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调度通信
一、架空通信线及通信电缆
省电力系统远距离有线通信始于1956年。佛子岭——合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配套建设专用通信线,六安——合肥南门段在邮电局线路上租杆挂线,佛子岭——六安、合肥南门——螺丝岗均为新建,建成后移交邮电部门管理。1958年3月,开通合肥螺丝岗变电所——裕溪口有线通信线(在邮电部门线路租杆挂线)。次年1月,租用芜湖邮电局的过江电缆,接通合肥至芜湖的有线通信。此间,田家庵——蚌埠(1957年)、梅山——六安——望峰岗(1958年)、田家庵——合肥(1959年)等有线电话通道先后开通,初步满足了调度通信的需要。60至80年代间,先后架设省调至合肥电厂、桥头集、螺丝岗变电所的数百对电缆,构成合肥地区电力调度通信网,发挥载波机的功能,提高了调度指挥能力和管理水平。1985年,随着调度手段的不断更新,电力系统的架空通信线已被逐渐淘汰。
二、载波通信
将载波通信用于电力调度,最早是1951年开辟的淮南电厂至合肥逍遥津变电所的载波通信,安装第一套双边带电力载波机(51型),该机由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制造。1953年,又安装调试了田家庵至蚌埠胜利路变电所的载波通道,安装第二套双边带电力载波机(52型),构成淮南电业局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当时使用天线耦合,传输效率低,附近的收音机能接收到载波信号,保密性差。1957年,第一套T—5型双边带载波机装于合肥至佛子岭110千伏输电线路两端,供调度通话。此后,淮南、蚌埠亦使用新的载波机,旧机拆除。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地均采用变周式52型双边带载波机。
1958年,省电力中心调度所下设通信组,负责全省电力系统的调度通信工作。同年,将东北电力中心试验所研制生产的T—5型双边带电力载波机,分别安装在合肥至六安开关站、合肥至杨柳圩变电所。瑞士Hasler通信设备公司生产的单边带电力载波机,安装在合肥至梅山水电站。次年,又安装T—7、T—8型电力载波机,分别开通宿县至淮北、合肥至淮南电厂的载波通信。
为解决合肥至南京的电力调度通信,华东电业管理局于1960年从望亭电厂借拨2台捷克斯洛伐克产JVT—1型单边带复合型载波机、以及南京有线电厂生产的国产第一台单边带ZDD—1型载波机,装于合肥至南京的电力调度通道上。此后数年内,系统通信手段以ZDD—2型电力载波机为主。
1974年,国产第三代ZDD—3型晶体管、电子管混合型电力载波机开始用于合肥至淮北、合肥至陈村等通信电路。1975年,安徽电力系统使用ZJ—1、ZDD—3、ZJ—2A全晶体管电力载波机。1978年,性能完善、质量较佳的ZDD—12型电力载波机开始在淮南、淮北两地使用。至1985年,全省电力系统有各种型号的载波机440台,开通了62条载波通信电路。
三、微波通信
[模拟微波电路]随着电网的发展,有线通道(主要是架空明线、电缆和电力载波通道)在容量、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1969年,华东电业管理局筹建上海至淮南微波接力通道。次年,投资0.15亿元,分二期施工:一期工程上海至南京段,二期工程南京至淮南段。1974年,又延伸至淮北电厂,统称为上海——南京——淮北模拟微波电路。电路,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全长809公里,由23个站组成。其中,南京至淮北段438公里,12个站,平均站距39公里,分别建在马鞍山电厂、芜湖电厂、含山县东关镇、巢县炀镇傅家岗、省电力局大院、长丰县下塘集变电所旁、定远县炉桥镇、蚌埠西郊变电所、固镇县变电所、宿东电厂、淮北电厂。合肥至淮南由炉桥站分支到田家庵电厂。
微波站,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各站塔高为马鞍山、芜湖55米,东关75米,傅家岗80米,合肥100米,下塘、炉桥、蚌埠83米,固镇、宿县65米,淮北75米,淮南40米,铁塔均为双平台、自立式。
该电路于1974年动工,1982年使用。省调设微波中心站,负责管理全省微波电路,1984省调成立通信科,统一管理全省电力通信。各微波站也相继成立运行管理班组,逐步完善了电路与设备管理制度。
