需要,还能对纷繁的报表直接用计算机打印出来,提高了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TQ—16型计算机遂于1985年3月停用。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在线安全监控方面始于1981年。以前,调度人员主要依靠电话和远动装置作为调度手段。1981年,华东电力中心试验研究所和安徽省电力中心调度所共同研制开发了计算机接口,将远动信息输入DJS—131计算机系统,为调度提供实时系统信息和电网运行状况,减轻调度人员的工作量,并为事故处理及时提供可靠依据,减少了误操作。1985年,因平圩发电厂和淮南至上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需要,从瑞士BBC公司引进一套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端Becos10plus系统装在省调,系统核心部分为2台PDP— 11/73计算机,远方终端Indectic2033微型计算机分别装在平圩发电厂(2台)、洛河发电厂、繁昌变电所。该系统采集省内500千伏发电、输变电系统的实时运行参数。经计算机处理后,完成对超高压系统的安全监控功能,如遥测、遥信、遥控、遥调、事故顺序记录等功能,使全省电力线路的实时潮流、运行状况在调度模拟盘和彩色屏幕上显示出来。阜阳电业局1985年投入1台DCX—5实时监控型计算机,使其所属10个变电所设备的实际位置和220千伏阜阳变电所、110千伏河西变电所、35千伏济河变电所的电压、电流参数,通过微型计算机在彩色屏幕上显示出来。
1 98 5年,省调拥有美国、中国及中国组装的电子计算机10台,即TQ— 16、DJS—131、DCX—5、PDP—11/23、PDP—11/73(2台)、Indectic2033(4台)。
三、调度台
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调度所初建时,调度台建筑面积30平方米,配有木质纸条自制模拟盘,1张2席调度桌,桌前放置周波表、电压表等表计,1台调度小总机,室内有1座捷克斯洛伐克制的机械标准钟,并带有调频计时装置。1964年,改建调度台,1968年启用,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装有13列钢制可带遥信灯光的调度模拟盘,配有2席2调度通信总机调度桌1张,单席单调度通信总机调度桌(掀键式)1张。2席调度桌中间有遥测、遥信控制台,在较大的调度桌前方,放置20个遥测表计及周波表、标准钟显示器,后配有录音机及资料柜。随着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远动信息及功率总加逐步接到调度台,显示器分别装在调度模拟盘上。1984年又装了5列苏州制镶嵌式调度模拟盘,用作远动信号及遥测220千伏潮流的220千伏系统图。1985年用DJS—131在线控制计算机显示系统运行的20幅画面,并开始使用PDP—11/23计算机建立调度运行日报的数据库。此年,调度台还配有反事故学习小总机。
省电力系统于1958年在全国率先使用电钟式简易遥控设备。该设备是中国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结合水电厂的要求设计的,主要型号有SD—2、SD—3。同年夏季,和安徽科学院合作研制GYK—58型、S—59型远动装置,利用电力载波机的导频及有线通信作通道,土法上马初步实现省调对佛子岭、向洪甸、梅山3个水电站的远方控制。1960年6月25日,朱德委员长莅临省电力中心调度所视察对佛子岭水电站的遥控操作。此后,又对合肥、淮南、芜湖、佛子岭等地使用上海继电器厂生产的SF—58型有触点遥信装置。鉴于以上设备采用步进式选择器作为脉冲分配器,防尘要求高,维护工作量大,容量小、速率低,不久,便采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研制的SFW无结点磁环式远动装置。1963年,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研制晶体管YTO型音频副载波机,用于淮南电厂。1967年,与上海华通开关厂合作试制的晶体管代替磁环的YZM—2型综合远动装置,应用在长龙山变电所。1969年,省调成立远动组,但正当干部下放农村,远动专业只留2人。1972年,下放人员归队,该组随即恢复。