[数字微波电路]1982年,淮委用意大利政府赠款,与意方合作建设蚌埠至淮滨的数字微波通信电路。水利电力部于次年3月,在蚌埠召开此项工程协调会,并提出蚌埠至徐州微波电路方案。5月,批准扩(改)建淮滨——信阳、蚌埠——徐州的数字微波通信电路,使其西接京汉微波电路,北通徐州,南与合沪微波电路接通,成为水利电力部与部分省市间的调度通信干线。建成后,安徽电力部门可以使用(固镇至淮北段计划于1988年投入使用)。
为适应葛洲坝至上海直流输电的调度需要,1985年,水利电力部又确定新建葛沪数字微波电话工程,在安徽省设立10个微波站,站址分别在宿松、徐桥、怀宁、安庆、池州、铜陵、繁昌、火龙岗、芜湖、马鞍山。安庆、芜湖2个站建在供电局电力调度大楼上,其余8个站均是独成院落。微波塔高83.50米,塔型为标准型角钢自立式塔(各站计划于1986年开工,1988年建成,同年9月,安徽省原模拟微波电路全部改为数字微波投入使用)。
四、无线电台
1950年,淮南电厂曾设无线电台1部,用于同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通信联络。次年,移交淮南市公安局。1962年,省调有4部防汛无线电台,作合肥至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六安等地的夏季防汛通信之用,1966年停用。1984年3月,省农电局在宣城、繁昌等10个县设置无线电台,用于县级电力调度,改变了使用邮电长途电话进行调度的被动局面。1985年,已有46个县供电局使用412部无线电台,其中主台52部,分台360部,大多为辽宁无线电四厂生产的813型机,也有一些浙江“8300厂”生产的801型机。
五、图文传真
1964年,省调派人参加华东电业管理局举办的传真机学习班。后由华东电业管理局投资,将上海邮电器材厂生产的电子管式传真机(DTE型),装于省电力调度台。因当时合沪载波电路不稳定,加上60年代的传真机传输方式较落后,不能使用。
随着操作命令日益增多,为减少调度员的话务量以及正确可靠的发布操作命令,1984年底,省调开始使用佳能FAX 510传真机,利用微波话路对淮南、淮北进行高速图文传真通信。次年4月,安装1台日本东芝SYFAX 402型高速文字传真机,开通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的传真电路。生产指挥程控交换网建成后,安徽电力系统有条件的地区,可把传真机接入交换网使用,为普及传真通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省电力系统远距离有线通信始于1956年。佛子岭——合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配套建设专用通信线,六安——合肥南门段在邮电局线路上租杆挂线,佛子岭——六安、合肥南门——螺丝岗均为新建,建成后移交邮电部门管理。1958年3月,开通合肥螺丝岗变电所——裕溪口有线通信线(在邮电部门线路租杆挂线)。次年1月,租用芜湖邮电局的过江电缆,接通合肥至芜湖的有线通信。此间,田家庵——蚌埠(1957年)、梅山——六安——望峰岗(1958年)、田家庵——合肥(1959年)等有线电话通道先后开通,初步满足了调度通信的需要。60至80年代间,先后架设省调至合肥电厂、桥头集、螺丝岗变电所的数百对电缆,构成合肥地区电力调度通信网,发挥载波机的功能,提高了调度指挥能力和管理水平。1985年,随着调度手段的不断更新,电力系统的架空通信线已被逐渐淘汰。
二、载波通信
将载波通信用于电力调度,最早是1951年开辟的淮南电厂至合肥逍遥津变电所的载波通信,安装第一套双边带电力载波机(51型),该机由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制造。1953年,又安装调试了田家庵至蚌埠胜利路变电所的载波通道,安装第二套双边带电力载波机(52型),构成淮南电业局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当时使用天线耦合,传输效率低,附近的收音机能接收到载波信号,保密性差。1957年,第一套T—5型双边带载波机装于合肥至佛子岭110千伏输电线路两端,供调度通话。此后,淮南、蚌埠亦使用新的载波机,旧机拆除。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地均采用变周式52型双边带载波机。
1958年,省电力中心调度所下设通信组,负责全省电力系统的调度通信工作。同年,将东北电力中心试验所研制生产的T—5型双边带电力载波机,分别安装在合肥至六安开关站、合肥至杨柳圩变电所。瑞士Hasler通信设备公司生产的单边带电力载波机,安装在合肥至梅山水电站。次年,又安装T—7、T—8型电力载波机,分别开通宿县至淮北、合肥至淮南电厂的载波通信。