1974年,发电厂和变电所的老式远动装置,更换为SZY—2数字式远动装置。1976年,全国远动技术讨论会在黄山召开,初步拟定循环式(CDT)远动规约。1977年,省调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研制KD 607遥测装置,在合肥电厂投运。次年,同南京水电仪表厂合作,研制成功第一套SZY—3型综合远动装置,在马鞍山电厂投运,并获全国性鉴定会通过。之后一些厂站相继装了13套,迄今运行良好。1980年,在水电站安装JSC—3型简易数据装置(小规模集成电路),并自行设计制造ZJQ—1型中规模集成电路数字式总加器,实现发电功率总加,方便了调度管理。1982年,省调同华东电力中心试验所合作,研制成功JK—1远动数据接口。1984年,研制成微机远动数据集中器,把远动数据收集到计算机。1985年,开始了平圩电厂工程及淮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引进工作,从瑞士BBC公司进口一套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Becos1 0plus,以实现对5 0 0千伏系统的安全监控。华东电网总调度室对500千伏断路器进行遥控操作,并装有远动同期鉴定合闸装置,进行遥控同期鉴定合闸。
1985年,省调已能监视到全省发电有功功率总加和220千伏母线电压、线路潮流等遥测量,并将淮北、淮南发电厂和陈村水电站的总有功功率送至华东电网总调度室。有6个地、市供电局能对供电地区总负荷进行遥测,并送至省调。全系统远动装置年平均可用率99.28%;遥测精度合格率97.74%。其中,省调端年平均可用率99.93%,电站端年平均可用率96.68%。
二、电子计算机
省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潮流及稳定计算,原靠模拟计算台和计算尺。1975年5月,省调1台TQ—16型计算机投入使用。随着系统的扩展,对数据的采集要求更高,该机速度低,可靠性差,数据输入繁杂,满足不了需要。为此,1983年8月,使用1台PDP—11/23计算机,不仅满足了系统潮流计算的需要,还能对纷繁的报表直接用计算机打印出来,提高了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TQ—16型计算机遂于1985年3月停用。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在线安全监控方面始于1981年。以前,调度人员主要依靠电话和远动装置作为调度手段。1981年,华东电力中心试验研究所和安徽省电力中心调度所共同研制开发了计算机接口,将远动信息输入DJS—131计算机系统,为调度提供实时系统信息和电网运行状况,减轻调度人员的工作量,并为事故处理及时提供可靠依据,减少了误操作。1985年,因平圩发电厂和淮南至上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需要,从瑞士BBC公司引进一套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端Becos10plus系统装在省调,系统核心部分为2台PDP— 11/73计算机,远方终端Indectic2033微型计算机分别装在平圩发电厂(2台)、洛河发电厂、繁昌变电所。该系统采集省内500千伏发电、输变电系统的实时运行参数。经计算机处理后,完成对超高压系统的安全监控功能,如遥测、遥信、遥控、遥调、事故顺序记录等功能,使全省电力线路的实时潮流、运行状况在调度模拟盘和彩色屏幕上显示出来。阜阳电业局1985年投入1台DCX—5实时监控型计算机,使其所属10个变电所设备的实际位置和220千伏阜阳变电所、110千伏河西变电所、35千伏济河变电所的电压、电流参数,通过微型计算机在彩色屏幕上显示出来。
1 98 5年,省调拥有美国、中国及中国组装的电子计算机10台,即TQ— 16、DJS—131、DCX—5、PDP—11/23、PDP—11/73(2台)、Indectic2033(4台)。
三、调度台
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调度所初建时,调度台建筑面积30平方米,配有木质纸条自制模拟盘,1张2席调度桌,桌前放置周波表、电压表等表计,1台调度小总机,室内有1座捷克斯洛伐克制的机械标准钟,并带有调频计时装置。1964年,改建调度台,1968年启用,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装有13列钢制可带遥信灯光的调度模拟盘,配有2席2调度通信总机调度桌1张,单席单调度通信总机调度桌(掀键式)1张。2席调度桌中间有遥测、遥信控制台,在较大的调度桌前方,放置20个遥测表计及周波表、标准钟显示器,后配有录音机及资料柜。随着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远动信息及功率总加逐步接到调度台,显示器分别装在调度模拟盘上。1984年又装了5列苏州制镶嵌式调度模拟盘,用作远动信号及遥测220千伏潮流的220千伏系统图。1985年用DJS—131在线控制计算机显示系统运行的20幅画面,并开始使用PDP—11/23计算机建立调度运行日报的数据库。此年,调度台还配有反事故学习小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