为解决合肥至南京的电力调度通信,华东电业管理局于1960年从望亭电厂借拨2台捷克斯洛伐克产JVT—1型单边带复合型载波机、以及南京有线电厂生产的国产第一台单边带ZDD—1型载波机,装于合肥至南京的电力调度通道上。此后数年内,系统通信手段以ZDD—2型电力载波机为主。
1974年,国产第三代ZDD—3型晶体管、电子管混合型电力载波机开始用于合肥至淮北、合肥至陈村等通信电路。1975年,安徽电力系统使用ZJ—1、ZDD—3、ZJ—2A全晶体管电力载波机。1978年,性能完善、质量较佳的ZDD—12型电力载波机开始在淮南、淮北两地使用。至1985年,全省电力系统有各种型号的载波机440台,开通了62条载波通信电路。
三、微波通信
[模拟微波电路]随着电网的发展,有线通道(主要是架空明线、电缆和电力载波通道)在容量、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1969年,华东电业管理局筹建上海至淮南微波接力通道。次年,投资0.15亿元,分二期施工:一期工程上海至南京段,二期工程南京至淮南段。1974年,又延伸至淮北电厂,统称为上海——南京——淮北模拟微波电路。电路,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全长809公里,由23个站组成。其中,南京至淮北段438公里,12个站,平均站距39公里,分别建在马鞍山电厂、芜湖电厂、含山县东关镇、巢县炀镇傅家岗、省电力局大院、长丰县下塘集变电所旁、定远县炉桥镇、蚌埠西郊变电所、固镇县变电所、宿东电厂、淮北电厂。合肥至淮南由炉桥站分支到田家庵电厂。
微波站,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各站塔高为马鞍山、芜湖55米,东关75米,傅家岗80米,合肥100米,下塘、炉桥、蚌埠83米,固镇、宿县65米,淮北75米,淮南40米,铁塔均为双平台、自立式。
该电路于1974年动工,1982年使用。省调设微波中心站,负责管理全省微波电路,1984省调成立通信科,统一管理全省电力通信。各微波站也相继成立运行管理班组,逐步完善了电路与设备管理制度。
[数字微波电路]1982年,淮委用意大利政府赠款,与意方合作建设蚌埠至淮滨的数字微波通信电路。水利电力部于次年3月,在蚌埠召开此项工程协调会,并提出蚌埠至徐州微波电路方案。5月,批准扩(改)建淮滨——信阳、蚌埠——徐州的数字微波通信电路,使其西接京汉微波电路,北通徐州,南与合沪微波电路接通,成为水利电力部与部分省市间的调度通信干线。建成后,安徽电力部门可以使用(固镇至淮北段计划于1988年投入使用)。
为适应葛洲坝至上海直流输电的调度需要,1985年,水利电力部又确定新建葛沪数字微波电话工程,在安徽省设立10个微波站,站址分别在宿松、徐桥、怀宁、安庆、池州、铜陵、繁昌、火龙岗、芜湖、马鞍山。安庆、芜湖2个站建在供电局电力调度大楼上,其余8个站均是独成院落。微波塔高83.50米,塔型为标准型角钢自立式塔(各站计划于1986年开工,1988年建成,同年9月,安徽省原模拟微波电路全部改为数字微波投入使用)。
四、无线电台
1950年,淮南电厂曾设无线电台1部,用于同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通信联络。次年,移交淮南市公安局。1962年,省调有4部防汛无线电台,作合肥至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六安等地的夏季防汛通信之用,1966年停用。1984年3月,省农电局在宣城、繁昌等10个县设置无线电台,用于县级电力调度,改变了使用邮电长途电话进行调度的被动局面。1985年,已有46个县供电局使用412部无线电台,其中主台52部,分台360部,大多为辽宁无线电四厂生产的813型机,也有一些浙江“8300厂”生产的801型机。
五、图文传真
1964年,省调派人参加华东电业管理局举办的传真机学习班。后由华东电业管理局投资,将上海邮电器材厂生产的电子管式传真机(DTE型),装于省电力调度台。因当时合沪载波电路不稳定,加上60年代的传真机传输方式较落后,不能使用。
随着操作命令日益增多,为减少调度员的话务量以及正确可靠的发布操作命令,1984年底,省调开始使用佳能FAX 510传真机,利用微波话路对淮南、淮北进行高速图文传真通信。次年4月,安装1台日本东芝SYFAX 402型高速文字传真机,开通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的传真电路。生产指挥程控交换网建成后,安徽电力系统有条件的地区,可把传真机接入交换网使用,为普及传真通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